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赤潮灾害风险评估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赤潮灾害是三大海洋灾害之一,它恶化海洋生态环境,危及人类健康,造成的海洋经济损失逐年增加.赤潮灾害风险评估是赤潮灾害减灾防灾的重要内容之一.赤潮灾害在本质上仍属自然灾害,依据赤潮灾害的危害特点和自然灾害风险的内涵,阐述了赤潮灾害风险评估的定义,就赤潮灾害危险度评估和海洋社会经济易损度评估两方面内容,论述了赤潮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建立了赤潮灾害风险评估模型,提出了赤潮灾害风险评估的技术流程.  相似文献   

2.
赤潮灾害监测预报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海赤潮灾害的频繁暴发严重破坏海洋生态平衡和海洋环境。概述了国内外赤潮监测和预报状况,着重介绍了利用卫星遥感进行赤潮预报的方法;总结了赤潮遥感预报目前仍存在的问题,指出基于机理和生态过程的赤潮预报模型将是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赤潮灾害经济损失评估技术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有效应对赤潮灾害防灾减灾、灾后救援及管理的需求,在综合分析前人提出的赤潮灾害损失评估技术方法的基础上,参考赤潮灾害对受灾体的危害特点,结合实际工作的需求及在实际中可获取的业务数据,提出了赤潮灾害经济损失评估指标体系;根据灾害经济学理论,借鉴其他自然灾害经济损失评估的先进思想,采用市场价格法,分别建立了包括海水养殖业经济损失、滨海旅游业经济损失、赤潮灾害业务与应急监测费用和赤潮灾害处置费用的赤潮灾害经济损失评估模型;最后,提出了赤潮灾害损失评估的技术流程。  相似文献   

4.
河北省海洋灾害遥感动态监测系统简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及时获取海洋灾害发生及其影响的监测信息,并为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供决策服务,根据渤海湾海洋灾害发生的特点,从风暴潮、赤潮、海冰、海域污染等海洋灾害的遥感监测技术方法研究入手,介绍了河北省海洋灾害遥感动态监测系统的功能。应用服务情况表明,该系统对渤海的风暴潮、赤潮、海冰、海域污染的遥感监测效果良好。重点对利用NOAA/AVHRR数据开展的1998—2006年春季渤海海域污染遥感监测情况进行了客观的分析,结果表明,渤海湾近海水域从1999年开始出现大范围污染,其中,2002年最为严重,2003年以后有所好转,但是近两年的污染状况又趋严重。  相似文献   

5.
利用海上测量光谱进行赤潮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太平洋东海岸加拿大温哥华海域56个观测站位现场实测的海洋表面光谱(400-800hm)反射率值和叶绿索、泥沙浓度资料,研究了赤潮发生时海面水体光谱反射率的变化趋势,以了解清洁水体与赤潮水体的不同特征。经过多组数据的比较分析,发现相对于清洁海水的海面光谱反射率,赤潮发生时海面光谱反射率曲线的荧光峰从685nm波长向710hm的红光波长位移;清洁海水海洋表面光谱反射率平均值在400-588nm之间比赤潮海水的平均反射率值大,在波长588nm处两值相交后,清洁海水的反射率值小于赤潮水体的反射率值,而在688nm处清洁海水和赤潮水体反射率值大小相等(大约为0.25),其后保持赤潮海水的反射率值在688—756nm之间一直高于清洁海水的平均反射率值。清洁海水和赤潮水体不同的荧光峰值以及不同的光谱反射率特征之间的差异,可以用于监测赤潮的最佳波段选择。  相似文献   

6.
上海城市发展与其海域赤潮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红明  张振克 《灾害学》2006,21(4):75-78,107
近年来,我国沿海地区赤潮爆发频率明显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对沿海经济的危害程度日益加重。赤潮是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何科学地分析沿海城市的经济发展与赤潮灾害的关系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将1978~2004年上海城市发展的相关指标与其海域赤潮发生频率及累计影响面积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7年间上海海域出现了2次赤潮高峰期;赤潮灾害规模与上海城市的经济发展、人口增长、沿岸养殖业及农业、陆源排泄物等有密切关系;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上海海域的赤潮频率及影响面积也在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7.
赤潮及其影响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8  
孙冷  黄朝迎 《灾害学》1999,14(2):51-54
近年来在我国沿海海域多次出现赤潮,其发生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因素、海温、盐度、海水交换等;另一方面是人为因素,包括海水养殖和海洋环境污染等。赤潮形成后,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危害,甚至危及人类健康。但由于赤潮的发生目前还难以及时准确的预报,科学的治理方法仍然是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相似文献   

8.
近年福建沿海的赤潮灾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福建沿海主要港湾和养殖区不断有赤潮灾害发生.赤潮爆发不仅破坏生态环境和海洋渔业资源,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而且还对人体健康和生命有严重危害.本文就1989年以来发生在福建沿岸的赤潮灾害进行详细报道,同时提出了福建省赤潮灾害的特点及应采取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灾害链因体现了灾害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得到了广泛关注。针对海洋灾害频发、损失严重的问题,以6种海洋灾害为例,开展海洋灾害链构建及应用研究。通过对6种海洋灾害发生发展规律及危害后果的全面梳理,建立了海洋灾害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并对致灾因子和承灾体指标进行定性和定量分类。在此基础上,结合对已有研究的分析,分别构建了6种海洋灾害链,同时归纳得到海洋灾害影响特征,建立了综合海洋灾害链。最后探讨了海洋灾害链在海洋灾害应急管理中的具体应用,为海洋灾害防治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
利用福建省近岸海域1959—2018年的赤潮历史记录数据资料,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平台下采用核密度估计函数(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对赤潮历史记录数据中的赤潮发生频次、赤潮发生持续时间、赤潮面积和赤潮藻类毒性等参数进行了空间...  相似文献   

11.
基于AHP法的赤潮灾害风险评估指标权重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赤潮灾害风险评估是赤潮灾害减灾防灾的重要内容之一。评估指标体系对赤潮灾害风险评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权重的确定是建立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是提高赤潮灾害风险评估结果可信度的关键。运用德尔斐(Delph i)法、层次分析法(AHP)定量确定了赤潮灾害风险评估中赤潮灾害危险度、承灾体易损度的各个层次、各个指标的权重。结果表明,在赤潮灾害危险度评估的所有指标中,光照强度的权重为0.094 77,氮磷比值、硝氮、铵氮和磷均占0.044 78等;在承灾体易损度评估的所有指标中,不同类型赤潮对承灾体因子易损度是不一样的,总体趋势是无毒赤潮对承灾体易损度的影响最小,有害赤潮的影响居中,有毒赤潮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2.
一种去除赤潮生物更有效的粘土种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研究了产自我国江苏吴县的高岭土对我国主要赤潮生物种的絮凝作用。首次发现该高岭土的絮凝作用远远大于蒙脱土,是一种去除赤潮生物更有效的粘土种类。实验和理论计算证明该高岭土的主要成份是埃洛石或变埃洛石,其对赤潮生物细胞的吸引作用大于蒙脱土,故具有较强的絮凝能力。本文还考察了溶液pH、高岭土酸改性等对絮凝作用的影响,并与蒙脱土体系相比较,从理论上做了分析和解释,为其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To illustrate the control of harmful cyanobacterial growth and the removal of nutritients from fresh water, three submerged macrophytes were grown in the raw water of Guishui Lake. Lindernia rotundifolia, Hygrophila stricta, and Cryptocoryne crispatula were grown together in situ to assess their effectiveness in nutrient removal in microcosms. Results revealed the inhibitory effects of these species on cyanobacterial growth. In addition, water quality in the planted microcosms showed improvement when compared to the water quality of the unplanted microcosm. At all treatments studied, the chemical oxygen demand in the planted microcosms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unplanted microcosms, and the removal rate of all the nitrogen and phosphate in the planted microcosms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microcosm without plants. Our study offers a useful algal control method for the lakes or reservoirs that suffer from harmful cyanobacterial blooms.  相似文献   

14.
苏沪浙海岸的地震海啸增水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江苏、上海和浙江地区的地震海啸增水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结果为沿海重大工程建设提供了地震海啸设防的基本数据。地震海啸历史文献记录表明,可能在该地区产生显著增水的海啸主要发生在南黄海海域和台湾附近海域。在琉球隆褶区发生的地震海啸受到冲绳海槽、钓鱼岛隆褶带的阻滞,在向东海陆架浅水区传播过程中进一步衰减,由此产生的海啸增水只有在现代仪器记录上才能分辨出来,通常不会在该地区产生灾害。在识别该研究区的潜在海啸源工作的基础上,用数值方法分析研究了海啸波传播过程,结果认为该地区受到的地震海啸影响不大于风暴潮,这一结论与历史记录相符。  相似文献   

15.
1IntroductionBohai is the only inland sea in China.It has the highest resource density of all the fourcontinental seas in China.Since the end of the1 970 's,the marine economy around Bohai has seengreat development and the growth rate of the marine industry is up to 2 0 % .It is much higherthan the growth rate of the GDP of this region.The marine economy has greatly contributed to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and society around Bohai.However,since Bohai is an inlandsea,it has the natural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