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自1979年以来通过人造卫星的观测表明,80年代并未查出全球规模地球变暖的征兆。这是美国海洋大气厅(NOAA)通过卫星微波测量法获得的大气温度数据分析的结果。为了考察测量精度,在1981年6月29日~1983年4月16日期间,NOAA—6和  相似文献   

2.
东海海面太阳辐射近60a的变化与赤潮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在年代尺度上分析太阳辐射与海洋赤潮之间的关系,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东海海面太阳总辐射通量近60 a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60 a来,东海北部海域海面太阳总辐射通量平均在198 W/m2左右,海面太阳总辐射通量以20 a左右的周期在波动中逐渐升高,自20世纪50年代末的谷期至今,年均上升率在0.5 W/m2·a左右,升幅在11%左右.而且进入21世纪后升幅尤为显著,与东海赤潮规模在此间的增加趋势一致.由于为赤潮藻提供生长所需的光照,太阳辐射的增加可能是导致东海赤潮发生次数和面积增加的原因之一,这对海洋赤潮预报和防治工作具有科学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中国气候状况及应对气候变化方案和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受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综合影响,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年平均气温已升高了0.68℃,其中黄河以北地区平均升高了0.8℃~1.2℃,黄河以南地区平均下降了0.2℃~0.8℃;而北方年降水量减少,南方却增加,南涝北旱加剧。经模拟预测后认为,中国从1987年开始的气候变暖将持续到2015年,将于2016年转入低温期,2039年又将转入高温期。到2020年全国年平均气温将比20世纪50年代升高1.68℃,西北地区平均升高2.22℃;南方年平均降水量增加28 mm,北方变化不大;2030年海平面将升高5.3 cm~14.2 cm,气候将向暖、干的趋势发展。因此中国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及对此采取综合对策。  相似文献   

4.
20世纪气候变暖和瑞典斯堪的纳维亚山系南部树线升高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19世纪末至20世纪末,由于气候变暖温度上升幅度高达0.8℃.尽管存在波动状况,气候变暖已使斯堪的纳维亚山系瑞典区域的主要树种树线上升了100m以上.树线的这类变化过程主要是指某些老的成林树种的生长高度和沿山坡缓慢向上生长的新树种.1940年之后的几十年之内,因温度偏低而减缓了树线升高速率.20世纪90年代,随着一系列异常暖冬和暖夏出现了一个新的活跃阶段.20世纪树线升高的总体幅度随地形气候而变,而且主要局限在避风处和多雪的地方.树线升高地段浓密的白桦林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亚高山/低高山地貌的基本特征,并为其进一步的进化和从短期降温阶段中恢复过来提供了一种正的反馈.20世纪所有的树线沿坡上移现象和相关的地形变化基本上不存在时间滞后情况.这对于新一代真实的植被对未来可能变暖响应模式的研究是很重要的.在过去4000个14C年期间,新的松树树线上升幅度可能是最高的.因此,似乎可以推论,20世纪的气候在全新世晚期是异常温暖的.  相似文献   

5.
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和英国HadCRUT3提供的全球温度距平,涠洲岛珊瑚礁普查(ReefCheck)历史资料及涠洲海洋站实测海表温度(SST)历史资料,2010年采集的滨珊瑚样品,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对涠洲岛珊瑚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1)涠洲岛滨珊瑚生长率约为6~8 mm/a;(2)近51 a涠洲岛SST上升率为0.11℃/10 a;与全球平均温度呈准同步变化;(3)预估2050年以前全球气候变暖对涠洲岛的珊瑚生长不会有毁灭性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国北方地区50年来最高和最低气温变化及其影响   总被引:65,自引:4,他引:61  
最高和最低温度的变化对农业和环境的影响比平均温度更加重要。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北方最高和最低温度变化的特点是:最低温度升温速率大于最高温度的升温速率;冬季升温速率大于夏季;偏北(纬度较高)地区的升温速率大于偏南(纬度较低)地区。黄淮海和西北区,夏季最高气温呈下降趋势。对最高和最低温度变化作突变性检验,年平均最高气温变化的突变点发生于1992年,年平均最低温度变化的突变点发生于1981年。最低温度明显升高的年份远远早于最高气温,这说明最低气温的变化比最高气温变化敏感,中国北方气候变暖主要来自于最低温度升高的贡献。自20世纪80年代气候变暖以来,中国北方喜温作物种植面积扩大,作物种植北界向北推移。  相似文献   

7.
<正>ENN新闻精粹2017年4月25日一项新出版的研究报告显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洋变暖与毒藻类的扩散有关。该项研究发表在4月24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的线上刊,题目为:《1982年以来的海洋变暖扩大了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海洋中有毒藻类面积》。该研究明确指出,由气候变化导致的海洋生态恶化的一个恶果就是有毒藻类的扩散和加剧。  相似文献   

8.
20世纪期间直到80年代中期,欧洲阿尔卑斯山脉气候变化的特征是最低温度升高了大约2℃,最高温度升高较小,降水几乎没有变化趋势,日照时数普遍减少,最剧烈增温出现在40年代,接着是在80年代,从20世纪80年代早期开始的变暖比同期发生的全球变暖具有更大的幅度,总体平均达到了1℃,个别地点达到了2℃,这些变化对冰川和冰缘带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自从上世纪中叶,即“小冰期”末以来,欧洲阿尔卑斯山脉的冰川损失了表面积的30%-40%以及原来体积的一半左右,20世纪70年代中期,估计欧洲阿尔卑斯山脉总的冰川体积大约为130km^3,但是自从1980年以来,强烈的负向物质平衡使这些留下来的冰体积又额外损失了大约10%-20%,如今阿尔卑斯山脉冰缘永久冻土的面积与冰川的面积不相上下,冻土面积必然也受到了影响,但是其长期进化却鲜为人知,利用具有20-km水平网格的区域气候模型(RCM)模拟CO2加倍情形下的高分辨率气候,得出了结果是冬季气温通常较高,冬季降水量变大变强,但是夏季却更为干旱,在这些情形下,阿尔卑斯山脉可能在数十年时间内失去大部分冰川覆被,寒冷的高海拔主冰雪地区的变暖将变得明显,并且阿尔卑斯山脉永久冻土的下降将会上升几百米,在水循环,物质坡移过程,沉积通量以及植被生长环境中将产生显著的不衡,对那些直接涉及这些变化的过程,主要的挑战将是适应调整和加速的环境演化,对某些过程,特别是径流形成和坡地稳定过程扣改进的认识将逐渐代替经验知识,鉴定未来计划的不确定性,最优先考虑的应当是适宜的计划。  相似文献   

9.
利用1960—201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90个气象站日平均气温资料,运用线性倾向估计等方法,对近51 a来≥0 ℃和≥10 ℃积温及其持续天数和起止日期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以了解气候变暖对该区热量资源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1 a来长江中下游地区气温持续增暖,回归系数达0.21 ℃/10 a,略低于同期中国的增温速率(0.27 ℃/10 a),且与各项热量资源指标有显著的相关性。随着气候变暖,≥0 ℃和≥10 ℃积温及持续天数普遍显著增加,是受起始日期提前和终止日期延后的共同影响,而前者的影响更明显。21世纪00年代起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北移特征显著,明显与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界线拉开了距离;20世纪90年代以后,一年三熟制种植北界和双季稻可种植区北界明显北移,21世纪00年代与19世纪60年代相比,其平均移动幅度超过2个纬距。  相似文献   

10.
平均来说,20世纪期间地球变暖了.气候学家相信,在此期间地球表面平均温度大约上升了0.5℃.这种升高一部分是因为每日最高和最低温度的微分变化造成的,微分变化又使得每日温度范围变窄[1].最先是在美国发现了一个日温范围缩小的例子,在那里,大面积趋势显示最高温度保持不变或轻微上升,而最低温度一直以更快的速度上升[2].对地表的测量表明,自1979年以来全球平均变暖了0.3~0.4℃[3].  相似文献   

11.
ENN精粹     
正海洋变暖引发冰川消退Enn环境新闻网新闻2016年7月17日一项新的研究首次发现,海洋变暖是西南极半岛(western Antarctic Peninsula)冰川消融的主因。该半岛是目前引发海平面上升的最大因素之一,该发现使研究人员能够对该区域冰川融化进行更准确的预测。这项研究是由斯旺西大学(Swansea University)与英国南极测量局的科学家联合开展的,成果发表于2016年7月15日的《科学》杂志上。研究指出,漂浮于半岛西侧海岸的冰川变化表现出与海洋温度分布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南极半岛南部的冰川快速消融,而北部的冰川几乎没有变化。从20世纪40年代有记录开  相似文献   

12.
1951年以来 ,黑龙江省呈明显的变暖趋势 ,1980年代以来增温尤其明显 ,是全国变暖最显著的地区。对比发现 ,全省水稻种植面积增减的阶段性变化与温度变化阶段之间存在着良好的对应关系 ,但水稻种植面积变化略滞后于温度变化。1980年代中期以来全省水稻种植面积的显著增加 ,特别是北部地区种植面积的显著增加 ,是对1980年代以来显著增温的响应  相似文献   

13.
气候变暖对中国热量资源分布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29  
依据中国520个气象站1951~2005年的日平均温度资料,得出各年代的≥10℃、≥0℃积温和持续天数分布的变化,进而分析了气候变暖对中国热量资源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10℃、≥0℃积温和持续天数的总体趋势是普遍增加的。尤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伴随着全球变暖加剧,积温和持续天数增加比较明显。中国≥10℃、≥0℃积温和持续天数在东部增幅大,西部增幅小;它们的等值线在东部平原地区不断北移,从南方到北方推进速度不断加大,在西部地区由于地形复杂,等值线变化较小,在高山和高原发现有向高海拔地区抬升的趋势。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中国热量资源分布的变化已对有些地区气候带的划分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气候变化领域中的一个引人注意的问题是地面测量数据和对流层测量的数据看似不一致.地面测量数据始终表明有一个变暖趋势,但是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卫星观测数据却表明没有明显的变暖现象.这一现象一度使人困惑,但最近发表的论文[Science, published online Sept. 11, www.sciencemag.org/cgi/content/ abstract/1087910v1]的作者认为对流层也经历着长期的变暖趋势.NOAA的Norman C. Grody和马里兰大学的Konstantin Y. Vinnikov重新考察了气候变化趋势,把卫星数据纳入一个模式,并排除了仪器测量偏差,季节性及日变化…  相似文献   

15.
它素有"海岸卫士"之称;它,是众多生物繁衍后代的乐园;它,还是净化空气的有效固碳器.它就是人们常说的红树林.然而令人担忧的是,这道婀娜多姿的绿色长城正遭遇生存危机. 近日在北京通过验收的"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显示,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我国红树林面积丧失了73%,由55万公顷减至15万公顷.广东虽然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将大部分红树林划入自然保护区,并从2000年开始红树林数量保持稳定增长,但与上世纪50年代的鼎盛期相比仍然减少了一半.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气候变暖,尤其是90年代中期以来的气候显著变暖带给社会经济发展的利与弊,一直以来受到广泛关注。气候变暖对于建筑耗能,尤其是对采暖和降温总耗能的影响很值得研究。论文以主要使用电能进行空间调节的中国夏热冬冷地区为对象,以《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CJ134-2001》中所规定的采暖、降温耗电量限值为依据,研究了气候变暖对该区居住建筑单位面积采暖年耗电量、降温年耗电量及采暖降温年耗电总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986年以来的气候变暖,尤其是1996年以来的气候显著变暖,理论上使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单位面积采暖年耗电量降低;同时增加了相当一部分地区居住建筑单位面积降温年耗电量;除个别地区外,气候变暖理论上使中国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单位面积采暖降温耗电总量普遍下降。  相似文献   

17.
国外动态     
美国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科学家说1998年全球气温至少是1200年以来最高的,他们也认为没有一个已知的自然机制会产生如此升温。1998年每月的温度都可能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例如10月份全球平均气温是14.54℃,是1880年有记录以来最高的,高出1880年~1997年长期平均值(13.94℃)0.6℃。气候变化预测中的不确定性可能比以前认为的要大一些,对云和气溶胶的影响的定量化要进行更多研究。温室气体对变暖产生正效应,而气溶胶、云和陆地覆盖的变化产生负效应。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地区热量资源变化研究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3  
全球气候变暖引起上海地区热量资源的变化。为了摸清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地区热量资源变化规律,论文根据1991至2003年上海地区11个站年气温、地温资料,在与前30年(1961至1990年)平均比较的基础上,统计分析1991年以来气温、地温、积温、界限温度及无霜期等体现热量资源特征气候值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991至2003年,上海地区气温年平均升高0.9℃,5cm深度地温年平均升高0.5℃,≥3℃有效积温年平均升高219℃.d,≥10℃有效积温年平均升高77℃.d,稳定通过0℃、10℃持续期平均延长12.5d和5.7d及无霜期平均延长9.4d,热量资源增加。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气候变暖,尤其是90年代中期以来的显著变暖,对我国冬季采暖气候条件和能源需求产生了很大影响。论文以全国458个气象台站逐日平均气温为基础,对其影响进行了分析。依照《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的规定,确定了采暖初(终)日及集中(过渡)采暖期的划分方法,并采用度日法分析了采暖强度。结果发现与1980年以前时段相比,1985-2004年以及1995-2004年间,我国集中采暖区和过渡采暖区的界线明显北移,尤其110E°以东地区北移最大达2~3个纬距;北方大部地区采暖期长度缩短5~15d,长江以南地区缩短最大达30d以上;北方采暖强度普遍减小200℃以上;理论上由气候变暖导致的我国北方地区冬季采暖耗能降低了5%~30%,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季采暖耗能降低了30%以上。  相似文献   

20.
ENN精粹     
正2018年6月创全球第五个最热月度纪录Enn环境新闻精粹2018年7月30日世界各地持续不断的高温,使得2018年6月成为有史以来第五个最热的6月。据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NOAA)资料分析,2018年正在缔造一项纪录,在2015年、2016年及2017年之后,成为地球有史以来平均气温排名第四的一年。NOAA最新的月度全球气候分析显示:20世纪6月的平均气温为59.9华氏度,2018年6月全球平均气温较之高1.35华氏度。这是自1880年至2018年的139年来,所有6月第五个温度创纪录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