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近来,濑户内海沿岸海域,经常发生赤潮,这已经构成了重大的社会问题。赤潮是在水温、水流、日照等条件综合作用下,赤潮浮游生物暴发性繁殖的结果。赤潮是怎样产生的?目前还不十分清楚,但是可以说海水中大量存在赤潮浮游生物的营养源氮,有机物、磷等,这些是赤潮产生的主要因素。因此,为了事先知道赤潮的发生,并将其灾害控制到最小限度,最好是用仪器测量海水中氮、有机物、磷等所谓富营养化成份的含量。基于这种想法,沿岸海域的各地自治团体等单位,定期地派出船只采集海水水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渤海湾赤潮监控区营养盐变化及其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2004~2006年进行的连续监测结果,分析、探讨了渤海湾赤潮监控区表层海水营养盐的污染现状、变化规律及其结构特征。结果表明:近年来,渤海湾赤潮监控区海域受到了DIP、DIN污染,水体处于严重的富营养化状态,且DIN的污染程度明显高于DIP;除个别项目外,渤海湾赤潮监控区以S4站营养盐含量最高,原因是S4站靠近河口,大量生活污水排放所致;在赤潮多发期,表层海水N、P、Si含量存在明显的月变化特征。6月份营养盐含量最低,8月份最高。年际变化表明:NH4-N的年际变化最为明显,表现为逐年递减的趋势,而SiO3-Si的年际变化最小。赤潮监控区DIN一直处于热力学平衡状态,NO3-N占DIN含量的57%~78%。近年来DIN/PO4-P和SiO3-Si/PO4-P逐年增加,而SiO3-Si/DIN则逐年降低。  相似文献   

3.
失去记忆性贝毒ASP酶联免疫检测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了赤潮毒素失去记忆性贝毒中主要成分软骨藻酸(domoic acid,DA)的竞争酶联免疫检测方法.通过将DA偶联到蛋白载体上,免疫BALB/c小鼠,免疫数次后,得到抗DA的多克隆抗血清,以DA-OVA为包被抗原,利用抗原抗体反应,建立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nzyme-linked immunosorbant assay,ELISA)分析检测海水样品和海洋贝类中的赤潮毒素失去记忆性贝毒DA的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最低检出限10μg/L,海水样品平均回收率102.%,批内变异系数12.%;贝类样品平均回收率为111.%,批内变异系数4.8%.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统计学的方法对厦门西海域1987年1~12月赤潮调查中海水pH的现场观测资料进行分析,阐述了该海区海水pH值的时空变化特征,讨论了pH值同赤潮生物数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在2000-07-25-30发生于青岛胶州湾,面积约10km^2的赤潮过程中,于2000-07-26和27日分别采集赤潮现场海水,以三咱标准毒性实验生物黑褐新糠虾(Neomysis awatschensis),卤虫(Artemia salina)和ICR品系小白鼠为实验动物,对胶州湾这次赤潮进行了的毒性研究。结果表明:现场采集的赤潮海水和实验室经f/2培养后藻液对卤虫有急性毒性作用,24h卤虫幼体的存活率分别为83%和73%,对小白鼠的毒性均在相当于STX0.87-1.8μg/L的范围内,而对糠虾没有明显影响。本文同时了赤潮现场海水中的藻类组成与数量,探讨了此次赤潮的毒性来源和致毒机制,提出了对赤潮进行生物毒性评价的观点,并建议有关部门将赤潮毒性测试结果作为一个重要的部分应用于现场赤潮事件报道中。  相似文献   

6.
遥感技术已经成为赤潮监测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国内外已有多项应用遥感技术对赤潮成功监测的实例。然而,关于对赤湖的成因进行分析和研究的报道,在国内外学术文献中仍十分稀少。本文总结了赤潮监测的常见方法及引起赤潮发生的可能因素,对MODIS应用于赤潮探测技术的优势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MODIS数据的综合海水水色、叶绿素a浓度、海水表面温度、悬浮泥沙含量多种因素的赤潮影响因子分析方法。对赤潮成因的分析将有利于实现赤潮的预测,从而尽可能减少赤潮暴发所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7.
羟基杀灭赤潮裸甲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羟基自由基水溶液杀灭赤潮微生物裸甲藻的实验。海水羟基比值浓度达到0.68mg/L时,裸甲藻、细菌从0.89×104/mL、5.2×105/mL减少到低于检测方法的低限值;羟基水溶液比值浓度达到0.6mg/L时,微生物的叶绿素a、类胡萝卜素含量均低于检测方法的最低限值。实验数据表明羟基是治理赤潮的绿色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大亚湾五角多甲藻赤潮发生的环境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根据现场监测资料 ,分析 2 0 0 0年 5月 4~ 19日在大亚湾澳头海域发生的五角多甲藻 (Protoperidiniumquinquecorne)赤潮的环境因素。结果表明 :海水温度急升和盐度的骤降是赤潮发生的刺激因素 ;由风引起赤潮生物细胞的物理聚集是赤潮发生的重要条件 ;五角多甲藻对各种营养盐都有明显的需求 ,而对无机氮的需求则以吸收NO3 - N为主 ;赤潮初期拟菱型藻可伴随其迅速繁殖 ,而到后期则存在明显竞争作用 ,拟菱型藻细胞的繁殖受到了抑制。  相似文献   

9.
应用因子分析法研究赤潮特征有机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赤潮发生时海水中有机物含量的变化,应用因子分析法研究了与赤潮关系密切的特征有机物。这些有机物包括角鲨烯(SQU)、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DIBP)、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DNBP)、雪松醇(CED)、2,6-二特丁基对甲苯酚(BHT)、3-特丁基羟基苯甲醚(:BHA)、2,6-二特丁基对苯醌(PBQ)等。通过测定海水中特征有机物含量的变化,为赤潮机理的研究。赤潮的监测、预报、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于2015年3月29日至5月6日乘东方红2号从青岛前往西北太平洋,采用现场测定与室内分析结合的方法分析了黄海到西北太平海域表层海水中Hg形态及分布特征,以认识黄海到西北太平洋海水Hg的含量及区域Hg的迁移。黄海-西北太平洋表层海水中总汞(THg,total mercury)变化范围为0.11~2.50 ng/L,平均为0.75±0.51 ng/L,THg的含量呈近海高大洋低;表层海水中活性汞(RHg,reactive mercury)范围为0.10~1.45 ng/L,平均为0.33±0.24 ng/L,RHg/THg平均为48.4%,海水中RHg与水温呈显著性正相关(r=0.494*,P=0.045);表层海水中溶解性气态汞(DGM,dissolved gaseous mercury)的含量为11.7~105.7 pg/L,平均浓度39.6±22.9 pg/L。海水中DGM与气温呈显著正相关(r=0.633*,P=0.011),与风速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660**,P=0.006)。从黄海到西北太平洋DGM含量逐渐升高,其日变化呈现白天高夜晚低的趋势,主要受光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