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沙尘暴成因及人文思考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熊佳蕙  闫峰 《灾害学》2004,19(1):92-96
沙尘暴是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经常发生的灾害性天气.沙尘暴对国民经济造成了巨大损失,制约了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在分析沙尘暴危害和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重点从人口、法律制度和产业结构等方面治理沙尘暴.  相似文献   

2.
近50年来中国沙尘暴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综述了关于我国沙尘暴时空分布规律的研究进展,利用117个沙尘暴代表站近50年来的气象观测数据,以沙尘暴出现日数为定量指标,采用相关分析的方法,对我国沙尘暴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并针对中国北方的草原区、荒漠区和农业区,进行了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来,我国北方沙尘暴天气总体呈下降趋势,沙尘暴发生频率与下垫面状况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同时,沙尘暴有着明显的年代级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1960—2003年内蒙古赤峰地区69次沙尘暴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重点讨论了高低层系统的相互配置;根据沙尘暴的观测资料,以造成内蒙古赤峰地区沙尘暴的主要地面环流系统为依据,通过综合分析归纳,将形成沙尘暴的环流系统划分为蒙古气旋、高压前偏北大风、冷锋过境、东低西高和南高北低型等5种环流形势,供本地沙尘暴天气过程的预报参考。  相似文献   

4.
利用1961-2002年青藏高原29个气象台站的沙尘天气资料,分析了冬、春季沙尘暴频次的时空分布和变化,并结合欧洲中心再分析资料的200 hPa高度场数据,分析了冬、春季沙尘暴异常年份对应的环流特征。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的沙尘暴主要集中发生在12月至次年5月,1961-2002年间其发生频次呈显著减少的趋势;阿里高原、柴达木盆地、三江源区和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为沙尘暴的高发区域;沙尘暴高发中心随季节的推移由藏南逐渐北移至羌塘高原及塔里木盆地;冬、春两季200 hPa高度场在沙尘暴强年均表现出纬向西风气流增强,传输到地面的能量增加,利于沙尘暴天气的形成,而在沙尘暴弱年均表现为经向环流增强,阻碍了能量的向下传输,不利于大风天气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05年7月17日发生在甘肃省河西走廊近20年最强的一次区域性夏季强沙尘暴天气过程从气候成因、天气形势和动力诊断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并对天气现象发生前后期地面气象要素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次强沙尘暴天气是在河西走廊地区长时间极端干旱的气候背景下,新疆冷空气分裂东移南下,配合本地极有利的热力不稳定层结条件,锋面过境引发了大风沙尘暴天气。沙尘暴发生前后期温度、气压、相对湿度等气象要素有显著性突变。  相似文献   

6.
霍雨佳 《民防苑》2009,(4):31-32
气候规律表明,每年春季是我国北方地区强沙尘暴天气的高发时段。据权威部门统计,每年3月至5月,我国北方地区总要发生十次左右的沙尘天气过程。沙尘天气影响范围涉及西北、华北、黄淮、东北及南方的汉水流域和四川、湖南等地,多半会影响到首都北京。在强沙尘暴侵袭地域,水平和垂直能见度只有几百米甚至几十米。  相似文献   

7.
2006年中国北方一次强沙尘暴天气的环流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高空、地面气象资料对2006年4月9~11日北方大范围沙尘暴进行了路径和天气学分析,表明:此次沙尘暴路径分为西路和西北路.西路第一阶段期间,高空急流、锋区和地面蒙古低压是沙尘暴爆发的主要天气系统,属于蒙古低压型;第二阶段期间,横槽转竖后冷空气入侵和锋前蒙古低压维持是沙尘暴爆发的主要天气系统,属于冷锋和蒙古低压混合型.高空横槽和地面冷锋是西北路沙尘暴的主要影响系统,属于纯干冷锋型.  相似文献   

8.
付桂琴  沈桐立 《灾害学》2005,20(2):77-82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对2002年4月6日发生在河北省北部中雨后紧接着出现的强沙尘暴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和诊断.结果表明:强冷空气爆发南下、致使斜压能量释放、地面气旋发展是有利于本次沙尘暴天气产生的大尺度背景;高空急流的高度迅速下降代表了动量下传,这是形成大风,产生沙尘暴的动力原因;在高空急流下方,日间湍流加强,湍流涡旋的下沉气流也是沙尘暴形成的动力因子,农谚称它是"刮地风",可见其机制作用;降水结束后,天气转晴,并出现6~7级西北风,在西北大风出现6个多小时的短时间内就能迅速使土表蒸发变干出现沙尘暴.  相似文献   

9.
李登科  杜继稳 《灾害学》2006,21(1):55-58
基于对以往沙尘暴监测和预报的研究,依托天气气候观测网,应用不断发展的卫星遥感监测和天气预报技术,提出符合陕西省天气气候特点的沙尘暴监测、综合预警方法。  相似文献   

10.
入春以来,由于冷空气的频繁活动,沙尘暴侵袭我国北方多个省份。检测表明,与平时相比空气中的悬物多出6倍。然而与我国北方邻近的俄罗斯,却难以遇上飞沙走石、尘土滚滚的恶劣天气。沙尘暴为何不敢肆虐这里?原来俄罗斯全国的森林覆盖率达  相似文献   

11.
近40年中国地质灾害基本情况与主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中国8类25种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和发展趋势等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地质灾害呈现日趋严重化,且灾害以东南部区域最为严重。而且地质灾害形成与发展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TheThree GorgeReservoirisatypicalrivervalley typereservoir,whoseplanefigureislikeafunnelandthetrunkstreamis 6 90km long.TheareaontheeastofFengjieistheworldfamousThree Gorgearea,whichismainlycomposedofmountainousregions.Thepopulationdensityisnotveryhighexceptinsomecities/towns,andthepeoplelivedispersivelyinthemountainareas.Thelandformsbelongtotheerosion,corrosionanddenudationtypesofthewestHubeiProvince.OnthewestofFengjieisahillylandlyingintheeastofSichuanBasin.Thetopographyand geologicenvi…  相似文献   

13.
我国海岸带灾害的加剧发展及其防御方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国大陆海岸带绵长1.8万公里,地跨12个省市,是我国人口密集、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出现的严重灾害有台风、风暴潮、洪涝、地震海啸、海岸侵蚀、盐水入侵、海冰、地基下沉、污染、赤潮等十类,并互相叠加,形成年直接经济损失100亿元以上。全球海平面上升与人类活动加强,使海岸带灾害加剧发展,粗略估计到下世纪初中期,导致的损失可能达到1000亿元以上,是海岸带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必须提高全民防灾意识,在调查研究基础上,拟订海岸带减灾规划;加强灾害的监测、预报和预警;加高加固防潮防洪大堤与护岸工程,疏浚内陆洼地和城市排洪河道,提高排水能力;保护地下水源,严格限制过量开采,以防止地面下沉和盐水入侵;合理开发海岸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严格限制超标排污;积极参加国际合作,逐步限制CO_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和缓海平面上升趋势,争取大幅度减轻海岸带灾害。  相似文献   

14.
中国海岸地带面临的重大环境变化与灾害及其防御对策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中国海岸地带面向21世纪的持续发展,面临着相对海面加速上升和热带气旋、风暴潮与低洼地洪涝不断加剧以及海岸环境急剧恶化等一系列重大环境变化与灾害问题。本文着重分析相对海面上升、热带气旋、风暴潮与洪水灾害以及海岸环境污染的特征、演变趋势及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15.
全球变暖与中国旱涝灾害大势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旱涝灾害受气候变化的制约,还深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本研究一方面用历史类比方法研究近500年我国历史冷朝时期的旱涝分布特征,另一方面分析人类活动,特别是城市建设发展对旱涝灾害的影响。最后将两者叠加,勾划出全球变化和未来社会经济形势下我国旱涝灾害分布大势。结果显示:在未来稳定暖的时期,长江中下游、江南、华南及嘉陵江上游地区易涝,其中以东南沿海为甚;黄淮、华北、环渤海湾地区易旱,其中以黄淮为甚。  相似文献   

16.
中国海岸侵蚀特点及侵蚀加剧原因分析   总被引:40,自引:2,他引:40  
中国海岸侵蚀具有普遍性、多样性和加剧发展等三个特点,侵蚀岸线长度占全国大陆岸线的1/3以上,尤以渤海和黄海沿岸较重。但因沿海泥沙来源丰富、堆积条件较好,使总体侵蚀强度通常稍轻于国外许多海岸。中国海岸的侵蚀因素有海平面上升、风暴潮加剧、入海泥沙减少和多种不合理的人为开发活动等9种,其中7种与全球变化有直接或间接关系。它们主要通过增强海洋动力作用、减少沿岸泥沙和降低海岸稳定性三个原因,加剧海岸侵蚀。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讨论了华南区的应力场特点及其与地震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华南地区是中国大陆应力值偏高的地区之一,至今尚未达到水平应力均恒,存在明显的水平应力差值;其应力分布主要受菲律宾海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影响。块体内应力方向比较一致,最大水平主压应力方向为北西向。由于存在明显的水平应力梯度,华南区应力值有随时间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大华北第四地震活动期的研究,发现该地区地震有集中活动与分散活动交替出现的特征。在集中活动时,地震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中部至渤海湾一带。几次集中活动的位置相对稳定。分散活动时,基本扩散在大华北地区的外围。文中还对大华北地震活动趋势进行了估计。分析认为,未来强震活动区域有可能仍位于上述集中活动主体区域内。  相似文献   

19.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沙尘暴特征--以塔中地区为例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中国油气开发的重要区域,沙尘暴是该区域重要的灾害性天气,但以往相关的研究很少。为了了解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沙尘暴的发生规律,利用塔中气象站1997-2002年的气象资料,对塔中地区沙尘暴的强度、过程、类型和时间变化等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塔中年平均沙尘暴日数为16.83d,较沙漠北缘的轮台和沙漠南缘的民丰、和田为多,体现出沙尘源对沙尘暴发生的影响;(2)沙尘暴发生之前出现明显的风速突然降低和风向转换;(3)同塔里木盆地其它区域一样,塔中沙尘暴也可分为5种类型,其主导类型为冷空气东灌型;(4)沙尘暴时间变化规律明显,且从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塔中沙尘暴日数与持时明显下降,同全疆的变化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20.
Introduction Sincea 7.9MsearthquaketookplaceinManiinSeptember 1997,noshallow focusearthquakesabove 7MshaveattackedtheChinesemainlandinthepastfew years.Thestrongestshallow focusearthquakein 1999reachedonly 5 .6Msandthatin 2 0 0 0was6 .6Ms.Therewerejustthreeearthquakes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