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鄱阳湖洪灾特征与圩区还湖减灾运用方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水文资料,分析了鄱阳湖入湖五大河流来水与长江水情对鄱阳湖洪灾的影响和鄱阳湖洪水位的频率特征,探讨了湖区中小圩区"高水还湖滞洪,低水种植养殖"的减灾运行方式对湖区防洪减灾可以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洞庭湖区洲滩环境演变对东方田鼠暴发成灾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分析洞庭湖区东方田鼠暴发成灾史及灾情的基础上,研究了洞庭湖区洲滩演变对东方田鼠暴发成灾的影响。研究认为:中低位滩出露面积不断增大使东方田鼠种群迅速膨胀,高位洲滩出露面积减小造成汛期东方田鼠大量向垸内农田迁移;湖区洲滩冬春季连续出露天数增加了延长了东方田鼠的繁殖期;汛期洪峰水位增高、洲滩大面积淹没迫使东方田鼠大量迁向垸内;湖内废弃湖堤为东方田鼠逃避洪水提供了中途休息之地;洲滩地抑制东方田鼠种群膨胀  相似文献   

3.
洞庭湖退田还湖区避灾生态农业模式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鉴于洞庭湖区1998年冬至2000年春实施退田还湖工程后水面扩大,耕地减少的问题,围绕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应用种植业、养殖业生态工程原理,分别在单退垸、双退垸区建立了数年一淹区、常年淹水区、季节性淹水区、渍水低湖田等多种避灾生态农业模式,并提出了相应的科学对策,以合理利用退田还湖区的资源与空间,尽快形成具有避洪耐渍兼高效生态经济功能的现代农业复合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4.
《民防苑》2003,(4)
罗布泊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的东部、若羌县东北部。罗布泊的名称由蒙古语“罗布诺尔”而来。“罗布诺尔”在蒙语中意为“汇入多水之湖”,古称浦昌海、盐泽等。罗布泊呈胡芦形,面积3006平方公里,湖面海拔768米,孔雀河由北面注入。由于河流改道和水量变化,近几个世纪来,湖水逐渐枯浅,沿岸盐滩广布,昔日生物繁茂的湖区湿地已演变成无边无垠的死  相似文献   

5.
洞庭湖区退田还湖的洪水效应模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洞庭湖多年平均削减入湖洪峰流量约10000m3/s,这对于保护长江中下游,特别是中游地区的防洪安全十分重要.但由于泥沙的严重淤积,以及湖泊湿地被大规模垦殖,使洞庭湖的调蓄功能下降,江湖洪水威胁加剧.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中央及时提出了"退田还湖、平垸行洪"等长江流域洪水治理的32字指导原则,洞庭湖区是实施该原则的重点地区.应用数值模拟方法,通过建立洞庭湖与长江耦合的水动力学数值模型,针对1998年洪水,模拟研究了洞庭湖区退田还湖的洪水效应,并设计了8种方案分别进行定量评估.结果显示,退田还湖工程的实施,对降低洞庭湖区江湖洪水位,缓解江湖洪水威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根据洪水致灾机理,提出用洪峰水位的变异程度和高水位持续时间的变异程度综合反映洪水的灾变强度,建立洪水灾变强度的计算模型。从鄱阳湖洪水特征及湖区实际情况出发,确定鄱阳湖洪水灾变计算公式,用以评价鄱阳湖洪水灾变特征。  相似文献   

7.
在退田还湖区发展避洪耐涝生态农业,是提高移民收入、脱贫致富奔小康、提高移民安置质量和拓展安置容量的重要途径。根据洞庭湖区的农业优势和退田还湖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基础和条件,将其发展的总体方向确定为实现避洪耐涝高效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化。其基本思路是:(1)双退垸行洪区面对洪水渍水重点发展耐涝性强的水生蔬菜、水生饲料及特种名优渔类产业;(2)单退垸区避开洪水重点发展粮油、林草、畜牧业等主导产业;面对洪水、渍水发展耐涝性强的水禽和特种水产养殖业;(3)蓄洪垸区避开特大洪水大力发展粮食、经济作物,突出发展草食牧畜业,积极发展水禽和特种渔类养殖业。通过发展差异性的避洪耐涝生态农业,建设具有支柱产业链特色的粮油生产基地、畜禽生产基地、林木、蔬菜生产基地,特种水产养殖基地,最终实现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化。  相似文献   

8.
徐雯 《防灾博览》2007,(5):19-19
2007年7月上旬,洞庭湖周边约有20亿只东方田鼠正在从洞庭湖滩向垸内转移,严重破坏当地农作物。紧靠洞庭湖的岳阳、益阳两市已采取紧急措施,加强鼠情监测,严防东方田鼠对农作物、人、畜造成更大危害。近年来,名不见经传的老鼠以集团军的形式为患于人,鼠灾频仍。2005年6月,洞庭湖区就暴发了10年来最大的  相似文献   

9.
洞庭湖区旱涝灾害加剧的气象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灾害学》2016,(1)
利用洞庭湖区及湖南四水流域、长江上游地区气象观测资料和各类指标资料,基于统计方法,开展洞庭湖区旱涝加剧气象成因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我国主雨带位置的年代际变化直接影响到洞庭湖区雨水资源的丰枯变化,进而影响到旱涝趋势的变化;东亚夏季风和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海表温度异常通过对我国主雨带位置的影响来影响洞庭湖区水资源的丰枯;气候变暖背景下洞庭湖各流域雨水资源向丰枯同步转变,易使洞庭湖洪水形成顶托之势或水资源来源枯竭,导致旱涝灾害加重;洞庭湖各流域枯水季节雨水资源减少加重洞庭湖区枯水季节缺水程度。  相似文献   

10.
《灾害学》1999,(1)
国家计委、水利部日前召开全国灾后重建、整治江湖、兴修水利工作会议。贯彻实施最近国务院提出的“封山植树,退耕还林,退田还湖,平垸行洪,加固干堤,疏浚江河,以工代赈,移民建镇”的灾后恢复重建措施。会议明确了灾后重建工作的重点,即按照整治国土、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防治江河水患;按照江河流域规划,加固干堤和疏浚河湖,有计划、步骤地实施平烷行洪、退田还湖;按照防洪和发展经济的要求抓好以工代赈、移民建镇工作。会上提出灾后重建,应把握以下几个重点:一、按照整治国土、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来防治水患。下决心解决好江…  相似文献   

11.
湖南省水灾及减灾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根据湖南省历史的和现状的水灾资料,对该省水灾状况进行了全面分析,阐述了具体减灾思路,分别论述了该省山区与湖区水灾的减灾问题。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中游水沙灾害形成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长江中游泥沙输移规律进行了综合分析,建立了螺山至汉口河段和洞庭湖区泥沙淤积比霽与三口分沙比λS之间的定量关系.通过分析得知.洞庭湖区和螺山至汉口河段各时期多年平均泥沙淤积总量基本保持在180×106t,分沙比的减小调整了上述河段与洞庭湖区之间的淤积关系,使洞庭湖区减少淤积的泥沙转移到上述河段淤积.在此基础上对长江中游泥沙淤积与该区域水位抬高进行了计算分析.文章指出,长江中游防洪的核心是如何正确处理宜昌每年多来的180×106t泥沙淤积问题.  相似文献   

13.
基于GIS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洪灾风险分区及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国内外近几年的发展表明,在所有可能避免和减轻自然灾害的措施中,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在科学研究基础上进行风险区划,将自然灾害管理提高到风险管理的水平.在长江流域数字化地图的基础上,选取不同重复期(20,50,100年),及包括1870年历史洪水和1931,1935,1954,1991,1995,1996,1998,1999和2002年共10次洪水,借助Arcview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和叠加功能,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水灾害危险性进行了初步评价.首先参考洪水灾害淹没图和相关历史文献记录资料,构建10次洪水受灾县(市)分布图;其次对这10次洪水受灾县(市)分布图进行叠加,得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风险性评价图.分析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水风险的分布是有规律的,而且具有明显的地理意义.有4个明显的高危风险区,分别是洞庭湖、鄱阳湖两湖平原的湖滨地区和公安以下的长江中游河段的沿江一带,尤其是荆江河段以及两江相夹地势低洼的江汉平原;沿高危风险区外侧为高风险地区,重点在汉江下游、资、沅、澧水、清江流域、皖沿江地区以及太湖流域的部分地区;沿长江于高危风险和高风险地区两侧分别为风险较小地区;其他地区对于洪水灾害而言则为安全地区.评价结果与长江中下游的实际情况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4.
探讨了近3000年来长江中游西部洪水灾害发展的人文因素。古代(3000—700aBP)人口较少,多择地势高的岗地居住,只有少数沿江城市需要堤防保护;长江干流洪水可多处分道散流,所携带泥沙导致云梦泽解体消亡。自宋代开始,低地筑垸围湖,与水争地,但九穴十三口畅通,洪水灾害不严重。明代(700—450a B P)几乎完全堵塞了荆江北流的穴口,荆北大堤联成一体,但堤防薄弱,出现过30次决口成灾。清代以来,随着人口激增,与水争地矛盾加剧,堤防加高培厚,使荆江河道洪水位大幅度上升,溃堤和溃坝洪水灾害较明代成倍出现。同时,历代的“舍南保北”政策迫使长江干流大洪水中过半水量与泥沙向南泄入洞庭湖,曾使洞庭湖面积扩至6000km^2,以后洞庭湖迅速淤积萎缩。1949至1985年间,人口又一次迅速增长,进一步加强围湖垦殖,大量通江湖泊面积萎缩。除1954和1998年那样人所共知的严重洪水灾害外,内涝渍水灾害也非常严重,人类与洪水的矛盾达到了顶点。改革开放后,尤其是三峡大坝的修建,极大地改变了长江中游的水文情势,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农村人口压力减轻,而21世纪初期降水相对较少,因此当前相当一段时间长江中游洪水灾害大为缓和。应抓住时机,总结经验,在人地和谐的现代水科学技术理念指导下,制定21世纪前半期,特别是2020年前的长江水利和水资源发展规划,促使人与洪水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15.
洪湖分蓄洪区启用的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98年长江供水对沿江大堤及分蓄区都是一场验,同时也使人们对一些老问题的严重性和新问题的紧迫性和加深了认识。本文就洪湖分洪工程存在的问题,特大洪水条件下分洪区启用时的口门位置及其分洪区启用前后的有关重要问题进行了,提出了相应对策。文中涉及的问题对其它分蓄洪也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1998年长江流域暴雨洪水环流背景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8年主汛期,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持续偏南、偏强,中高纬度维持稳定的阻塞形势,6、7月雨带长期在鄱阳湖、没庭湖地区徘徊,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严重洪涝;8月随着副高北抬,长江上游出现多次强降水过程,长江干流受中下游洪水顶主上游洪峰下泻的影响,水位居高不下,多数水文站出现了超记录的历史最高水位。1998年的已成为一次少有的新的长江大洪水的典型。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灾害恢复力研究在领域的拓展和定义的延伸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灾害恢复力作为系统的一个有价值的属性,与风险、脆弱性和适应性一起成为当前灾害综合管理和减灾研究的重要内容。但目前灾害恢复力研究仍停留在理论和概念层面,鲜有深入的实际操作性强的工作开展。为进一步理解水灾恢复力的内涵和实质,为区域恢复力建设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作者在原有对灾害恢复力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开展了以湖南省洞庭湖区为例的洪水高风险区水灾恢复力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提出了由自然维、经济维、组织维、社会维组成的四维区域水灾恢复力概念模型,然后细致分析了区域水灾恢复力利益主体的相互关系,提供了初步的区域水灾恢复力评估模型。最后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对洞庭湖区区域水灾风险管理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和建议,旨在为政府的防灾减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试论洞庭湖区的洪涝灾害及其减灾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周国华 《灾害学》1997,12(3):28-33
洞庭湖区频繁而严重的洪涝灾害是其孕灾环境的易灾性及承灾体较低的承灾能力共同决定的.减轻洞庭湖区的洪涝灾害应实行“治江、控制四水与洞庭湖本身治理”三位一体的综合整治战略.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湖南省洞庭湖区家户经济与洪涝灾害关系展开的野外调查,和从行政门部与保险公司 获得的有关社会经济统计资料、案例资料,进行了衣户经济行为与土地经济行为的分析。结果表 明,家户对洪涝灾害的抵御能力主要受其经济能力的制约,土地一方面受到来自增加家户收入的压 力,另一方面受到来自必须给水以一定空间的压力,所以在尽量满足给水以一定空间的基础上,努 力提高单位土地的产出率,从而提高家户的经济收入,对这一湖区的农民家庭经济与洪涝灾害问题 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