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从社会系统工程角度对人口、资源与环境三者的动态依存关系作了全面探讨。认为科技是转变这个系统运动性质的关键因素,人口问题的实质是自身的消耗接近于自身的供给,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增加科技的投入。科技类似催化剂,可使潜在资源转化为现实资源,因而人均资源占有量不会绝对呈下降曲线。科技这一要素的大量介入,将使封闭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系统(就经济学意义而言)转变为一个全方位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耗散结构系统。  相似文献   

2.
人口与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一个历史过程。从发生学观点研究特写区域这种关系及其变化规律是区域历史地理研究的核心内容,探索历史上人口与资源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及其演化机制,可为区域国土规划与整治中人口、资源与环境发展提供必要的历史借鉴和客观依据。同时,国土规划与整治的现实任务亦为区域历史地理研究提供了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3.
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历史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具有与人口增长基本同步的三个发展时期。在此过程中,人口增长因素,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区域发展起着各具特色的作用。南北朝以来,人口增长过快而产生一系列人口、资源、环境失衡问题,其中某些如水域环境变化等,对当今区域经济的发展,仍然起着深刻的作用与影响。当今随着经济的纵深发展,在历史问题基础上,深化产生了许多新问题,使人口、资源、环境关系更为复杂。对此必须抓住人口增长这个主要方面,挖掘资源潜力,统一规划,加强管理,使自然-社会-经济系统的各个方面处于最佳协调状态,控制熵增,以求区域环境的久治长安、区域经济的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4.
经济学帝国主义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学科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主流经济学与时俱进是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生存和发展的根基。通过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兴起和发展的简单回顾和相关研究成功案例的介绍,分析了经济学帝国主义对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发展的启示。提出高举经济学大旗,建立与主流经济学与时俱进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相似文献   

5.
人口是人口、资源与环境巨系统中最根本的因素。人口增长过快,将直接加大对资源与环境的压力,并影响人口素质的提高。所以,长期坚持实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为此,必须要统一认识,增强控制人口的危机感和责任感;实施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扎实稳妥地做好农村计划生育工作;齐抓共管,保证人口计划的完成。  相似文献   

6.
建国40多年来,淄博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迅速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以重工业为主体的重要工业城市。同时,随着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大,人口、资源与环境三大问题越来越突出。面对这样的市情,淄博市采取各种措施,突出重点,集中力量主攻薄弱环节,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资源,综合整治污染,取得了很大成效,初步走上了经济和社会事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7.
山东是人口和资源大省,当前面临着人口、资源与环境三大问题,为了谋求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要提高对人口、资源、环境三者关系再认识,将它作为复杂的巨系统进行分析、研究,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各级领导必须强化人口、资源与环境意识和目标责任制,提高管理水平,以促进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8.
人口、资源、环境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是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关键。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协调人口、资源与环境关系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宣传和研究工作要跟上,认识和方法要提高。  相似文献   

9.
本文阐述了建国以来,我国开展人口、资源、环境研究与实践的重大成就,提出了在当代开展人口、资源与环境综合、协调研究的重要性、必要性,并就人口、资源环境综合研究课题的选择提供了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0.
人口、资源、环境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是当今世界人们日益关注的四大问题。对中国未来发展应有科学的估计,客观地分析制约我国未来发展的经济因素,建立促进我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构筑和完善持续发展的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1.
我国乡镇工业企业的发展与环境、资源的协调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发展与环境、资源关系方面的大问题。实行工农相对分离,组建乡村工业区,是提高乡镇工业企业素质、效益,强化乡镇工业企业优化组合、规模经营的有效途径;是保护环境,实现资源有效利用的基础工作之一;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规模经营的基础工作之一。  相似文献   

12.
四川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生态保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保护好四川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对保障全国粮食安全,对全国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发展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系统分析研究了四川水土资源与生态保护现状,针对水土流失面广强度大、土地沙化、退化和荒漠化严重、人地矛盾日益尖锐、粮食安全保障问题日益凸显、水资源利用率低、旱灾严重等问题,提出了切实保护耕地资源,确保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合理确定退耕还林规模,稳定和保护现有耕地面积;加大中低产田土改造力度,节约集约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节约用水,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供水能力;加强对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等5条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应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3.
我国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本文根据一次大规模的抽样调查资料,初步分析了我国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现状,认为从总体上看,公众的环保意识水平偏低;公众的环境资源况颇具特色;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出现明显矛盾时,半数公众能够优先考虑环境保护;大多数公众认为环境保护与个人有关,但对个人的努力信心不足;超过七成的公众表示愿意为环境保护支付一定费用,但对高收入阶层普遍寄予较高的期望;公众有一定的依法保护环境的心理基础,但法律知识又非常缺乏。  相似文献   

14.
论资源开发区域的环境保护:以内蒙古呼伦贝尔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我国一个重要的资源开发区域——内蒙古呼伦贝尔为案例,分析了该区域在资源开发中造成的种种环境问题和引发这些问题的背景因素,据此提出了加强环境保护的措施。作者认为呼伦贝尔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资源开发区域带有一定的典型性,这种状况提醒我们,就发展中大国来说,在资源开发过程中绝不能忽视而只能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对我国中西部生态环境脆弱的资源开发区域尤应如此。  相似文献   

15.
生态经济观是实现资源与环境良性循环的理论依据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根据资源与环境的对立统一规律,探讨了生态经济生产观、需求观和价值观的内容,从而揭示出生态经济观是实现资源与环境良性循环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世纪之交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趋势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全面分析了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现状;及其在“九五”和2010年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促进我国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建国50年海南岛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建国以来海南岛地区的行政管理体制。政策演变历程。研究了海南岛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社会经济数据和资源环境数据的综合分析。将海南岛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变化划分为三个不同特点的阶段,并分别阐述了这三个阶段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变化的不同特点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变化的影响过程。本文对于评价建国50年来海南岛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变化、预测未来社会的发展并作出合理的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人类活动对安庆沿江湖泊湿地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湖泊湿地不仅具有丰富的资源,还有着强大的环境功能和生态效益。人类大规模的开发利用湖泊湿地资源,在获取大量生产、生活资料的同时,也给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带来了负面影响,如湖面减少,水质下降,生态环境退化等。安庆沿江湖泊湿地为省级自然保护区,相对长江中下游大湖普遍退化而言,该湿地有着良好的自然性,正吸引着有关专家和研究组织的重视和关注。对安庆沿江湖泊湿地资源和功能展开分析,并从水利建设、围湖垦殖、森林砍伐和水土流失、农业污染、公路建设及渔业开发等方面探讨了人类活动对湿地的影响。提出了保护安庆沿江湖泊湿地资源和环境的建议和对策,以促进湿地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武汉市城市化过程中资源环境压力测度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快速城市化对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剥夺及资源环境对城市化的约束是国内外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测度城市化过程中对资源环境压力及判别两者间的动态耦合类型对指导健康城市化具有积极意义。首先构建了包含16个子指标的城市化综合指标体系和9个子指标的资源环境压力综合指标体系。采用突变级数法模型计算了城市化综合指数;用熵权法计算了资源环境压力指数。采用灰色系统方法计算了城市化综合指标体系和资源环境压力综合指标体系的关联度。采用一般系统理论,建立了城市化与资源环境耦合模型,对2004~2013年武汉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度及类型进行分析判别。结果表明:(1)武汉市的城市化综合指数逐年增高,尤其是2005~2007年城市化水平的增速较快。资源环境压力综合指数最大值出现在2006年为0.629,最小值出现在2013年为0.452;(2)关联度值在0.480~0.911之间,耦合度大部分都在中等和较强这两个范围中。烟尘排放量与工业总产值、建成区面积、人均用电量、人均GDP和城镇人口规模均表现极强的耦合性(大于0.85)。各城市化子指标中,城镇人口比重与资源环境的关联度最大;在资源环境子指标中,烟尘排放量与城市化水平的耦合作用最强;(3)基于一般系统论(General System Theory)的动态耦合模型反映了城市化-资源环境复合系统的动态反馈过程。从2004~2013年,武汉市经历了协调-冲突-协调-冲突4个阶段。结果显示,武汉市城市化-资源环境复合系统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化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进一步显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