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69年,瑞典政府致函联合国秘书长吴丹,建议召开一个有关环境保护的国际会议,此动议虽获得吴丹先生的支持,但并未获得国际社会的普遍响应.在当时很多人看来,环境问题还只是一个区域性或者单个国家所有而非全球普遍存在的问题.甚至有人认为,那是资本主义制度特有的产物.有此想法并不奇怪,当年,即使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环境保护也未进入政府议程,既无独立的环保机构,也未进行系统的环境立法和政策制定,人类对地球以及环境问题的认识还停留在较低的水平.  相似文献   

2.
1969年。经由瑞典政府提议.联合国大会决定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这是联合国历史上首次以环保为主题的会议.是人类环境意识觉醒的标志.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1972年6月5日,会议在斯德哥尔摩隆重开幕。133个国家的1300多名代表出席了这次会议。会议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和《行动计划》。宣告了人类环境新观念的诞生,达成了“只有一个地球”.人类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共同体”的共识。1972年6月5日。全球环境保护的航船从斯德哥尔摩启航。33年过去了,让我们重回斯德哥尔摩,去寻找历史的轨迹.去了解这座环保之都的未来航向。[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国际环境法是一个新兴研究领域,它主要调整因环境问题而产生的国际法律关系。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被誉为国际环境法发展史的重要里程碑:它不仅催生各国起草和实施本国有关环境问题的立法,也促使国际环境条约如雨后春笋般大量出现。  相似文献   

4.
联合国环发大会及其后续行动回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剖析了时约会议存在的问题,对联合国环发大会以来后续行动的进展进行了客观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起步于0世记70年代,1972年6月我国首次派代表团出席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会议,认识到中国也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1973年8月5日~20日,我国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这次会议标志着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开端.  相似文献   

6.
《世界环境》2013,(2):16-17
他们用半生的时间见证了中国和世界环境保护事业走过的风雨历程:从标志现代环境保护开端的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到"可持续"发展观为全世界普遍认同的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大会,从带领世界人民用切实可行的方案解决环境问题的约翰内斯堡会议,到被誉为地球生命线的《京都议定书》……他们杰出的贡献和卓越成就使他们赢得了包括蓝色星球奖、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笹川环境奖、联合国环境保护金奖等全球几乎所有有影响的环境保护奖项。  相似文献   

7.
蔡守秋 《环境》2008,(1):46-46
“到J2006年,中国已颁布800余项国家环境保护标准,1600余件地方性环境保护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从总体上看,目前中国已经形成环境法体系。环境法制建设实践取得了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世界瞩目.1978年底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被称作是中国改革开放开始的标志.我国环境法律体系的建立也正是始于这一年.1978年,我国修改了<宪法>,首次将环境保护工作列入国家根本大法,我国著名环境法学家蔡守秋教授认为,这一规定奠定了中国环境法体系的基本构架,并为中国环境保护进入法制轨道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9.
1972年6月5日中国政府派代表团出席了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联合国首届人类与环境会议。议题是:面对世界范围内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人类将如何做为?中国代表团团长:唐克,副团长:顾明,报告起草人:曲格平,会议共113国派团1300多名代表,26个国家设立了环保机构。1973年8月5日—20日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受周恩来总理的委托,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计委主任余秋里主持会议,党和国家领导人李先念、华国峰、万里出席了会议(人民大会堂)。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是在周恩来总理亲切关怀和直接领…  相似文献   

10.
《环境保护》1991,(8):2-4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规定,现将199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告如下: 一、环境状况 (一) 环境污染状况 1.大气 1990年,我国大、中城市大气污染较重,小城镇大气污染有加重趋势。全国废气排放量(不包括乡镇工业)为8.5万亿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2.8%。其中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495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烟尘、粉尘排放量分别为1324万吨、781万吨,较上年有所  相似文献   

11.
期待有一天,我的子孙一如我的童年,在家乡清澈的小河中欢快地嬉戏,青山绿水装点着他们的梦境,金色的田野铺满着他们的希望。  相似文献   

12.
199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保护》1995,(7):2-7
199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国家环境保护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规定,现将199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告如下:一、环境状况(一)环境污染状况1.污染物排放(1)废气1994年,全国废气排放量(不含乡镇工业)11.4万亿立方米(标)。废气中...  相似文献   

13.
《世界环境》2012,(3):10-11
自工业革命以来,大量的污染和对资源的劫掠导致地球环境不堪重负,面对挑战,一些有识之士。如蕾切尔·卡逊、丹尼斯·海斯、莫里斯·斯特朗、曲格平等,他们看到了日新月异发展的经济背后隐藏的环境问题,并呼吁人们关注环境保护。于是,有了《寂静的春天》的出版、地球日的诞生、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的召开、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设立、世界环境日的问世、中国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创立……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环境教育发展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5.
马恒 《环境》2005,(8):10-13
“我希望我们的环境法律法规越来越健全完善,我希望我们的立法都能够得到不折不扣执行,我希望我们的环境变得越来越好,人民都能生活在蓝天白云之下,青山绿水之间”。这是环境法学专家,中国政法大学王灿发教授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出的一番肺腑之言。  相似文献   

16.
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后,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也提上议事日程.1973年在党和国家老一代领导人周恩来、李先念等同志的关怀和主持下,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威立了以原国家计委和国家建委主要负责人余秋里、谷牧同志为首的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环境保护四十年回顾及思考(回顾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曲格平 《环境保护》2013,41(10):10-17
1973—2013年,从蹒跚起步到蔚为大观,中国环境保护之路历经风雨、艰辛异常、坎坷不断,细数四十年环保脉络,有成就也有失败。作为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创始人和见证者,原国家环保局局长、原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委员会主任曲格平对四十年发展进行了总结和思考,本刊将分回顾篇与思考篇进行刊登,以期以史为镜,为未来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8.
如何使环境法治真正管用?——环境法治40年回顾和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佑海 《环境保护》2013,41(14):24-27
40年前,我国就认识到了环境法治的重要性,1973年以国务院行政法规的形式制定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这源于中国代表团在1972年出席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时,了解到环境法治被西方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并发挥了重大作用。40年过去了,我们在环境法治方面一直很努力,但环境形势还是这样严峻!何  相似文献   

19.
20.
曲格平先生1930年出生于山东肥城,70年代初即从事环保工作,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出席了1972年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和1992年里约联合国环境与 发展大会,是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开创人之一.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任原国家环境保护局局长,随后任全国人大常委、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曾荣获联合国环境大奖、日本蓝色星球国际奖、荷兰金方舟大奖等多项奖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