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出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鲍文  李洁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4,20(6):438-439,475
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移,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问题。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出路在于:立足自身特点,发挥比较优势,选择和培育替代产业,以市场为出发点,实现产业结构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2.
构建生态-经济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及面板数据回归模型,研究河南省资源型城市2008—2017年生态与经济耦合协调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各资源型城市的生态与经济子系统综合发展指数均呈波动上升趋势;耦合度于2017年均达到高耦合阶段;耦合协调度总体上不断增长。(2)资金投入、科技创新、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对河南省资源型城市耦合协调度起显著的促进作用,环保意识、城镇化水平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推进县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发展县域经济的战略要点之一,是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具体体现。从生态产业发展、生态系统修复、生态环境治理以及生态文化培育等方面,分析广西在推进县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过程中面临的困难,提出发展生态产业、助力县域经济,重视生态系统修复、保持生态功能,坚持污染防治、改善生态环境,创新生态文化、促进传承与发展等相关举措,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闯出新路子提供生态环境保障。  相似文献   

4.
选取了12个产业指标,运用区位熵和灰色关联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测度了西安市各产业的区位优势及产业结构的关联度,分析了转型期西安市产业结构的演进.结果显示,西安市的三次产业结构组合仍需升级优化;在各行业演进中,科技、金融和房地产具有显著的区位优势.此外,通过对各产业发展的相似性测度得出2003年之前就业人员在第一、二产业之间的2-3个产业部门游移,之后从业人员开始在第三产业的一般性服务业(5-7个部门)游移,这显示出第三产业未来巨大的发展潜力与活力.  相似文献   

5.
研究辽宁省城市土地利用综合绩效,对实现辽宁省城市工业经济持续发展与土地资源高效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结合辽宁省城市土地利用概况与综合绩效内涵,采用AHP法、功效函数、模糊综合评判法验证。结果表明:①2001—2010年,辽宁省及14城市土地利用综合绩效都在提升,但提升幅度不同;②辽宁省域经济投入产出和社会经济发展绩效逐渐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绩效从2007年起呈下降趋势;③城市功能定位、区位资源与产业结构是促使各城市土地利用综合绩效时空分异的重要驱动因素,提出辽宁省城市土地利用综合绩效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6.
滇中城市群产业结构的经济增长效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滇中城市群产业结构经济增长为例,利用《云南省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结合滇中城市群的区位特色,在分析经济发展总体特征的基础上,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滇中3市1州的产业结构与区位条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滇中产业结构经济增长效用可分为四种类型,昆明属于产业因素推动型,曲靖和楚雄属于区位因素推动型,玉溪属于增长滞后型,滇中没有城市属于快速增长型.最后提出改善产业发展条件、巩固硬件加强软件环境建设、把握区位发展机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四个方面措施,以提高滇中产业经济增长效用.  相似文献   

7.
生态环境健康评价包括生态环境健康风险评估和环境治理有效性的评价,是监测生态环境质量对公众健康的潜在风险和指导决策的重要技术手段。我国至今尚未形成全面有效的生态环境健康评价体系,且在评价某一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对公众健康的影响时,往往忽略了生态法治的作用。为此,本文基于驱动力—压力—环境条件—健康影响—行动(DPEHA)模型构建了一套具有生态法治特色的生态环境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深圳市2019年和2020年生态环境健康工作为例,对模型进行验证,以推进深圳生态环境健康保护法治化建设。未来研究要将评价体系应用至不同城市,以深入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相似文献   

8.
以京津冀为研究区域,构建技术创新—产业结构—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物理耦合模型对2006—2015年京津冀地区技术、产业与环境间耦合关系进行定量辨识。研究结果表明:(1)技术市场成交额、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常住人口增长率分别对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生态环境子系统贡献率最高。(2)京津冀在TIE系统的综合水平具有明显的优良等级关系,呈现北京好于天津好于河北状态。(3)北京市TIE系统耦合与协调度都达到优秀水平,天津与河北目前均处于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滞后于生态环境的转型发展阶段,两地技术创新对产业转型升级及生态环境的支持效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产业结构变化对生态环境影响深远。本文分析了2001—2016年南京市产业结构演进轨迹和高级度变化,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定性描述了三产比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利用生态环境影响指数定量分析了产业结构的生态环境效应,并通过产业高级度和生态环境影响指数的相关性分析研究了产业结构升级的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研究时段内全市产业结构总体经历了一次转型,产业结构高级度总体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产值占比与SO_2排放量、NO_x排放量、SO_2年均浓度均呈正相关关系,第三产业产值占比则与其均呈负相关关系;(3)全市产业结构生态环境影响属于中等,产业转型引起的生态环境效应轨迹与产业结构变动轨迹在变化趋势上存在一致性,且要滞后于产业结构转型。随着产业结构高级度的提高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加速,南京市生态环境会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0.
陈艾 《环境教育》2008,(1):42-43
生态是最宝贵的财富,环境是最重要的资源。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仪征,依江而建,拥有26.7公里的长江岸线,80年代就建有全国最大的化纤企业一仪征化纤,是宁扬化工产业带的重要一翼。近年来,我们在推进沿江开发、做大产业的同时,严格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认真落实环保优先、  相似文献   

11.
生态产业:淮北市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发展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煤炭的大量开采,淮北市矿区出现了大面积的采煤塌陷地.大面积的采煤塌陷地使当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人均耕地锐减,工农业生产用地矛盾日益尖锐,塌陷区的农业经济发展也呈现负增长.根据淮北市的自然资源条件,修复、培育采煤塌陷地生态环境,综合开发生态产业,实现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和谐发展,是促进淮北市城市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2.
基于集聚“规模—能力—效益”与环境“压力—状态—响应”的研究框架,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考察了2008—2019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集聚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时空格局,继而采用空间杜宾模型探究了二者协调发展的空间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集聚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呈稳步上升态势。(2)各城市耦合协调度空间差异明显,且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以及“H—H”集聚和“L—L”集聚的空间俱乐部分布特征。(3)经济发展、外商直接投资、科技创新、工业要素禀赋结构、产业结构对本地产业集聚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存在直接积极影响,而政府干预的直接推动作用有限;外商直接投资、工业要素禀赋结构、政府干预具有明显的正向溢出效应,产业结构则存在较强的空间负外部性。  相似文献   

13.
以1999—2009年为考察期,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法(SSM)分析了山东省17个城市在产业结构与区位竞争力方面的优势和劣势,并根据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和区位偏离分量的组合情况,对各地区的经济增长状况进行了定位,有助于调整各城市的产业结构,缩小城市间的经济差距。  相似文献   

14.
"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选摘自《中国共产党章程》"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选摘自《在中国共产党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相似文献   

15.
以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产业转移为理论指导,从规划保障、经济需求、产业链发展条件、水资源保护、水环境保护五个方面构建印染产业布局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聚类分析法以河南省18个省辖市作为承接印染产业转移的备选城市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分析结果将备选地区分为4个类别,提出每类地区在资源和环境约束下承接印染产业转移的策略,以期为我国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协调资源环境与区域空间布局关系提供理论基础和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6.
通过开展生态体系建设,推进生态产业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形成经济布局合理、产业结构优化、生态体系完善、资源环境整体优良、生态文明程度较高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创造性地回答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问题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我们党积极主动顺应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进行的重大部署,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广元市委把"生态立市"作为未来发展的根本思路,明确提出了建设川陕甘结合部经济文化生  相似文献   

17.
基于经济—社会—生态三大维度构建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测度分析了2001—2020年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时空演化特征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经济—社会—生态分维度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且区域差异呈缩小趋势,空间上以中低水平类型为主,三大维度高质量发展存在明显错位现象;(2)高质量发展呈持续上升趋势,空间上以中低水平为主且均衡性逐步提高;协调发展水平有待增强,高协调区仅呈点状镶嵌分布于面状低水平区;关联集聚特征显著,由下游到上游呈圈层式热冷点集聚分布;(3)高质量发展空间分异呈等级化特征,与城市行政等级高低保持一致;呈集群化特征,城市群内城市优于其他城市;呈职能化特征,综合职能型城市发展相对较优;呈区位化特征,下游及沿河城市发展相对较优;(4)地理区位、经济技术、战略政策、历史文化等诸多方面因素及因子综合驱动高质量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8.
在城市群一体化过程中,要特别关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协调处理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以黄河流域7个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将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划分为经济、社会、生态环境3个子系统,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分析了2005—2019年黄河流域城市群在一体化进程中各系统的协调水平,并运用GM(1,1)灰色模型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2005—2019年,黄河流域7个城市群在城市群一体化过程中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各系统发展水平均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水平最高,社会次之,经济发展最后。(2)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度处于较高水平,系统间交互作用逐渐增强,耦合协调关系不断趋于优化。7个城市群的协调发展类别呈现出“过渡发展类—协调发展类”的改变,制约各城市群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有经济滞后型和社会滞后型两大类。(3)2020—2025年,各城市群协调度将稳步提升,但仍不会达到优质协调,实现高水平的互相促进、协调发展仍需较长时间。  相似文献   

19.
在资源依赖背景下,发挥好资源产业集聚的正向作用,是资源型城市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键。基于2005—2017年山西省11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校正整合的夜间灯光数据度量城市经济增长,并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法(SYS-GMM)检验了资源产业集聚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资源产业集聚对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影响显著,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关系,在资源产业集聚初期将推动城市经济增长,但过度集聚反而会抑制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20.
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河南省2004—2014年7个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采矿业依然是河南省资源型城市的增长性产业,资源型城市还没有完全摆脱对资源的依赖,但依赖程度有所下降;采矿业对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贡献度降低;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的产业呈现多元化趋势。(2)洛阳、平顶山、三门峡3个城市产业转型摆脱路径依赖难度较大,而鹤壁、焦作、濮阳、南阳4个城市摆脱路径依赖难度相对较小。(3)大部分资源型城市的采矿业已经不具备优势,取而代之的是制造业和建筑业,表明在研究的两个时段内资源型城市转型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这些城市将进一步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业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