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我国沿海11个省份为研究对象,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对2005—2014年旅游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和评价,揭示其时序变化、区域差异和空间演化特征,再利用经济增长收敛理论对其收敛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1)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绿色技术、科技进步与绿色发展水平不高,亟需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集约发展转变;(2)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空间分异与演化特征明显;(3)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不存在显著的σ收敛,只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表明生产率地区差距不断缩小,且各自收敛于自身的稳态水平。  相似文献   

2.
以我国1997—2009年旅游业相关数据为样本,基于随机前沿分析方法,运用Malmquist指数模型对我国各省份、东中西及全国的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进行了测算,并进一步分解为技术进步指数和技术效率指数。得到以下结论:样本期内,各省份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不断增长趋势,增长较快的省份主要来自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的省份增长较慢。东中西地区的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存在差异性,西部增长最快,东部最慢,三大区域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西部技术进步水平仍快于中东部地区。全国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7.6449%,技术进步起了主要作用,技术进步年均增长6.9933%,而技术效率增长仅为0.609%,其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
基于我国粮食主产区历年13个省份农业生产的面板数据,运用含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EBM模型和GlobalMalmquist指数模型测算各省份农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和能源全要素生产率。结果表明:①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能源使用量逐年上升,各省份农业能源效率存在波动,且易受外部环境影响。②农业能源效率提升与能源全要素生产率紧密相关,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是影响农业能源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因素。基于上述实证结果,粮食主产区的农业能源效率仍存在改善空间,为推进现代农业进一步发展,应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推广节能技术,并全面激活资本、科技创新等要素。  相似文献   

4.
在现有全要素水资源效率研究的基础上,融入绿色发展理念,利用DEA-Tobit模型测算了2005—2017年辽宁省14个地市的全要素水资源绿色效率,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了各地市的节水减排潜力与全要素水资源绿色效率的提升路径。结果发现:(1)辽宁省全要素水资源绿色效率的平均值由2005年的0.457波动上升至2017年的0.775,但整体仍处于较低水平;(2)各地市全要素水资源绿色效率差异较大,呈现出由中部地区逐渐向边缘地区提升的趋势;(3)各地市节水减排潜力差距显著,沈阳与锦州应作为节水减排的重点区域;(4)农业种植结构、用水强度对辽宁省全要素水资源绿色效率的提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工业废水排放强度对辽宁省全要素水资源绿色效率的抑制作用不显著,市场化水平对辽宁省全要素水资源绿色效率的提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生猪养殖市场产生了剧烈波动,也催生了对生猪养殖适度规模问题的思考。本文基于8省份1484份生猪养殖户的调查数据,采用Translog生产函数和C-D生产函数,从产出、效益和环境三个维度对生猪养殖规模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生猪养殖规模与环境污染之间存在倒“U”形关系;综合考虑产出、效益和环境三个方面,适度规模应为年出栏1000~1999头;养殖经验对生猪养殖的产出和效益影响显著,环保认知和参加培训状况对环境污染影响显著。基于此,积极引导养殖户合理科学扩大养殖规模、增强环境意识,提升生猪养殖从业人员长期经营的驱动力,对促进养殖行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提升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动力。考虑“水—土—能—碳”关联,使用全局共同前沿下三阶段超效率EBM-GML模型,测度2000—2021年中国粮食主产区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并分析其动态演进、外部环境因素影响和收敛性检验。结果表明:现实情况下粮食主产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年增长率为1.007,粮食生产技术水平整体得到提高,东北地区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水平明显高于黄淮海地区和长江中上游地区;剔除外部环境因素和随机误差因素后发现,外部因素较大程度影响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整体存在着34.98%的潜力未得到释放,东北地区、黄淮海地区和长江中上游地区分别存在43.14%、24.01%和39.96%的提升潜力;粮食主产区整体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存在收敛,三大地区收敛性存在差异,其中东北地区各项收敛程度最大。各地结合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改进方向和潜力进行调整的同时,通过降低各地区间的外部环境差异是实现粮食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提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绿色发展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环境规制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保障。本文采用2004—2019年30个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实证研究了环境总体规制、工业废气规制、工业废水规制、工业固体废物规制和光污染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溢出影响。研究发现,环境总体规制对本地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呈U形,工业废气规制、工业废水规制和工业固体废物规制的研究结果存在同一规律,而光污染规制起抑制作用。总体规制对邻地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呈倒U形,具体规制的影响各不相同,工业废气规制与总体规制的结果类似,而工业废水规制的空间溢出效应表现为负,工业固体废物规制和光污染规制的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本文从实证角度验证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兼容性,环境规制和效率提升并不矛盾。在制定环境政策时,需考虑区域间的相互协调和实际产业情况。  相似文献   

8.
基于新疆14个地州市的面板数据,运用SBM模型,结合GML生产率指数测算了2001—2018年新疆地区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分析了贸易开放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线性影响和科技创新门槛效应。结果表明:①新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不明显,受绿色技术变化退步影响。②贸易开放显著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口和出口贸易均能发挥绿色技术溢出作用,对北疆地区的影响作用较大。③贸易开放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倒U型”的科技创新门槛效应,进口贸易的科技创新门槛效应更显著,跨越科技创新门槛的地州市较少。  相似文献   

9.
作为实现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碳排放权交易为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提供了重要契机。尽管现有研究基于多种宏观政策探讨了环境规制的政策效应,但对碳排放权交易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关注不足。文章基于2007—2020年中国制造业上市企业数据,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看作准自然实验,采用空间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溢出效应。研究表明:(1)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实施对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且对周边企业产生了正向溢出效应;(2)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轻污染型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具有正向影响及溢出效应;(3)碳排放权交易政策主要通过政府的减税、市场融资约束的缓解和企业技术创新作用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本文丰富了碳排放权交易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为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0.
基于1999—2016年我国省域面板数据,运用非径向、非角度SBM模型和GML生产率指数方法对我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并将其作为衡量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指标;构建Tobit回归模型,从全国和地区层面分析农地经营规模对农业绿色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自1999年以来,我国省域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增长趋势,且增长源泉来自技术进步;地区间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差异明显,呈现东部、中部、西部依次递减趋势。(2)农地经营规模对不同地区的农业绿色发展具有不同的作用结果,农地经营规模提高了东部地区农业绿色发展,降低了中部地区农业绿色发展,对全国和西部地区无显著影响。据此提出,各地区应根据自身不同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环境、资源条件等内容采取不同形式的农地规模经营类型,促进农业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从实证角度,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测算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7个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从时间序列上看,技术效率偏低是影响蓝色经济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因素;从空间上看,蓝色经济区各城市间效率水平差异逐渐减小,环渤海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整体水平提高,呈现出较明显的空间集群现象;综合分析显示,蓝色经济区各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存在趋同效应,青岛、烟台等沿海城市的带动效应凸显,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12.
以辽宁沿海经济带为研究区域,从海陆之间的互补性和关联性入手,采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揭示其海陆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演化特征,通过建立DEA模型对海陆经济的相对效率和构成进行测度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测算海陆经济协调度,揭示其时序变化与空间差异特征。结果表明:(1)辽宁沿海经济带海洋经济利用陆域资源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速高于陆域经济利用海洋资源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海洋经济对陆域资源的利用程度较好。(2)辽宁沿海经济带整体海陆经济协调度近年来呈缓慢上升态势,但沿海6市两级分化趋势明显,其中大连协调度最高,锦州、营口、盘锦协调度不断优化,丹东、葫芦岛协调度逐年下降并与其他4市差距拉大。  相似文献   

13.
基于我国渔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以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为视角,结合渔业企业数据,运用Levinsohn-Petrin(LP)法,对我国渔业企业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1)渔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在3%—5%之间,不同年份间增速存在较大波动。(2)沿海较非沿海渔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高4%左右;国有和非国有渔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波动上升;内外资渔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势趋同,外资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明显高于内资企业。(3)从时间序列方面来看,核密度曲线呈逐渐向右偏移的趋势,说明渔业企业生产率水平在此期间一直处于增长阶段。(4)从空间分布格局来看,渔业企业集中分布于我国东部沿海。研究结果为实现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以期能准确把握渔业企业在促进渔业生产发展过程中的资源配置和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14.
基于DEA模型的Malmquist指数法,测算了我国31个省(区、市)2005—2014年房地产开发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情况,并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阶段性与区域性规律分析了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结果表明:该阶段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纯技术效率不高,全要素生产率出现负增长,技术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较大。东部地区的TFP增长率最低,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最高。除了技术进步因素外,东部地区要改善纯技术效率,中西部地区要改善规模效率。分析了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低下的原因,提出了可实施性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5.
科技资源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和不竭动力。运用非参数的Malmquist生产力指数法,把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分解为科技进步、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3个部分,然后利用面板数据测算科技资源要素投入对全国31个省级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年均处于下降阶段,其变化趋势是科技进步指数与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在不同的省级区域,科技资源要素的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同,大部分省市区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处于下降阶段,技术进步的变动是带动省级区域的经济增长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在资源环境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硬性约束的情况下,采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标是评价一个经济体增长质量的科学体系与方法。研究显示:经济增长严重依赖资源消耗或重污染产业的国家,生产率贡献往往被高估,而注重投资于资源高效利用或致力于污染减排的国家,生产率贡献则被低估。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密切关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构建中国特色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核算体系。  相似文献   

17.
运用DEA模型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对2000—2015年江苏省县市经济效率及全要素生产率的演化进行了研究,并引入空间自相关探究了江苏省县市经济综合效率的空间集聚演化格局特征。结果表明:(1)江苏省2015年县市经济综合效率水平一般,存在明显的"南—中—北"空间结构,纯技术效率与综合效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规模效率水平较高。(2)全要素生产率呈波动上升趋势,变动趋势与全国TFP变化基本相同;县市TFP变化主要是源于技术进步的变化,但在实际经济发展中对投入要素的使用存在效率低下问题;规模效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较小。(3)综合效率空间集聚特征日益明显,L-L和H-H集聚区分布日益集中,H-H集聚区有明显的跨江扩散趋势。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方法对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工业污染治理投入效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6—2014年全国工业污染治理投入全要素生产率平均下降1.9%,其中,11个省市、自治区(占比36.6%)出现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改善,19个省市、自治区(占比63.3%)出现了下降,下降幅度最大的省市为上海市;从分解指数来看,技术效率指数增长4%,技术进步指数下降2.3%,即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的不足;从区域角度来看,东、中西部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分别为0.960、0.961和1.025,受规模低的影响,东、中部地区的工业污染治理效率低于西部地区;从时间维度来看,除2008—2011年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全要素生产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外,其他年份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不明显,尤其是2011年以来,受技术进步不足影响,全要素生产率逐年下降。基于实证分析,本文从推动企业生产技术创新和污染治理技术创新、正向激励与反向约束并施一同促进工业企业加大污染治理投入、鼓励企业采用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方式治污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采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2004—2017年中国30个省份的旅游产业绿色创新效率水平,构建固定效应模型探究市场竞争、市场化对旅游产业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运用面板工具变量法处理内生性偏误,并且分析东、中、西部区域异质性。结果发现:(1)研究期内,全国旅游产业绿色创新效率呈现出波动上升态势,且效率按照东—西—中部地区的顺序递减。(2)市场竞争显著负向影响绿色创新效率,市场化显著正向影响旅游产业绿色创新效率。(3)市场化在市场竞争和旅游产业绿色创新效率之间具有调节作用,市场化水平越高,市场竞争对绿色创新效率的负向影响就越强。(4)市场竞争对旅游产业绿色创新效率的负向影响在东、中、西部并不存在显著异质性,市场化在中部地区不具有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20.
福建县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及其收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福建67个县(市、区)2003—2012年的农业投入产出5个主要指标数据,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福建县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并对其进行收敛分析。结果表明,福建县域农业全要素的增长动力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县域差异是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变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县域间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与县域间农业生产水平的差异均呈现出逐步缩小的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