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研究居民食品消费碳排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全国和地区农村居民家庭食品消费量调查数据及其人均食品消费碳排放的测算,运用ArcGIS空间统计分析、地理探测器因子探测等方法,分析2000—2019年中国农村居民家庭食品人均碳排放的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碳排放结构中升降因素叠加,人均碳排放量增速不明显。②人均碳排放量存在空间集聚效应,但集聚程度呈下降趋势。③人均碳排放量、直接与间接排放量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不同。其中,人均碳排放量主要受到猪牛羊肉消费量、食品消费支出的影响。建议从优化农村居民的饮食结构,适度减少猪牛羊肉的消费量、增加综合碳折算系数较低的禽肉、蛋类、牛奶和鱼类等动物性食品的消费量,以及加强人均碳排放量较高地区饮食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指导等方面,减少农村居民食品消费的人均碳排放量。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一次能源消费的统计数据,计算了四川省2000~2009年的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结果表明:2000~2009年四川省能源消费总量、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量均呈显著上升趋势;第二产业碳排放量的比重最大,并且增大趋势明显;2000~2009年四川省碳排放强度年平均下降率小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未能实现二氧化碳的绝对减排。  相似文献   

3.
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升民众生活幸福感的重要基础和手段。本文利用2010—2020年河北省11地市面板数据,从“三生空间”视角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权TOPSIS法对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进行测算,并综合运用标准差椭圆分析、变异系数和障碍因子诊断模型探讨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时空演变特征并诊断其障碍因子。结果发现:(1)研究时段内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各地市间差距逐渐缩小,呈现以石家庄、唐山和廊坊3市为主的高质量核心区域,以沧州、邯郸、保定、张家口、承德和秦皇岛6市为主的过渡区域,以邢台,衡水3市为主的低质量边缘区域。(2)在空间上呈“核心集聚,局部连片”的分布格局,整体表现为冀中>冀北>冀南的空间格局。(3)各地市间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差距不断缩小,其中高水平区域内部差异明显缩小,中等区域内部差异呈现波动上升变化,而低水平区域内部差异则基本保持稳定。(4)影响河北省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主要障碍因子为人均GDP、GDP年增长率、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PM2.5浓度、污水处理率。  相似文献   

4.
综合运用熵权法、协调度研究了2010—2019年珠三角城市群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时空演化特征,并采用障碍度分析了该城市群影响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的障碍因子。结果表明:①珠三角城市群人居环境高质量水平呈上升的态势,空间分布呈“屋脊”式格局,区域差异明显。②在人居环境高质量五大准则层中,除生态环境外,其他四大准则层均表现为波动上升态势,协调度呈现高质量低协调和低质量高协调两种差异。③公共基础服务、社会经济和居住环境对珠三角城市群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障碍度较大。  相似文献   

5.
以县域为基本研究单元,采用基于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Malmquist指数分析了山东省限制开发区绿色发展效率时空格局的演化特征及其动因。研究结果表明:①2005—2017年,山东省限制开发区绿色发展效率稳定在高度有效,但是县域间存在着发展不均衡的特征。②山东省限制开发区全要素生产率呈波动增长的态势,且技术进步的影响明显高于技术效率的影响。③山东省限制开发区绿色发展效率呈低效率区域逐步由北向中部转移,高效率区域由西向东转移的空间演化趋势。  相似文献   

6.
遵循SES与AC理论,基于社会—生态耦合视角从生态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及两者耦合协调度三维度构建城市旅游系统韧性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多种空间分析方法与回归模型,对中国277个地级城市2002—2019年旅游系统韧性的时空动态演化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城市旅游系统韧性不断改善,但年度均值偏低(低于0.15),空间等级结构呈“金字塔型”,少数高值区呈点状分布在京津冀、长三角及成渝地区,多数低值区零散分布于中部、东北和西北地区。(2)社会与生态子系统耦合协调度在城市旅游系统韧性改善中起支撑作用,生态韧性起制约作用。(3)城市旅游系统韧性存在转移惰性和路径锁定特征,级别跃迁较困难且跃迁易受邻域溢出作用影响。(4)城市旅游系统韧性时空演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社会与生态环境因子间交互作用影响力最强,生态因素影响力最弱。  相似文献   

7.
基于超效率SBM-ESDA模型对淮河生态经济带2009-2018年工业生态效率进行衡量,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工具进行工业生态效率空间可视化表达,优选固定效应模型从时空两个维度对工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解析.结果 表明:淮河生态经济带工业生态效率总体上呈波动上升趋势,空间上表现为东北向西南方向递减的态势;影响因素中经...  相似文献   

8.
北京冬奥会助推了中国冰雪旅游高质量发展,冰雪旅游日益成为中国冬季旅游的主导业态,其可持续发展对健康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百度指数,利用区域经济差异测算指标与地理探测器模型,详细梳理了北京冬奥会前后中国冰雪旅游网络关注度时空分布特征,并进一步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表明:(1)时序演化方面,冰雪旅游网络关注度总体时序呈“倒V型”分布特征,具有4个峰值;网络关注度周时段呈现由“尖峰尖谷”向“尖峰平谷”的特征演变。(2)空间演化方面,省域尺度上,冰雪旅游网络关注度空间分布呈现不均衡分布态势,表现为自东向西逐渐衰减的空间特征;区域尺度上,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间的空间差异于第2周最为显著;区域内差异表现为中部地区集聚程度最高,东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集聚程度最低。(3)影响因素方面,经济发展状况、人口数量、教育发展水平、网络发展水平等社会经济因素是冰雪旅游网络关注度时空演化格局的核心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体育因素和地理空间距离是次级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基于经济—社会—生态三大维度构建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测度分析了2001—2020年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时空演化特征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经济—社会—生态分维度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且区域差异呈缩小趋势,空间上以中低水平类型为主,三大维度高质量发展存在明显错位现象;(2)高质量发展呈持续上升趋势,空间上以中低水平为主且均衡性逐步提高;协调发展水平有待增强,高协调区仅呈点状镶嵌分布于面状低水平区;关联集聚特征显著,由下游到上游呈圈层式热冷点集聚分布;(3)高质量发展空间分异呈等级化特征,与城市行政等级高低保持一致;呈集群化特征,城市群内城市优于其他城市;呈职能化特征,综合职能型城市发展相对较优;呈区位化特征,下游及沿河城市发展相对较优;(4)地理区位、经济技术、战略政策、历史文化等诸多方面因素及因子综合驱动高质量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0.
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和空间相关性模型研究了2006—2016年53个沿海城市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关系的时空演变趋势、重心迁移、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我国沿海城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状况总体呈向好态势,但总体协调度不高,仍处于协调发展的初级阶段;协调度发展存在严重的空间不均衡性,且呈逐步扩大态势,高值区域主要分布在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而其他大部分城市仍处于失调状态;2006—2016年协调度重心均位于浙江省金华市,并逐步向西南方向迁移;全局Moran’s I指数和局部Moran散点图显示协调度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正相关,空间集聚性较强。  相似文献   

11.
结合数理统计及空间分析方法,以PM2.5平均浓度值为指标,对吉林省县域雾霾污染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吉林省县域雾霾污染总体趋于严重,绝对与相对差异均呈扩大趋势。(2)县域雾霾污染呈现出"中部高、两端低"的峰型格局,空间集聚趋势由增强逐步减弱。(3)雾霾污染对经济、人口的敏感性较强,不同地区雾霾污染的影响因子具有方向性和异质性。产业结构转型、人口格局优化等是推动吉林省县域雾霾治理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以海洋经济韧性和海洋创新能力的理论内涵为基础,联系中国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实际状况,建立海洋经济韧性与海洋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值法测得2007—2019年中国沿海11个省区市海洋经济韧性与海洋创新能力的综合得分,在此基础上采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分析中国沿海11个省区市整体海洋创新能力以及各海洋创新驱动要素对海洋经济韧性的影响及其时空差异。结果表明:(1)中国海洋经济韧性和海洋创新能力均呈上升态势,空间差异显著且呈扩大趋势。(2)整体海洋创新能力与海洋经济韧性的关联系数在研究期内呈倒U形态势,前者对后者的影响经历了“上升—波动—减弱”3个阶段;空间上,低关联区和中关联区呈现由南向北转移趋势,较高关联区则由北向南转移,高关联区在消失前无显著变化。(3)海洋创新驱动要素对海洋经济韧性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海洋创新环境、海洋创新投入、海洋创新产出、海洋创新绩效。韧性不同的地区发挥主导作用的海洋创新驱动要素存在差异,高韧性区和中韧性区为海洋创新绩效,低韧性区为海洋创新环境。  相似文献   

13.
构建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运用耦合度指数和结构方程模型揭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环境承载系统的耦合演化规律和动态关联特征.研究表明,半岛蓝色经济区7市各子系统的承载指数均呈增长态势,各承载子系统之间存在耦合作用,协调发展水平均稳步上升,生态承载子系统对经济承载子系统产生正影响,社会承载子系统可通过生态承载子系统对经济承载子系统产生正向影响力.  相似文献   

14.
考虑到全国工业主体长江经济带的生态足迹赤字较大且产业间同质化现象严重的问题,将较少涉及的区域分工因素纳入到空间模型分析框架,以探究人均能源生态足迹影响因素的空间效应。结果表明:(1)虽然我国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人均能源生态足迹呈逐年上升趋势,但能源足迹强度和产值变化状况表明长江经济带能源利用的集约度在增强;(2)长江经济带人均能源生态足迹呈空间正相关关系;(3)长江经济带区域分工对人均能源生态足迹具有抑制作用,而其他控制变量则具有促进作用,其中人均GDP对人均能源生态足迹增长的贡献度最高;(4)长江经济带城镇化率、人均GDP和单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拥有的有效专利数三方面均存在着正向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5.
海岛经济对我国政治地位、经济发展、"海洋强国"目标的实现等具有重大影响。通过构建海岛县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利用变差系数及核密度估计法对中国12个海岛县的经济发展水平时间演化特征进行对比分析,采用聚类分析法对空间分异特征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12个海岛县的经济发展差异随时间变化区域差异存在缩小的趋势。(2)研究时间段内,海岛县经济发展水平从高速上升变为缓慢增长,一直呈两极分化的态势且总体水平相对较低。经济发展水平集中度有所提高,综合经济发展态势整体向好。(3)由海岛县空间分异结果得出,地区间差异较大,将其分为四类梯度地区。(4)海岛县近年经济发展水平在空间格局上发生了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16.
以甘肃省敦煌市为例,将集对分析法引入旅游经济系统脆弱性评价,并利用1990—2012年的统计数据,研究敦煌市旅游经济系统演变格局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敦煌市旅游经济系统脆弱性分为1990—1998年、1999—2002年、2003—2008年和2009—2012年4个阶段;②脆弱性和敏感性整体上呈下降趋势,而应对性呈上升趋势;③敏感性对旅游经济系统脆弱性变化影响更大;④主要影响因素有:游客量增长率、旅游总收入增长率、旅游行业利润率、人均GDP等。  相似文献   

17.
海岛经济对我国政治地位、经济发展、"海洋强国"目标的实现等具有重大影响。通过构建海岛县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利用变差系数及核密度估计法对中国12个海岛县的经济发展水平时间演化特征进行对比分析,采用聚类分析法对空间分异特征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12个海岛县的经济发展差异随时间变化区域差异存在缩小的趋势。(2)研究时间段内,海岛县经济发展水平从高速上升变为缓慢增长,一直呈两极分化的态势且总体水平相对较低。经济发展水平集中度有所提高,综合经济发展态势整体向好。(3)由海岛县空间分异结果得出,地区间差异较大,将其分为四类梯度地区。(4)海岛县近年经济发展水平在空间格局上发生了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18.
从综合效益最优视角探究区域旅游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内涵及其演化特征,对旅游城镇化转型提质、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意义重大。基于旅游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内涵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泰尔指数、修正的引力模型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2007—2019年大湘西旅游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演化、差异特征、联系强度及驱动因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大湘西区域旅游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时空演化特点显著,呈“东北高、西南低”的分布格局。(2)区域差异在缩小,怀化市和张家界市的县区是差异缩小的重点区域。(3)联系强度随时间明显提升,联系网络呈密集化趋势和非均衡性,以武陵源区、吉首市和鹤城区为代表的县区间高质量发展联系密切。(4)城镇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旅游业发展状况是显著影响因子,经济发展水平与其他因子的协同效应最突出,民生改善状况与城镇化水平、城乡差距程度的交互作用强度随时间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19.
旅游业空间集聚是一种客观的经济现象,旅游业集聚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区域旅游经济效益的发挥。运用变异系数、空间集聚指数分析了我国旅游业集聚化水平及演化空间差异。结果表明,我国旅游业集聚化水平空间差异显著,总体上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为中心,空间形态呈由东向西逐渐减弱的阶梯式空间格局。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业集聚化水平表现出向西梯度推移的态势。旅行社空间非均衡性程度高,空间差异不断扩大,星级饭店、景区(点)空间非均衡性相对较弱,空间差异呈缩小趋势。旅行社、星级饭店、旅游景区(点)集聚化水平表现出较强的空间耦合性,相关性显著。同时,就我国旅游业集聚化水平空间差异影响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选择2000—2020年黄河流域69个地级市PM_(2.5)浓度相关监测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和空间回归模型对流域PM_(2.5)污染时空特征和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2000—2020年黄河流域城市年度PM_(2.5)浓度值呈“先升后降”的趋势,黄河流域PM_(2.5)污染呈“先恶化、后改善”的趋势。②黄河流域PM_(2.5)浓度年度均值为52.99μg/m^(3),其中,上游、中游和下游PM_(2.5)浓度年度均值分别为39.35μg/m^(3)、54.65μg/m^(3)、72.53μg/m^(3),表明黄河流域PM_(2.5)污染水平地理梯度分布呈“上游<中游<下游”的态势。③黄河流域PM_(2.5)污染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和空间聚集特征,下游已形成较为稳定的大气污染区,但流域PM_(2.5)污染水平空间极化程度不断降低,空气质量朝着空间均衡方向不断改善。④黄河流域城市PM_(2.5)污染空间溢出效应明显,年均气温、人口密度、工业化程度、人均GDP等因素与城市PM_(2.5)污染水平呈正向相关性,降水量、年均风速、植被覆盖度等因素与城市PM_(2.5)污染水平之间呈负向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