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用熵权法、耦合协调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分析了2008—2019年四川省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与耦合协调度的演变特征及驱动因子,总结了各市(州)的发展类型,并提出差异化发展策略。结果表明:①四川省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攀枝花乡村振兴发展缓慢,成都、阿坝州、宜宾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心。②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呈耦合协调发展趋势,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以濒临失调和勉强协调为主,呈东南低、北部高的空间格局。③星级农家乐和乡村酒店数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旅游总收入占GDP比重等是影响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协调发展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的战略,为我国农业农村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而农村环境的全面整治和村容村貌的彻底改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但由于地区发展差异,当前在青海农牧区环境整治方面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缺乏相应的推进乡村环境改善的法律保障机制.文章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目标的确立为出发点,介绍了...  相似文献   

3.
采用综合指标法测度旅游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发展水平,结合时间序列法量化旅游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关系,并运用案例分析法解析旅游城镇化驱动乡村振兴的关键路径。结果表明:(1)旅游城镇化驱动乡村振兴是以旅游业为驱动载体,以“就地就近”城镇化为基础,在“市场链接、产业融合、行政势能、制度嵌入、规划引导、资金支持”等外部因素干预下,乡村基于自身基础条件选择合适发展路径并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2)基于时间序列法,发现张家界旅游城镇化是驱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且随时间推移,旅游城镇化对乡村振兴的驱动作用日渐明显,逐步超过乡村自身发展带来的影响。(3)张家界旅游城镇化驱动乡村振兴的演进过程分为介入阶段(1989—2000年)、分化阶段(2001—2008年)、转型阶段(2009—2014年)和融合阶段(2015年至今)。(4)张家界旅游城镇化驱动乡村振兴的关键路径主要分为景区城镇化和城镇景区化两种。  相似文献   

4.
基于丘陵欠发达地区数为0.307,乡村振兴评价指数为0.252,7个乡镇的脱贫攻坚评价指数均高于乡村振兴评价指数。②仪陇县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为0.3729,属于轻度失调状态。7个乡镇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处于0. 3814—0. 4640范围内,其中有3个乡镇处于轻度失调状态,4个乡镇则处于濒临失调状态。③家庭人均收入水平是影响仪陇县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的主要因子。基于上述实证结果,提出仪陇县应聚焦乡村振兴各个维度的均衡发展,不断健全政策、人才、产业、组织和生态保障机制,以实现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基于区位理论的矿业乡村产业空间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优化产业布局是基础。以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永平镇为研究区域,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坡度、坡向和矿区等区位条件对三产布局的影响,以及产业布局现状和主要问题,并基于区位理论和研究结果调整永平镇产业空间布局。结果表明:①坡度、坡向和矿区等影响产业布局,且对第一产业的影响远高于第二、三产业。②矿业乡村三产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产业空间关联性弱,尚未形成以农业为核心的三产业融合发展格局。③结合区位分析结果,调整产业布局,形成“三区三轴一中心”新产业格局,以利于三产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调查、专家访谈等方式,以文体旅融合发展为切入点,深入探究“村+”类体育IP对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并以贵州“村超”作为个案分析,并挖掘“村+”类体育IP高质量发展对乡村振兴的价值,以期为乡村振兴提供贵州的实践经验。研究发现:“村+”类体育IP的“文体旅”融合发展模式推动了旅游产业的转型,打开了乡村旅游的新思路,实现旅游高质量发展;贵州“村超”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成功经验,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贵州实践。经验启示:并不是所有的“村+”类体育IP都能出圈,各地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地域资源禀赋、多元主体共治、搭载地方丰富多元的文化并坚持“文体旅”融合发展、重视宣传和引导、坚持人民至上,以实现其良性发展并促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7.
数字经济具有生态化的本质,是提高乡村生态演进韧性、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动力。在系统梳理数字经济对乡村生态振兴影响的直接机制、中介机制基础上,本文利用2010—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等方法,多维度实证考察了数字经济对乡村生态振兴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显著推动了乡村生态振兴,在运用分时间段检验、剔除特殊值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数字经济发展对乡村“三生”环境的影响大小有所差异,对乡村生活绿色宜居化的影响最大,对乡村生产绿色低碳化的影响次之,对乡村生态本底品质化的影响最小。中介效应显示,农村经济增长、绿色科技创新和环境规制都是数字经济助力生态振兴的重要机制。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影响乡村生态振兴的效应大小呈现出“西部>中部>东部”态势,总体上,中西部地区数字经济的绿色赋能效应更为显著。因此,应强化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在农村生态经济增长点培育、企业绿色科技创新及环境监管、宣教引导等方面的作用,因地制宜以差异化的数字化策略提升赋能乡村生态振兴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在构建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PROMETHEE评价法测度2013—2020年中国乡村振兴水平,并进一步采用莫兰指数、冷热点分析、趋势分析、收敛检验探究了乡村振兴水平的时空分异特征及趋势,最后借助PROMETHEE彩虹图分析其优劣势指标。结果表明:(1)中国乡村振兴整体水平有所提升,区域间差距明显缩小,并呈现“东部较高、中部居中、西部较低”的位序特征;(2)各省乡村振兴水平存在高度的空间集聚,热点、次热点区范围不断扩大,整体呈现“东高西低、北高南低、东西陡峭、南北平缓”的空间趋势特征,同时也存在着地域差距收敛和发展速度收敛两种收敛趋向;(3)东部地区优势指标多,但存在个别短板,中部地区优劣势指标参半,西部地区大部分为劣势指标,乡村振兴驱动与障碍因素存在地区差异。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培育发展增长极与区域协同发展、宏观政策引领与因地制宜相结合的对策建议,以促进区域间发展差距缩小与农村地区发展瓶颈突破。  相似文献   

9.
乡村振兴旨在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全面发展,乡村居民作为乡村发展的主体,其公民意识的觉醒和提升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目前学术界对乡村旅游地居民公民意识的研究涉及较少,能测量的量表更是少见。以乡村旅游地居民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回顾和半结构化访谈,提炼出乡村旅游地居民公民意识的核心内涵及结构维度;在此基础上,通过专家咨询、问卷预调研等方式确定居民公民意识的初始量表,并对安徽宏村、湖南张谷英村和靖港古镇3个乡村旅游地所在居民开展问卷调查。研究发现:乡村旅游地居民公民意识量表由主体意识、法律意识和公共意识3个维度,共10个测项构成,量表的信效度俱佳。  相似文献   

10.
乡村振兴是国家战略,产业兴旺和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但农村生态环境提升面临资金短缺、产业发展呈现低端低效化等问题。采用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可以推动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发展特色产业,创新投融资模式。以辽源市北部采煤沉陷区EOD模式试点项目为例,深入探索EOD模式在乡村振兴领域的实际应用,以期为推广EOD模式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从根本上突破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破解“三农”问题和“乡村病”难题,“城乡融合”理念被提出,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选择。本文以县域为单元,利用全局主成分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基于“人—地—业”体系探究2000—2018年吉林省城乡融合发展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研究期内吉林省城乡融合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在空间上表现为中部与西部优于东部,并形成了以市区为核心的“以一带多”发展格局。(2)研究期内人口与产业融合水平均呈现上升趋势,且产业融合在3个维度中上升幅度最大。(3)吉林省城乡融合发展是“产业主导、多元协同发展”机制下人口、土地、产业共同促进的结果,多因子协同交互作用会进一步影响城乡融合发展。(4)实现人口双向自由流动、闲置土地盘活利用、三产融合发展是推进“人—地—业”协同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吉林省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和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举措。  相似文献   

12.
乡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落后是乡村振兴的短板,实现乡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从教育、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社会保障、文化和信息化6个方面综合测度安徽省乡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数,进一步利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方法,揭示均等化指数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与区域经济的时空耦合特征。研究发现:安徽省各地区乡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数总体不高,空间分布差异明显,皖北、皖中地区乡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数较高,皖南地区相对较低。总体而言,安徽省各地区乡村基本公共服务指数和区域经济耦合程度较低,大部分地区属于HL与LL区。基于双变量ESDA分析结果,为安徽省各地区乡村发展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3.
大力发展旅游扶贫重点村是新时代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以安徽省333个旅游扶贫重点村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不平衡指数、核密度估算值、地理联系率等方法探讨了安徽省旅游扶贫重点村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色产业。结果表明:安徽省旅游扶贫重点村分布主要呈集聚状态,西多东少、北密南疏,空间分布不均衡。核密度分析表明,安徽省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存在冷热点。旅游扶贫重点村空间分布实际上是政策主导下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影响因子有政策倾向、地理因素、资源禀赋、交通网络、区域经济和核心城市。根据结果提出发展建议:科学编制乡村旅游扶贫规划、推进基础设施均等化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旅游新业态。  相似文献   

14.
丁洁 《四川环境》2021,40(3):205-208
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和制度基础.新形势下深入推进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既是夯实农业生产力基础的需要,也是推进乡村绿色发展的需要.当前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进入扩展阶段,以第一批试点总结经验,分析带动试点全面推进是关键.通过分析第一批试点典型区域实施耕地轮作休耕的经验做法,总结出耕地轮作休耕计划必须因...  相似文献   

15.
以吉林省延边州红旗村为案例研究地,构建乡村振兴系统与乡村旅游系统评价指标体系,依据2014—2018年的指标数据计算了综合评价指数、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红旗村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存在耦合关系,处于中等强度耦合阶段;乡村振兴系统与乡村旅游系统综合评价指数呈连年上升趋势,但后者综合发展水平高于前者;红旗村乡村振兴—乡村旅游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过程可划分为低度协调、中度协调和高度协调3个阶段,并向高水平耦合协调阶段演化。  相似文献   

16.
健康是当下城乡规划建设中重点关注的焦点,农文旅融合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立足健康中国语境,借助于CiteSpace梳理近五年乡村规划的相关研究,分析课题研究的迫切性与必要性。明确人居环境营造与乡村振兴过程中“健康”的内涵,并阐释乡村农文旅系统的范畴及三者的耦合作用机理。以SD法和IPA法对乡村振兴实践过程农文旅三大系统的相关要素进行重要性—满意度分析,并将其归纳成农文旅互适耦合的九要素。从实现乡村宜居、宜业、宜游和宜文的目标出发,探讨九要素的规划设计策略,以促进乡村可持续振兴和推动健康中国建设。  相似文献   

17.
乡村振兴背景下受旅游要素驱动,传统村落乡村特性出现主动或被动地解构、重构,乡村性作为表征该类村落存在的核心要义,其强化、弱化会加速村落振兴、衰亡。为此亟需对其展开综合探究,积极引导其良性延续、传承,助力传统村落保护与旅游可持续。本文以湖南省西部地区典型传统村落为例,基于共同体理论,根据乡村振兴总要求从生态、经济、文化和社会4个层面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性共同体重塑理论框架,以此推动各乡村性要素系统重塑。结果表明:(1)共同体视角下,旅游型传统村落生态、经济、文化和社会各乡村要素在乡土空间孕育衍生,随着村落发展不断变革衍化又反馈于乡村性建设,其中生态是基础,经济是支撑,文化是核心,社会是基底,共同推动村落开发和乡村性保护传承。(2)因自然资源、人文禀赋及旅游资本介入程度不一,该类地区生态、经济、文化和社会要素对乡村性重塑的作用强度和方向均不同,致使乡村性表征及演化过程差异显著。(3)以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为标杆衡量乡村性发展程度,结合区域特性这一核心竞争力,从现状问题、保护对策和建设目标等方面构建旅游型传统村落乡村性重塑实践过程,形成传统村落乡村性保护传承和旅游可持续的一般规律认识。  相似文献   

18.
<正>实施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论"和生态文明思想,为建设美丽乡村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同时,将"实施乡村振兴"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七大战略目标之一写进党章。2018年,中央1号文件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相似文献   

19.
张芳山 《绿叶》2013,(6):42-49
乡村精英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乡村精英走向城市,影响了乡村的治理水平、发展和建设。因此,探讨留住乡村精英,以及在精英缺失的情况下探索新的乡村治理模式就显得格外重要与紧迫。乡村精英的特点及作用"农者,天下之大本也"。我国的城乡收入水平已经从上世纪80年代的1:2.5扩大到现在的1:3,城乡差距日益加大。如何加速乡村的发展,是我们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只有在非常了解乡村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才能找到适合乡村的发展道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绘制科学知识图谱,系统梳理了乡村生态振兴研究的热点主题,在研究过程中综合运用了文献可视化分析工具CiteSpace和关键词分析工具,对收录于中国知网数据库的乡村生态振兴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核心研究议题包括农村环境污染的根源与治理研究、农村生态环境补偿与绿色发展研究、乡村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乡村环境治理研究等。乡村生态振兴的理论研究需要加强学术交流、完善合作谱系,拓宽学术视野、建立议题关联,立足中国情景、凝练本土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