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运用系统动力学构建了西递、宏村旅游地发展的系统动态模型,分析了西递、宏村游客市场结构,同时分析了模型建立下的西递、宏村近程观光市场和远程观光市场的发展机制反馈,并针对西递、宏村古村落目前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调控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边境型旅游地因其独特的边境自然风貌、浓厚的异族风情在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实地考察,根据游客调查问卷数据和二手资料,与海滨型旅游地普陀山、古村落型旅游地西递和宏村、山岳型旅游地泰山进行了对比分析,揭示了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国内旅游者的人口学特征、旅游行为、旅游效果等,并就促进其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以世界遗产地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为研究区域,从研究区域的资源价值和区位条件两个方面,选取了5个Ⅰ级指标:历史文化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区域规模、交通便利程度,12个Ⅱ级指标:年代久远程度、民俗代表性、历史事件名人影响度、科学考察、科普教育、完整性、典型性、观赏性、地域组合、环境容量、通达性与服务中心距离,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YAAHP软件对该指标体系进行层次分析,得出了各指标的相对权重。结果表明,西递、宏村的历史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在其旅游资源评价中具有重要地位。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和对策,以期达到对西递、宏村旅游资源合理保护与开发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以北京、西安、重庆、苏州、广州5个城市为样本,依据具身理论,从游客体验的角度探究了这5个城市夜间旅游的发展情况。结果表明:①游客对5个城市的情感倾向于中性和正向,说明游客对这5个城市夜间旅游的整体感知是基本满意的。②游客在这5个城市开展夜间旅游活动时,社会人文类的旅游目的地比自然禀赋类的旅游目的地更吸引游客。③集食、游、娱多功能于一体的旅游目的地对夜间旅游游客的吸引力大。④旅游体验感知包括景观体验感知、身体体验感知和环境体验感知,旅游体验感知对游客的夜间旅游地选择与价值内化具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界定了6种要素来评价山水景观型自然旅游地自然旅游资源的整体吸引力:周边的自然吸引物聚集体、自然吸引物聚集体、可进入性、旅游基础设施、当地社区与区域环境、环境损害程度评价,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这6种要素进行了权重赋值,对每一种评价要素又设定了若干评价因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山水景观型自然旅游地自然旅游资源评价的等级结构,并以江苏省10个山水景观型自然旅游地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6.
在线旅游时代的到来正在全方位、全过程地影响着旅游者的行为,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出现也对旅游发展业态与运行机制产生了重大影响,如何利用网络进行旅游地开发和营销成为旅游地政府、投资者和管理者等旅游地利益相关群体关注的焦点。基于网络环境中旅游者留下的数字足迹,以苏州园林为例,运用ICTCLAS、ROST-CM和Arc GIS软件,通过语义网络分析和空间分析,探索旅游者行为数字足迹在旅游地的空间响应特征与机制。研究发现:1旅游数字足迹在心理空间响应上表现为"从整体到局部、从静态到动态"特征,类型涉及旅游地整体形象、旅游线路感知和旅游景点感知。2地理空间响应在热点、热区和活动轨迹分布上形成"空间集聚、圈层分布和中心放射状"特征。3从响应机制来看,旅游地网络旅游形象影响旅游者决策和空间分布,旅游者在线口碑分享影响旅游地网络旅游形象,旅游者网络行为影响旅游者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景点评论的内容分析,对比了男女性外地游客对上海南京路步行街的旅游意象。结果表明,男、女游客对这条步行街的整体印象无显著差异,对各种属性的感知相似性多于差异性,性别对城市步行街的旅游意象影响较小。基于游客对南京路步行街的意象,针对城市步行街类景区的规划与管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侗族传统村落景观基因的基础上,构建了侗族传统村落景观基因认知的测度模型,利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数据,以贵州肇兴侗寨为例,对侗族传统村落景观基因认知的空间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景观基因的整体认知度较高,但内部差异明显;微观尺度景观基因认知度较高,宏观尺度景观基因认知度较低。(2)景观基因的物质形态认知度较高,文化意义认知度较弱;景观基因的颜色、原初功能、生态意义的认知度较高。(3)常年在外居民对景观基因的认知度最高,附近兼业居民认知度最低;本地居民文化景观认知度高,外来经营者功能景观认知度高。  相似文献   

9.
居民旅游影响感知态度及其动力因子研究——以周庄为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旅游发展对旅游地居民生活产生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影响。首先分析了居民对旅游影响和旅游发展的感知态度,发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正面感知较强烈,对旅游发展也持理性支持的态度,其中居民对环境影响的正面感知最为强烈。结合居民态度随旅游发展而发生相应变化的相关理论与周庄现阶段旅游发展特征,对居民感知态度的动力因子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根据城市环境的可意象性和可识别性,借助认知地图法、图片再认对衡阳市城市意象框架及元素进行提炼。结合问卷调查,以衡阳市39个典型意象元素为研究对象,解析了人居环境的类型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衡阳市的城市识别度较高,解放大道和湘江沿岸意象要素居多;人口集聚、商业服务场所可意象性较高,人居环境满意度低,而休闲娱乐与文体场所人居环境满意度高,但可意象性低;城市意象元素的人居环境空间分异特征明显,从主城区至边缘区依次形成了四个圈层,每个圈层均具备"同质满意度"、"同质感知"强度两种空间特征。  相似文献   

11.
以西安曲江为例,基于游客感知角度,采取问卷调查方式,利用因子分析、词频分析等方法对曲江主要景区的旅游形象进行分析评价。研究发现:(1)游客对曲江旅游形象感知因子分为三个维度:吸引物、旅游设施、旅游服务,其中游客满意度最高的是旅游设施维度(3.51),最低的是旅游服务维度(3.00)。(2)曲江的国内客源市场以陕西省内游客为主,对省外游客的吸引力呈现距离衰减的特征。(3)游客对曲江整体旅游形象的满意度较高,存在稳定集中的特征。(4)游客的性别和家庭人均月收入与曲江旅游形象的感知评价之间没有显著关系,但游客的年龄、职业和文化程度对曲江的旅游形象的感知评价结果有着显著性影响。基于以上结论,提出重点进行形象设计与形象营销,提高游客软性服务满意度,提升西安曲江旅游形象和知名度的建议,如突出曲江旅游形象核心部分、做好生态环境工作、重视事件营销、重点开拓境外客源市场等,以期引导旅游者选择曲江作为旅游目的地,进而推动曲江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选取西递村作为研究案例地,运用访谈法、参与观察、资料分析等调查方法探讨了西递旅游劳工移民类型划分和特征,研究了旅游劳工移民产生的原因和动力机制。根据旅游劳工移民所处职位可划分为4类,各类型特征差异明显。西递旅游业快速发展,舒适的乡村田园风光、旅游职业特性形成的特有拉力以及原居住地就业和工作压力大形成的推力共同作用,成为西递旅游劳工移民形成的主要原因,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政府政策成为影响旅游劳工移民迁移的中间障碍。  相似文献   

13.
基于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和生态环境耦合协同关系,以云南省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三者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和面板Tobit模型测算2005—2020年云南省及其16个州市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时空演变特征,区域差异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整体上,云南省综合评价指数、耦合度和协调度都呈现上升态势,但三者水平还需提高,云南省三大系统的相互作用程度逐渐增强,耦合类型的空间差异性逐渐变小;(2)三者的耦合度和协调度的空间差异性较为明显,表现出滇中>滇西>滇南>滇东的分异特征,协调度增长速度以保山市、临沧市和文山州最高;(3)总体基尼系数逐渐缩小,各区域之间以及区域之间城乡差距仍然是构成云南省基尼系数变化的主要原因;(4)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能力、对外开放水平以及旅游活力大体上对于云南省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和生态环境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而产业二元性结构水平则不利于三者的协同发展,影响三者耦合协调度的因素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  相似文献   

14.
一定区域内旅游景点可达性和网络特征将直接引发旅游者的空间行为变化。以乌鲁木齐市28个旅游景点为研究对象,建立旅游景点交通可达性评价模型和旅游景点公交线路整体网络特征评价模型,分析乌鲁木齐市旅游景点可达性和区域内旅游景点公交线路整体网络特征。结果显示:乌鲁木齐市旅游景点可达性不均衡分布现象较明显,大部分景点可达性系数水平高于平均值;旅游景点可达性空间格局大致呈现"核心—外围"模式;乌鲁木齐市旅游景点之间的公交线路流次频率不对称,差异较大,但有公交线路联系的18个旅游景点公交线路流流次频率波动不大;旅游景点整体网络特征划分为三类——主核心旅游景点、次核心旅游景点和边缘旅游景点。  相似文献   

15.
黄山市交通网络优化及区域旅游效应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黄山市为例,从区际与区内两个角度构建黄山市区际、区内旅游交通网络无向图,并采用拓扑分析的方法,测定了区际的徽杭高速公路以及区内的宏儒公路建成前后黄山市旅游交通网络通达度指数的变化.结果表明:①黄山市交通网络的优化大大提高了整个黄山市的旅游可进入性,有利于促进"长三角"客流量的增加;②宏儒公路等区内交通建设,有利于推进"两山一湖"整体发展和发挥黄山风景区的旅游辐射带动功能,但同时宏村与西递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生态景观理论为基础,地理信息与遥感技术为支撑,对岷江流域三江交汇区三期遥感数据,1990年TM、2002年TM、2014年ETM+数据进行图像分类、景观指数提取、空间分析,同时采用面积转移矩阵统计各景观面积的转移情况,分析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1990—2014年三江交汇区景观类型面积排序为:农田林地草地水域居民地裸地。优势景观为耕地,所占比例由72.83%下降到63.32%,面积减少了3480hm2。草地所占比例呈现波动变化,总体增加了2.81%。林地比例由15.98%上升到18.79%,增加了700hm2。居民地所占比例升高了4.1%;(2)1990年研究区内草地景观易受到外部干扰,其分布形状复杂。林地景观整体聚合度较高同时具有较低的异质性,分布通透性好、规模连续。农田分布较为分散且斑块较小。2002年农田斑块分布复杂化,同时具有聚集度高的特点。2014年研究区内农田优势地位下降。此时农田分布比较破碎并且呈现集中的态势。草地分布规模性较好、分布较为完整,但是内部存在一定的破碎性;(3)三江交汇区景观类型相互转化的主要原因:一是,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实施,海拔超过500m的丘陵山地区域,建立生态保护区。二是,成绵乐铁路和高速路网的完善,使得三江交汇区的土地类型向建设用地转化加快,主要集中在乐山市中区和周围城镇。  相似文献   

17.
酒店等住宿设施是体现旅游城市形象和服务水平的重要窗口,对其空间分布特征的现有实证研究中,鲜有基于游客需求侧维度的系统解读,亟需一个能对多元结论提供合理解释的分析框架,以明晰不同结论的场景约束条件和应用价值边界。以携程旅行网上发布的桂林游记作为数据来源,提取游客旅游轨迹中的住宿信息,运用聚类分析、核密度估计、空间句法等方法解读桂林市区游客酒店住宿的空间特征,并从“旅游地—旅游流—酒店”三元关系的视角解读游客住宿空间分布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桂林市区游客住宿空间具有显著的集聚特征,表现为多节点的分布格局;(2)酒店等住宿设施的集聚节点可分为“邻近交通门户”“邻近目标景观”“位于交通便捷区”三大类型,表现为至少具有“便捷旅游交通”与“邻近景观资源”两大空间特征之一;(3)酒店等住宿设施的集聚受旅游流空间集散的影响,而旅游流空间集散受旅游地空间结构的影响,“旅游地—旅游流—酒店”间的关联脉络构成游客住宿空间分布机制的解析框架;(4)“旅游地—旅游流—酒店”的分析脉络可以将传统研究中因侧重不同视角而得出的多元结论纳入同一框架并给出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18.
对平遥古城居民旅游感知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是研究旅游影响性质及程度的重要途径。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平遥古城居民对旅游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影响的感知程度及其对旅游业的态度,比较了不同人口学特征及与旅游业关系密切程度不同的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对旅游业态度的差异,提出了进一步提高古城居民旅游感知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一个旅游地旅游开发成功与否同接待地社区居民的感知与态度密切相关。对于一个刚刚建成的旅游地而论,居民的支持程度如何势必对其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以旅游资源非优质城市——芜湖为例,选择在方特欢乐世界建成初期,对当地居民预期旅游影响感知进行了调查,并运用统计分析、EXCEL等方法软件分析了当地居民对方特旅游开发所产生的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调查结果显示,芜湖的旅游业处于发展阶段,当地居民对预期经济影响的正面感知较强;居民对预期环境影响的正面感知强于负面感知,多数居民认为发展方特主题公园将会改善当地环境和整体外貌,他们对方特主题公园的发展持赞同态度。基于上述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关建议以促进主题公园在资源非优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以淮海经济区108个县市为研究单元,以2001—2016年为时序,在研究经济发展及其空间集聚特征的基础上,对淮海经济区经济增长动力演化过程及其空间类型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淮海经济区经济增长空间集聚特征日益明显,"高—高"和"低—低"集聚区分布日益集中,形成了以徐州为核心的集聚区向外围辐射经济效益。(2)淮海经济区经济增长动力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其中需求拉动波动减弱,而其他4种动力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强趋势;经济增长动力的结构在不断调整升级,逐步由需求拉动向产业升级和科技驱动进行转换。(3)海经济区经济增长动力存在显著的地域分异特征,地市经济增长动力呈东强西弱,且经济增长的动力类型呈明显的区域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