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选取2013—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11市大气主要污染物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SNA)对粤港澳大湾区大气污染的空间关联性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①大湾区城际大气主要污染物的空间关联均呈现出较典型的网络结构特征。②城际大气污染存在明显的空间关联和空间溢出,各城市空间联系越来越密切。③大湾区大气污染空间网络具有稳定性特征,PM2.5和SO2的空间溢出得到有效控制,而PM10和NO2的空间溢出具有长期稳定性。④珠海、佛山、惠州、中山在大湾区城际大气污染空间关联网络中处于中心地位。⑤各城市在大气污染空间网络中存在明显的非均衡地位。  相似文献   

2.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本文经过全面梳理粤港、粤澳、港澳和粤港澳三方环保机制现状,尚不能满足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粤港澳生态文明合作提出的新需求。因此,本文在借鉴国际三大湾区、五大湖区和多瑙河流域生态环境共建经验的基础上,对完善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文明共建机制提出了推进成立高规格共建决策平台、协调统一的制度体系、共建科技支撑体系和共建基金等四个建议。  相似文献   

3.
加强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加快改善空气质量、早日对标世界先进水平是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任务。本文总结了美国和加拿大的跨境大气污染防控合作体制机制建设方面的经验,基于粤港澳大湾区"一国两制三法域"特征下的区域大气污染协同防控需求和不足,从建立区域性权威管理机构和技术支撑机构,联合开展跨界科研、中长期政策制定和实施情况跟踪评估等方面提出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大气污染防控合作体制机制建设,进一步推进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改善的策略建议,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大气污染防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构筑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和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机理,构建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赋值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对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2011—2020年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行测度评价。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水平稳步上升,区域发展差异显著,呈现出大湾区东岸>大湾区北岸>大湾区西岸的空间分异特征;产业耦合协调发展类型2011—2015年以体育产业滞后为主,2016—2020年以旅游产业滞后为主;体育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增长趋势明显,但总体耦合协调度等级不高,基本上处于中轻度失调阶段和过渡阶段;城市群内部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不均衡,呈现出以香港、广州、深圳、澳门为核心,由内到外圈层逐渐递减的时空演化特征。基于上述研究,从区域政策协同、空间布局协同、产业分工协同、交流平台协同等方面提出系列建议,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体育旅游产业的高度融合和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5.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区域旅游能够助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生活圈,使其拥有更强且更持续的旅游经济影响力。基于旅游辐射效应理论,运用动态因子分析评价11个城市旅游竞争潜力作为辐射效应发挥的基础,通过引力模型对大湾区旅游经济联系进行探讨,分析2014—2021年旅游辐射潜力变化特征及原因。结果表明:(1)在竞争潜力方面,广港澳深4个城市8年因子得分加总为正,其中广州和深圳基础辐射能力相对稳定,香港和澳门基础辐射能力受到发展韧性不足的影响;(2)在辐射潜力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多中心发展趋势显著,东莞和佛山发挥着“承上启下”的次中心城市功能,但辐射结构的不对称性,以及竞争与辐射潜力之间的不协调性也同样突出;(3)对主要旅游城市辐射能力的分析表明,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内已经形成“广—佛—江—肇”“深—港—莞—惠”“澳—珠—中—江”“广—莞—惠”“澳—港”5条主要的辐射纽带。  相似文献   

6.
城市空间结构的演进是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一种适应性.开发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经济发展的一种空间形式,对我国城市经济发展和空间结构演进有着重大影响.开发区建设成为芜湖市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带动了整个城市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从开发区布局建设对芜湖市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即导致城市空间增长、城市形态变化及城市地域结构变化等方面阐述了开发区与芜湖城市空间结构演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珠江三角洲旅游空间结构分析与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着眼于宏观和中等空间尺度,从代表性旅游资源、旅游网络、旅游发展轴、旅游中心地体系等方面对珠江三角洲旅游空间结构的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有进一步优化的必要;同时提出培育类型多样的旅游发展轴线、构建八大特色旅游文化板块、加快边缘区域的旅游发展、促进区域旅游流空间流动的相对均衡等四个方面的优化思路,这些措施对提高珠三角地区旅游发展的总体水平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基于信息熵的武汉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变动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借助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信息熵和均衡度概念,揭示了武汉城市在20世纪90年代土地利用结构的空间变化规律,得出土地利用职能类型收缩、城市用地趋向不均衡发展态势的结论.利用主成分与灰色关联相结合的方法找出影响武汉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变动的主要动力因子,它们分别是城市福利和城市社会结构变化推动因子、城市产业结构变化拉动因子和城市建设与改造压力因子,其中后两个因子是驱动城市土地利用空间发生变化的最显著性因子.  相似文献   

9.
首先利用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并基于改进的阈值二分法识别北京市城市建成区,其次利用多源地理大数据和局部等值线树算法识别北京市城市中心,最后结合现行规划蓝图分析提取结果。结果表明:一般而言,基于夜间灯光亮度等值线树能够识别出基础设施完善且集中连片的产业园区、交通枢纽中心或者公共用地作为城市中心。基于手机信令人口密度等值线树能够识别出人类活动密集的居住用地或景点绿地作为城市中心。基于POI核密度分析数据等值线树能够识别出经济活动繁荣的商业用地作为城市中心。最后,通过发挥各种数据源的不同优势进一步验证发现北京市城市布局与城市战略定位相一致,北京市呈现明显的“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空间结构。在对比验证提取结果的基础上,针对未能识别出的区域提出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0.
城市空间结构作为城市各类要素空间组合状态和空间投影的反映,在资源型城市中更具有资源指向性和问题多发性,其形成和演变具有自身独特的机理存在.以我国典型的石油城市——大庆市为研究案例,对大庆市1983-2009期间5个时间段的空间扩展从紧凑度、破碎度和扩展强度三个方面进行定量测度,得出大庆市空间结构为分散型的总体特征及演变过程中的被动性、单一性和政治性等特殊性.最后进一步剖析石油开采对城市空间的影响,认为大庆市石油开采对其空间结构雏形、经济空间、社会空间和生态空间四个方面都造成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深入剖析,对大区域背景下县域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最邻近距离指数R、基尼系数、通达度指数、β指数、γ指数、平均径路长等方法,对河南省新县旅游资源中3A级以上景区的空间分布形态以及空间网络结构的连接性、通达度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新县3A级以上景区在空间上呈集聚分布状态,均匀度相对较低;景点间移动的难度较小,可进入性较高;南部各景点与县城之间的空间联系较弱。基于上述问题,提出了加强和加快构建新县区域旅游交通网络,提高旅游交通网络结构的连接性和通达度水平,整合和优化空间结构等策略。  相似文献   

12.
运用生态城市建设复合系统模型,构建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通过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皖江城市带生态城市建设水平进行测度与比较分析,运用SWOT分析法深度分析皖江城市带的区情.皖江城市带生态城市建设水平参差不齐,由高到低依次为合肥、铜陵、马鞍山、芜湖、安庆、滁州、池州、宣城、巢湖、六安.  相似文献   

13.
张苗  周扬 《资源开发与市场》2023,(11):1449-1457
探讨碳排放约束下城市建设用地碳排放效率的空间关联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协同提升区域间的建设用地碳排放效率,进而提升土地资源配置效率、推动绿色低碳发展。采用SBM模型、引力矩阵模型与社会网络分析法等方法探究2003—2019年山东省建设用地碳排放效率的空间关联网络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山东省建设用地碳排放效率逐年提升,空间上由西向东逐渐优化。(2)山东省建设用地碳排放效率空间网络密度值相对较低,呈现“扁平化”的等级结构特征,网络结构稳定性逐渐增强。(3)东营、济南、青岛等城市对资金、人才和技术等资源要素的吸引力较强,滨州、聊城、德州等城市同时处于地理和网络位置边缘,缺乏效率受益和溢出渠道。(4)板块之间联系更为紧密且互动趋势明显,呈现出受益和溢出板块城市成员少而经纪板块城市成员多的非均衡特征。(5)空间关联网络的形成是地理邻近、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结构和城市化等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吴丰  唐月 《中国环境管理》2023,15(3):132-142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和人民消费水平提升,垃圾分类治理问题日益严峻。实践经验表明,强制实施背景下政府主导与承包商、公众和环保组织为核心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一主多元”协作模式,对于我国垃圾分类治理具有较好适用性。但该模式也存在“一主”突出、“多元”不足及其他系统性冲突。为明确多元主体参与策略对“一主多元”治理模式稳定性的影响,首先,本文分析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强制实施背景下该模式运行机制及主体动因。然后,构建以承包商、公众和环保组织为主体的三方演化博弈系统,对不同策略组合下系统的演化结果进行演绎。最后,借助数值仿真分析了参与成本、环境收益和政府补贴对主体策略选择及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环保组织参与垃圾分类治理的积极性最高,公众最低;对于系统运行风险,承包商属于风险偏好者,环保组织属于风险回避者,公众属于风险中立者;承包商对参与成本最敏感,对政府补贴最不敏感,公众则正好与之相反;环境收益的提升有助于提高多元主体的参与积极性。这些发现对于如何提升多元主体参与垃圾分类治理的积极性及“一主多元”治理模式的运行效能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