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陕西省关中地区的人口分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采用空间自相关、不均衡指数、人口重心以及偏移—分享分析等方法,结合GIS技术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中地区人口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关中地区各区县人口密度差异显著,整体分布呈中间高、南北低的态势,即位于渭河平原区的区县人口密度较高,其他地区人口相对稀疏;②各地区人口分布存在显著的正的空间自相关,表现为西安市市辖区周围地区呈现高高集聚,而北部、西部和东部的周边区县则存在低低集聚;③关中地区人口分布不均衡状态明显,且人口不均衡指数有不断增大的趋势;④各地区人口偏移增长量差异显著,地区之间的偏移增长量不断增大,人口重心逐步向关中东南方向移动。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陕西省人口分布发生了明显变化.探究这种变化特征和趋势对协调区域人口的合理分布具有重要意义.采用空间自相关、人口结构指数、人口重心等研究方法,以陕西省97个县级行政区为研究单元、1990-2010年为研究区间,选取人口数和人口密度为研究对象,对陕西省人口分布的空间特征及其演变趋势进行了描述.结果表明,陕西省人口分布存在“中间高—南北低”的格局,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呈正的空间相关性,人口集聚性较强.随着时间推移,集聚性趋势略有减弱,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性较显著,表现出上升趋势;人口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移动速度有所加快.  相似文献   

3.
森林村庄是中国未来乡村发展建设的重要载体,“双碳”政策的提出为我国乡村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转型发展提供了重要政策导向。基于ArcGIS10.8空间分析工具及数理统计方法,对2021年安徽省639个森林村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总体分布上,安徽省森林村庄呈现“大分散、小集聚”的分布格局,具有西多东少、北多南少的显著特征;(2)安徽省森林村庄在不同空间尺度呈现差异化的分布特征。区域尺度上,皖中地区数量最多,皖北地区次之,皖南地区数量最少,仅占总数的22.69%;市域尺度上,高密度集聚区呈现近似倾斜的“V”字型结构,南北对称的空间格局显著;县域尺度上呈分散分布;(3)整体密度上,安徽省森林村庄的空间格局形成两条近似平行的高密度集聚带,5个显著的核心区和5个次级密度核心;(4)空间关联上,安徽省森林村庄空间分布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县域尺度上空间关联以正相关类型为主;(5)影响因素上,地形、水源是安徽省森林村庄形成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人口、交通和经济等社会发展状况是森林村庄保护发展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长江中游城市群高等级旅游景区时空格局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地理学方法分析了长江中游城市群高等级旅游景区的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①景区空间分布为凝聚型,其集聚强度在不同尺度上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规律,一阶热点区位于省会城市和旅游资源丰富的城市。②景区空间分布不均衡,环鄱阳湖城市群形成以南昌、上饶为核心,九江、景德镇为次核心"U"型带状景区空间格局,其他3个子城市群则分别形成以宜昌、武汉、长沙为中心的环状空间格局。③长江中游城市群高等级旅游景区的空间格局主要受到经济和人口驱动,4个子城市群的影响因素呈现空间差异性。  相似文献   

5.
运用集中度指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重心分析法、不一致指数等方法,探究了2001—2016年山东省137个县域单元人口和经济空间分异与动态变化状况。结果表明:(1)山东省人口集中度指数整体呈现西南高、东北低的分布格局,并出现集聚趋势,经济集中度指数分布格局呈现"双核"模式,高水平经济区具有强大的辐射效应,出现极化现象;(2)山东省人口集聚趋势大于经济的集聚趋势,但经济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仍大于人口,人口和经济集中度在空间上相邻县域间存在着较高的正相关性;(3)山东省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都偏离几何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人口重心的移动距离大于经济重心;(4)山东省人口与经济空间匹配类型中协调发展型县域数量下降,经济滞后型县域数量上升。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山东省人口和经济发展空间优化建议,对统筹区域协调和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6.
通过构建中国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体系,利用ArcGIS探索性数据分析(ESDA)、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对1999年、2008年和2015年中国省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时空格局进行研究,并采用GeoDa对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1999—2015年,中国省域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整体上有大幅增长,同时东西部之间的省域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差距越来越显著;(2)省域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综合水平的热点集聚区分布在东部地区,冷点集聚区分布在西部地区,中部地区是热点集聚区域和冷点集聚区的过渡地带,这种东—中—西梯度分布特征表现出东西部之间科技创新能力的巨大差异;(3)人均GDP、科学技术财政支出是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时空格局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在GIS技术支持下,建立安徽省人口地理数据库,使用密度分析法、重心分析法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对安徽省1990—2012年人口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全省人口密度总体上呈由北向南递减分布格局,皖北地区人口密度呈增加趋势,皖南人口密度相对稳定,人口重心位于几何重心的西北方向,20年来人口重心从长丰县沿西北方向移动到寿县境内。全省各县(市)人口密度存在空间正相关性,且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8.
物流产业集聚对提高物流效率、发挥溢出效应具有重要作用,提高物流产业集聚水平是提升区域内竞争力的关键。基于2006—2015年长江经济带省际面板数据,研究了长江经济带物流集聚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下游地区物流集聚水平呈下滑趋势,上游地区呈上升趋势,中游地区则具有空间锁定和路径依赖性,物流集聚水平相对平稳;(2)研究期间,长江经济带物流产业集聚的层次异质性得到弱化,但局域异质性凸显出来;(3)所选因素均对本地物流集聚产生了促进作用,其中工业增加值和社会消费水平对物流集聚的推动作用最大,而各因素对周边地区物流集聚主要起到负溢出效应,总体上"回流效应"大于"扩散效应"。  相似文献   

9.
探究国土空间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对于实现国土空间资源高效配置和促进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鲁南经济带为研究对象,围绕时空演变和空间格局对国土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展开分析,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探究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20年,不同国土空间类型间动态变化差异明显,且综合动态度由东西失衡向全域均衡转变。(2)空间分布特征上,鲁南经济带国土空间变化整体分布较为均衡;在2005—2010年间各类型国土空间转换活跃。(3)空间格局演变特征上,各国土空间面积变化呈空间集聚特征,这一特征在2010—2020年相对减弱;各国土空间类型间变化关系以负相关为主,但相关系数绝对值明显降低。(4)驱动力方面,研究区国土空间面积变化受到自然、人口、经济等因素的共同作用,自然环境变化是基础性条件,人口和经济发展是主要驱动力,政策因素也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基于核密度分析、网格维数和热点分析法等方法,以我国新增县级市为研究对象,选择1985年、1991年、1997年和2017年4个时间截面,探讨了其时空演变的多维特征和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我国县级市在时间演化上历经了探索起步、稳步增长、快速提升和缓慢发展四个阶段,总结了县级市设置的六种主要模式。(2)在结构特征上,县级市设置呈现出由均衡分布趋向集中分布的发展态势,具有分形特征明显和分形结构较为复杂的特征。(3)在空间分布格局上,县级市设置的集聚程度先上升后下降,由均衡分布向东、中部地区集聚再向西部地区侧重转变。(4)在热点区分布上,冷热点区迁移特征显著,其中热点区发展路径为"内陆地区—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地区"。(5)在影响因素方面,城市化和政策导向是县级市设置演变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1.
科学分析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空间格局及驱动因素并提出优化路径,有助于新时期提高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建设能力和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运用最邻近指数、不均衡指数、核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与热点分析等方法探析2006—2021年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的空间结构特征,并借助地理探测器探测其空间分布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国家体育产业基地总体呈现出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梯度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2)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在空间上形成以“城市群”为依托的“五核一带”集聚格局;(3)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热点和冷点区依次由东部至西部呈“圈层”式梯度分布;(4)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空间分布格局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地区经济水平、市场条件和科技投入为主要驱动因素。基于研究结论及现实发展需求,本文从“点轴、分区、网络”3个概念维度提出新时期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空间布局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2.
采用人口重心模型,在GIS技术支持下着重对1989-2005年山东省人口重心迁移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人口重心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山东省人口重心接近几何中心,人口重心自东北向西南方向迁移的趋势明显,其移动轨迹呈现出一定的曲折和波动。山东省人口重心迁移受自然、社会经济和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以中国农业农村部评选的6批次138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方法探究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格局及成因,旨在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布局优化与保护利用提供参考。研究表明:(1)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呈“△”型集聚分布格局,在第二与第三阶梯交界带、东部沿海及沿长江流域形成3条密集分布带。(2)空间分布密度不均匀,整体呈现“大分散、小集中、多点集聚”分布形态,高密度区主要分布在长三角、京津冀、皖赣交界处、珠江三角洲、武陵山片区和黔湘桂省际交界区,形成燕赵文化、江南水乡文化、岭南文化、徽文化和多民族文化5个文化集聚区。(3)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空间分布差异的成因主要与腹地经济、旅游发展、地域文化、人口分布等社会经济因素,以及高程、河流、气候等自然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以浙江省636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数理统计分析等方法,揭示浙江省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特征,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浙江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不均衡,整体呈凝聚型分布状态,分布密度总体由西南向东北方向递减。②传统村落市域分布存在明显的阶梯状差异,县域分布"冷点"与"热点"突出。③时序演化上,从唐代以前至清代,浙江省传统村落分布范围逐步由中西部向全省其他地区扩散,分布核心区逐渐由中西部向南部转移;方向演化上,传统村落的东西向分布趋势逐步减弱,南北向分布趋势逐步增强,分布重心逐步由东北向西南方向迁移。④传统村落空间格局是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以及不同区域不同层级地方政府保护政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以山西省A级景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和核密度分析法探究了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利用栅格成本加权距离方法对不同类别景区的可达性进行了测度,并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了县域可达性的空间关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山西省A级景区空间分布总体表现为集聚形态,呈现"南部多而密集、北部少而分散"的格局。(2)山西省A级景区整体可达性表现一般,平均可达时间为52min,可达性分布区域差异较明显,景区在县域单元内的整体可达性分布呈集聚状态。(3)可达性热点区主要分布在太原市城区和晋中市榆次区等省中部地区,冷点区主要分布在偏关县和河曲县等省界边缘地区。  相似文献   

16.
本文引入资源和环境因素,以城镇化综合指数为期望产出,运用SBM方向性距离函数测算了2010—2020年长江经济带112个地级市(州)的绿色城镇化效率,并采用空间面板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对绿色城镇化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绿色城镇化效率整体水平不高,下游地区绿色城镇化效率高于上游和中游地区,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是效率损失的主要来源;绿色城镇化效率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热点—次热点—次冷点—冷点自东向西的带状分布格局,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政府财政支出对绿色城镇化效率产生负向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和产业结构对提升绿色城镇化效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三者的影响具有地区差异性;市场力因素有利于绿色城镇化效率的提高。邻近城市间绿色城镇化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明显,且空间溢出效应是长江经济带绿色城镇化效率空间差异的最主要因素,各因素的影响具有协同增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基于大数据时代发展背景,采用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和地理探测器探测技术,利用POI数据分析上海城市功能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演化规律,探讨其驱动因素。结果发现:(1)上海城市功能区空间设施POI数量增加显著,中心城区集聚密度降低,郊区集聚密度增长迅速,但仍与中心城区存在显著差距,特别是生活休闲空间热点区功能设施不断增加。(2)城市功能空间呈现“圈层+组团”结构,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从以黄浦区人民广场组团的城市中心移至以徐汇区徐家汇组团的城市中心。(3)上海城市功能空间分布表现出“中心城区多核分布,郊区多次中心环绕”的结构特征。(4)上海市对郊区较大的投资力度和优惠政策,使郊区功能区空间设施集聚密度不断增强,“五大新城”成为上海市重点发展的国际对外窗口。(5)上海市功能区热点区域的形成和演化是以人地关系为基础,区位条件、历史因素、人口迁移、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政府政策等多种因素合力推动了热点区区域的形成和演化。  相似文献   

18.
基于遥感监测、社会统计等多源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2000—2020年山东省土地城镇化时空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山东省土地城镇化水平整体不断提高,高水平区集中分布于各地市的市区,较低及以下水平县区趋于沂蒙山区、半岛丘陵地区和黄河三角洲沿海地区集中分布。(2)2000—2020年,山东省土地城镇化具有明显的空间关联性,空间集聚特征显著,高值集聚区不断扩展,低值集聚区持续收缩。(3)山东土地城镇化水平受地理区位、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调控能力、工业发展水平、开放水平等因素的共同影响,驱动因子协同效应呈现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效应。  相似文献   

19.
结合数理统计及空间分析方法,以PM2.5平均浓度值为指标,对吉林省县域雾霾污染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吉林省县域雾霾污染总体趋于严重,绝对与相对差异均呈扩大趋势。(2)县域雾霾污染呈现出"中部高、两端低"的峰型格局,空间集聚趋势由增强逐步减弱。(3)雾霾污染对经济、人口的敏感性较强,不同地区雾霾污染的影响因子具有方向性和异质性。产业结构转型、人口格局优化等是推动吉林省县域雾霾治理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加快展览经济绿色转型升级是实现展览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综合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对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份展览业的生态效率进行测度,利用标准差椭圆勾勒展览业生态效率空间演变轨迹,并借助莫兰指数分析其空间关联格局。结果表明:(1)2011—2020年,全国省域展览业生态效率呈波动下降趋势,处于较低效率阶段,且形成“东部>东北>西部>中部”的空间分布格局,纯技术效率驱动生态效率优化发展效用有待加强。(2)中国展览业生态效率存在集聚特征,生态效率重心呈现向“东北—东南—东北”方向移动的趋势。(3)各省份展览业生态效率呈现由强向弱的空间关联格局,其发展模式以低—低集聚为主、低—高集聚次之,空间集聚模式待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