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以我国西北地区典型资源型城市甘肃省金昌市为例,基于高质量发展理念,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资源利用、环境整治、产业转型5个维度构建评价体系,采用熵权—改进的TOPSIS模型测度了金昌市2008—2017年的转型绩效,运用障碍度模型厘清了影响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结果表明:①转型总绩效逐年稳步提升,5个维度的分绩效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总体呈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8—2014年的转型发展初期,产业格局尚未稳定,分绩效不稳定;第二阶段是2015—2017年的稳健发展期,绩效稳步提高。②主要障碍因子的排序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例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单位GDP能耗城镇登记失业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相似文献   

2.
居民生活质量与城镇化协调度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协调模型得到城镇化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的协调度并利用GIS对其空间可视化,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2005年城镇化与居民生活质量的协调度平均值处于中度失调阶段,2014年发展到中度协调阶段。(2)城镇化与居民生活质量的协调度空间分布不均衡,高协调区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和省会等主要城市;协调度较高的区域由东部沿海零散状分布演化为东部沿海自北向南完全汇合的带状分布。(3)从空间集聚性来看,H-H类型主要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L—L类型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甘肃三省。(4)空间计量模型结果表明消费水平、信息化水平、投资、区域经济水平对城镇化与居民生活质量的协调性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而工业化水平对其形成了制约。  相似文献   

3.
研究城镇化效率与生态环境质量耦合协调关系,有助于探寻两者之间本质联系,可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通过构建综合评价体系,测度安徽省各地级市的城镇化效率和生态环境质量水平,并借助耦合协调度和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安徽省城镇化效率和生态环境质量耦合协调水平以及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① 2005-2020年安徽省城镇化效率均值由 0.937上升至 1.055,有效决策单元数量占比77.3 %,空间上呈现以合肥、铜陵为中心向西北-东南方向辐射的特征;②安徽省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总体呈波动上升的发展趋势,指数均值从0.217上升至0.413,且具有“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③安徽省城镇化效率与生态环境质量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均呈现上升趋势,耦合度处于耦合阶段,协调度以中度协调类型为主,但城市间差异明显,制约了区域整体的协调发展;④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表现出较强的正相关性,高-高和低-高集聚区集中在安徽省南部地区,低-低集聚区则分布在北部地区。为促进区域城镇化效率与生态环境质量两系统协调发展,政府未来应因地制宜制定发展策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推动产业转型,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4.
选取2001-2011年西北师范大学本科生生源地统计信息,通过GIS可视化方法,对生源地在甘肃省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得出生源地在甘肃省的分布格局;运用计量地理方法,分别计算学生人数与GDP、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等级相关系数.总体上,生源地空间格局与经济发展水平协同性较好,分析了不同类型样本的等级相关性特征.结果表明,教育水平的城乡差异、资源配置的地区差异、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缓慢等现象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5.
乡村旅游与乡村人居环境的耦合协调研究,有利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助推乡村振兴。以重庆市37个区县为研究单元,构建了乡村旅游发展水平系统和乡村人居环境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11—2017年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与乡村人居环境的耦合度、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①重庆市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与乡村人居环境的耦合度呈现出由低水平耦合阶段向磨合阶段发展的趋势,处于磨合阶段的区县空间分布特征呈现出由点状集聚到带状集聚再到面状分散分布的特征。②耦合协调度整体水平较低,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整体分异但局部趋同的趋势,高值区域的分布特征与耦合度相似,但略有滞后。  相似文献   

6.
促进旅游经济发展与农村民生改善耦合互馈是推进西部地区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基于2011—2019年省际面板数据,综合运用修正后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和Tobit模型探索西部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与农村民生改善的耦合协调时空演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西部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民生改善程度均呈现稳步提升态势,但两者均表现出显著的空间非均衡性。(2)旅游经济发展与农村民生改善的平均耦合协调度处于稳步增长状态,空间上大致呈现“西南高、西北低”的分布特征;研究期末,绝大部分省份已超越勉强协调等级,但亚类别仍以农村民生改善优于旅游经济发展为主。(3)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投资力度、产业结构优化和政策支持对旅游经济发展与农村民生改善的耦合协调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城镇化水平和碳排放强度呈现显著的负向影响,而投资力度的负向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挖掘"双十一"与日常网络购物之间的耦合关注特征对制定营销策略和调配运输资源具有重大意义。基于百度指数获取网络用户对"双十一"与日常网络购物的关注度,计算它们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并分析其空间格局与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关注度两极分化显著,大部分城市的耦合协调等级较低。②耦合协调度空间正相关显著,呈现出东—中—西空间分异格局。③住户存款余额影响作用最大,消费能力决定消费倾向。④华北和东北地区属于消费主导区,西北和西南地区属于次消费主导区,华南地区属于生产主导区。  相似文献   

8.
绿色发展是环境资源约束条件下城市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以江苏省13座地级市为研究对象,运用超效率SBM—Undesirable模型、主成分分析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以上城市2000~2018年的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城市化水平以及两者的耦合协调度进行综合测度,借助核密度估计曲线、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刻画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采用脱钩指数动态衡量两者的相对发展程度。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各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与城市化的耦合水平大多处于拮抗阶段,协调水平以勉强协调类型为主,且两者的耦合协调水平存在显著正向全局空间自相关,局域空间格局分布以高高值聚集、低低值聚集为主,邻近同伴效应显著。各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与城市化的相对发展程度表现为效率滞后与城市化滞后交替出现,主要类型呈现出效率滞后型向城市化滞后型转变的趋势。最后提出,政府应充分考虑不同城市的地理区位、产业结构和经济水平,因地制宜制定优化路径,促进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与城市化协调发展,推动城市向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型。  相似文献   

9.
土地利用和产业结构协调关系对探索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含有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和空间向量夹角法,结合耦合协调和空间自相关模型探究广东省2005—2020年土地利用效率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特征及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1)广东省土地利用效率大致呈“W”型趋势,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总体持续上升,两者增减趋势存在相似性;(2)土地利用效率和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跨度较大,大部分城市处于良好协调状态,随时间推进有明显提升;(3)耦合协调度空间格局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水平差异呈现为粤东>珠三角>粤西>粤北,地区间差异正在缩小,珠三角和粤西地区的内部差异逐渐扩大,粤东和粤北地区的内部差异缩小;(4)耦合协调度总体呈现“集聚——随机”趋势,空间聚集现象逐渐减弱,并且冷、热点区域影响力下降。  相似文献   

10.
为探寻中国西部地区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时空差异及其数字化影响,采用2012—2021年中国西部地区12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ESDA方法、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体育与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水平整体上高于体育产业,二者有较高同步性;(2)西南地区的综合发展水平明显高于西北地区,四川、陕西和云南位于发展前列;(3)体旅产业的耦合协调程度整体较低,多数处于起步阶段,但融合度在不断提高。另外,不同省份间存在区域异质性,呈现“西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4)体旅产业耦合协调度存在正向空间聚集特征,且聚集程度表现出增强趋势;(5)数字化发展对体旅融合存在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据此,从空间交互、数字赋能、因地制宜、政市结合4个方面提出优化体旅融合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空间载体,运用熵值法、重心模型和修正耦合协调度模型等方法,分析了2005—2019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韧性与科技创新的发展水平、重心变动特征及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结果表明:①城市韧性和科技创新的发展水平均呈稳步提升态势,但整体发展水平较低。②城市韧性与科技创新的重心经历了复杂的迁移过程,且二者重心的空间叠置性显著上升,迁移方向基本趋于一致,空间耦合趋势明显。③城市韧性与科技创新的耦合协调水平稳步提升,但整体仍处于失调阶段,总体呈“成都、重庆双核高,周边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且科技创新滞后现象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12.
整合数据包络分析和耦合协调模型,以县域为研究单元,研究了2000—2015年徐州都市圈碳排放效率与产业结构转型的空间特征及耦合协调关系特征。研究发现:徐州都市圈碳排放高效率县域集中分布于京沪铁路沿线和陇海铁路沿线地区,呈现"十"字型空间格局特征,低效率的县域主要分布在都市圈的西南部,且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无关;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合理化的空间格局特征相似,且碳排放效率与两者的耦合协调度明显强于集中度,产业调整应以合理化与高级化为目标。由于徐州都市圈碳排放效率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耦合协调空间分布情况存在差异,所以应区别对待低碳经济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3.
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经济-资源环境系统耦合协调性,研究表明:(1)时序方面:2011—2016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耦合度在0.964 5~0.987 0之间,为高水平耦合作用阶段。耦合协调度在0.558 8~0.675 9之间,为较高水平耦合协调阶段。(2)空间分异方面:2011—2016年,耦合度呈梯次变化,由西北向东南递减。耦合协调度空间差异小,各市耦合度缓慢下降。2011—2016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耦合协调度呈西北—东南地区降低、西南—东北地区增加的交叉变化格局。  相似文献   

14.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代表,其旅游供需研究对推动区域旅游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长三角41个城市为例,通过构建旅游供需评价指标体系,结合耦合协调模型、空间自相关和地理探测器分析了2009—2019年长三角旅游供需耦合协调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长三角旅游供需水平整体呈微弱增长态势,旅游需求(0.179)较稳定地低于旅游供给(0.251)。(2)研究期内,长三角地区旅游供需耦合协调水平在时间上与增幅具有一致性,即耦合协调水平高的城市增幅也大,在空间上呈“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格局。(3)研究期内,长三角地区旅游供需耦合协调的集聚态势稳定增加,且具有显著空间异质性,“高—高”和“低—高”集聚区位于东南沿海,“低—低”集聚区位于西北地区。(4)客源地系统所代表的旅游需求是长三角地区旅游供需耦合协调的重要影响因素,其影响力为0.890;核心吸引物的影响力虽然较低(0.686),但是极具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5.
以县域为研究基础,以人均GDP、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纯收入作为评价指标,以滇中城市群42个县域为研究对象,借助Geoda和Arc GIS等分析技术及空间统计分析法研究了云南省滇中城市群2002—2011年的经济时空差异格局。空间自相关方法对经济空间结构的全局演变和局部演变的研究表明:2002年以来滇中城市群经济发展迅速,经济结构呈现以昆明为中心,以昆明—曲靖、昆明—玉溪、昆明—楚雄为轴线,呈放射状发展模式,带动滇中城市经济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为促进房地产与城市经济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借用耦合协调模型和GM(1,1)模型对我国中部地区省会城市房地产与城市经济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动态分析与预测。结果表明:(1)2005—2014年城市经济系统得分、增速均较高,城市经济系统发展领先。(2)从耦合关系来看,所有城市均处于颉颃阶段,即将进入磨合阶段。(3)从耦合协调关系来看,中部省会城市整体处于轻度失调发展,即将达到勉强协调,城市经济相对滞后。(4)根据协调度及值,将城市划分为轻度失调发展城市经济系统滞后、轻度失调发展房地产系统滞后、濒临失调发展城市经济滞后三类。(5)2020年中部地区省会城市将形成武汉优质协调,郑州良好协调,长沙、合肥中级协调,太原、南昌勉强协调的格局。  相似文献   

17.
构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淮河经济带经济发展程度和生态环境水平。运用耦合协调模型测算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并判断其协调发展状况。结果表明:2017年,淮河经济带经济发展系统得分总体低于生态环境系统得分;19个地市处于高度耦合阶段;耦合协调度普遍在0.56以上,良好协调类型占总数的68%。从空间分布来看,经济较发达的上、下游区域为高度耦合;同时其协调度也高于经济较落后区域。  相似文献   

18.
选取山东省各地市2010—2016年面板数据,基于DPSIR模型构建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模型,对山东省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综合评价,并分析其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①山东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由相对落后向相对发达演变,2016年绝大部分地市达到相对发达状态,但局部时序演变波动不稳定;②2016年山东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空间差异显著,主要表现为"集群化、梯度化、极差化"分异特征;③2010—2016年山东省生态文明建设处于高度耦合水平,但耦合度空间格局时序变化较大;协调度处于中度协调水平,其空间格局较为稳定,时序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19.
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和空间相关性模型研究了2006—2016年53个沿海城市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关系的时空演变趋势、重心迁移、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我国沿海城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状况总体呈向好态势,但总体协调度不高,仍处于协调发展的初级阶段;协调度发展存在严重的空间不均衡性,且呈逐步扩大态势,高值区域主要分布在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而其他大部分城市仍处于失调状态;2006—2016年协调度重心均位于浙江省金华市,并逐步向西南方向迁移;全局Moran’s I指数和局部Moran散点图显示协调度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正相关,空间集聚性较强。  相似文献   

20.
国有企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分析国有企业的时空演变对合理调整区域产业布局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9—2019年相关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地方国有企业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9—2019年,中国国有企业数量不断增长,中央和地方国有企业数量平稳增加,趋于稳定。在地域分布方面,国有企业分布呈现明显的“东密西疏”特点,由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阶梯状发展。(2)地方国有企业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和空间集聚特征,冷热点地域分布趋于稳定,热点地区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南、上海、安徽、江苏、湖北等省份,冷点区域主要集中在西藏和青海,且多为区域内部变动。(3)国有企业政策、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比重对地方国有企业数量发挥着重要作用,总抚养比和货运水平对国有企业数量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城镇化和科技水平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