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煤中氮的含量及其分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解我国煤中氮的含量水平及其分布特征,在全国主要产煤的26个省、市、区,根据各煤田的地质储量、成煤时期和煤变质程度,兼顾各矿区的煤炭产量,采集306个煤样,测定了全部样品的氮含量,并对各成煤时代、各聚煤区、各省市区的煤氮含量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表明:煤中氮主要以有机形态赋存;氮含量与煤变质程度间有微弱的正相关关系;全国煤的氮含量近似服从正态分布,90%的样品含氮范围为0.52%~1.41%,宜用算术平均值0.98%作为全国平均煤氮含量。  相似文献   

2.
从煤变质程度、煤变质特征、煤变质带展布、煤的物理性质和结构构造、煤化学结构等方面.论述了湘中涟源煤盆早石炭世测水组煤动力变质作用的特征,并对其成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长乐—南澳构造带在中生代时期经历了多幕构造变形和多期变质作用。它们分别是:高角闪岩相变质作用—第一幕变形;低角闪岩相变质作用—第二幕变形;绿片岩相变质作用—第三幕变形。每一幕变形和每期变质作用均有各自的构造形迹和典型矿物共生组合。  相似文献   

4.
中国煤中氟的含量及其分布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在全国主要产煤的26个省、市和自治区根据各煤田的地质储量、成煤时期和煤变质程度,兼顾各矿区的煤炭产量,采集305个煤样,用高温热水解-离子选择性电极法测定了全部样品的氟含量.煤中的氟主要以无机形态赋存,氟含量和变质程度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成煤时代等单一因素对氟含量的影响可能为其它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所掩盖,对此有必要进行更深入、具体的研究研究了各省、市和自治区的煤氟含量的分布,有必要重新审视、甄别燃煤型氟中毒区氟的来源.全国煤的氟含量服从对数正态分布,90%的样品含氟范围为47~347mg/kg,宜用几何平均值136mg/kg作为全国平均煤氟含量.与世界煤相比,中国煤氟含量并无异常.  相似文献   

5.
<正> 绪论变质岩石学对研究古造山带热构造的限制条件提供一种重要工具。通过表征岩石层序的特定岩相系列而绘出的等变线,可以推导出在单个地质事件中所引起的变质作用,许多作者都曾经做了以下工作:(1)沿着垂直于等变线面的横切面估算了最高的变质温度;(2)沿着这些横切面估算了压力的变化;(3)最后结合这些  相似文献   

6.
大多数球粒陨石都遭受过热变质作用,结果其结构、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均发生了变化。这种热变质作用是由于太阳星云凝聚产物吸积形成的陨石母体或小行星受到迅速加热所致。热能来自吸积能、中短半衰期核素的衰变能、~(235)U的诱发裂变能和长寿命核素的衰变能。由于受热程度的不同,产生了具有不同热变质程度的产物,即不同岩石类型的陨石。本文对属于不同化学群和不同岩石类型的球粒陨石的热变质特征和物理化学条件作了专门的综述,同时还对几种球粒陨石母体可能的热模型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7.
神府煤高温焦油组成,性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神府低变质煤高温焦油进行了元素、基本性质分析测试和蒸馏试验。并分析比较了神府煤高温焦油与炼焦煤高温焦油的组成、性质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固体石油沥青(“运移沥青”)常呈分散状产于岩石中。与大多数煤的原生显微组分不同的是,这种沥青是次生显微组分,并且是无定形的;其形态取决于它们所占有的空腔的形状。 运移沥青可划分为如下几种:地蜡、地沥青、硬沥青、辉沥青、脆沥青、韧沥青、黑沥青、浅变质英普逊焦沥青、中变质英普逊焦沥青和深变质英普逊焦沥青。用于进行运移沥青光性分析的参数有反射率、荧光强度和显微溶解度。 颜色、反射率、荧光强度、显微溶解度、各向同性/各向异性、溶解度、软化点和密度,在一定程度上是表征运移沥青的物理性质和物理分析的重要参数;化学参数是挥发物含量、元素含量和烃类型。 运移沥青的演化,开始于镜质组反射率约为0.35—0.60%的生油窗的顶部。微生物,如藻类,是微石油脑(micronaphtha)的可能生油物质。地沥青与韧沥青的某些性质均表明,歧化作用在运移沥青的演化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温度是运移沥青在成岩作用、退化作用和浅层变质作用期间转变的最重要的参数。反射率大于~0.7%的脆沥青和黑沥青转变为浅变质、中变质和深变质英普逊焦沥青。 运移沥青可能因风化作用而改变,尤其是氧含量会增加。运移沥青,尤其是英普逊焦沥青受到严重风化时可能会产生典型的风化裂隙。严重风化的运移沥青(“含沥青岩”),已  相似文献   

9.
<正> 本文扼要地阐述苏联学者近年来(1954—1980)深入研究的变质成矿作用现代理论的基本原理。在这以前存在过一种概念,即认为在岩石变质作用时可能形成矿床,但与这种矿床有关的多半是大理岩、板岩和铁质石英岩。 20世纪,特别是50—70年代,在地盾和古地台发  相似文献   

10.
马超营断裂带及其北侧熊耳群火山岩的变质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熊耳山南坡的马超营断裂带及其北侧熊耳群火山岩的区域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和热液变质作用的特点.火山岩的变质作用及其强度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不均匀性,一般在断裂带内发育且强度大,断裂带北侧变质程度低、强度小;马超营断裂带对区内熊耳群火山岩的变质作用特征起着一定程度的控制作用;变质作用具有多次叠加、改造的特征,一般区域变质作用较早较普遍,动力变质和热液变质作用偏晚和较局限,每次大的构造运动都伴随着后两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我国煤中汞含量与分布特征、煤中汞的赋存形态,分析了汞释放对环境的影响以及汞的脱除与控制技术。结果表明:我国(华南)晚三叠世(T3)煤中汞含量最高,平均含量为0.26μg/g;贫煤和无烟煤中汞含量最高,平均含量都超过0.20μg/g。含汞较高的晚三叠世、晚二叠世煤田主要分布于华南各地;多数煤中汞含量在0.300μg/g以下,但华南的江西、广西、贵州等地煤中汞含量总体水平较高;汞的赋存形态可分为有机结合态和无机结合态,煤中汞的控制方法可分为利用前脱汞、利用(燃烧)后脱汞和过程中汞形态转化。提出了煤炭洗选过程汞分布、脱除率和汞平衡等计算公式,指出了煤炭洗选过程中汞迁移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采用~(17)Fe穆斯堡尔谱学方法研究原煤中无机硫的形态和微波-化学方法脱硫的机理和规律.结果表明,煤中无机硫主要以黄铁矿形式存在.低铁硫酸盐则是原煤风化程度的一种表征;微波选择性介质加热,导致煤中黄铁矿与煤组分进行原位热化学反应,产生能溶于稀盐酸的铁硫化合物Fe_(1-x)S_x(0相似文献   

13.
<正> 本文引用了一些新的实验资料来研究煤中镓的含量和分布。 煤中镓的含量 煤中镓的聚集是在30年代初,首先由В.М.Гольдщмидт(Goldschmidt,1931)查明,后被许多研究者所证实的。有关煤及煤灰分中镓含量最全的资料汇集在专著的66篇论文中。应当指出,有关美国燃中镓含量的资料相当多。所有煤矿区和煤田的煤中都  相似文献   

14.
<正> 贵金属 Pd 和 Ir 可提供解决 Ni 硫化物矿床成因问题独特的办法,特别适用于火山橄榄岩组合的矿床。这(?)矿床的岩浆成因学说已被广泛采用,虽然岩浆硫化(?)遭到了重要的变质改造作用也被提出。但岩浆模型受到了一些学者的挑战。代替它的有硫化作用、火山—喷气或热液作用和变质或交代作用模型。所有这些替换的模型都包含了金属(包括贵金属)被液体或蒸气搬运,并且依赖于所有成矿组分都很容易被搬运的事实。  相似文献   

15.
济宁煤田煤中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研究煤中微量元素的意义 ,对研究区及采样方法作了介绍 ,在测试分析资料的基础上 ,探讨了济宁煤田煤中微量元素在各井田内的平面变化特征和微量元素在不同煤层、同一煤层中垂向上的分布变化规律 ,初步研究了煤中微量元素的赋存状态 ,分析了煤中微量元素富集的原因 ,为今后济宁煤田煤的综合开发和利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6.
有机危险废物在惰性气氛中热降解动力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有机危险废物在惰性或还原性高温工业窑炉(如炼铁高炉、炼焦炉、煤气化炉、煤液化炉等)中的协同处置效果,分别选择热稳定性在第1~2等级中的典型有机物——苯和氯乙烯,在氮气气氛高温管式炉进行热降解试验. 将定量的气态苯或氯乙烯分别与氮气混合后通入高温管式炉中,采用GC-MS检测煅烧后尾气中苯和氯乙烯的浓度,以分析其热降解特性. 结果表明:苯在500~1 100 ℃时热降解率(a)随温度(T)升高而快速增加,增幅达70%;在1 100 ℃以上时,苯热降解率缓慢增加,最终达到完全降解.氯乙烯在300~900 ℃时热降解率快速增加,增幅在55%左右,900 ℃以上热降解率增加缓慢直至完全降解.苯和氯乙烯的热降解率均随煅烧时间(t)增加而升高.苯和氯乙烯的热降解动力学模型分别为a=1-exp[-743.3exp(-12 930/T)t]和a=1-exp[-3.90exp(-4 307.8/T)t].通过苯的热降解动力学模型,可预测热稳定性高于氯乙烯的有机物的热降解率;而通过氯乙烯的热降解动力学模型,可预测比其热稳定性低的有机物的热降解率.   相似文献   

17.
黑液水煤浆的燃烧和污染排放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造纸黑液的特点,提出应用水煤浆技术治理黑液的思路.该技术视黑液为资源,对黑液进行合理应用,从而达到了污水零排放目的.使用热天平对黑液水煤浆进行了热重分析.研究表明,黑液水煤浆具有着火点低、燃烬特性较好的燃烧特性.黑液水煤浆的工业炉燃烧试验表明,黑液水煤浆燃烧效率较高(为97 3 1% ) ,且燃烧后SO2 排放达标(SO2 排放浓度为67mg·m- 3) .  相似文献   

18.
对与构造密集带内深部逆冲断层有关的变质晕所作的构造和成分分析证明,逆冲断层作用对变质过程的影响有如下表现:产生同期的逆向变质分带热晕;在发生叠加区域变质作用时控制逆冲断层带内流体的P-T条件。蛇绿岩质和硅铝质外来岩体下方逆向变质分带热晕的构造和成分特征以及理论模拟和试验模拟资料表明,产生该类变质作用的热源只有一个,即力学性质的热,并且与外来岩体的类型无关。当构造密集带受到叠加区域变质作用时,由于流经狭窄推覆“面”的流体压力下降。该推覆面的局部压力可能会下降。  相似文献   

19.
矿物成分对超细化煤粉燃烧硫转化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魏砾宏  姜秀民  李爱民 《环境科学》2006,27(9):1722-1726
选用超细化鹤岗、铁法、准噶尔3种原煤、脱灰煤(HCl/HF脱灰),与分别添加MgO、CaO、Al2O3和Fe3O4矿物的脱灰煤制成试验样品.使用DTG(热重/差热分析仪)对不同样品进行燃烧实验,GC-M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烟气中SO2,设定气体流量为50mL/min,氧气体积分数为20%,升温速率为20℃/min,考察矿物成分对煤粉燃烧时硫转化的影响.结果发现,超细化3种煤的原煤样品燃烧过  相似文献   

20.
福建东山苏峰山地区亲营山岩组含石榴石、黑云母和白云母。亲营山岩组原岩为泥质岩,经历了岩片俯冲、深埋挤压和逆冲3个构造-变质作用阶段,分别形成俯冲岩片(Ⅰ)、深埋挤压岩片(Ⅱ)和逆冲岩片(Ⅲ)。俯冲阶段为中温低压变质作用,深埋挤压阶段为高温中压进变质作用,逆冲阶段为高温低压退变质作用。石榴石、黑云母和白云母为主要变质矿物,均为无环带的均一矿物。选取相邻石榴石和黑云母矿物对作为地质温度计,结合白云母地质压力计,估算俯冲阶段温度为594~622℃,压力为0. 28~0. 52 GPa;深埋挤压阶段温度为629~655℃,压力为0. 6~0. 7 GPa;逆冲阶段温度为476~495℃,压力为0. 09~0. 1 GP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