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8 毫秒
1.
以南方经济发达地区100 tDS/d的污泥干化焚烧发电工程为例,介绍了污泥处置的热电联用系统.工程利用离心干化设备,以废蒸汽为热源干化污泥,提高热值,干化污泥与生物质在循环流化床锅炉中协同焚烧,焚烧产生的蒸汽通过汽轮发电机组发电自用.烟气经过多级处理后达标排放,废水、飞灰和炉渣都得到有效的处理与处置.该工程的实施缓解了...  相似文献   

2.
在目前污泥处理处置市场中,厌氧消化+土地利用、好氧发酵+土地利用、机械热干化+焚烧、工业炉窑协同焚烧、石灰稳定+填埋、深度脱水+填埋等6种处理处置技术路线被广泛采用。对上述技术路线从稳定化、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等方面,结合定义与内涵、相关标准要求、实现程度等加以分析、对比,得出结论 :厌氧消化+土地利用因其具备能源化和肥料化两方面应用潜力在资源化程度上表现最优;干化焚烧类技术路线在无害化、稳定化方面表现突出;采用填埋作为最终处置方案的技术路线在四个方面均表现不佳;好氧发酵在四个方面表现最均衡。最后,给出污泥处理处置技术路线的选择可参考的三条原则。  相似文献   

3.
乔旭 《四川环境》2021,(3):225-229
利用现有的生活垃圾焚烧厂协同焚烧污泥,实现对污泥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已成为污泥处置的主流技术之一.重点比较了不同掺烧比的干化污泥与生活垃圾混合焚烧时的锅炉燃烧特性,结果发现:当干化污泥掺烧比例从0增加至15%,焚烧炉出口烟气量减少5.4%,锅炉蒸发量减少7.6%,锅炉整体效率下降0.5%,炉渣与飞灰量分别增加...  相似文献   

4.
《中国环保产业》2014,(5):70-70
正由北京中科国通环保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生物沥浸污泥干化技术,适用于污泥的处理处置。主要技术内容一、基本原理采用以自养型微生物为主并配合有少量特异的异养菌组成的微生物菌群,保证了后续污泥干化后有机质的含量,为污泥焚烧、污泥堆肥等处理提供良好的条件。在处理污泥过程中,此类微生物很快替代污泥中原有的持水能力较强的以异养型微生物为主的活性污泥菌体胶  相似文献   

5.
焚烧是目前最彻底的污泥处置方式。回转窑焚烧炉是一种适应性很强的焚烧炉,也是处理含油污泥的主要选择之一。结合某炼化企业含油污泥回转窑焚烧工程,详细介绍了该焚烧工程的工艺设计。  相似文献   

6.
以安徽省蚌埠市为例,调查区域内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规模和污泥来源,分析污泥成分和特性,结合周边的土地利用、焚烧/建材利用等资源化利用条件,讨论设计符合蚌埠市区域特色的"好氧发酵+土地利用"和"干化+焚烧/建材利用"相配合的综合性污泥处理处置路线。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北京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历史和规划编制情况。北京市中心城区经历了堆肥、热干化、石灰干化、水泥窑协同焚烧、热水解+厌氧消化等技术路线选择过程,周边区县采用以堆肥为主的处理技术路线,处置方式均以土地利用为主。提出对上述处理处置技术路线的建议:1)土地利用方式符合北京地区实际情况但应关注相关标准的完善;2)厌氧消化系统运行稳定性、安全性和无害化程度应加以关注;3)区县污泥堆肥设施可采用车间化运营模式;4)应设置应急设施。提出如果土地利用作为最终处置方式得到认可,根据"处置决定处理"的原则,对于上游处理技术应给于全面评估,以确定最佳可行处理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8.
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亚临界湿式氧化处置市政污泥的原位低碳技术。该技术可在污水处理厂内直接对剩余污泥进行减量与资源化利用,省去了污泥脱水、干化、外运、储存、焚烧外加助燃料的处置过程,大幅减少了碳排放。同时,该技术可以将污泥中有机质转化为可利用的碳源,回用于污水处理过程,可以将氮、磷从污泥中回收后作为肥料利用,从污泥中分离出固体残渣作为土壤改良剂使用,具有工艺流程短、占地面积小、无需后续处置过程和污泥资源化价值高的优势,是在“双碳”目标下的一种具有竞争力的市政污泥处置新方式,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良好的可持续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9.
城市污泥既是污染物又是一种资源,污泥的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利用相结合才是其最好的出路。概述了堆肥、碱性稳定化、热干化、焚烧等几种主要的污泥处理和利用方案,并简述了在污泥利用方案选择时需考虑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浅谈污泥干化焚烧处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污泥性质及燃烧可能性进行了分析,介绍了污泥的干化处理及焚烧技术。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环保产业》2014,(7):70-70
正由北京中科国通环保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生物沥浸污泥干化技术,适用于污泥的处理处置。主要技术内容一、基本原理采用以自养型微生物为主并配合有少量特异的异养菌组成的微生物菌群,保证了后续污泥干化后有机质的含量,为污泥焚烧、污泥堆肥等处理提供良好的条件。在处理污泥过程中,此类微生物很快替代污泥中原有的持水能力较强的以异养型微生物为主的活性污泥菌体胶团,后者逐渐死亡,从而使更多的毛细管水释放成间隙水或自由水,使污泥脱水性能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2.
如何方便快捷地处置生活污水处理和其它工业污水处理后的衍生物——污泥,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中介绍的“RRS干化+热解焚烧污泥处理方案”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都具有先进性,是适应当前国情的实用技术。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成都污泥干化焚烧项目的工程概况及工艺特征,并基于该项目的设计参数建立了余热回收系统的热力模型,对热力性能进行了分析。在余热回收系统中,空气预热器和余热锅炉中存在换热温差,由于给水温度过高,余热锅炉的排烟温度也非常高。通过热力学第二定律分析发现,成都污泥焚烧项目的热回收系统的效率只有26.4%,该系统的节能潜力还很大。  相似文献   

14.
以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协同焚烧干化市政污泥作为研究对象,对干化污泥造粒后的性状进行了分析,对比研究了干化污泥造粒前后对垃圾库管理、锅炉效率、锅炉温度、烟气净化系统及飞灰产量的影响。对比结果表明:通过造粒粉状干化污泥生成直径5~8mm、长度30~50mm的污泥颗粒,有效的避免了运输及垃圾库的扬尘;其次,锅炉效率提高了7. 7%,锅炉升温速率减缓,锅炉的积灰结焦得到了有效控制;同时,烟气净化系统中消石灰的耗量降低了8. 9%,SO_2的排放浓度明显下降,飞灰产量由2. 8%降到2. 3%。研究结果显示污泥造粒后送入焚烧厂掺烧对焚烧系统的运行稳定性及经济性极其有利,为焚烧厂协同焚烧污泥提供了运行经验及合理化方案。  相似文献   

15.
污泥(尤其是市政污泥)与电厂燃煤耦合在电厂锅炉内焚烧,是当前较为可行的污泥处理处置方式。干化热源利用电厂低品位蒸汽,采用间接传热的方式对污泥进行干化,干化后的污泥按比例在电厂燃煤锅炉内进行掺烧。污泥与燃煤耦合发电项目大气污染物的监测数据显示,污泥掺烧对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影响不显著,在8%的污泥掺烧比例内,二氧化硫(SO2)的排放浓度及排放量变化不大,氮氧化物(NOx)的排放浓度及排放量略有降低,颗粒物(PM)的排放浓度和排放量略有增加,但是最终的排放浓度均在排放限值内。  相似文献   

16.
针对目前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产生大量污泥,二次污染现象日益严重的状况,阐述了污泥的性质特点及主要处理处置方法,介绍并分析了污泥减量热解机热解焚烧技术的工作原理、工作流程、技术特点,以及污泥热解处理系统的主要设备。  相似文献   

17.
随着污泥量的增长,污泥的处置变得日益重要,处置得不好就会对环境造成再一次污染.污泥土地利用、焚烧、制作建筑材料等是把污泥作为资源进行再利用,既能妥善的处置污泥,又能获得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因此这些处置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主要介绍了污泥土地利用、焚烧、制作建筑材料等资源化处置方法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以期掌握污泥处置的最新动向,促进我国污泥资源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环保产业》2014,(6):70-70
正由北京中科国通环保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生物沥浸污泥干化技术,适用于污泥的处理处置。主要技术内容一、基本原理采用以自养型微生物为主并配合有少量特异的异养菌组成的微生物菌群,保证了后续污泥干化后有机质的含量,为污泥焚烧、污泥堆肥等处理提供良好的条件。在处理污泥过程中,此类微生物很快替代污泥中原有的持水能力较强的以异养型微生物为主的活性污泥菌体胶团,后者逐渐死亡,从而使更多的毛细管水释放成间隙水或自由水,使污泥脱水性能明显提高。污泥经菌群改性处理后进入二沉池进行固液分离,沉淀池出泥排入污泥均质池,用泵输送到综合处理车间内的污泥压滤机中进行压滤脱水,压出的泥饼含水率低于60%,呈固态饼状,且污泥有益成分(热值、有机质、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南阳市危废处置中心药渣污泥干化系统的研究,设计了一套有效的干化系统,使药渣污泥的含水率从75%~80%干化至含水率20%,为药渣污泥进一步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提供更多的可能。系统配套有效的尾气处理系统,使该项目废气排放指标达到《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9078-96)以及《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中的相关要求。  相似文献   

20.
依据稠油污泥的组成、特点及性质,开发了稠油污泥综合处理技术。利用稠油污水及其余热,采用适宜的预处理工艺实现含油污泥减量处理并回收其中的矿物油。预处理分离的残渣送入层燃热解气化焚烧炉中进行处理,焚烧产生的热能再用于含油污泥前期预处理和稠油污水处理产生的浮渣底泥的干化减量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