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刘金妹 《环境导报》2003,(14):36-36
教学设计思想在教学中,利用大量图片,采用读图、讨论等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关心生活环境,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教学目标了解水资源的重要性,明确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原因;理解解决我国水资源不足的主要途径和措施;提高学生利用各种地图的综合分析和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节水意识和防止水污染的意识,教育学生养成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良好行为和习惯;通过介绍南水北调工程、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和三峡工程等水利建设的巨大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点和难点我…  相似文献   

3.
近50年来长江入海溶解硅通量变化及其影响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大通、玉树、上海等水文气象观测站近50年来的降雨量、流量、溶解硅(Dsi)、溶 解无机氮(DIN)、溶解无机磷(DIP)、输沙量等记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来长江硅 通量呈明显下降趋势,1959~1984年减少了53.33μmol/L,主要由流域内众多水利工程建设、 化肥农药等工农业生产所产生的富营养化所致;溶解硅通量与输沙量呈正相关、与DIN、DIP 呈负相关,但与流量和降雨量的相关性较复杂:当流量、降雨量分别小于27 386m3/s、1210 m m/a时为正相关,当流量、降雨量分别大于27 386m3/s、1210mm/a时为负相关.这种现象将可 能导致长江口和东海的生物营养盐限制因素由N限制、P限制向Si限制发展.  相似文献   

4.
近50年来浙江省降雨特性变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基于浙江地区17个气象站的日降水资料,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近50年来浙江省在汛期、枯季和全年的降雨变化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省东北部的汛期降雨量主要呈现增加趋势,而西南部主要为减少趋势,汛期降雨频率主要表现出不显著的减少趋势,而汛期降雨强度和汛期降雨量在变化趋势上相似;枯季降雨量有较为显著的增强趋势,而枯季降雨频率在浙江东部地区为减少趋势,浙江西、北部、浙江南部有增加趋势;年降雨量在浙江西、北部为增加趋势,且存在明显的11、21年两种不同时间尺度的周期;而浙江南部降雨量在1980年后开始呈现为减少趋势,存在20、8年的明显变化周期;浙江东部年降雨量在1986年前主要为增加趋势,而后为减少趋势,同时也存在11、8、21年3个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周期。  相似文献   

5.
近40年来长江干流水质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掌握长江水质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开展1981—2019年长江干流水质变化特征研究.系统总结了39年间长江干流地表水环境监测情况,以CODMn、NH3-N和TP为研究因子,探讨了长江干流水环境质量变化规律;同时,选取有连续监测结果的断面,分析了长江上游、中游和下游不同断面近40年来的水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1981—2019年,我国水环境监测迅速发展,长江干流水环境质量监测在监测点位、监测频次、监测项目和水环境质量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变化.(2)长江干流地表水水质总体相对较好,上游水质好于中下游,上游水体中ρ(CODMn)、ρ(NH3-N)和ρ(TP)均低于中下游.(3)1981—2005年各江段ρ(CODMn)和ρ(NH3-N)年均值变化特征不同,在2006年之后大体呈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4)2006年以来,长江干流水质呈好转态势,水体中ρ(CODMn)、ρ(NH3-N)和ρ(TP)均呈逐年下降趋势.(5)...  相似文献   

6.
1980—2009年三峡库区空中水资源变化特征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利用1980—2009年三峡库区及周边15个气象探空站的高空资料,分析了三峡库区空中水资源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三峡库区上空整层水汽含量分布从东北到西南逐渐增加。三峡库区的水汽主要来自西南水汽输送,夏季西南风水汽输送强度最大。三峡库区上空水汽多以辐合为主,尤其在库区西北部和东南部的辐合特征更为明显。三峡库区的水汽主要从南边界流入,而主要从东边界流出。三峡库区各月的净水汽通量都为正值,呈单峰型变化,在7月达到最大值。近30 a,三峡库区净水汽通量经历了明显的先上升后下降的抛物线型年代际变化,春季和冬季的平均净水汽通量整体呈减少趋势,而夏季、 秋季和年平均的净水汽通量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7.
利用东北地区194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的1961~2013年观测资料,对东北地区霾日及不同等级霾日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演变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霾日空间分布差异显著,辽宁中部和黑龙江中北部霾日相对较多,年平均霾日超过50d,吉林西部地区霾日最少,年平均霾日不超过2d,不同等级的霾日日数空间分布与总霾日日数基本一致;东北地区霾日主要集中在冬季,占全年霾日57.9%,秋季次之,春季最少;1961~2103年东北地区平均霾日呈显著增加趋势(2.9d/10a),其中1981~2000年时段增加最为显著,轻微霾日、轻度霾日、中度霾日和重度霾日均呈增加趋势,但轻度霾日、中度霾日和重度霾日21世纪以来较80年代略有减少.  相似文献   

8.
综合考虑高原大地形以及南亚季风、中纬西风带的影响,利用1979-2010 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从高原整体空中水资源分布以及区域可降水量与水汽收支变化等方面剖析了青藏高原夏季(6-8 月)空中水资源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机制。分析表明:除高原西北部外,其它4 个分区多年平均水汽净收支为汇。1979-2010 年,高原中南、东南与西北部可降水量与水汽净收支均呈递减趋势,东北部相反,中北部水汽净输入减弱但可降水量增加。高原空中水资源变化与中纬西风带和南亚季风水汽输送关联密切,区域西风、南亚季风活动减弱分别反映了高原中东部纬向水汽、30°N以南经向水汽输送的减少;而高原特有的地形分布加剧了各分区水汽净收支变化格局。  相似文献   

9.
10.
黑龙江省近50年来沼泽湿地退缩特征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RS和GIS的支持下,综合集成1954年地形图和2000年TM影像重建黑龙江省1954~2000年沼泽湿地的空间信息矢量数据,结合斑块质心变化模型、景观参数和欧几里德最短距离函数,分析黑龙江省沼泽湿地退缩的区域分异特征,进一步从人类活动对沼泽退缩的影响的角度探讨沼泽退缩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近50年来,沼泽湿地面积急剧减少,由791.4×104hm2减少到303.5×104hm2;沼泽景观趋于破碎化;退缩的焦点区域主要集中在三江平原、大小兴安岭和松嫩平原。导致湿地退缩的人文原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人口增加和耕地的不断开垦,国家建设国营农场的农业发展政策,与主要公路的空间区位关系。  相似文献   

11.
对汉江两度出现“水华”污染的思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汉江两次“水华”基本情况的调查,根据当时汉江的水文,地质,水温等数据,分析“水华”产生的直接原因,进而提出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环境影响汉江水资源保护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潘晓雪  马迎群  秦延文  邹华 《环境科学》2015,36(8):2800-2808
为了解"引江济太"调水过程中长江、望虞河对贡湖营养盐输入特征,于2013年8月和2013年12月引水期间对20个采样点各形态N、P质量浓度的沿程和时间变化以及百分含量占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两个不同的引水期,长江-望虞河-贡湖段水体各形态N、P沿程和时间变化均表现不一:长江引水经望虞河入贡湖后,水体NO-2-N、NO-3-N、NH+4-N和TN质量浓度均较长江和望虞河段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而贡湖段DON质量浓度显著高于长江和望虞河段,但长江-望虞河段水体各形态N中NO-3-N质量浓度最高.长江和望虞河TP质量浓度总体表现平稳,而各形态P质量浓度在两个引水时期内有所变化.从时间变化来看,2013年8月水体的DON和TP质量浓度总体上高于12月;而NO-3-N和DOP质量浓度总体上低于12月.总体来说,两个引水时期内,NO-3-N和TPP是望虞河经长江引水的主要N、P形态;而贡湖经望虞河水体输入的N、P主要形态分别为NO-3-N、PO3-4-P和TPP.  相似文献   

13.
长江流域水质评价与预测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依据长江流域水质监测资料,选用具有代表性的主要因子pH、DO、高锰酸盐指数、NH3-N,采用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模型对长江流域进行了定量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影响长江流域水质的主要污染因子是NH3-N和高锰酸盐指数;定量综合评价显示长江流域总体水质为Ⅱ类水,但有恶化为Ⅲ类水的趋势。据此,揭示了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根据监测数据和水质报告,采用灰色模型预测了未来10年长江流域各类水质比例,预测表明,Ⅲ类以上可饮用水的比例在逐年减少。  相似文献   

14.
近40年来玛纳斯河流域土壤水分补给量的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西北干旱区的新疆玛纳斯河流域为例熏针对区域自然地理和土地利用特点,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技术,根据土壤水分平衡原理熏考虑研究区内降雨、径流、地下水以及灌溉等影响因子,建立土壤水分补给模型来推算土壤补给量的空间分布;分析了近40年来穴1961-2000年雪该流域土壤水分补给量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流域内的土壤水分补给量与降雨量变化趋势一致,夏季最高,冬季最低;流域内的土壤水分补给总体上较少但也存在空间差异,其中在绿洲区最高,在山地区略高于荒漠区。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分析水体环境容量的动态特性,论文以引江济淮工程涡河段为例,首次提出MIKE 11模型结合稀释流量比m值法计算河流水环境容量。计算结果表明:1)基于MIKE 11模型的m值法计算环境容量来分析河流水体环境容量的动态特性是可行的,它综合了环境管理中的总量控制和质量控制思想。2)通过对参数的合理取值,可建立客观反映模拟河段水动力、水质时空演变规律的模型;MIKE 11模型综合考虑河床糙度、纵向扩散系数、综合衰减系数、地表储水层最大含水量、土壤或根区储水层最大含水量等因素,水深的绝对误差(Re)、确定性系数(R2)和Nash-Suttcliffe系数Ens分别为3.30%、0.990和0.984;流量的Re、R2和Ens分别为9.8%、0.969和0.997;义门大桥断面COD模拟误差为13.7%,氨氮模拟误差为14.7%。3)基于MIKE 11模型的m值法计算谯城区COD的月均环境容量为-220.48 g/s、氨氮的月均环境容量为-10.97 g/s;涡阳县COD的月均环境容量为-17.05 g/s、氨氮的月均环境容量为2.56 g/s;蒙城县COD的月均环境容量为30.58 g/s、氨氮的月均环境容量为4.47 g/s;怀远县COD的月均环境容量为176.59 g/s、氨氮的月均环境容量为10.67 g/s;与传统的一维模型计算值相比,计算精度更高。结论认为,此方法可为MIKE 11模型的应用拓宽新思路,为引江济淮工程中河流水体的动态水环境容量计算提供依据,为污染物在横断面均匀混合的非感潮河流水体的环境容量计算和流域水污染治理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BP网络应用于长江水质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运用我国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作为学习样本,选取了包括氧平衡参数、营养元素、重金属离子、油类等14个指标,运用人工神经网络BP模型对长江干流和主要支流(含湖泊)的水环境质量进行分类研究。将计算结果与GIS数字化图形相结合,表明长江干流和大部分支流水质状况基本良好,上游支流沱江、下游支流大运河及太湖已受到较为严重的污染;长江干流城镇区段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   相似文献   

17.
人工智能技术对长江流域水污染治理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促使水污染严重的长江流域需从污染物去除过程的建模与优化、污水处理过程的优化控制、水污染监测系统的构建开展水污染治理研究.传统的水污染处理技术存在污染物去除效率预测精度较低、污水优化控制成本较高、水污染监测滞后效应严重的问题.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有效克服上述问题,因此通过梳理国内外学者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在污水污染物去除过程的建模与优化、污水处理过程的优化控制及水污染监测系统的构建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为全面加强长江流域水污染治理能力提供科学可靠的技术指导.结果表明:①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径向基神经网络、多层前馈网络-人工神经网络、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对污水污染物去除过程进行建模与优化,为精确预测长江流域重金属(Cr、Cu)、营养盐(TN、TP)、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BDEs(多溴二苯醚)、HCH(六氯环己烷)〕的去除率提供重要参考价值.②采用污水处理的自动控制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递归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模糊神经网络等)构建污水智能控制系统,为长江流域实现高效节能的污水优化控制提供重要的技术指导.③利用在线监测仪器和人工智能技术(小波神经网络、多元线性回归-人工神经网络、叠层去噪自动编码器等)建立水污染智能监测系统,为解决长江流域水污染监测响应滞后问题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因此,人工智能技术对长江流域提高污水污染物去除率,降低污水优化控制成本,提升水污染监测时效性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汉江襄樊段距南水北调取水口丹江水库最近,调水后所受到的的环境影响最直接。认真分析本地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和对策,使调水后的环境影响降至最低,以促进本地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为分析长江经济带产业排水量变化的驱动因素,以2002年、2007年和2012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投入产出表、排水估计量为基础,利用基于投入产出的结构分解法对各省市数据进行比较静态分析,对驱动产业排水量变化的因素进行分解及定量评估,包括节水减排效应、投入结构效应、需求结构效应及规模效应.结果表明:①长江经济带产业排水量由增长趋势变为下降趋势,2002—2007年排水量增长了16.9%,2007—2012年排水量降低了0.4%,2002年、2007年、2012年产业平均耗水率为46%,上海市、江苏省等省市产业排水量下降趋势明显.②规模效应是驱动各省市产业排水增加的主要因素,其在2002—2007年、2007—2012年带动排水量分别增长了67%和61%;规模效应影响逐渐分化,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规模效应带动产业排水量增幅逐渐减弱.③节水减排效应是驱动排水量减少的最主要因素,其在2002—2007年、2007—2012年带动排水量分别减少了35%和60%,节水减排效应影响逐渐增强,各省市排水强度明显降低.④长江经济带大部分省市的需求结构效应驱动产业排水量不断减少,其驱动力的绝对值呈增长趋势;投入结构效应对产业排水量的驱动力较弱且变化规律性不明显.建议长江经济带通过技术进步、应用创新等提高清洁生产能力,通过需求及投入结构优化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对进一步降低产业排水量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