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徽霍山地区是历史上中强地震多发地区.近几年,霍山小震突然持续平静,是近二十年地震活动最低水平,已引起有些学者的关注.本文试图对该区地震活动特征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霍山一六安地区历史地震和近20年来M_L≥1. 0级地震活动特征。运用多种方法分别计算了该区地震平均复发间隔、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认为对于小震活动频繁但震级不大,区域相对较小,历史地震统计样本也较少的霍山一六安地区,运用刘正荣方法来估计这一地区的地震平均复发间隔,其结果能较好地反映地震活动水平。  相似文献   

3.
安徽霍山—六安地区是大别山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区。为估价这一地区地震活动危险性,本文利用历史地震资料,主要运用 Anderson 法计算了 M≥5级地震平均复发间隔,并以此对该区地震活动作了估计。  相似文献   

4.
安徽地区地震活动周期表将公元288 年以来M≥4 .0 地震活动划分为与华北二至七周期相对应的六个地震周期,每周期分为与华北相似的初震段、前震段、主震段和余震段四个地震段。安徽地震周期超前于华北地震周期,每周期4 级以上地震从皖渐交界一带的皖东南地区开始活动,各阶段最大地震震中由南向北迁移。第七周期4 级以上地震活动至1979 年固镇5 级地震已结束,未来将进入第八周期初震段。近几年皖东南地区的广德县或旌德县可能发生4-3 级左右地震。  相似文献   

5.
根据构造地质学、地震地质学的考察和观测结果 ,结合构造单元、地震活动分区和研究区位置确定计算模型的范围 ,选定一个构造骨架 ,确定计算模型的边界形状和几何参数。然后参考地震震源机制解结果和新构造运动特征 ,选定模型边界条件 ;参考岩石力学实验结果 ,确定模型的物理参数。最后利用线弹性二维有限元程序计算了各节点位移、各单元应力应变及应变能增量。通过分析应力应变场和应变能增量划分出 2个地震危险区。  相似文献   

6.
以震害重现性评价、烈度平均增量统计、武汉软地基地震反应特点及共振条件综合评价1917年霍山地震波及武汉市的影响烈度为5度强。为历史地震波及烈度评价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由于混凝土材料与岩土材料的热传导系数、比热容与热膨胀系数的差异,使得喷射混凝土边坡在温度的循环变化下,容易在喷层与岩土层的结合面处产生应力集中而开裂.提出考虑地应力与温度应力耦合作用的有限元分析方法,分析了不同边界温度作用下,边坡喷层面水平位移、垂直位移的规律;指出在温度应力与地应力的共同作用下,喷射混凝土边坡的坡顶与坡脚都是容易发生破坏的部位,通常坡顶的破坏形式为拉张破坏而坡脚则为剪切破坏.当温度变化剧烈时,边坡的防护必须考虑温度应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华东及安徽地区断裂构造及分形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安徽及华东地区地震断裂构造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数盒子法计算了华东及安徽的活动断裂的分形维数,并从分形理论的角度讨论了活动断裂和地震活动性之间的关系,认为活动断裂的分形维数和地震活动性的分形维数是相等的.对华东及安徽的3种类型断裂(基底断裂、地壳断裂及岩石圈断裂)的不同分形维数和该区域地震的b值关系分析,认为该地区地壳断裂控制了该区域的地震活动.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基于“一带一路”地区1900-2018年间≥5级地震事件空间数据,采用小波周期与热区识别方法,分析了该地区地震灾害的空间分布格局与时间周期性特征,并识别了地震灾害空间热区及其演变特征。研究表明:(1)1900-2018年,“一带一路”地区地震发生频次表现出波动性上升的“三段式”分布,主要发生在亚欧大陆-喜马拉雅山周围的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以及俄罗斯东部沿海、印度尼西亚东南部的环太平洋地区;(2)地震频发地区和震级较强地区均具有多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特征,及一定的空间聚集性,并逐渐演变成高发热区和高强热区;(3)中国和印度尼西亚发生频率远高于其他国家,而缅甸、孟加拉、马尔代夫等国发生频次较低,但其震级强度相对较大。研究结果提示我们未来针对“一带一路”地区基础设施的投资应适当规避地震频发地区及未来潜在的高强热区,同时加强国际间减灾防灾合作,从而更好的降低或预防“一带一路”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地震灾害风险。  相似文献   

10.
《民防苑》2003,(5)
地震,给人类带来了灾难,然而,利用人造地震,却能帮助人们勘探矿藏。地震勘探的原理与雷达探测飞机有些相似。雷达天线向四面八方发射无线电波,碰到飞机不同部位时,一部分会被反射回来,雷达接收到这些反射波,便通过荧光屏显示出来,地震产生的地震波,能够在地下传播,碰到不同地层的交界面,也会有部分被反射回来,经过地面仪器接收  相似文献   

11.
利用信息扩散模式对安徽及华东地区地震的风险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汪雪泉  李罡风 《灾害学》2004,19(3):30-33,38
本文利用信息扩散模式,分别从年地震频次和年最大震级两个方面对安徽及华东地区的地震风险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安徽地区ML≥3.0地震,年频次4次以上,约两年一遇;年发生ML≥3.9地震,则3年可能遇一次.而华东地区ML≥4.0地震,年频次4次以上,大约3年一遇;年发生ML≥4.9的地震,则可能2年遇一次.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以来安徽与中国大陆地震活动呈同步活跃关系。本文对安徽的地震活动周期进行了划分 ,并用综合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安徽未来地震活动趋势研究 ,结果表明 :安徽目前正处在一个相对较弱的地震活动期 ,该活动期约在 2 0 0 6年前后结束 ,估计发生地震的最大震级为 5级左右 ,可能主要是 4~ 5级地震活动。  相似文献   

13.
14.
安徽省长江沿江地带,近500年来地震活动比较频繁,尤以16世纪初-17世纪末以及本世纪以来为明显的地震活动活跃期。地震活动多发生在不同方向断裂的交切部位及第四纪构造沉降地段的边缘。根据本地带地质构造与新构造运动的特点和历史地震活动周期的分析,估计今后百多年内本地带还将发生多起中强地震。  相似文献   

15.
在对中国大陆东部与银川地震带及安徽地区地震活动周期进行划分与研究的基础上 ,将安徽与周边特定地区每周期的地震活动 ,划分为 2 4个时空序次。分析研究安徽 4个地震与周边特定地区 2 0个地震时空序次的关系 ,预测未来几年内安徽中西部地区可能发生MS5 .0~ 5 .75地震  相似文献   

16.
根据《大中城市震后趋势快速判定工作方案》制定指南,结合采用八五攻关成果中的一些新方法和历史地震资料,对安徽省及其邻近区域地震震型进行了判定,同时简要分析了其分布特征,以求在震后趋势判断上做些有效的工作。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共轭剪裂的锐角等分线指示主压应力方位的岩(土)破裂试验准则,利用卫星照片所显示的影象在松散沉积物复盖的江苏及其邻近的平原区内提取共轭剪裂的构造形迹,经测量、统计,求出锐角等分线方位的平均值,作为现今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力轴标志。反演结果表明:江苏地区有一个北西西—南东东的挤压应力场,并以此讨论了本区的区域性活动断裂及其与地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19.
本文试图讨论研究地震动物异常时需要注意的另外一个方面,即动物群体对地震动物异常可能有什么影响。为此就几种简单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数学模型,所得的理论曲线所显示的变化趋势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结果表明,动物的群体效应应该作为研究地震动物异常的一个值得考虑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岩溶地区隐伏溶洞对隧道结构的地震动响应特性,基于粘弹性人工边界理论,编写了等效荷载时程施加程序,计算并分析了隧道结构环向五种岩溶位置(0°~180°)及其八种位置组合效应对隧道结构地震响应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结构的节点加速度响应随其距围岩顶部距离的增大而增大。两个单独溶洞(90°、180°)作用与其组合效应相比,180°位置的溶洞对拱底的加速度响应具有一定的减弱作用。位置组合效应条件下,结构应力变化较大的范围为结构环向的 1/4;由于溶洞的相互作用,结构的应力包络图略小于两个单个溶洞作用下包络图的最外缘。无论单个溶洞还是位置组合效应下,结构应力受影响较大的范围均在拱肩及拱脚附近。研究结果对隧道结构设计、建设及监测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