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750年,富兰克林提出以针尖放出电荷缓慢中和雷云中的电荷的避雷针用来防雷。后来的实践证明,它不能"避雷",而是将雷引向自身来保护其周围的设备。随后俄国罗蒙诺索夫在重复了富兰克林的著名风筝试验(他的朋友利赫曼和他一起试验,因被引下的直击闪电击中而牺牲)之后,于1753年发表的论文  相似文献   

2.
1750年,富兰克林提出以针尖放出电荷缓慢中和雷云中的电荷的避雷针用来防雷。后来的实践证明,它不能“避雷”,而是将雷引向自身来保护其周围的设备。随后俄国罗蒙诺索夫在重复了富兰克林的著名风筝试验(他的朋友利赫曼和他一起试验,因被引下的直击闪电击中而牺牲)之后,于1753年发表的论文(关于因电力而产生的大气现象的发言)中也对此作了重要论证。  相似文献   

3.
自富兰克林通过风筝试验发明避雷针以来,避雷针系统(包括避雷线、避雷带、避雷网)已成为规范化的、普遍采用的防雷手段。近期因翻译IEC防雷标准的需要,几次向国内著名建筑防雷专家王时煦教授请教,使我对国外防雷新技术之一的“消雷工程”有了深度理解。这里试结合科学分析,对近几年在大陆兴起的消雷工程“热”作些冷分析,望能与同行切磋,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 一、传统避雷针的有效性与局限性并存 1986年在奥尔兰多(Orlando)召开的国际电工委员会第81技术委员会(IEC/TCgl)会议上提出的建筑物防雷标准(草案)的总则中已将建筑物防雷分成外部防雷保护系统和内部防雷保护系统两部分。前者指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体等传统的建筑物防雷内容,后者指等电位联结的防雷电电磁脉冲的各项措施,尔后在1992年IEC/TCgl会议上仍保留内、外防雷保护系统观的提法。我国的建筑物防雷设计,几十年来都是按照常规的防雷方法即避雷针、避雷带、避雷网和架空避雷线,它已肯定于《建筑物防  相似文献   

4.
说到雷电,人们知道那是天上的云与云或天上的云与地面间产生的一种放电现象。并伴有强大的电光、声音和高热。人们看到的是极亮的闪电,听到的是隆隆雷声;由于闪电时电压、电流强度极高,所以造成的雷电灾害也十分严重。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在想方设法防御或减轻雷击所造成的损失。古代无论是建筑中吻兽上用铁丝做成的舌须,还是由塔尖垂下入地的铁链,都可以说是现代避雷针的雏形。避雷针实际上并不避雷,而是引雷,其科学名词应该称“接闪器”,避雷针不过是传统称呼而已。自1750年美国人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以来,一直被世界各国所应用。避雷针以接闪理论为依据,即把闪电流引下来导入大地,将雷电流消散到大地里面。避雷针的保护范围有一定的限制,因此并非安上“避雷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各类仓库所采用的避雷装置多为传统的避雷针。自1749年美国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以来,避雷针被广泛地应用于世界各地,它虽然对防雷击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也暴露了其多方面缺陷。  相似文献   

6.
导体消雷器     
雷暴的发生时时刻刻都在威胁着人类生命财产的安全,对气象、电力、通讯等部门造成极大的破坏.自1749年美国人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以来,最常用的避雷方法是采用避雷针(避雷线)或是对避雷针稍加改进的避雷装置.这些装置是用利用自身的高度使雷云下的电场发生畸变,从而将雷电吸引到自身,代替被保护物受雷击以达到避雷的目的.这种方式尽管方便简单,但存在着一些缺陷:1、保护范围不确定,可有绕击发生.大量的研究及实践证明:一根垂直避雷针无法获及一个十分肯定的保护范围.2、有反击发生.3、有感应过电压.4、有接触电压及跨步电压.  相似文献   

7.
介绍几种新型防雷装置吕世侠雷击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自美国的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后,200多年来,一直在世界各国使用,对防止雷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避雷针能使雷云向其放电,把雷电流引入大地,保护建筑物不受损害。然而,由于多种因素,在避雷针的保护范围内,有...  相似文献   

8.
在建筑物施工过程中,防雷工程项目包括桩基础的焊接、柱筋引下线通长焊接及均压环、避雷网、避雷针、避雷器安装等,一直伴随着建设施工全过程。建筑物防雷包括防直击雷和防感应雷。防直击雷就是引导雷云与避雷装置之间放电,使雷电流迅速流散到大地中去,从而保护建筑物免受雷击;防感雷应则通过建筑物内部的设备、管道、构架、钢窗等金属物的接地装置与大地作可靠的连接,将雷云放电后在建筑物上残留的电荷迅速引入大地。  相似文献   

9.
天然气井站是石油天然气开采不可缺少的生产场地,因这些井站绝大部份地理位置都处于山区丘陵地带,海拔高度一般都在300--600米.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井站自动化高科技设备、设施也越来越多,如自动化微机记录仪表、自动排污、电子传感设施、通讯程控交换机、数据传输,井站H2S监测、超声波计量等.为了井站这些设备、设施不被雷击,一般在井场都安装了避雷针,同时对各类设备还安装浪涌保护器和接地网等防雷措施.特别是近几年对天然气井站防雷设施要求越来越高.原来井站安装独立式避雷针已逐步改造为优化式避雷针,由于避雷针安装不规范没起到避雷作用,有的相反起了引雷作用,雷电给天然气开采造成了经济损失影响天然气开采,严重的还会造成爆炸事故,为了避免天然气井站雷击事故的发生,本文针对天然气井站避雷针安装提出几点要求及规范.  相似文献   

10.
事故与发明     
事故是坏事,但在一定条件下能转化为好事。这条件就是认真加以研究。这样,不仅可以汲取教训,还可以从中得到启示,推动科学技术发展。古往今来,有不少这类例子。 传说春秋时鲁国人公输般有一次在林中伐木被茅草割伤了手。事后,他拔了几根这种茅草拿回家中仔细观察,见这种茅草上有很细小的齿,因而受到启示,造出了锯。 美国富兰克林对大量雷击事故进行了认真的观察和研究,发明了避雷针。 硝化棉火药的发明则是从一次着火事故得到启发的。在1870年,有位英国科学家在试验室不慎把硝酸洒到试验台上,他顺手抓起一块棉纱去擦拭干净,然后,便把它丢入…  相似文献   

11.
赵莲清 《安全》2002,23(3):39-40
为了保护建筑物或构筑物免受直接雷击,通常采用装设接闪器(即避雷针或避雷线等)的措施.接闪器高于被保护物体,将雷电引向自身,并通过接地引下线将雷电流引入大地,使建筑物或构筑物得到保护.近几年,国外一些防雷设计机构对于传统的接闪器的引雷原理和保护范围进行了新的研究,并设计了引雷效果更好、保护范围更大的新型接闪器.下面介绍这类接闪器的防雷原理、工作特性及保护范围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2.
韦丹  王文博  李武强  徐伟 《安防科技》2006,(3):10-11,15
在防雷图纸审核过程中,常常无法用滚球法直接判定天面附加设施是否在避雷针(线、带)的保护范围之内,则它们是否需要单独采取防直击雷措施也成为了一个难题.本文针对这一问题,首先分析了滚球法不成立的原因,并由此提出了新的计算方法.在对新的方法的依据和原理进行了说明和详细的解析之后,本文利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对照转换后的数学模型,通过一步步分析计算,推导出了简单易用的计算公式,并举出实例进行分析论证,验证了其方法的合理性和实用性.并且由于此方法的依据的一般性,所以也可用于许多难以计算的场合.文章最后还给出了此计算公式的C语言源程序,方便大家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13.
油田集输站安全监控系统防雷分析与设计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大气过电压对油田集输站视频及参数监控等电子设备是非常有害的,所以必须对其进行防御.本文通过对雷击种类及其破坏机理的分析,掌握了雷击的基本避雷原理,据此对直击雷和感应雷分别采用避雷针和避雷器、屏蔽接地的避雷方法来进行防护,并对这些方法进行了分析与设计.利用本文的避雷方法对油田集输站的监控系统的雷击防护进行了设计,取得了不错的防雷效果.实践证明本文的避雷措施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姚薇  李明军 《安防科技》2011,(12):52-55,58
雷电是自然界中普遍的现象,它是由于雷雨云中电荷放电而产生的复杂的自然现象,也是一种会造成严重灾难的自然现象.根据气候、卫星及闪电定位仪观资料估计表明,在任一秒,全球表面上连续发展着大约100个雷电.雷电放电过程同时出现三种物理现象:静电感应、电磁感应和辐射感应.对不同的场合会有不同程度的危害,仅依靠传统避雷针等直击雷防护系统已无法进行有效保护.在危险系数较高的油罐区,防雷的问题更加突出,它需要保护的不仅仅是油罐本体的安全,还有油罐区脆弱的仪表系统.现在对雷电的防护方法一般有三种:1.泄,即通过不同的防雷方式将绝大部分雷电流接闪后直接引入地下;2.限,即通过避雷器等设备控制被保护物体上的浪涌电压幅值;3.隔,即将电源线或数据、信号线和可能引入的过电压波通过屏蔽等方法隔离开来.在油罐区系统中这三种方法必须同时使用,且要相互配合,各行其责.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介绍了可燃气体放散管经常遭受雷击并起火的情况,通过分析,确定无法使用常规的避雷针及避雷线进行直击雷防护。根据可燃气体的性质,设计了一种气体混合器,可燃气体和空气或水蒸气可在混合器中充分混合,可燃气体浓度降低到可燃浓度以下后排出放散口。  相似文献   

16.
利用闪电监测系统确定光伏电站所在地的雷击大地密度,从而计算电站的年预计雷击次数,并划分防雷类别。提出用雷电统计资料来确定滚球半径,使直击雷保护范围计算更为精确。针对避雷针阴影对光伏电池板产生的热斑效应,提出使用太阳高度角及方位角来选择避雷针的安装位置,降低阴影对光伏电池板的影响。为降低热斑效应,建议大型光伏电站使用避雷线防护。提出利用雷电流幅值选取浪涌保护器(SPD)的冲击放电电流,降低SPD的钳制电压,优化SPD保护效果。提议控制机房结构内筋兼做屏蔽层,并根据雷电统计数据确定内筋的网格尺寸。最后提出根据光伏电池阵列的布局,结合当地土壤电阻率,分区域建设环形接地系统。  相似文献   

17.
俄罗斯莫斯科热力工程学研究所主管工程师伊格纳托夫开发出了一种新型避雷针。这种避雷针能防止球状闪电的袭击。这项发明已获得专利。球状闪电形似火球 ,体积比足球略小 ,颜色有白、绿、黄、橙之分。它能随气流在低空飘飞 ,从烟囱、窗户、门缝钻入屋内。它有时会一声不响地消失 ,有时会突然爆炸 ,伤及人身。伊格纳托夫根据自己的研究结果认为 ,球状闪电的核心是一个强磁偶极子。它是由相距很近、等量、磁极相反的运动电荷组成的系统 ,其四周存在着磁场。这种特性使普通避雷针对球状闪电几乎没什么用处。根据上述情况 ,伊格纳托夫在普通避雷…  相似文献   

18.
1989年8月12日9时55分,山东省青岛市黄岛油库老罐区遭受雷击起火,大火燃烧了五天五夜。在灭火抢险中,有14名消防队员牺牲,66人受伤。另外还有油库职工5人死亡,12人受伤。在救火过程中还烧毁消防车9辆,指挥车1辆,吉普车1辆。直接经济损失达3500万元。该油库装有避雷针(网),那么,避雷针(网)为什么不起防雷作用?鉴于此,本文将应用可靠性技术对避雷针(网)进行安全可靠性分析。  相似文献   

19.
核安全文化的基本概念及起源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后,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通过对事故的分析和讨论,确认事故源于一系列人因失误—有意识违反操作规程:为完成汽轮机试验不顾反应堆将进入不稳定状态,眼看要发生事故还想试着把试验做完,最终酿成了一场人为的核灾难。1986年IAEA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提交的《关于切尔诺贝利核电厂事故后审评会议的总结报告》中提出了“安全文化”(Safety Culture)概念,随后在1991发表了一篇专著《安全文化》(INSAG  相似文献   

20.
易安民声     
《劳动保护》2015,(2):77
<正>"不明责,怎能知责;不知责,怎能履责。抓住"新安法"宣贯的契机,学法用法,尽职履责。"——易安网友发表博客文章,为新《安全生产法》第八条规定乡(镇)政府的安全生产职责叫好!在十几年的监管实践中,他深刻体会到因乡(镇)政府的安全生产监管职责不明确而带来的负面影响:很多人仅凭"属地监管"这么一句原则话,认为管与不管,履职与否,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出事后是否被追责。"新安法"出台后,他呼吁所有基层安监人员放下架子,该学习就学习,学法用法,尽职履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