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模拟酸雨对峨眉山土壤缓冲能力与冷杉生长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采用模拟酸雨对土壤的静态和动态淋溶试验,比较了峨眉山冷杉生长状况不同区域的土壤样品的缓冲能力,并与未受酸沉降侵蚀、冷杉生长良好且与峨眉山海拔相近的贡嘎山土壤作为对照点,研究和分析了各不同区域土壤随模拟酸雨pH值变化而改变的情况,以及土壤中可交换阳离子在受到酸沉降侵蚀时,其阳离子溶出总量情况,揭示了峨眉山土壤对酸沉降的缓冲能力与冷杉生长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峨嵋山冷杉衰亡与酸性降水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了峨嵋山高海拔地区冷杉衰亡与酸性降水关系的调查和研究,内容包括酸性降水和气态污染物状况的观察,冷杉枝叶生长状况和针叶解剖,树干解剖和根系观察,冷杉冠层对酸性降水的反应及酸性降水在生态系统中的变化,土壤和冷杉的元素分析等方面,并就酸性降水对冷杉衰亡的影响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指出,峨嵋山高海拔地区的酸性降水污染严重,雨水的平均pH值为1.37,酸雨频率达85.1:雾水的pH值为1.62,酸雾频率达100 有可能对冷杉产生直接和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峨嵋山高海拔地区针叶、阔叶树冠层云雾水滴和云雾水滴酸度、化学成分及酸性云雾对植物的影响。 结果指出,与云雾水比较,针叶树冠层云雾酸度增加,而阔叶树冠层雾云滴则相反。说明针叶林冠层促进了云雾水酸化的作用,阔叶林冠层则对酸性云雾水有中和作用:在酸性云雾水作用下,针叶和阔叶林冠层能淋溶出大量营养离子。表明峨嵋山高海拔地区的酸性沉降,特别是酸性云雾水对冷杉针叶林构成潜在的危害。   相似文献   

4.
峨眉山冷杉衰亡与土壤铝活化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朱晓帆  卢红  金燕 《环境科学》1997,18(4):25-28
通过模拟酸雨对峨眉山土壤中活性铝的溶出试验,考察了铝离子溶出量及Ca/Al比值,并研究其与冷杉生长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峨眉山土壤中铝离子活化严重,Ca/Al比值远远小于1,铝中毒是峨眉山酸沉降危害冷杉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酸沉降ABC     
酸沉降ABC酸沉降(AcidDeposition)——指酸性物质的大气沉降。酸性物质大部分由于人为污染引起。酸沉降使湖泊酸化,杀灭鱼类和其它水生生物,危害作物,破坏森林,毁坏建筑物。酸沉降可分为干沉降和湿沉降2种。干沉降(DryDeposition)...  相似文献   

6.
采用一个综合区域空气质量/酸沉降模型,对典型气象条件下贵阳市,贵州省和整个南地区不同尺度的SO2控制情景进行了模拟,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贵州全省大点源排放是贵阳市酸沉降的最主要贡献者,贵阳市内的大电厂对贵阳市的SO2污染有一定的贡献,但对硫酸盐浓度和酸沉降贡献则较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贵阳市酸沉降和SO2污染的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7.
地理信息系统与生态系统对酸沉降相对敏感性评价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叙述了地理信息系统在生态系统对酸沉降相对敏感性评价中的应用。通过数字化地图建立一4种生态要素的基础评价数据库。讨论了生态系统因子对酸沉降的敏感分级,敏感性评价系统和评价模型。最后介绍了生态系统对酸沉降敏感指数制图。  相似文献   

8.
通过模拟酸性水淋溶土壤,研究了土壤对不同酸度酸沉降的缓冲作用。结果指出,以不同酸度酸性水淋洗时,黄棕壤对酸沉降表现出不同过程;而红壤对酸沉降的缓冲作用却均以次级缓冲过程为主。经酸性水淋溶后,土壤的酸化由上至下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9.
中日合作研究项目:酸沉降对陆生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控制对策的研究,于1990至1995年期间在中国重庆地区进行。本文是该最终研究结果主要方面的报导,包括大气污染和酸雨的状况酸沉降对池塘,森林和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大气污染和桎酸雨控制对策,该项研究为今后酸沉降生态监测的研究,打下了有力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酸沉降破坏材料造成的经济损失的估算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酸沉降对材料的破坏和其经济损失估算是国际上酸沉降研究领域听一个重要课题,国内在经方面的研究较少,文章通过对“两广酸沉降破坏材料造成的经济损失的估算”研究,提出了了一套较实用的经济损失估算方法。  相似文献   

11.
土壤对不同酸度酸沉降的缓冲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模拟酸性水淋溶土壤,研究了土壤对不同酸度酸沉降的缓冲作用。结果指出,以不同酸度酸性水淋洗时,黄棕壤对酸沉降表现出了不同的缓冲过程;而红壤对酸沉降的缓冲作用却均以次级缓冲过程为主。经酸性水淋溶后,土壤的酸化由上至下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2.
确定不同保证率下的中国酸沉降临界负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Duan L  Hao J  Zhou Z  Xie S 《环境科学》2002,23(5):25-28
在进行中国酸沉降临界负荷区划时 ,通常以 1°× 1°(经纬度 )的网格为单位进行计算 ,难以反映网格内不同生态系统对酸沉降敏感性的差异 .为了便于决策者根据临界负荷确定酸沉降控制对策 ,也为了使 1°× 1°的结果更具代表性和实用性 ,本研究确定了 0 1°× 0 1°网格为单位计算的中国酸沉降临界负荷 ,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入保证率的概念 ,得到了一系列与一定的经济技术水平相适应的、允许有一定损失的 1°× 1°的中国酸沉降临界负荷图 .利用累积分布函数 ,本研究还确定了不同保证率下的中国酸沉降超临界负荷分布和各省、市、自治区的酸沉降临界负荷 .  相似文献   

13.
贵州省酸沉降控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贵州省酸沉降的成因和发展趋势的分析,提出了根据和的临界负荷来控制SO2排放量的酸沉降控制对策,并提出了以节约能源提高能源效率为主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4.
生态系统对酸沉降相对敏感性评价原理与方法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介绍了敏感性及生态系统对酸沉降的绝对敏感性和相对敏感性的概念,概念了水体和土壤对酸沉降绝对敏感性评价的方法。通过分析比较生态系统中各生态子对酸沉降的缓冲能力,担子同建立生态系统对酸沉降相对敏感性评价的基本原理,并介绍了建立的评价才近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闽南地区生态环境对酸沉降的临界负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了闽南生态环境对酸沉降临界负荷的研究结果。考虑到干、湿2种沉降形式,试用了1种新的酸沉降临界负荷计算方法:用树木和农作物的SO2容量代表酸性干沉降的临界负荷,用土壤酸缓冲容量计算酸性湿沉降的临界负荷。结果表明:闽南的干、湿酸沉降临界负荷均大大高于现实酸沉降负荷   相似文献   

16.
报道了广西南宁、柳州、合山3市郊区以林衰亡与酸沉降及病害关系的调查研究成果。设样方,调查计算其以受害的感染指数和发病率。结果表明,受酸沉降危害重的林区,病害发生罗重;肥害轻的,病害也较轻。如柳州长塘林区感染指数为55.19,发病率为64.0%;而柳州狮子岭林区感染指数为11.7,发病率为6.7%,这说明酸沉降的影响与病这原发生是有极密切关系的。这一成果对正确评价酸沉降对森林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环境酸化与陆地水水质演化—一个有意义的新研究领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环境酸化与陆地水水质演化——一个有意义的新研究领域尽管我国对酸沉降生态影响的研究已有较长时间,但酸沉降对陆地水水质影响的研究至今报导甚少。近年来国际上对环境中酸源的认识正大大拓宽。除大气酸沉降外,较重要的环境酸源还包括由人类活动大大加剧的有机物生化降...  相似文献   

18.
一、背景一些科学报告已经证实,酸沉降可以长期和短期地降低美国一些湖泊和河流的pH和碱度。据认为,由于酸沉降,在美国只有为数很少的湖泊和河流呈弱碱性。大多数水域pH值都偏低。加之有生物效应,致使有毒物质(如铝)浓度升高,鱼类种群减少,但酸沉降和观察到的水生物效应之间的关系还没有明确地建立。当今的知识还不可能对水生态系统的剂量——反应关系进行定量。基于几种实验研究,长期水质数据,以及对许多沉积物的研究可以推断,酸沉降已使或实质上使美国某些地表水的碱度产生长期和短期  相似文献   

19.
中国降水酸沉降通量的空间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发展了降水酸沉降通量的概念,并在地理信息系统工具软件———ARC/INFO的支持下对中国降水酸沉降通量的分布进行了区域划分。结果表明,降水酸沉降通量的分布大致与降水酸度的分布一致,但有其自己的特点。华中和华南地区是降水酸沉降通量最大的地区。有机酸是降水中最重要的弱酸碱物质。在考虑它们的作用后,降水酸沉降通量增大。降水酸沉降通量的空间分布的估算是酸沉降引起的水体和土壤酸化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中国酸沉降临界负荷区划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11  
以控制土壤演变的母体矿物为基础并综合考虑温度,土壤质地,土地利用方式和降雨量对临界负荷的影响,建立了半定量的确定临界负荷的方法,并用此法确定了我国各种土壤的酸沉降临界负荷。结果表明;我国对酸沉降最敏感的区域是东北的漂灰土带,其次是砖红壤土区,暗棕壤带和黑土区,中等敏感的东南部铁铝土区域大致可接受0.8-1.6gm^-2.a^-1的硫沉降,对酸沉降最不敏感的地区主要集中在西北的干旱土区和青藏高原的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