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正> 引言 砂岩岩石学是阐明盆地历史的一个潜在的有力工具。它常用于浅水陆棚和大陆环境中的现代砂岩和古代砂岩的研究。然而奇怪的是,对深海砂样的研究几乎只是依赖于古代岩石样品,例如,仅在近年来才对深海钻探计划(DSDP)的岩心砂样进行了岩石学研究,而且主要是以逐点为基础的。因此,为了了解古代深海砂,就需要有一个现代沉积物的可靠基准。在本文中,我们试图利用我们在深海砂方面的工作结果并与前人工作进行对比,初步提出这种数据基准。  相似文献   

2.
欧洲科学基金会(ESF)已发起一项为期3年的研究计划,考虑探讨深海的生物圈.最近从深海钻探岩芯中发现有大量微生物.海底沉积物中的微生物可能在形成海底以下的甲烷水合物中起重要作用,而甲烷水合物是世界上最丰富的矿物能源.以前认为深海沉积层不适于生物生存,现在则认为其中包含的微生物可能占到地球微生物的10%.为协调这一研究,ESF已建立一个由科学家组成的网,将确定最合适的钻探位置和决定采用最佳可用技术得到沉积物样品.1999年9月在英国利兹市召开了关于该问题的学术讨论会ESF是由来自22个欧洲国家的6…  相似文献   

3.
不同模拟条件下太湖沉积物-水界面磷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大量的磷输入水体,太湖富营养化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沉积物内源磷的释放是湖泊上覆水体磷浓度升高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章针对太湖特征,模拟影响沉积物内源磷释放过程因素中的扰动、溶解氧和pH条件研究表层沉积物的内源磷行为。结果表明,在厌氧环境下有利于磷的释放,且没有扰动条件要比有扰动的释放量大,达到0.297 mg/L;好氧条件不利于磷的释放,经过好氧培养的沉积物中有机磷平均减少了约50%,好氧-厌氧交替使得铁结合态磷提高了0.001 8 mg/g。pH 8.2~8.6有助于沉积物磷的释放,且不同pH值下沉积物磷的最大释放时间不同,pH 9.0沉积物磷在1 d时最大释放量达到0.162 mg/L;沉积物中磷在不同pH下的形态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转变,其中铁结合态磷(Fe-P)的转变最大。可见扰动、溶解氧、pH对沉积物内源磷的释放有着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扰动对东平湖表层沉积物中氮磷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集东平湖表层沉积物,探讨了扰动对湖泊沉积物中营养盐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扰动导致的沉积物再悬浮并不会明显改变上覆水的酸碱环境,但是会促进易溶性阳离子的释放。扰动强度为25和50r/min时,沉积物中TN的累积释放量和释放速率均相近,没有明显的差异。但是,当扰动强度增大到100r/min时,与静态释放(即扰动强度为0r/min)相比,沉积物中TN的累积释放量和释放速率分别增加了5.02mg/kg和73.5%;与静态释放(即扰动强度为0r/min)相比,扰动强度为25r/min、50r/min和100r/min时,TP的累积释放量分别增加了0.185、0.263和0.320mg/kg,释放速率也比静态条件下明显增大,分别比静态条件增加了36.2%、41.7%和127.6%。TN和TP的释放量和释放速率均随着扰动强度的增大而呈显著增加的趋势,这表明扰动对沉积物中的TN和TP的释放均具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颤蚓扰动作用对铅镉在沉积物-水相中迁移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实验室模拟的方法,研究颤蚓的扰动对松花江上游沉积物中Pb、Cd迁移过程的影响,并分析了Pb、Cd在生物体内的富集过程.结果表明,生物扰动带来的悬浮作用造成沉积物中Pb和Cd的释放,被释放的Pb和Cd主要吸附在悬浮颗粒中,在颤蚓体内的富集并不明显;而添加Pb后,颤蚓体内Pb浓度随时间延长明显增加,主要与颤蚓的新陈代谢方式有关.在没有生物扰动的处理中,显著增加的Pb主要集中在表层,而有生物扰动的处理中,在不同深度沉积物中均有增加.生物的扰动不仅显著增加了水中Pb和Cd浓度,而且促进水相中的Pb向沉积物深层的扩散.  相似文献   

6.
生物扰动可以改变沉积物的理化性质和生物地球化学作用,从而促进或减弱污染物从沉积物向水中的释放,而沉积物中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对于指导环境修复以及评价污染物的潜在风险均大有裨益。本文介绍了生物扰动的定义,并综述了近年来关于生物扰动对沉积物中污染物迁移转化影响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分层型水源水库沉积物需氧量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明分层型水源水库沉积物需氧量(SOD)特性及其影响因素,选取西安金盆水库主库区上覆水体流速较低的库心区及流速较高的入库口两处沉积物进行对比实验,估算水体不同扰动条件下沉积物需氧量,利用Biolog-Eco平板和三维荧光光谱(EMMs)技术从底栖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和沉积物有机质两方面对取样点沉积物需氧量的差异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静止条件下,入库与库心沉积物在较高溶解氧时(约5 mg·L-1)的沉积物面积需氧量SOD5area分别为0.13 g·(m2·d)-1和0.36g·(m2·d)-1,库心约为入库的2.69倍.动态条件下,沉积物-水界面上覆水扰动增加使沉积物需氧量增加,沉积物耗氧动力学由一阶动力学方程逐渐向零阶动力学方程转变.入库与库心沉积物有机质含量分别为44.43 mg·g-1和45.12 mg·g-1,库心沉积物的可溶解性有机质(DOM)的总荧光强度约为入库的1.5倍.有机质含量更高的库心沉积物细菌群落代谢活性(以AWCD表征)更强,表明高含量有机质和较强细菌代谢活性是引起库心沉积物需氧量大的主要因素.将深层水库水体耗氧过程的研究结果与现有充氧曝气技术进行结合,可为提高曝气器充氧效率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正> 在本文写作期间(12月),格洛玛·挑战者号正向未知地层钻进。在哥斯达黎加裂谷南侧,钻头已进入洋壳1千多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第一次从第2层和第3层之间的过渡带取了样,这只是去年深海钻探计划所取得的一系列显著成就中的一个。最近几年取得的经验,以及对定位和取心系统可靠性的改进,在这次成功中起了主要作用。尽管在7个航次中有4次气候非常恶劣,但停工的时间是极少的。就全年来说,操作进行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顺利,每次航行都园满  相似文献   

9.
<正> 对于所收集到的尘粒样品,区别其宇宙成因和污染粒子的主要依据是化学成份。因此尘粒样品的化学研究是至关重要的。一、深海沉积物中的宇宙尘深海沉积物中堆积着大量的黑色磁性球粒、硅酸盐尘粒和玻璃质球粒。其粒径分布一般为40—200微  相似文献   

10.
<正> 引言从大西洋深海钻探计划(DSDP)的不同站位中已经取得富有机质的白垩纪黑色页岩。在41-368站位,白垩纪黑色页岩被辉绿岩岩床侵入。岩心中有轻烃存在。对这些岩床上下沉积物的地球化学分析,提供了检测逐出挥发性有机组份、导致残留有机质蚀变的热效应的一个极好的原地热实验实例.41-368站位位于佛得角隆起,水深3367米(图  相似文献   

11.
河流潜流带颤蚓生物扰动对沉积物渗透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河流沉积物中底栖动物扰动对沉积物渗透性的影响,以渭河陕西段为研究对象,通过原位采样,布置不同颤蚓密度的试验管,进行室内颤蚓生物扰动对渗透系数影响的模拟实验测试.同时,通过对不同颤蚓密度下垂向渗透系数和沉积物指标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研究颤蚓密度大小对渗透系数变化、沉积物表层特征、成分及渗透性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渗透系数在白天和晚上的变化程度小于在整个试验时段上的变化程度;光照条件对颤蚓扰动作用影响不明显;沉积物的渗透系数在颤蚓密度约为1.0 ind.·cm-2时达到最大值,颤蚓密度越大,沉积物表面越粗糙,沉积物厚度变化程度越大,沉积物成分变化越大,沉积物颗粒有变小趋势,浮泥含量增加.颤蚓生物扰动作用能够影响沉积物的渗透性能,当颤蚓密度小于一定量值时,颤蚓生物扰动对沉积物渗透性有加强作用;而颤蚓密度大于一定量值后,颤蚓生物扰动对沉积物渗透性有减弱作用,这一颤蚓密度量值大致在2.0~2.5 ind.·cm-2之间.研究表明,颤蚓通过生物扰动改变沉积物的内部和表层结构、沉积物成分组成等,以此破坏或加强沉积物中细小颗粒物的阻塞,致使沉积物的渗透性能增强或减弱.  相似文献   

12.
无扰动的完整的水体沉积物 -界面水柱状样品的获取是提取沉积物记录的环境信息、研究沉积物-水界面物质迁移传输的地球化学过程原理的一项基本工作。本文介绍了一种新研制的用于 5m以下深度的浅水水体沉积物 -界面水采样器 ,该采样器由手柄杆、取样管、分样顶托三部分组成 ,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材料廉价易得、加工简单、操作方便等特点 ,并且可以获取足够厚度的沉积物层和直径较大的柱状样 ,在运河(杭州段 )和杭州西湖沉积物 -界面水样品采集中 ,成功地获取了 40~ 70cm沉积物柱样和 30~ 6 0cm界面水样 ,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浅水水体沉积物 -界面水采样工具。  相似文献   

13.
反复扰动下加藻对不同形态磷相互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太湖梅梁湾沉积物和上覆水为材料,研究了反复扰动下加藻与否对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磷数量分布的影响.试验结束时,对照试验、单纯反复扰动、加藻反复扰动其上覆水中溶解性总磷(DTP)含量依次增加了75%、62.5%和18.8%,单纯反复扰动和加藻反复扰动试验上覆水中溶解性无机磷(DIP)浓度分别增加了300%和100%.加藻反复扰动和单纯反复扰动下,沉积物中钙磷(Ca-P)的净减少量分别为31mg/kg DW和 9mg/kg DW.表明, DTP和DIP的释放主要取决于沉积物中铁铝结合态磷(Fe/Al-P)和Ca-P的减少量.沉积物中Fe/Al-P和 Ca-P的含量有所降低,主要归因于反复扰动和藻类的同化吸收作用.然而,加藻反复扰动和单纯反复扰动下,藻类可利用磷(AAP)却有所增加.这表明藻类浓度较低时,其对磷的吸附同化量明显低于沉积物中Fe、黏土颗粒以及CaCO3的吸附量.尽管AAP的形成与还原速率很难测定,但其却可以很好地表征沉积物中内源磷的生物有效性.加藻反复扰动下,Ca-P的含量持续降低,这表明藻类吸附同化了部分Ca-P.因此,在一定藻浓度条件下,可用沉积物中NH4Cl-P, AAP, %Ca-P的和来表征生物有效磷(BAP)含量.  相似文献   

14.
史晓丹  李勇  李大鹏  王忍  邓猛  黄勇 《环境科学》2015,36(5):1622-1629
以太湖梅梁湾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借助Rhizon间隙水采样技术、Unisense微电极技术,解析了物理扰动和摇蚊幼虫组合扰动下,沉积物微环境及微界面特征对物理扰动强度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高强度物理扰动下(240 r·min-1),溶解氧渗透深度(OPD)达到12.1 mm,远高于低强度(60 r·min-1)的3.8 mm.沉积物总氧气交换速率(TOE)、TOE与DOE差值、ORP、溶解氧渗透深度(OPD)、DO空间分布的差异性等均显示了与物理扰动强度正相关趋势.沉积物中p H增加的区域和幅度及Fe2+减小的区域和幅度也显示了相同响应规律;在沉积物表层0~6 cm范围内,相同深度沉积物的含水率、孔隙度、总微生物活性均随物理扰动强度增加呈递增趋势,并对物理扰动强度的响应程度随沉积物深度递增逐渐减弱.这暗示了物理扰动胁迫摇蚊幼虫构造更深和更多的廊道,进而从垂向的角度改造了沉积物微界面和微环境.  相似文献   

15.
定量研究河床沉积物中的生物扰动对污染物的影响效应,对于维护河流健康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基于室内实验模拟摇蚊和霍普水丝蚓对河床沉积物的扰动过程,研究两种生物扰动作用对沉积物中氮、磷释放以及生物扰动对上覆水中溶解氧的影响.在相同的沉积物环境中分别放入单一物种,实验结果显示,相对于空白组,摇蚊幼虫组的上覆水中氨氮、总氮、总磷平均净增量分别为2.32、0.787、0.105 mg · L-1,霍普水丝蚓组的氨氮、总氮、总磷平均净增量分别为0.72、0.462、0.063 mg · L-1,表明摇蚊幼虫和霍普水丝蚓的扰动作用均能促进沉积物中氨氮、总氮、总磷向上覆水中的释放,且摇蚊幼虫对污染物释放的作用效果比水丝蚓更明显;当摇蚊幼虫和水丝蚓混合放入后,摇蚊幼虫对沉积物中氨氮、总氮、总磷释放起主要促进作用;在混合实验组(摇蚊23条,霍普水丝蚓47条)中,氨氮、总氮、总磷的平均净增量均低于单一物种的摇蚊组和水丝蚓组,表明在该组中,摇蚊幼虫和霍普水丝蚓在沉积物中共同扰动作用对氮、磷释放的促进效果减弱;对上覆水中溶解氧浓度而言,摇蚊所占比例越高,溶解氧浓度就越低,且上覆水中的溶解氧浓度变化,会影响生物扰动对沉积物氮、磷释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通过实验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徒骇河沉积物和沿岸土壤对磷酸盐的吸附作用,发现二者均具有较强的对磷酸盐的吸附作用,沉积物的吸附作用强于土壤,沉积物在2h内即可达到吸附平衡,土壤在12h内达到平衡;在中等扰动条件下,随着磷酸盐浓度的上升,沉积物和土壤的磷酸盐吸附容量均明显增加,沉积物的吸附容量大于土壤,这种吸附能力对徒骇河水体的磷酸盐缓冲作用起着积极的作用;徒骇河沉积物和沿岸土壤对磷酸盐的吸附等温曲线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  相似文献   

17.
FAMOUS计划     
<正> FAMOUS计划的全称为“法美大洋中部海底研究计划”(French American Mid-Ocean UnderseaStudy)。该计划从1971年开始,于1975年结束,由法、美两国联合进行。它是与深海钻探计划相配合的又一个重要的海洋地质研究计划,其目的是在深海钻探的基础上直接潜到海底了解大洋中脊中央裂谷的详  相似文献   

18.
定量研究河床沉积物中的生物扰动对污染物的影响效应,对于维护河流健康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基于室内实验模拟摇蚊和霍甫水丝蚓对河床沉积物的扰动过程,研究两种生物扰动作用对沉积物中氮、磷释放以及生物扰动对上覆水中溶解氧的影响.在相同的沉积物环境中分别放入单一物种,实验结果显示,相对于空白组,摇蚊幼虫组的上覆水中氨氮、总氮、总磷平均净增量分别为2.32、0.787、0.105 mg·L-1,霍甫水丝蚓组的氨氮、总氮、总磷平均净增量分别为0.72、0.462、0.063 mg·L-1,表明摇蚊幼虫和霍甫水丝蚓的扰动作用均能促进沉积物中氨氮、总氮、总磷向上覆水中的释放,且摇蚊幼虫对污染物释放的作用效果比水丝蚓更明显;当摇蚊幼虫和水丝蚓混合放入后,摇蚊幼虫对沉积物中氨氮、总氮、总磷释放起主要促进作用;在混合实验组(摇蚊23条,霍甫水丝蚓47条)中,氨氮、总氮、总磷的平均净增量均低于单一物种的摇蚊组和水丝蚓组,表明在该组中,摇蚊幼虫和霍甫水丝蚓在沉积物中共同扰动作用对氮、磷释放的促进效果减弱;对上覆水中溶解氧浓度而言,摇蚊所占比例越高,溶解氧浓度就越低,且上覆水中的溶解氧浓度变化,会影响生物扰动对沉积物氮、磷释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一、前言 深海底部的沉积物没有被搅乱而保存下来,可以用它来追溯过去的地球环境。但其沉积速度极慢,千年内仅沉积几毫米(Golb Berg和Kolde, 1972),因此用它来了解几千年内的地球环境变化是不可能的。对此,用沉积速度在一年内就有几毫米—几厘米的  相似文献   

20.
低潮降雨及其径流能够扰动淤泥质潮间带表层沉积物并夹带极大量颗粒物输入潮间带水体,这一过程被视为潮间带物质循环的“热点”,近年来备受关注。本文综合1978年至2018年针对降雨及其径流扰动和输运淤泥质潮间带物质的文章,阐释降雨在淤泥质潮间带物质输运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导致的生态效应。这些研究发现降雨之所以能扰动和夹带沉积物首先是因为低潮期的雨滴冲击可以破坏并排出黏性沉积物,而后续形成的径流则向下坡方向转移被扰动的沉积物;其次,低潮降雨通常导致淤泥质潮间带径流中悬浮颗粒物浓度增大两倍以上,最高甚至增大到100倍,而潮汐和浅水波扰动则不能产生类似的效应;再次,附着在颗粒物上的有机质和金属等物质成分会出现与颗粒物浓度相一致的响应过程;最后,被降雨扰动的颗粒物在潮汐的输送下可能通过潮沟-潮下带系统从潮间带净输出至近岸水体。总而言之,在全球变化大背景下极端降雨事件趋于增加,因此降雨及其径流对淤泥质潮间带物质循环的影响应更加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