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施用氮肥是目前用来增产粮食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是施入土壤的氮肥并不能完全被作物吸收。近年来不少国家都作了大量的氮肥氮素利用率的测定研究,所得的数据随土壤、环境、气候、作物种类而各异。据测定,人类消耗氮肥氮素的三分之一以上是并未用于作物的增产,而是以不同的形式进入地球生物圈的环境之中。据统计1950年世界氮肥的用量是二百万吨,至1960年升到近一千万吨,而1974年则已超过四千万吨。按这样的速度发展,到本世纪  相似文献   

2.
土壤对六价铬的还原容量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提出并讨论了土壤的潜在还原容量、有效还原容量和条件还原容量等概念,通过对采用北京和唐山地下水饮用水源区3个包气带土壤样品的土柱淋滤实验,研究了土壤对水溶液中六价铬的还原作用,研究了上述土壤各种还原容量之间的关系及影响因素,探讨了向土壤中投加适量常见,无毒,价廉的还原性物质以提高土壤还原能力的方法和将其应用于去除灌溉用污染地下水中六价铬的可能性,实验结果表明,在正常环境条件下,土壤的有效还原容量比土  相似文献   

3.
论铜类杀菌剂对环境的安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铜类杀菌的全用情况,进入土壤后的环境行为以及长期施用对环境生物影响进行了探讨,阐明了长期施用铜类载我土壤中Cu累积对作物产生的严重危害,并就如何慎重使用铜类杀菌剂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4.
农业环境质量评价是整个环境质量评价研究中重要课题之一,主要研究由于污染物质的运动,引起农作物生长的环境发生变化,特别是地表水、地下水、土壤等的变化而影响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即以农作物与制约其生  相似文献   

5.
镉对土壤、作物的污染及其防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吕春元 《环境科学》1981,(2):57-60,31
近年来不少学者对镉污染土壤、作物的研究后,认为镉进入土壤后移动性很小,主要积聚于表层,作物含镉量和土壤含镉量并非一致,也就是说土壤含镉量和作物的吸镉量不是一种简单的相关关系。土壤的pH、氧化还原电位、土壤有机质的螯合性能和土壤胶体的吸附性能等对镉被植物吸收的有效性影响很大。不同植物对镉的吸收能力差异也很大,粮食作物吸收较少,叶菜吸收最多。  相似文献   

6.
稻麦作物净初级生产力模型研究: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以植物生理学、农业气象学和土壤环境学的基本原理为基础 ,建立了稻麦作物净初级生产力模型 .该模型包括 2个主要功能模块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土壤 作物系统氮素运移 .前者综合考虑了环境因子和作物氮含量的影响 ,后者包括了作物氮素吸收、土壤氮矿化和化肥氮释放的动态模拟 .  相似文献   

7.
污泥含有大量植物所需要的营养元素,但同时含有许多有毒物质,尤其是镉,被植物吸收后,最后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所以国外对镉在农田环境中的行为进行了许多研究:Bingham曾指出,当土壤含镉4-13ppm时,就会使对镉敏感的菠菜、莴苣和大豆等作物受到危害;而蕃茄和卷心菜则能忍受相当于170ppm的镉。关于作物对镉的吸收特点,伊藤秀文和preer的试验均指出,投镉与作物吸镉之间存在着良好的相关性。土壤因素对吸附镉的作用,许多学者根据Langmuir吸附公式,观察到土壤镉吸附系数(K)与有机质含量之间,有着很好的关  相似文献   

8.
农作物对镉的吸收累积规律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从食用含镉大米引起骨痛病以来,世界各国对镉污染环境的问题极为重视,有关环境中镉的研究也日益增多。镉来自地壳矿藏中,由于人类的各种活动,使它通过种种途径进入土壤,尔后又被植物吸收,再随食物进入人体和动物体,最后还会回到地壳中去。研究作物吸收和累积镉的规律,对调整这一循环过程保护人类免受危害,以及对作物污染  相似文献   

9.
在水资源日趋紧张,工业用水、排污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用污水灌田虽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办法,但也成为我国的重要环境问题。1987——1995年间,我们就西安地区污水灌溉对作物砷含量的影响进行了调查分析。1试验及结果分析1.1样品采集以南郊井灌区为对照点对东、西、北郊6个污灌区,选有代表性的大田样点24个,共采集水土、作物样品246个,按照环境分析标准方法进行分析。1.2土壤中的砷土壤中的砷主要来自工业废水污灌及成土过程和含砷农药等。逸至大气中的砷随降雨电可进入土壤和水中,城郊的农田尤为明显。西安地区土壤中砷的自然含量为710-…  相似文献   

10.
我国砖红壤、赤红壤、红壤环境容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系统研究了砖红壤、赤红壤等土壤中重金属和矿物油对农作物、微生物、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效应及重金属的形态特征。制订了砖红壤等四种土壤中Cd、Pb、Cu、As和矿物油的土壤基准;在土壤环境中物流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系境动力学理论为依据,建立了土壤容量数学模型,确定了砖红壤等四种土壤容量。提出了区域水质灌溉标准,污泥农用标准及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则;建立的土壤容量计算机模拟实验系统SCME,可进行容量数值模拟和土壤污染预测等,为推广应用土壤基准和容量提供了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1.
重金属污染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34,自引:3,他引:34  
重金属进入土壤 -植物系统后 ,会在土壤中累积 ,并通过食物链的富集、传递 ,危害人体健康。介绍了影响土壤中重金属进入植物体的不同因素 ,如 :土壤特性 (pH值、可交换阳离子容量等 )、有机物、根际分泌物及多种重金属离子共存时复合污染等 ;另外还介绍了重金属复合污染的几种评价指数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污染农田土壤-作物体系复合污染及人体健康风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田土壤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越来越受到环境和土壤科学研究者的关注。农田土壤中的污染物通过在作物体内富集进入食物链,对人畜健康构成了威胁,因此农田复合污染对人体健康风险的研究迫在眉睫,它对保护人类生存健康、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土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概述了农田土壤复合污染的现状、研究进展及其人体健康风险的研究方法,进一步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管理容量     
以反映环境质量的水体功能目标值作为环境目标,某水体在单位时间内的容量称为管理容量。 管理容量具体由三个部分组成:①稀释容量。由于稀释作用,污染物逐渐均匀分布于水体之中,使水体浓度达到环境目标值时所能容纳的污染物量;②输移容量。污染物进入流动水体之中,随着水体和底泥会产生输移;③降解容量(自净容量)。水体对污染物进行降解或无害化转换的能力。这部分容量是可以再生的,在容量是可以再生的,在容量开发利用中,值得着重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4.
天津污灌区苯并(a)芘的分布和迁移通量模型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建立了估算苯并 (a)芘在天津污灌区气、水、土壤及沉积物相间的迁移通量和浓度分布的逸度模型框架 ,利用通量资料作为模型输入 ,利用实测浓度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 .结果表明 ,模型对大气、地表水、土壤和沉积物中浓度的估算大体吻合 ,沉积物和土壤是苯并 (a)芘的主要环境归宿 ,而大气中的平衡浓度相对较低 ,水体及土壤中的苯并 (a)芘可能通过作物和鱼体富集而进入生态系统 .  相似文献   

15.
厦门市饮用水源流域农业环境污染控制系统的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之系统地研究了厦门市饮用水源流域的区域性农业环境污染问题,通过对人、畜和土壤-作物等三个子系统进行综合考察分析,建立一个满足一定环境约束的、以取得最高经济效益为目标的系统优化模型,从而由大量数据的调查运算,寻取最优农业环境规划方案。  相似文献   

16.
以回顾CCUS技术在应对全球变化中的作用为基础,梳理了国内地质封存CO_2泄漏的生态影响研究方法,总结了CO_2泄漏对土壤及其微生物、植物与作物、水质及鱼类、陆生动物影响的研究进展,分析了CO_2泄漏对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等环境介质的影响,对植物及作物、土壤微生物、动物及鱼类等不同类型生命体的影响,以及CO_2泄漏生态监测指标筛选等不同领域研究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地质封存CO_2泄漏对环境介质影响中的多因素、跨介质及流体流态影响机制,生态影响中的适应-抑制机制及指示性生态监测指标筛选,以及由室内外模拟到实施项目野外调查的研究方法转变三个方面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7.
镍在自然界有着广泛的分布。随着工业的发展,镍及其化合物的用量日趋增长,向环境的排放在不断增加。 镍不是动植物正常生活中的必需元素。过量存在会导致人畜得病,土壤贫脊,作物受害。是重要的环境污染物之一。 因此,近代对环境中镍的研究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对于镍在土壤和植物中的动态及其影响,陆续发表了一些专题性的总结评论文章。国内尚未见到这方面的研究报道。 为了探讨土壤—作物系统镍的最高允许  相似文献   

18.
土壤作物生态系统中的铅镉污染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的铅镉污染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环境问题。利用植物生长实验确认在土壤中添加有机肥后可以抑制和减缓Pb、Cd向作物器官中的迁移。  相似文献   

19.
北京地区土壤重金属容量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本文通过重金属对农作物、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的影响试验,探索了重金属污染对土壤生态系统的综合影响,并以土壤生产力(农作物产量)的降低作为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受到破坏的主要标志拟定土壤容量。 在建立土壤容量的数学模式上,利用图论工具建立了土壤容量的结构模型,将已有的等比级数的模型作为一个特例包括在内,为土壤容量模型的研究探索了一条新途径。 本文以As为重点,提出了北京地区农田土壤中As、Hg、Cd、Cr的土壤容量范围值,并对污染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为北京地区环境质量的控制与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文章为阐明新疆乌鲁木齐市沿城市化梯度带土壤重金属环境容量,从代表性城-郊-乡-荒地梯度带采集88个表层土壤样品,分析各梯度带土壤中Cd、Hg、As、Pb、Cu、Ni和Zn等重金属元素含量。基于GIS和综合环境指数(PI),分析沿城市化梯度带土壤重金属环境容量特征及其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沿城-郊-乡-荒地梯度带表层土壤中各重金属含量有一定差异,各梯度带土壤中Hg明显富集。沿城市化梯度带土壤中重金属PI平均值从大到小依次为乡村、郊区、荒地、城区,各梯度带均表现为中容量区。土壤中各重金属单项环境容量指数空间分布规律不同,PI低值区主要分布于城区梯度带,表明城市化对土壤环境容量产生明显影响。各重金属在各年限内动态年容量和静态年容量从大到小依次为Zn、Ni、Pb、Cu、As、Hg、Cd。各梯度带土壤重金属动态年容量均呈现20 a>40 a>60 a>80 a>100 a的趋势。各梯度带土壤中各重金属元素在不同年限内平均动态年容量均大于静态年容量,土壤环境容量趋势好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