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日前英国消费者协会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使用像耳机这样的天线设备打手机将造成比平常使用手机多三倍的辐射。像耳机天线这样的设备是不能够为使用者提供保护,防止一些由于辐射造成的疾病发生的,反而将导致生成比平常使用手机多三倍的辐射进入人体内。如果你正为打手机造成的辐射而担心,你就不能依赖耳机这样的天线设备来减少辐射耳机连手机辐射多三倍  相似文献   

2.
随着手机应用的逐渐普及,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这种工具了.但是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有很多人担心手机自身发出的辐射会影响使用者的身体健康.为了弄清事实的真相,本文集中讨论了一些相对而言较为危险的方面,比如手机设备的射频辐射以及这种辐射对健康的潜在威胁等.  相似文献   

3.
科学防护手机辐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手机是现代人们生活和工作中常用的一种新型通讯工具。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手机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其普及程度电越来越广泛。但是,现代文明在为人们带来丰富的产品和服务之时,也使人们陷入“幸福的烦恼”:随着手机使用频率的增加,由于手机辐射引发的健康安全问题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随着手机持有量的迅速上升,  相似文献   

4.
手机辐射危害人体健康,这一点在世界各国早成定论。正是基于手机辐射对人体有害的共识,世界各国政府都制定了手机辐射的安全标准。我国也在前不久公布了手机辐射安全标准的征求意见稿。为什么手机辐射会对人体造成危害?手机主要是通过天线辐射微波,微波具有很强的穿透力。这种微波辐射传播的是能量。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可知,辐射到人体的微波会将其能量传递给人体(例如大脑或眼睛等),并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产生致热效应和非致热效应。总之,微波的能量不会消灭。微波炉能在较短时间内将鲜肉烧熟,就是微波能量转化为热能的结果。频…  相似文献   

5.
综述了手机辐射的原理、辐射危害、辐射场计算和辐射评价技术标准及其检测仪器,并提出了一些减小手机辐射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科学的进步,辐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什么宇宙射线、核电站辐射、电器辐射、手机辐射,以及来自土壤、水、食物内的放射性物质,甚至人体内的钾也会产生辐射等等.来自多方面的辐射似乎织成了一个无形的"辐射巨网",将人类紧紧包围.但人们又不能因辐射,就不吃、不喝、不用或不去享受生活.所以,辐射达到了多大剂量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这是人们迫切想知道的问题,也是世界各国科学家梦寐以求想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油池火焰燃烧过程中火焰辐射的瞬态辐射传热特性,基于大涡模拟方法建立甲醇油池火焰的燃烧模型,并采用准确性高的灰气体加权和模型(WSGG)模拟高温气体非灰辐射特性;研究甲醇火焰瞬态燃烧过程中的温度、速度、组分浓度变化及辐射热量的瞬态分布特性。结果表明:燃烧气体温度呈现周期性的变化,会不断地有高温气体在油池表面生成,然后上升、膨胀扩散,且在上升过程中气体速度先变大后减小。受此影响,池火液面受到的辐射热反馈随时间剧烈震荡,液面中心辐射热流密度在-17~-7 kW/m2之间变化,且向液面边缘逐渐减小;液面的热流密度概率密度分布呈现三角形;地面的辐射热量因为距离火焰较远及油罐的遮挡作用,比液面小一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8.
在“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脱硝-湿法脱硫”系统中,用SCR脱硝后回收的部分废热作为低温热源对湿法脱硫后的烟气进行远红外气相辐射加热,则可实现低成本、高效、简便的烟气再热.以导热油为载热流体,对远红外气相辐射加热湿法脱硫烟气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流体载热远红外气相辐射加热方式较传统加热方式效果明显;加热终温随导热油温度和进口气体温度升高而升高,而随辐射距离、进口气体流量增大而降低;加热速率随导热油温度升高而增大,而随辐射距离、进口气体温度和进口气体流量增加而减小;加热管所涂涂料的性能是影响辐射加热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大学生的手机电磁辐射暴露程度,针对手机的3种使用状态(通话、发短信、上网),用TES-593电磁波污染强度计系统地监测了36部手机,监测点代表耳朵、眼睛和手所在处.结果表明,所有监测值均符合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ICNIRP)的参考水平.3种使用状态下的手机电磁辐射辐射强度大小依次为通话、发短信、上网;在室内通话、发短信和上网状态下,2G手机近背面的平均电场强度依次为15.27 V/m、11.43 V/m和9.57 V/m;手机在室内通话状态下的电场强度大于室外通话状态下的电场强度,2G手机在这两种状态下,听筒处的平均电场强度分别为16.00 V/m、9.46 V/m.多数手机室内通话电场强度容易超过GB 8702-88《电磁辐射防护规定》的参考值.手机发短信、上网时的辐射强度随距离增大而减小,一般情况下不会超过《电磁辐射防护规定》的参考值.  相似文献   

10.
<正>日前,世界卫生组织(WHO)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手机定义为"可能致癌"的物品,称其与神经胶质瘤有关联,这也是WHO首次为手机辐射定性。一时间,手机辐射可能带来的健康问题再次引起人们关注。手机能否致癌还在研究中关于手机致癌的结论,有不少专家持保守意见。英国癌症研究所的专家说,现有的研究都还未找到手机和癌症之间的必然联系,不足以得出强有力的证明。还有调查发现,使用手机的人群发生脑瘤的风险,与未使用手机人  相似文献   

11.
在军事行动、恐怖袭击和工业事故等爆炸事件中,爆炸冲击波引起的头部损伤已成为主要致伤形式之一。为了阐明冲击波损伤规律及头部承受冲击波损伤阈值,针对不同冲击波入射压力对人体颅脑不同部位的损伤规律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头部三维有限元模型,验证了其有效性。建立了冲击波-头部流固耦合模型,在大脑表面沿正中矢状面选取5个特征点,对头部分别在1 000 kPa、800 kPa、600 kPa、400 kPa、300 kPa、200 kPa、100 kPa和50 kPa入射冲击波作用下的损伤情况进行分析。在球形冲击波的作用下,颅骨分散冲击波,为脑组织提供防护;冠状面前侧的特征点受压,后侧特征点受拉;入射冲击波超压大于600 kPa时,距离爆源越近的特征点压力越大,距离爆源越远的特征点压力越小;造成颅脑组织80%严重损伤的入射冲击波超压临界值约为137 kPa。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交通事故中安全气囊爆炸对儿童颅脑损伤的影响,基于已构建的经过有效性验证的6岁儿童头部有限元(FE)模型,采用FE方法模拟气囊爆炸对离位(OOP)状态儿童乘员头部的冲击过程,研究不同离位距离对交通事故中儿童颅脑响应及其损伤机制。结果表明,随着离位儿童头部与气囊距离的减小,气囊爆炸导致儿童颅脑响应参数(如颅内压、脑组织Vonmises应力和剪应变)明显增加,儿童颅脑损伤程度加重。当离位儿童头部与气囊距离为15和20 cm时,气囊爆炸对离位儿童头部的撞击力不仅导致严重的颅脑损伤,而且还会造成儿童面骨骨折;当距离为30 cm时,头部接触力和头部损伤指标(HIC)值均较小,颅内压力和脑组织Vonmises应力应变均未达到颅脑损伤的阈值。  相似文献   

13.
UV-B辐射对大豆幼苗叶片含水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UV-B辐射胁迫对大豆幼苗的伤害机制,采用水培法和模拟UV-B辐射方法研究紫外辐射(UV-B,280~320 nm)胁迫对大豆"台湾292"幼苗叶片含水量的影响.静态试验结果表明,UV-B辐射降低了大豆幼苗叶片的自由水含量,UV-B处理组自由水与束缚水比值(自由水/束缚水)低于CK组.动态试验结果表明,UV-B辐射期大豆幼苗叶片含水量下降,恢复期含水量逐渐提升.UV-B辐射对大豆幼苗叶片两种渗透调节物质(游离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不同,可使游离脯氨酸大量积累,而使可溶性糖含量急剧下降.游离脯氨酸及可溶性糖在低剂量UV-B辐射下对维持叶片含水量的作用明显;而在高剂量UV-B辐射下,细胞严重失水,脯氨酸和可溶性糖的渗透调节作用有限.研究表明,UV-B辐射会抑制大豆幼苗水分代谢.  相似文献   

14.
<正>上海君正物流有限公司(简称君正物流)自2014年以来,在化工品船舶、石化仓储、物流车队等单位中持续推进"STOP"(安全观察与沟通)的应用,并通过微信小程序,将"STOP"卡由传统的纸质卡片转换为手机端的电子版,提高了员工使用的热情,"输入"与"输出"效率激增,同时随着"STOP"应用成熟度的上升,其辐射影响力更是日  相似文献   

15.
光纤,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投术应用与经济效益,却忽视了它的安全性问题。不少人对此缺乏了解,认为光纤作业很平常,不存在高温、高压、电击、易燃易爆等危害,没有明显的危险源,从而产生麻痹思想。实际上,光纤工程的安全工作有其独特性,切不可麻痹大意。光纤的激光由于能量磁低,一般不会造成事故。光纤中的激光射出的光能量呈圆锥状衰减,距离光纤端口越远,危险就越小。光纤中激光的波长一般在1000nm以上,光辐射也会被人的眼液吸收,不会伤及视网膜。但以上情况不意味可以用肉眼直接观察正在运行的光纤,那样做十分危险。大部分激光是不可见光,人的肉眼根本观察不到。如果光纤内激光的光源足  相似文献   

16.
随着电子科技的快速发展,手机在人们生活和交流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因不恰当场合使用手机而导致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为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预控生产中员工因使用手机而导致不安全行为,需研究员工工作期间使用手机的现状、程度及影响因子。通过分层抽样和方便取样法对某中外合资企业员工和管理者进行问卷调查,研究了员工手机使用现状、动机,探讨了手机使用特点,并分析了手机使用与各因素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员工工作期间使用手机的现象很普遍;手机使用与手机类型、年龄的关系显著;与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关系不显著;使用手机的动机强度依次为接打电话、看时间、接发信息、娱乐、工作交流;管理者与员工就工作期间使用手机的安全性在认识上有一定差异,管理者的安全意识强于员工。在车间适当位置增加时钟、安插禁止使用手机的安全警示牌、加强安全教育等措施对抑制员工使用手机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汽车相撞可能造成驾驶员的人身伤害。此时要沉着、冷静,根据具体情况,相应采取以下自我保护措施。(1)当确实无法避免与对方车辆相撞、且撞击方位又不在驾驶方向盘一侧,或估计撞击力不会很大时,驾驶员应用手臂支撑着方向盘,两腿向前蹬直、身体向后倾斜,以保持身体平衡,避免头部撞到前风挡玻璃上。须知,头部若受伤,后果与其他部位相比最为严重。(2)如果判断撞击部位临近驾驶室或撞击力量较大时,驾驶员应迅速躲离方向盘,同时迅速将两腿抬起。因为两个车体相撞时,发动机和  相似文献   

18.
《工业安全与环保》2007,33(10):49-49
1.在电脑旁放几盆仙人掌,它可以有效地吸收辐射。 2.每天上午喝2—3杯绿茶,吃一个橘子。绿茶不但能减轻电脑辐射给身体带来的危害,还能保护和提高视力。如果不习惯喝绿茶,可以饮用菊花茶。螺旋藻也具有抗辐射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城市电磁波辐射污染监测及防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磁波辐射不仅对通信、无线电管理、电器设备的正常工作有许多干扰,而且对生物体也有严重的影响。为了更有效地避免因射频、微波等高频电磁场对城市居民身心健康的危害,进行城市电磁波辐射水平的监测与评价,并为此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是十分必要的。在1990年,用我国研制的电磁环境辐射监测仪对厦门、漳州两城市的电磁波辐射污染进行了测试和评价,为我国各大中城市进行电磁波辐射污染测试和评估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最近,一则"iPhone手机不要被忽悠贴膜"的微博广为流传,颠覆了"果粉"的想法。这则微博写道:"许多iPhone用户被商家忽悠贴膜,有的所谓进口膜要好几百元。事实上,iPhone及iPad用的是硬屏,不会被划伤,该屏幕用尖锐金属划也没半点痕迹。手机贴了膜,触屏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