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正>法国对核能的利用主要是核能发电,在核电技术领域也一直处于世界前列。法国的核电发电量和核电站数量均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目前,法国运行中的核电机组共有58座,总装机容量达到63,300多兆瓦,核电占总发电量的78%,其比率位居主要工业国的首位。法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力净出口国,每年由此获得的收入超过30亿欧元。值得称道的是,法国在运行的核电站,迄今已安全运营40多年。虽然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发生 相似文献
5.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12年2月16日2时34分在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北纬24.0度,东经114.5度)发生里氏4.8级地震,深圳、惠州等地均有震感。地震会不会对惠州大亚湾核电站造成影响(7这成了许多人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煤矿水害事故是煤矿安全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灾害之一,极易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本文在分析煤矿水害事故的主要原因的基础上,研究了煤矿企业内部防治水安全体系建设的内容,并指出只有形成一个从水害隐患排查、探放水实施到防治水工作总结,各个环节环环相扣又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且不断循环、循环上升的闭合环,才能有效地控制煤矿水害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8.
浙江省缺乏常规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火电比重已经过大,加快核电发展,是我省电力发展的必然选择。继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的核电站--秦山核电站之后,浙江省第二座核电站三门核电站的两台目前国内最先进的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技术机组也即将在2015年投入运营。加速核电建设不仅保证能源安全、调整能源结构,而且能实现节能减排、减少环境污染,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我省核电建设应通过加强核电站的安全检查、设计建设中安全措施保障、解决核电建设存在的相关问题和加强监测网络的建设等,促进浙江省的核电建设与环境安全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10.
积极发展核电是优化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是提高国家核心技术竞争力、促进装备制造产业升级的有力举描,是厉行节能减排,减少环境污染、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积极发展核电对我国现阶段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核安全是核电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核电加速发展的形势,必须大力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切实做好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工作. 相似文献
11.
12.
正1安全文化的内涵AQ/T9004—2008《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将安全文化定义为:被企业组织的员工群体所共享的安全价值观、态度、道德和行为规范组成的统一体。结合安全文化建设工作实际,可以将安全文化分为理念、行为、管理、物态与环境5种文化,其中,理念和行为文化是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a)理念安全文化。主要是指员工对安全工作的认知、思维方法、安全生产心理、安全风险意识及事故防范意识等。 相似文献
13.
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是国家环境安全的需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是中国环境保护发展进程中首次提出的新观点,是做好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加快实现三个转变的需要;是全面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趋势,准确预警应急突发环境事件的需要;是现代化环境管理工作的需要;是树立负责任大国国际形象的需要;是国家环境安全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长输管道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上游的气田、输气站场、管道、储气库和下游的各个用户。任何一处出现问题都将影响整个系统的运行,特别是一旦出现事故不能向下游正常供气时,将影响到千家万户的正常生活。再加上油气的易燃易爆及其毒性等特点,一旦管道系统发生事故,将很容易产生重大火灾事故甚至是爆炸、中毒、污染环境、人员伤亡等恶性后果,尤其是在人口稠密的地区,往往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及重大经济损失,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城市的不安全因素。所以,为了使油气真正造福于民,造福于社会,长输管道的安全设计及安全运行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16.
张海峰 《安全.健康和环境》2004,4(12):5-7
近年来,随着我国化工产业的快速发展,化工企业数量大大增加,多种经济成份的大量涌现,进出口贸易额的增长,而相对应的是大多数企业规模较小、装备相对落后,产生了大量的事故隐患和不安定因素,特别是有些地方和企业为获取局部和短期的经济效益,忽视安全生产,导致化学事故屡有发生. 相似文献
17.
沾益县截止2010年底完成了23.02万人饮水安全建设任务。总结了农村饮水安全建设经验,提出今后应加强建立良性管理机制,建立社会化服务保障体系,保护饮用水源,推广参与式模式,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素质教育五方面建设。 相似文献
18.
19.
针对饮用水源污染和水质安全风险及藻类、臭味、氨氮、砷等有毒有害物质去除的技术难题,“十一五”“十二五”期间,“水专项”研发了水源调控、水质净化、管网输配和水质监测、预警应急、安全管理等关键技术,构建了以臭氧-活性炭、膜分离等为核心的饮用水安全保障多级屏障工艺,实现了关键装备与材料的国产化,形成了“从源头到龙头”全流程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体系,并在太湖流域、南水北调受水区进行了规模化示范应用,累计示范与推广应用的供水规模超过1 000万m 3/d,直接受益人口达8 000万人以上,技术支撑全国城市供水水质达标率由2009年的58.2%提高到目前的96.0%以上,也为全国城乡供水规划、城镇供水水质督察和供水应急救援基地建设等提供了体系性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