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一条关于“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规定,制定本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任务,是保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合理地利用自然环境,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人民造成清洁适宜的生活和劳动环境,保护人民健康,促进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
姜爱林  陈海秋 《环境》1996,(7):18-19
1.宪法依据宪法第9条第1款规定:“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和山岭、草原、荒地、滩涂除外。”宪法第10条第1、2款规定:“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这些规定表明,我国实行土地的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土地(包括耕地)是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宪法第12条明确规定:“国家保护社会主义的公共财  相似文献   

3.
第1条 为了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和宪法中有关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它公害以及改善劳动条件,加强劳动保护的规定,使工业企业的设计符合卫生要求,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  相似文献   

4.
对“可耗尽自然资源”的理解-仅指有限的非生命资源还是包括生命资源在内,关涉到GATT第XX(g)条的是用范围。1947年GAAT的起草者的意图是限于非生命资源,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坚持GATT第XX(g)条的最初含义,WTO专家组认为第XX(g)中术语是进化的,采取有效性的条约解释原则对“可耗尽的自然资源”做出了宽广解释,包括生命资源在内。  相似文献   

5.
游成龙 《环境》2000,(5):30-30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四条规定:“工业建设项目应当采用能耗物耗小、污染物产生量少的清洁生产工艺,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本条的涵义有三:(1)工业建设项目应当采用清洁生产工艺;(2)清洁生产工艺是能耗物耗小、  相似文献   

6.
生态红线     
《环境》2023,(5):60-61
日前,自然资源部和生态环境部先后宣布,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已经完成并公开发布,这是继“18亿亩耕地红线”后另一条被提到国家层面的“生命线”,引发群众和媒体热议。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环境立法发展迅速。 1979年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 ) ,1989年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保护法》进行了修改 ,后又相继颁布了《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 5部环境法律和 9部相关资源法律 ;《刑法》设立了惩治破坏环境资源犯罪行为的规定 ,发布了 2 8件环境法规和 70余件环境规章 ,签署了 2 9项国际环境条约、公约 ,制订了 90 0余件地方性环境法规。《宪法》第 2 6条规定 :“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国家鼓励植树造林 ,保护林木。”第 2 2条规定 :“国家保护名胜古迹、…  相似文献   

8.
第一条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制定本办法。第二条凡在北京地区的一切企业、事业单位,都应当执行国家发布的《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等有关标准。北京市人民政府发布了北京市排放标准的改按北京市的排放标准执行。对超过上述标准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要征收排污费;对其他排污单位,要征收锅炉烟尘排污费。排污单位缴纳排污费,并不免除其应承担的治理污染、赔偿损害的责任和法律规定的其他责任。第三条排污费的征收标准,按本办法附表的规定执行。  相似文献   

9.
1974年12月联合国通过了《各国经济权利和义务宪章》。该宪章就国际经济关系的基本原则、各国的经济权利和义务,对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等问题作了详尽规定,特别是重申了国家和民族自主权以及“每个国家对其全部财富、自然资源的经济活动享有充分的永久主权,包括拥有权、使用权和处置权在内,并得以自由行使此项主张”(第二条第1款)。“国际发展法”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传统国际法以主权平等原则为基础,而国际发展法的出发点则是在经济不平等条件下的平等。从性质上说,国际发展法是一种过渡性的国际法形式,其目的是建立国家经济新秩序,体现为…  相似文献   

10.
肖国兴 《环境保护》1997,(10):32-35
论中国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的经济理性(下)郑州大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研究中心肖国兴三、“国家自然资源永久主权论”引起的制度困惑国家自然资源永久主权论是中国现行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的政治基础。根据这一理性,政府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绝大部分自然资源的所有权主体。由于...  相似文献   

11.
胥树凡 《环境》2002,(2):10-10
我国《环境保护法》第9条的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环境质量标准”,第10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对国家污染物  相似文献   

12.
<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第九条规定“企事业单位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必须向所在地环境保护部门提交《排污申报登记表》。环境保护部门收到《排污申报登记表》后,经调查核实,对不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及国家规定的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的、发给排污许可证”。“对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  相似文献   

13.
《沿海环境》2003,(8):36-39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防治放射性污染,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促进核能、核技术的开发与和平利用,制定本法。第二条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管辖的其他海域在核设施选址、建造、运行、退役和核技术、铀钍)矿、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过程中发生的放射性污染的防治活动。第三条国家对放射性污染的防治,实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严格管理、安全第一的方针。第四条国家鼓励、支持放射性污染防治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利用,推广先进的放射性污染防治技术。国家支持开展放射性污染防治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放射性…  相似文献   

14.
《环境》1997,(5)
第三百三十八条违反国家规定,向土地、水体、大气排放、倾倒或者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者其他危险废物,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第三百三十九条违反国家规  相似文献   

15.
露天矿山的开采,不可避免的要毁坏一些土地和森林,破坏一些自然环境。为了弥补这些损失,《土地管理法》第18条、《矿产资源法》第18条和第30条都分别规定:“采矿、取土后能够复垦利用的土地,矿山企业应当因地制宜地采取复垦利用、植树种草或者其他利用措施”。然而这个问题,目前并没有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近几年来,笔者多次参加过云南冶金和地质系统的有关专业  相似文献   

16.
新环保法在不同章节多次分条款强调了不同的环境经济政策,并对现行环境经济政策进行了切合实际的完善与修改,这说明国家正在从法律层面进一步促进环境经济政策的落地。 第三章“保护和改善环境”中的第31条提出,“国家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国家加大对生态保护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落实生态保护补偿资金,确保其用于生态保护补偿”,“国家指导受益地区和生态保护地区人民政府通过协商或者按照市场规则进行生态保护补偿”。  相似文献   

17.
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颁布于1982年,该法第41条规定了违反该法的行政法律责任:“凡违反本法,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本法第5条规定的有关主管部门可以责令限期治理,缴纳排污费,支付消除污染费用,赔偿国家损失;并可以给予警告或者罚款。……”从  相似文献   

18.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的决定”中有关酸雨控制的内容增加一条,作为第十五条:“企业应当优先采用能源利用效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的清洁生产工艺,减少大气污染物的产生。增加一条,作为第二十四条:“国家推行煤炭洗选...  相似文献   

19.
我国水资源状况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敏  梁冰 《环境》2000,(9):7-8
水是非常宝贵的自然资源。它是地球上一切生命赖以生存、人类生活和生产不能缺少的基本物质,又是地球上自然资源中不可替代的物质。我国一直以“地大物博”自称,但在水资源方面,其实是个“贫水”国。我国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约2700立方米,排世界第88位,  相似文献   

20.
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易在日前召开的“中国环境与自然资源政策论坛”上说 ,在“环境与发展”问题上 ,中国人应当警醒并且迅速找到一条正确的可持续发展之路。钱易认为 ,这条“正确的道路”是发展循环经济 ,一种“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指导人类社会活动 ;由资源———产品———污染物排放的线性经济改变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 ;由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改变为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但是 ,不能把循环经济等同于再生利用”。钱易说 ,“再生利用”尚缺乏做到完全的循环利用的技术 ,循环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