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森林村庄是中国未来乡村发展建设的重要载体,“双碳”政策的提出为我国乡村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转型发展提供了重要政策导向。基于ArcGIS10.8空间分析工具及数理统计方法,对2021年安徽省639个森林村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总体分布上,安徽省森林村庄呈现“大分散、小集聚”的分布格局,具有西多东少、北多南少的显著特征;(2)安徽省森林村庄在不同空间尺度呈现差异化的分布特征。区域尺度上,皖中地区数量最多,皖北地区次之,皖南地区数量最少,仅占总数的22.69%;市域尺度上,高密度集聚区呈现近似倾斜的“V”字型结构,南北对称的空间格局显著;县域尺度上呈分散分布;(3)整体密度上,安徽省森林村庄的空间格局形成两条近似平行的高密度集聚带,5个显著的核心区和5个次级密度核心;(4)空间关联上,安徽省森林村庄空间分布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县域尺度上空间关联以正相关类型为主;(5)影响因素上,地形、水源是安徽省森林村庄形成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人口、交通和经济等社会发展状况是森林村庄保护发展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3.
张林  张世熔  李婷  余琼  李怡 《四川环境》2007,26(1):27-32
在“3S”技术支持下,利用ASTER卫星图像,建立波段亮度值与植被碳密度间的回归方程,对横断山区西北部的雀儿山西南坡四种植被类型(针叶林、阔叶林、灌木、草)的植被碳贮量进行了估算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雀儿山西南坡365.85km2范围内,植被碳贮量共计2.05×106t。区内植被碳密度总体上呈团块状分布,其高值区(125~250t/hm2)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域北部的俄产至春龙段和南部的金沙江沿岸的格乌、折松渡等地区;中等区域(60~125t/hm2)从北部的俄产至南部的岗托沿色曲河均有分布;而低值区(1~60t/hm2)面积最广,主要分布于北部的贡布堆、上压吧和更庆以南的色曲河河谷内,并在南部的岗托至申龙达段金沙江沿岸形成一个狭长区域。在其影响因素上,不同的植被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下碳密度差异较大,而海拔、坡向和坡度对研究区内北部高山亚高山地区植被碳密度影响较南部干旱河谷地区明显。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1998年长江、嫩江特大洪水的反思,指出了目前森林立法中存在的种种弊端,从而提出了完善我国森林立法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以多年参加高低温能力验证并均获得满意结果为基础,从人、机、料、法、环、测六方面对影响测量结果的因素进行分析,并用实例进行了验证。最后为提高参加测量审核结果满意率,从试验箱选取、人员选择、传感器放置位置、测量设备使用和温变率选取等方面给出了具体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6.
赵光明  李斌  李娜 《四川环境》2008,27(4):43-47
本文在室内甲醛质量守恒定律基本公式合理推导的基础上,对影响甲醛浓度的主要因素做了正交实验。对实验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建立室内甲醛浓度预测模型。对模型做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本文的预测模型能较好地预测室内空气中的甲醛浓度。  相似文献   

7.
区域开发环境影响因素分析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正在向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方向发展。国家环保总局已颂布了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导则,关于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导则正在制定之中。而当前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在我国很多地方都已开展,并取得一定的成果。本文根据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的体会就区域环境影响因素分析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不同页岩区块开采用水量差异显著。目前,关注页岩气开采用水量的研究多忽略了导致用水量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文章选取中国、美国和加拿大15个典型页岩区块为样本,选取了影响用水量大小的相关指标,应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定量分析影响因素之间的统计规律。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厚度、孔隙度、黏土含量、水平段长度与页岩气开采用水量显著相关,其中表征压裂作业量大小的指标——厚度和水平段长度与用水量正相关;表征储层可改造性指标——孔隙度与用水量负相关,黏土含量与用水量正相关,根据回归方程可预测类似页岩气开采用水量。根据聚类分析谱系图,依据用水量大小、压裂作业量大小、储层可改造性难易程度的差异可以将15个页岩区块分为3类;聚类分析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压裂作业量大小和储层可改造性是影响页岩气开采用水量的显著因素。  相似文献   

9.
重金属毒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对水体中重金属的生物转移和生物转化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对影响重金属毒性的各种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影响重金属毒性的主要因素有:温度、pH值、硬度、溶解氧、光、盐度等,另外,有机物和其它综合因素对重金属毒性也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昌吉市为例,研究并分析了温度、风、气压三种自然因素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环境空气质量的因素非常复杂,污染天气的形成与不利的自然气象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揭示石油资源型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变化的影响因素,本文以大庆市为例,以SPSS17.0为分析工具,对影响大气环境质量的工业排放、经济发展、能源消耗、污染防治和气象等众多因素进行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证明:大庆市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3个因子:污染排放和工业生产影响因子、对大气环境质量有利的(在特定时期内)GDP增长及气象影响因子和对大气环境质量改善有益的环境生产影响因子;并通过回归分析建立了大气环境质量影响因素的回归方程模型,经显著性检验,建立的回归方程具有一定程度的适用性和可信性。本文的研究对促进大庆市大气环境改善和大气环境相关研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对其他城市大气环境的相关研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富营养化水体中底泥释磷的影响因素及其释放机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磷是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限制因子,本文综述了沉积物中磷的赋存形态,释放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内源磷的赋存形态主要分为铝磷、铁磷、钙磷及有机磷.磷释放受pH值、溶解氧、生物、温度、扰动5种因素影响.对富营养水体内源磷释放的影响因素及其机理进行研究可为富营养化水体的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重点国有林区的经济处于调整发展结构的关键时期,林区家庭的生活水平正在逐步提高,人们对文化产品消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采用重点国有林区大规模连续跟踪入户调查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了我国国有林区家庭文化产品消费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户主年龄、精神层面是否满足对文化消费具有负向影响,而家庭收入、医疗保障水平对文化消费具有正向影响。基于研究结果,从4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1)转变我国国有林区居民文化消费观念。(2)完善国有林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3)提升文化消费层次,营造文化消费氛围。(4)推进国有林区文化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市场活力。  相似文献   

14.
非点源污染模型中土壤侵蚀因子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鑫  郝振纯  张金良 《四川环境》2006,25(2):105-110
非点源污染模型是进行非点源污染模拟研究的重要手段,而土壤侵蚀模型是非点源污染模型的基础,土壤侵蚀因子的研究是土壤侵蚀模型的重要基础。本文对国内外主要土壤侵蚀因子研究的成果进行了概述,并指出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土壤侵蚀因子的研究仍是土壤侵蚀模型研究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5.
基于1990~2000年<徐州市统计年鉴>,建立了农用地利用结构与社会经济数据库,并在统计软件SPSS支持下,建立了多元回归模型,揭示出农用地结构变化与其影响因子之间的定量关系.研究表明,经济发展、消费水平、农业投入、农业结构调整、政策法规在农用地利用类型变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重庆市大气污染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该文通过对2002-2007年重庆市环境空气质量资料做统计分析,评价了近几年重庆市区的大气环境污染状况,并分析了重庆市大气污染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得出了相应的结论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对水敏感性的机理与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咸淡水界面水敏感性机理与影响因素的研究,表明在非反应性微粒的释放迁移、反应性微粒的膨胀和絮凝作用与胶体吸附架桥作用下多孔介质中微粒物质的释放、膨胀、迁移、重沉积等引起的孔喉阻塞是导致水敏感性的机理所在;临界盐浓度、临界盐浓度变化率、临界离子强度、一临界流速和pH值是水敏感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指出水敏感性的研究对防止海水入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本文针对我国8个典型大气环境试验站的环境因素数据与基础金属腐蚀数据。采用模糊聚类方法对15项环境因素进行分类,探讨各项环境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有4项环境因素对基础金属腐蚀等级的影响性较高。  相似文献   

19.
袁涛  刘胜祥  徐海洋  卢少飞 《四川环境》2006,25(3):31-34,54
基于梁子湖自然保护区1987年和2004年Landsat-TM影像遥感数据,在Erdas Imagine 8.5图像处理软件的支持下,结合野外实地考察,获得了土地利用现状图,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研究了保护区近20年来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动态变化。研究表明:耕地和水域是保护区内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近20年来,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的面积都有减少,其中耕地面积减少了2320.816hm^2,减少比例达到11.78%,是面积减少最多的土地利用类型;居民点、交通、水域用地有所增加,其中池塘面积变化最大,增幅达到213.4%,是面积增加最多的土地利用类型,居民点用地增加了551.18hm^2,增幅达到59.07%,是增长幅度较大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原因主要是经济的发展、人口数量的增长和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 European settlement began in the Lower Fraser Basin (LFB) inwestern British Columbia in 1827 and has impacted the basin ecosystem in anumber of ways, especially affecting the vegetation. Using previouslypublished data, air photos, and other historical material for the area,estimates of land cover were made for the years prior to 1827 and for 1930and 1990. The area of coniferous forest changed from 71% prior to 1827to 50% in 1930 to 54% in 1990. However, prior to 1827, only27% of the forest would have been immature (<120 years old), while40% would have been immature in 1930 and 73% of the forest wasimmature in 1990. The amount of wetland area decreased from 10% to1% of the study area while urban and agricultural area increased to26% of the study area by 1990. The changes in land cover have hadadverse effects on soil, water, and air quality; aquatic life; and plant andanimal populations. Estimates of changes in net primary production andorganic soil carbon suggest a decline over the past 170 years, although thelatter rate of decrease has slowed since 1930. As human populations in theLower Fraser Basin continue to increase, the quality of air, water, and soilwill continue to decline unless measures are taken.KEY WORDS: Human impact; Land cover;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Organiccarbon in soi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