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全新理念,要求全党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观,既要重视经济建设、经济发展,又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国际经验表明,促进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发展,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都离不开财税政策的支持,本文通过对我国目前生态环境保护相关财税政策的系统分析,提出了针对现实环境问题的财税政策调整路径。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全新理念,要求全党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观,既要重视经济建设、经济发展,又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国际经验表明,促进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发展,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都离不开财税政策的支持,本文通过对我国目前生态环境保护相关财税政策的系统分析,提出了针对现实环境问题的财税政策调整路径.  相似文献   

3.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对上海开放浦东,开发浦东的批示中,十分明确地指出:“从一开始就要注意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在浦东开发的起步阶段,就应该十分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按照三个面向的战略思想,从规划和政策两方面入手,组织专门力量,编制好浦东新区的环境保护规划和环境保护政策,使之成为浦东新区总体规划和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贯彻实  相似文献   

4.
采用参与性农户评估方法(PRA),对黑龙江省洪河农场135户居民进行随机访问,调查其对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和退耕政策的认知程度,以期从农户角度出发,探讨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对居民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退耕政策实施的可行性,为湿地保护和利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显示:86.7%居民认为湿地生态环境功能重要,生态环境意识较高。对比10年前的生态环境,认为生态环境现状恶化的居民比例(48.1%)略高于好转的居民比例(43.0%)。近80%居民对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有所了解,且认为现有湿地存在稳定性低,易退化的问题。绝大多数居民对退耕政策了解并支持该政策的实施,认为有利于维护当地生态环境,保护湿地资源,促进经济协调发展;但对于政策实施中遇到的资金、技术等问题尚存疑虑。此外,退耕后的补偿与替代生计选择也是居民普遍反映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5.
生态环境补偿费是一项重要的保护生态环境的经济政策,是实施环境监督管理的必要手段,在我国还处于控制和完善阶段,未全面推广,本文介绍了生态环境补偿费的基本概念、征收意义及建议,以期在全国范围大力推广生态环境补偿费政策。  相似文献   

6.
美国畜牧业环境污染控制政策概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尔大 《世界环境》1998,(3):17-18,11
本文对美国政府近年来颁布的有关畜牧业生产环境污染控制政策了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所介绍的包括两大部分;1,畜牧业环境污染控制政策类型划分;二,畜牧业污染控制政策的核心内容。在第二部分,将分别介绍美国联邦,州和地方三级政府各自采用的有关畜牧环境污染控制政策及其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7.
青海省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对策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青海省有可利用草地3161×104hm2,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在长期传统游牧畜牧业经营方式下 ,对草地缺乏有效的保护和科学的管理 ,片面追求牲畜存栏数 ,超载过牧现象普遍存在 ,导致草地退化问题严重 ,生态环境破坏 ,自然灾害频繁 ,畜牧业经济效益低下。在这样的基础上实施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需要执行科技兴牧 ,教育先行 ;强化畜牧业生产基础 ,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 ;大力促进畜牧业产业化 ,走商品化生产发展道路的方针。推行高效集约化经营的畜牧业生产模式 ,发展具有高原特色 ,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畜产品生产 ,在实现畜牧业向高效益产业转变的基础上顺利地实施生态环境治理和草地资源保护 ,从而达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生态环境政策统筹发展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环境政策是国家为了完成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和任务而制定的各种制度规范和保障条件。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决胜之年和"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谋篇布局之年,其作用日显重要。生态环境政策本质上是一个"传动系统",把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的强大动力传递到每个行动者,这些动力分为"推动力、拉动力、行动力"。推动力类政策的特点是限制性和强制性,包括产业政策、生态环境管理政策、督察问责制度等。拉动力类政策的特点是引导性和自愿性等,包括生态环境保护创建活动、生态补偿、优惠政策、财政补贴等。行动力类政策的特点是基础性和持久性,包括绿色教育、信息公开、信用评价、社会舆论监督等。生态环境政策的发展路径是"协同推进、整体优化"。建议对生态环境政策进行机制化管理,开展储备、评估和清理等工作。为此需要加强对生态环境政策制定出台工作的统筹,注重建设生态环境政策研究力量。  相似文献   

9.
为了保护环境资源、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应该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政策。本文对生态环境补偿政策的理论基础、基本原则、分类、中国的生态环境补偿政策等内容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基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UN-SDGs),融入生态系统服务,建立了面向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村落和农牧户尺度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定量分析了西藏典型易地扶贫搬迁迁入村——白朗村及村内农牧户在搬迁前后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状况变化。结果表明:在村落尺度,易地扶贫搬迁实施后迁入村在消除贫困(SDG 1)、能源可持续(SDG 7)和可持续住区(SDG 11)三项目标下的可持续发展指标数值较搬迁前显著增加,但可持续发展指数总分降低2.91%;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直接影响的农牧户收入、用水和交通等可持续发展指标的可持续发展指数贡献率从49.4%增加至54.23%,但政策间接影响的生态系统相关的指标,其可持续发展指数贡献率由50.6%降低至45.77%;在农牧户尺度,易地扶贫搬迁显著促进了搬迁农牧户消除贫困(SDG 1)和体面工作(SDG 8)目标的实现,且在村落资源总量有限、大量人口迁入的情况下原住农牧户各项可持续发展指标依然稳定增长。研究为白朗村搬迁后的管理和投入工作提供方向,并为未来其他地区搬迁工作中的土地利用规划制定和迁入人口数量的确定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1.
以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和浑善达克沙地所做的实地调研为基础,对沙尘暴产生及治理环节中的政策和体制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表明,政策和体制问题才是沙尘暴问题的根源所在:以"自给自足"为核心目标的农业政策与环境政策的不协调和草地资源的公共产权是造成草地退化的诱因,在沙尘暴的治理中存在的责任机制不当、生态建设投资机制不当、草原建设管理缺位以及草原生态环境监管低效等政策和体制中存在的缺陷是沙尘暴无法得到有效控制的根本阻力.提出首先要通过协调农业和环保政策、实施可持续贸易,从源头上减少对资源的需求,从而预防沙尘暴的产生;其次要重点从明确职责和加强基层环保力量入手,提升沙尘暴的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12.
农牧交错区农户生态足迹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农牧交错区典型区域农户调查数据,从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分析了农户生态足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农户生产足迹远远高于消费足迹,草地生产足迹和草地消费足迹分别对农户总生产足迹和总消费足迹具有决定作用;2)农户生态足迹,尤其是草地生产足迹和草地消费足迹与收入水平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农户从事非农就业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当地自然资源的占用和消耗;3)少数民族户、畜牧业收入占比大、人均牧草地多的农户,虽然耕地生产足迹和耕地消费足迹较小,但总生产足迹和总消费足迹、草地生产足迹和草地消费足迹均较大。基于农牧交错区脆弱生态系统,建议通过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改变农户粗放化的畜牧业生产方式、促进农户非农就业,降低农户对本区域生态系统的压力。  相似文献   

13.
退耕还林是沙漠化地区生态环境治理的主要内容。论文以沙漠化严重的民勤县为例,采用环境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对民勤县农户的退耕还林意愿和退耕还林政策的生态经济效应在农户中的响应进行了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并搜集了相关数据。统计分析表明:退耕还林涉及到农户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农户的退耕意愿主要取决于退耕后经济利益的得失;农户虽然在近期承受退耕地收益减少的负担,但长期可以得到退耕还林的保肥效果和减少风沙灾害损失的生态经济效果。退耕还林具有典型的外部经济性,政府应该为退耕还林的成本全部买单,同时,在调整退耕地结构、优化退耕模式的过程中还要协调好退耕还林与农户增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西部地区植被恢复重建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44,自引:2,他引:44  
以退耕还林还草为主体的西部地区植被恢复重建是一项复杂的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工程,必须以水热等气候因子所决定的植被生物地带性为科学依据,以国家调控下的区域间互补的市场经济机制为运作体系,必须在建立长期稳定的经济补偿机制的同时,建立长期稳定的政策和法律保障体系。为此,该文讨论了西部地区自然植被的地理格局、适度的退耕规模和退耕后的植被恢复重建、植被恢复工程的环境服务功能产出、生态产业与经济补偿机制、天然植被的保护和改良等科学问题,指出了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错误认识和不良倾向。  相似文献   

15.
论文以内蒙古沙漠化地区为例,运用Bioe-conom ic M odel,比较自由放牧与耕垦、禁牧与禁垦、控制放牧规模与禁垦的土地利用政策情景下,引进舍饲养牛技术与信贷服务和增加非农就业机会对农户土地利用决策及其家庭收入的影响,据此探讨中国北方地区沙漠化发展的人文驱动机制以及生态重建的环境政策。结果表明:实施控制放牧规模与禁垦的环境政策,同时引进舍饲养牛技术能够有效地促进生态重建并提高农户收入;引进舍饲养牛技术需要启动基金,提供信贷服务和增加非农就业机会是贫困农户引进该技术的前提。因此,迫切需要调整宏观环境政策,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和城乡联系力度,从而提高农户家庭收入、减轻农民对环境的依赖性和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喀斯特峰丛区复合农林系统优化与植被恢复试验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中国西南岩溶区石漠化严重,呈加剧趋势,危害很大,不但导致生态退化、水土流失、自然灾害频繁,而且影响人类的生存,成为我国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喀斯特峰丛区是治理难度最大的地区之一,选择广西平果县龙何屯峰丛区为示范点,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农村产业模式,生物工程、水利工程结合,提倡复合农林经营,选择优良乡土树种,模拟天然植被构建先锋植物群落,针对生境异质性的主导因子,强化岩溶山地造林与封育管理技术,开发特有适生的名特优产品,实行乔灌藤草优化配置、生态防护林体系与特色农林产品基地建设结合,经过3年的示范试验,植被覆盖率由10%提高到37%,农民人均收入增长20%。  相似文献   

17.
以上海市闵行区、江苏省张家港市以及四川省成都市的6 个乡镇42 个村545 个农户为研究对象,分析典型地区试行农田保护经济补偿政策的实施成效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农田保护补偿政策的经济激励措施一定程度上调动农民种田积极性,对促进粮食增产和提高农民收入等有一定成效,但保护责任附带的规划管制措施却相对减弱农民在维护农田设施、农田生产等公共物品投入方面的积极性;②政策实施成效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性,已制定实施计划、但农户尚未领取到补偿款项的江苏省张家港市金港镇和乐余镇的农民参与农田保护补偿政策的积极性最弱,而在全国最早实施耕地保护基金政策的四川省成都市永安镇、金桥镇和江源镇农民对政策成效的评价则相对较好;③区域因素中村庄位置以及农户个体因素中村干部经历、政策关注度等对政策成效有显著影响。建议通过多样化补偿模式,优先满足中低收入农户的经济补偿需求,激励农民农田利用与保护的积极性,提升农田生态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18.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在阿勒泰地区的实施,标志着该地区草原生态保护进入兼顾民生的发展时期。该地区的政策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还存在补偿标准低、草畜平衡难度大、基本规章制度尚未完善、配套设施及项目资金滞后、农牧民缺乏现代科学技术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草地牧草总产量和实际放牧量难以掌控;法律机制不完善;草原产权不清晰;草原生态建设的投融资机制不完善;生态保护观念尚未建立;农业转型困难等。  相似文献   

19.
基于福建三明499户农户的实地调查数据,用倾向得分匹配法测算了生态公益林现金直接补偿和岗位性补偿对农户的增收效应,结果表明:现金直接补偿和岗位性补偿对生态保护和农户增收都是正效应。现金直接补偿对农户增收效应不显著,而岗位性补偿对农户家庭总收入和家庭人均收入的净效应分别达55.4%和57%。进一步研究发现,两种补偿方式对贫困户和非贫困户的增收效应也不尽相同,其中现金直接补偿不利于贫困户增收,而岗位性补偿对不同收入的农户都具有正向显著增收效应。此外,从生态公益林的根本使命出发,可以发现现金直接补偿和岗位性补偿对生态保护的净效应也存在较大差异。故此,科学规划生态补偿方式和补偿标准是实现生态保护和农户增收双重效应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20.
锡林郭勒草原荒漠化气候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1-2006年锡林郭勒草原年、季、月降水量、平均气温、沙尘暴日数等气象资料,针对锡林郭勒草原荒漠化的现状进行分析。在气候变暖背景下,研究锡林郭勒草原干旱发生的规律及其成因,分析其带给锡林郭勒草原荒漠化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1.锡林郭勒草原沙化、荒漠化严重,沙化面积位居内蒙古自治区第一,荒漠化面积位居内蒙古自治区第二。2.锡林郭勒草原春夏季降水趋势存在准25a气候振动,年代际变化特征比较突出。干旱发生的频率较高。3.气候变暖给锡林郭勒草原干旱带来较大的影响。4.沙尘暴频发与干旱相互影响,同时对锡林郭勒草原草场生态资源产生一定的影响。5.生态环境恶化,导致大面积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丧失。恶化的生态环境已经影响到了锡林郭勒草原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