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所谓环保补助资金,就是按规定收缴的排污费。随着征收排污费工作的全面展开和范围的扩大(“水法”规定不超标也收费),这部分资金在近期内将越来越大,成为治理污染的重要资金来源。对这部分资金如何使用,目前还没有具体的规定,管理也较乱,有些地方片面理解“80%用于企业或主管部门治理污染”的规定,不管收的多少,治理方案是否成熟,项目是否急需,一律按年返回80%。结果,资金使用分散,投资效益不高,不能集中力量解决突出的污染问  相似文献   

2.
“河长制”:一个有效而非长效的制度设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河长制”,即由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负责辖区内河流的污染治理。这是江苏省无锡市为了治理太湖蓝藻污染,在国内首创的。之后,云南、河南、河北等地在治理水污染过程中也纷纷效仿。  相似文献   

3.
目前,全国各省、市基本上都建立了“污染源治理基金”,把原来的污染源治理资金(超标排污费的80%部分)全部或部分纳入了“基金”。由无偿补助改为有偿使用,实行了“拨改贷”。其目的在于合理使用污染治理资金,提高投资效益,加速污染治理。吉林省一年来试行结果表明:为合理使用“基金”,提高投资效益,必须制定一套比较完善的“基金”使用程序来遵循。否则很难达到预期的投资效果。  相似文献   

4.
文明与污染     
在现代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开始思考:城市的文化、科技发展都比农村快,而污染也最厉害,这是偶然还是必然?高度文明的城市,怎样才能彻底治理污染?本期“名家走笔”栏目刊发的《文明与污染》提出了这样一个尖锐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杭州电化厂是浙江省命名的“清洁文明工厂,”又荣获了省“六好企业”的称号,在企业的污染治理的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他们在成绩面前不停步,治理污染不放松。为使“三废”排放都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争创“无公害工厂”,  相似文献   

6.
“谁污染谁治理”,这些年来已成了环境保护工作中一项重要的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第六条指出:“已经对环境造成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单位,应当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制定规划,积极治理,或者报请主管部门批准转产、搬迁。”实际上,这条“原则”目前不仅被应用到老污染源的治理上,作为编制老污染源治理规划的一条根本原则,同时,在新污染源控制方面,也可以看到它的影响;在大自然保护工作方面,已为某些同志发展成为“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但是,我认为,这个“原则”并不那么  相似文献   

7.
中国没有“先污染后治理”的“资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党和政府多次强调中国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但是在一些地方和企业,置国家环境政策、法规于不顾,大肆破坏、污染环境的现象并未得到彻底遏制“,先污染后治理”之风依然存在。在理论界,甚至有学者以发达国家曾经历“先污染后治理”才解决环境问题为由,欲将“先  相似文献   

8.
政策法规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谁污染环境、谁破坏生态谁付费”原则,并明确“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上海即将实施的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中,也出现了鼓励第三方治理的内容。排污单位以合同委托的形式,通过付费,将其污染治理设施或产生的污染交给具有相应能力的第三方机构运营或治理,这就是国际上市场经济发育较成熟的地区普遍采用的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9.
长沙磷肥厂在生产磷肥过程中排放大量的氟气,严重污染了周围环境。20年来赔偿农业损失达44万多元;厂区周围社队青年由于受氟害,征兵体检没有一个是合格的;厂内职工生产生活在氟污染之中更是首当其害。多年来,厂方苦于找不到现成的治理方案和足够的资金,一直未能进行治理。1980年调整了厂领导班子,新上任的厂长就下决心治理氟污染,多次召集工程技术、环保专业干部和老工人开会,鼓励他们献策献计。不少同志认为:治理污染,既不能“头痛医头”,也不能等到污染集中了才治理,而是  相似文献   

10.
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法则,一般来说,规律有两大类,一类是自然规律,一类是社会规律。一、“先污染后治理”是不是一条规律?是哪个社会的规律?都取决于下列因素: 1、取决于社会与该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的性质。 2、取决于“先污染、后治理”现象,是不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  相似文献   

11.
发癫的滇池     
东西脏了用水洗,水脏了用什么洗?这是一个著名的“环保难题”。曾经到昆明采访,但无暇看滇池一眼。你无法想象,如今的滇池,“吹皱-池污水”是什么模样。被污染的滇池,耗费巨资的治理持续了近二十年,迄今投入的资金已逾百亿,可是滇池污浊依旧。污染,是发癫的污染;治理,是发癫的治理。预计今后还要靡费更多的钱,当地政府就想着从游客的兜里掏钱,他们构想“向游客征收10元滇池保护费”。  相似文献   

12.
一科学的计划、规划必须以对现状的科学评价为基础。就是说,要有切合实际的环境保护计划,必须有切合实际的环境污染现状的评价,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水平也要有客观的估计。在前一段,我国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还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进行的新路?从许多文章和文件中,通常见到这样的说法,即“我们应该避免走资本主义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言下之意,我国现在不是先污染、后治理,并没有重蹈资本主义国家的老路。笔者确实希望,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不要重蹈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  相似文献   

13.
2005年5月3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召开了2005年环境和资源综合利用国债项目前期工作座谈会,会议确定了2005年环资项目国债投资的初步安排。按照《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规划》,今年三峡库区工业废水治理以四川省为主,计划实施16个项目,总投资5.16亿元,目前已批复项目资金申请报告。“淮河污染治理及其他重点流域污染治理”专项和“铬渣污染治理”专项,目前正在编制规划,待规划批复后再组织实施。会议通报了“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重点行业结构调整”专项、“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专项和“现役火电厂二氧化硫治理”专项的初步安排情况。2004…  相似文献   

14.
“谁污染谁治理”一直是我国环境保护的“真理”之一,然而,这个真理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从中西部传来不绝于耳的环境消息:天然林禁而又伐,小造纸死灰复燃,污染厂逃难西部。更不用说西部送给北方城市的第廿五个节气——沙尘暴了。显然,“谁污染谁治理”是许多地方实现不了的“真理”,是在某些条件下才管用的“真理”。近年来,这个真理的修订版也出台了:“谁受益谁补偿”,其制度形式就是生态效益补偿机制。这个机制为什么重要,为什么“谁污染谁治理”必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分析了我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领域的形势与机遇,提出了“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污染治理面临的问题与挑战,阐述了环保产业在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辽宁省锦州市用“三废”综合利用提留资金治理污染,取得显著成绩。锦州市有大量有用资源和能源从“三废”中排放掉,严重地污染大气、河流、海域和地下水。近几年来,锦州市环境保护局根据国家有关“三废”综合利用提留利润的文件,主动与有关部门协作,抓污染严重的企业用“三废”搞综合利用,既收回了资源和能源,又用提留的利润治理了污染,改善了环境。仅据1982年8个企业的统计,用“三废”搞综合利用创造的价值达5,718万元,获得利润1,838万元。其中,经财政、税务部门批准企业提留了1,001万元,用于治理  相似文献   

17.
“八五”期间乃至整个九十年代,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就是使经济发展从“速度型”向“效益型”,从“物资投入主导型”向“科技投入主导型”转变。在这种形势下,我们的环境保护工作如何适应经济形式的发展,企业的环保工作重点应抓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较长一段时间,谈到企业的环保工作,不少同志把眼光紧紧盯在“三废”治理上,回头看看企业污染治理的现状,不难发现,多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对症治疗”,治标未治本。许多治理项目多采用尾部治理(末端处理)的技  相似文献   

18.
2014年“6·5”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向污染宣战”,旨在体现我们党和国家对治理污染紧迫性和艰巨性的清醒认识,彰显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宗旨情怀和强烈的责任担当精神,倡导全社会共同行动,打一场治理污染的攻坚战,努力改善环境质量,保卫我们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  相似文献   

19.
2014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向污染宣战”,旨在体现我们党和国家对治理污染紧迫性和艰巨性的清醒认识,彰显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宗旨情怀和强烈的责任担当精神,倡导全社会共同行动,打一场治理污染的攻坚战,努力改善环境质量,保卫我们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  相似文献   

20.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六条规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其它公害的单位,应当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制定规划,积极治理”。那么,企业治理污染的资金从何而来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