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莞歆 《环境保护》2007,(7B):83-85
如果说,两年前的松花江事件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水污染事故的高发期,那么,2007年入夏以来太湖、滇池、巢湖的蓝藻接连暴发,则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水污染密集爆发的阶段。近日,国家环保总局对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进行了环保专项执法检查,结果显示:其环境违法现象之普遍、影响之恶劣、污染之严重已经到了令人扼腕的地步。传统工业化的增长方式已经使中国的资源环境到了难以承受的底线,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正遭受严重的威胁。本刊特别整理《中国水污染事件纪实》,与读者共同回忆我们身边的水污染事件。[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2015年4月16日,国务院正式发布《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为了与一年前出台的"大气十条"相对应,故亦简称"水十条".这将是今后很长一段时期中国治理水环境的纲领性文件."水十条"对中国水污染治理工作提出了总体目标,同时作为新环保法的延伸,"水十条"将强调市场机制在治理水体污染中的作用、促进环境需求的多样化.总的来说,"水十条"的发布,标志着中国将对水污染防控治理进行强力监管,铁腕治污将进入"新常态".  相似文献   

3.
《水污染防治法》是继《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之后我国的又一个环境保护的重要法规。它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用法制手段管理水环境的新阶段,是全国人民在防治水污染、保护水资源方面必须共同遵循的行动准则。《水污染防治法》共七章四十六条,主要内容是:  相似文献   

4.
我国水污染防治发展历程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敏  王东  赵越 《环境保护》2012,(1):63-67
我国水污染防治事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1972年大连湾涨潮退潮黑水黑臭事故和北京官厅水库污染事故,为中国水环境保护敲响了警钟,标志着我国水污染防治工作的正式起步.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水污染防治事业经历了艰难曲折却不断向前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5.
流域污染防治需要公众的参与监督 《2006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06年,全国地表水总体水质属中度污染,其中,松花江、黄河、淮河为中度污染,辽河、海河为重度污染,巢湖水质为Ⅴ类,太湖和滇池为劣Ⅴ类,引起社会高度关注.2007年入夏以来,太湖、滇池、巢湖的蓝藻接连暴发,一定程度上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水污染密集暴发阶段.  相似文献   

6.
水十条 水实条——对《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称《水十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水污染防治工作的行动指南,标志着我国水环境保护工作进入崭新的阶段。《水十条》全文每条每款均贯穿一个"实"字,充分体现了求真务实的作风,给民群众以信心。  相似文献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简称水法)是控制和改善水环境的重要法律,它于1984年11月1日实施。《水法》的公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用法制手段管理水环境的新阶段,过去那种“无法可依”的状况已告结束。  相似文献   

8.
一九九二年七月十五日至十九日国际水污染防治研究及控制协会中国委员会在北戴河召开了“中国水污染防治技术发展战略高级研讨会”。与会36名从事水污染防治的专家就中国水污染的现状,水污染防治技术的发展战略等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讨论。特向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提出建议书如下:  相似文献   

9.
胡勘平 《环境保护》2006,(10):27-30
5月15日,国家环保总局召开松花江水污染防控先进事迹报告会.国家环保总局党组书记、局长周生贤指出,在松花江水污染防控战役中,广大环保工作者为伟大的民族精神增添了一笔新的宝贵财富--中国环保精神,即:忠于职守、造福人民,科学严谨、求实创新,不畏艰难、无私奉献,团结协作、众志成城.  相似文献   

10.
王杨祖:水污染防治中的科学发展观 污染防治目标应当更加切合实际.20世纪80年代,我们曾提出中国水污染可以5年控制、10年根治的目标,90年代又提出到2000年要使淮河水质变清,并把这个目标写入了国务院制定的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同时在辽河污染治理中也提出到2000年要消灭劣种类水.由于这些目标完全出于主观的良好愿望,没有经过充分论证,自然都没有实现.  相似文献   

11.
本期讨论 中国《水污染防治法》确立的水污染防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等基本法律制度对于防治水污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自1984年施行以来,该法历经了1996年和2008年两次修订.  相似文献   

12.
水是生命之源,我国虽然是水资源大国,但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100m3,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8%.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恶化、水资源过度开发的问题不利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稳定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做好水环境监测及水污染防治工作显得至关重要.基于此,文章分析了水环境监测重要性、内容及质量控制方法,探讨了水污染...  相似文献   

13.
某货车侧翻水污染事件的环境损害评估方法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进入突发水污染事件高发期,面临的水环境形势日益严峻.为了震慑环境污染行为,保证受损的环境资源得到恢复和补偿,量化突发性水污染事件造成的经济损失显得至关重要.本文以重庆市某货车侧翻污染事件为例,构建了一套突发水污染事件环境损害的量化评估方法,并用该方法从财产损害、生态环境资源损害、应急处置行政事务投入费用和调查评估费用这4个方面量化了该事件造成的环境污染损害.  相似文献   

14.
7月2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全球环境基金(GEF)合作的"中国逐步淘汰白炽灯、加快推广节能灯"项目签字仪式在北京举行.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解振华、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张业遂、财政部副部长李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中国首席代表马和励出席了签字仪式,这标志着中国绿色照明国际合作进入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5.
基于环境质量要求的污水排放标准和水价标准亟待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中  周芳 《环境保护》2013,41(6):42-44
2001—2010年,我国累计发生5790次水污染事件,如2005年松花江污染事件、2007年太湖蓝藻事件、2010年紫金矿业污染事件,水污染话题自进入公众视野后持续发酵。2013年伊始,关于自来水合格率仅50%的争论尚未散去,"山东等地化工、造纸等企业将致命污水用高压水井压至地下致水污染"的消息又引发了广泛关注,地下排污成为众矢之的。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水污染事件的高发期,水污染防治俨然已成为全社会的关注焦点之一。为了治理水污染和保护水环境,政府采取了多种手段。2001—2010年,政府累计投入约1800亿元财政资金用于水污染治理。"十一五"期间,我国COD排放量下降12%,提前1年完成了10%的减排目标。但是,我  相似文献   

16.
中国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污染防治是中国环境保护事业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必须给予高度重视。文章通过分析当前中国水污染防治工作的现状,剖析中国水污染防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审视全国水污染的严峻形势,指出中国水污染防治刻不容缓,继续开展水污染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国家必须不断加大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力度,从提高思想认识、落实各方责任、健全管理体制、完善工作机制等方面入手,制定和探索切实可行的水污染治理的对策和措施,确保中国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7.
流域水污染防治若干重大环境经济政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污染防治工作一直是中国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为加强水污染防治工作,改善水环境质量,国家、各级地方政府和有关企业都付出了艰辛努力,并投入大量资金开展水污染防治工作,COD总量减排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2007年全国COD排放总量较去年下降了3.2%,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49.1%,部分水体的水环境质量有所改善.最近,环境保护部在山东济宁召开"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会议",总结重点流域开展水污染防治工作情况,全面部署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的实施工作.  相似文献   

18.
春天孕育着希望,春天昭示着未来.踏着春天的脚步,我们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两会"盛典.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大代表,肩负着全国各族人民的重托,担当着勾画中国未来的使命,认真审议并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这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也标志着我国环境保护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踏上了新的征程.  相似文献   

19.
中国水污染综合治理的生态学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水污染现状 当前的中国,水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已成为严重的环境问题. 经济合作组织(OECD)2007年7月17日的报告称,中国主要城市水质近一半不完全符合饮用水源水质标准.  相似文献   

20.
文章分析了以排放限值为主要手段的美国工业水污染控制体系.美国工业水污染控制体系包括基于水质的排放限值和基于技术的排放限值,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不仅促使工业点源排放量不断降低,而且按照水质标准维护自然水体健康.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美国经验对中国水污染控制政策的三点启示:一是基于水质的排放限值与基于技术的排放限值分开设置,二是基于技术的排放限值始终保持先进性,三是重视统计学方法在排放限值制定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