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解新立城水库藻类分布及富营养化特征,于枯水期和丰水期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新立城水库共鉴定出藻类29种,隶属于绿藻门、蓝藻门、硅藻门、隐藻门、金藻门、裸藻门和甲藻门共7门19科,其中绿藻门最多,通过生物多样性指数分析得到,枯水期水质优于丰水期;分析近10年水库水体理化性质得到水库总体上呈轻度富营养化状态,氮磷浓度较高,农业面源污染是导致水体中氮磷浓度偏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三峡水库156 m高程蓄水后重庆段水质变化的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三峡水库156 m高程蓄水期间重庆段水质监测数据,分析了三峡水库156 m高程蓄水对库区重庆段水质的影响,对支流水质进行评价,并对库区干支流未来水质变化进行预测.结果表明,长江干流重庆段未受蓄水影响区域水质的主要超标项目为总磷和粪大肠菌群.蓄水后,受蓄水影响区域水体总磷、粪大肠菌群、重金属等浓度明显下降,干流水质类别总体有所好转;但长江水体流态变缓,加速了干流水体的富营养化,且成为因蓄水加速干流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推动因素.三峡水库蓄水对沿江支流水质类别影响不明显.干流水体总磷浓度高于支流,蓄水后,干流总磷进入干支流混合区,给干支流混合区域水体的富营养化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成为此区域发生富营养化的重要诱因.  相似文献   

3.
聚类-因子分析在太湖水质参数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太湖水质恶化的主要影响因子,利用2005年太湖常规监测数据,通过聚类-因子分析法对太湖水质参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聚类分析将太湖按其污染程度分为4个湖区,这4个湖区在污染状况上的空间分布与太湖富营养化分布趋势基本一致.通过对4个湖区因子分析发现,湖区Ⅰ、Ⅱ、Ⅲ的第一主成分都含有营养盐,表明营养盐与水质关系密切,是控制这3个湖区水质的主导因素.由于各湖区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人为因素所产生的影响不同,主导因素营养盐的种类也不同.湖区Ⅰ主要受磷营养盐控制;湖区Ⅱ主要受氮营养盐控制;湖区Ⅲ主要受氮、磷营养盐的共同控制,属于全湖营养盐富集区,富营养化水平较高;湖区Ⅳ主要受叶绿素、温度和砷的控制.由此判断,先对太湖进行聚类分析,然后对分类湖区进行因子分析的方法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太湖水质恶化一方面受营养盐与叶绿素的决定性影响,另一方面砷化合物的影响也很大,由于砷具有一定的毒性,其对太湖水质的影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校园景观水体的水质污染特征及规律,结合富营养化常规监测指标,运用单因子指数法、内梅罗指数法、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及基于Arc GIS的空间叠加分析法对重庆某大学校园景观水体(静湖)冬季枯水期的水质状况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叶绿素a和高锰酸钾指数超标点位为83%和17%;而总氮和总磷能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Ⅳ类与Ⅴ类;叶绿素a与总氮、总磷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且各因子对富营养化的贡献大小为叶绿素a总磷透明度、高锰酸钾指数总氮;该人工湖冬季枯水期综合水质已呈现中度富营养化状态,水质有待改善。  相似文献   

5.
基于向量相似度原理的湖泊富营养化评价方法及其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准确评价湖泊所处的营养状态,提出了基于向量相似度原理的湖泊富营养化评价方法.将富营养化的各级评价标准视为1个特征向量并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然后计算各级特征向量与实测水质指标向量的相似度,归一化后得出各级评价标准对实测水质指标的权重,加权平均即可得出实测水质指标的富营养化综合评价级别.经全国30个湖库湖泊实测水质资料验证,向量相似度方法与随机评价方法、模糊评价方法、灰色评价方法相比较,有27个湖泊评价结果的差异不大于1个级别,其比例为90%.这说明4种方法的计算精度相当.  相似文献   

6.
棘洪滩水库近10年水质变化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报道了2004-2006年棘洪滩水库的TN、TP、CODMn和浮游藻类的调查结果,对该水库近10年(1997-2006年)的水质进行了综合评价.数据显示,在年度之间,TN质量浓度冬春季较高,夏秋季逐渐降低,TP质量浓度和CODMn变化不大; 浮游藻类细胞密度则表现出与TN相反的趋势,冬春季较低,夏秋季最高; 浮游藻类种群结构冬春季以硅藻和隐藻为主,夏秋季绿藻和蓝藻占优势,但2006年的夏秋季绿藻取代蓝藻占明显优势.对1997-2006年TN、TP、CODMn和浮游藻类年际变化分析发现,TN质量浓度年均值2003和2004年偏高,其余年份变化不大,TP质量浓度、CODMn年均值变化不明显; 浮游藻类细胞密度在2003-2006年偏高,但2006较2005年有所下降,其余年份年均值较低; 浮游藻类种群结构1997-2002年以硅藻和隐藻为主,2003-2005年以蓝藻为主,2006年绿藻取代蓝藻,与硅藻同占优势.用内梅罗指数法对水库的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近10年来该水库的水质均为二级--良好级.用相关加权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进行富营养化评价,得出的结论是,近10年来该水库的营养程度均为中营养.尽管2002-2005年有向中-富营养发展的趋势,但因及时采取了控制入库源水质量的措施,2006年的水质又有所改善.总体而言,该水库的水质状况良好,属中营养型,可确保饮用安全.  相似文献   

7.
选取于桥水库上游控制断面——天津果河桥断面1999-2007年的水质监测资料为研究对象,统计该断面6项主要污染项目的超标情况,采用Kendall趋势检验方法对此6项监测指标的月序列进行趋势分析,研究这6项指标在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及年均值的变化趋势.通过分析果河桥断面水质超标情况及该断面主要污染物的变化趋势,得到于桥水库的富营养化特征,结合污染源调查,提出富营养化控制措施.结果表明:于桥水库富营养化的限制因子是磷元素,7-9月蓝藻暴发事件主要是由库区底泥中磷元素的释放所引起的,并且底泥中磷元素的释放受铁氧化-还原控制,上游来水中的铁元素对于桥水库蓝藻暴发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为了防止于桥水库出现藻类暴发的水质恶化事故,需要采取两种关键措施,一是严格控制上游选矿企业富含铁元素尾水的排放,以降低入库水流中铁元素的含量,二是采取底泥氧化或人工曝气等原位技术抑制底泥中磷的释放.  相似文献   

8.
以2014年黄金河生态养殖区水质监测资料为依据,选择具有代表性的9种监测指标,采用内梅罗污染指数法和综合营养指数法分别对水质状况和富营养化程度进行分析和评价,得出黄金河生态养殖区水质评价等级和富营养化程度。研究结果表明,黄金河生态养殖水域为Ⅴ类水质,各项监测指标均超过长江上游背景水质;综合营养指数在45.9~50.4之间,富营养化程度为中营养,L3断面为轻度富营养化;养殖区域内L2、L3和L4断面水质最差,表明生态养殖对养殖区域内水质存在一定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作为三峡库区支流回水区水产养殖规划的参考依据,为合理开发利用三峡库区渔业养殖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和龙水库水质状况及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危害风险,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和有机污染综合指数法对和龙水库20个采样点为期1a的水质监测数据进行了评价;并采用美国环境保护局(USEPA)推荐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水库主体水域水体进行人体饮用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和龙水库主体水域水质采样年度整体为Ⅳ类水,且春季水质为开始污染水平,其余各季节水质为一般水平.水库水体中化学物质As所产生的致癌风险为1.59× 10-5~3.37× 10-5a-1,远高于人体最大可接受风险(1×10-6a-1).而由Cu、Zn、Mn和NH4+-N所引起的非致癌风险(10-10~ 10-11 a-1)均低于最大可接受风险(1×10-6a-1).和龙水库周边养猪场的污水排放可能是其主要污染源,养猪场附近河段的水体全年为劣Ⅴ类,属于严重污染水平;主要超标污染指标为BOD5、NH4+-N、总磷、COD,各指标值分别是水库主体水域水体的268.49、253.15、55.81、40.38倍;猪场废水中As是导致水库主体水域As人体健康风险超标的主要原因.因此,需要加强对和龙水库周边养猪场的排污治理,以保障水库水体质量.  相似文献   

10.
基于指标权重的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基于指标权重的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旨在表达河流综合水质信息,做出合理的定量评价.其主要程序为: 首先使用层次聚类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分类,然后以水质目标为基础,采用超标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最后用各指标的单因子水质标识指数的加权和求得综合水质标识指数,以此作为依据来进行水质评价.以2007-2008年海河4个监测断面的96组水质监测数据为例,评价结果表明海河水质污染严重,水质表现出较强的季节性变化.1-2月各断面水质最差,多为劣Ⅴ类标准;4月和9月的上游调水使水质得到改善;7-8月以及10-11月发生富营养化现象,导致水质大幅下降.由于下游污染物的排放,二道闸断面水质劣于前3个断面.  相似文献   

11.
为获得草甘麟在THz波段的光学参数,利用太赫兹时域光谱(THz - TDS)装置对草甘膦标准品进行测试,获得样品在0.4~ 1.5 THz波段的折射率谱和吸收谱.结果表明,草甘膦样品有5个明显的特征吸收峰,吸收峰的位置分别为0.79 THz、0.89 THz、1.09 THz、1.31 THz和1.43 THz,它的平均折射率为1.512.为了更好地解析试验光谱,利用Gaussian 03程序的B3LYP函数与从头算理论HF在6- 311G(d,p)基组水平上.,以及DMol3程序的PW91、VWN - BP和BLYP 3种GGA密度函数在DNP基组水平上模拟草甘膦单分子,其中利用HF和VWN- BP函数计算出的峰位值与其对应的试验值较接近.这两种方法是模拟草甘膦单分子较为适合的方法.利用HF函数计算的键长、键角均与室温下X射线衍射值有相同的一致性趋势,而VWN - BP函数这一趋势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选取PKN模型进行岩体裂隙地热水对流换热量的研究,计算了地热水在裂隙内的对流换热量,通过将裂隙截面展开求解对流换热面积,根据牛顿冷却定律计算得出对流换热量;由裂隙张开度的变化量计算岩体裂隙的渗流量,结果表明,在三维应力一定的条件下,岩体裂隙内地热水的渗流量随裂隙倾角变化而变化。从矿山中选取典型岩样进行加工,使之成为200 mm×100 mm×200 mm的标准岩样。试验结果表明,在裂隙倾角α=0°的情况下,裂缝的渗流量随β增加逐渐减小,并且在随β增加到90°的过程中趋于稳定,表明岩体裂缝为水平裂缝时渗流量最小,维持在一个稳定值;在α=90°的情况下,裂缝的渗流量随β增加逐渐增大,在β增加到90°的过程中,裂缝慢慢变为垂直裂缝,渗流量的变化也趋于缓和,增加到一个稳定值。  相似文献   

13.
井下有限空间内作业人员噪声危害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煤矿井下环境相对封闭、空间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噪声对作业人员的影响及危害,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分别对开滦集团东欢坨及荆各庄2煤矿井下5个不同作业区人员进行了共计200份的噪声危害问卷调查。将问卷调查结果通过SPSS软件进行统计与分析,并将SPSS分析得到的数据用于分析井下噪声对作业人员的影响及危害,归纳出噪声对作业人员的影响因素,并对噪声、影响因素及症状之间建立了井下噪声对作业人员影响的理论关系模型。结果表明:在井下有限空间内,噪声对作业人员的危害最严重的症状是耳鸣,危害最轻的症状是畏惧感;参与调查的多为年龄较大、工龄较长的作业人员,噪声对工龄较长者的危害程度要大于对年龄较大者,且工龄与噪声危害之间存在Pearson相关性系数大于0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气溶胶粉尘在玻璃表面的沉积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玻璃是建筑装修的重要材料之一.有关玻璃的表面清洁技术非常丰富,但是对于粉尘粘附于玻璃表面的行为等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为此, 测定了玻璃片以不同角度放置在大气中,玻璃片表面粘附粉尘的分布规律和粉尘的粒径分布等特征;发现粘附于玻璃片上粉尘粒径分布不同于大气中的粉尘粒径分布,不同湿度对玻璃表面粘附的粉尘形状、粉尘数量和粒径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5.
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林火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近距离火灾监测的准确率,建立了基于Arduino平台的多传感器实时监测系统.此系统安装在移动机器人身上以探测火灾.在林火发生期间,会产生CO、C02明火火焰及其他产物,并引起周围环境温度的升高.因此,选择合适的传感器,检测出以上参数,就有可能据此判断实际环境是否有火.通过在Arduino上搭建火焰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气体传感器和烟雾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环境参数.在无火和有火环境中进行了多次试验,进行数据采集,得到了大量原始数据.无火环境的数据是在不同的天气条件下测得的;有火环境由试验火堆模拟得到.在模拟的过程中,进行人为操作以模拟不同的火情.如通过浇湿底部的可燃物模拟预热阶段,试验数据因此更有代表性.数据分析表明,单个传感器的输出值波动大,且在有火环境和无火环境中的输出值有重叠.因此,用单一传感器来检测火灾的准确率很低.而同时分析3个传感器的输出值时,其输出值随所检测火堆的不同呈现出一致的变化规律.最后,利用神经网络进行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涉及5个输入变量,由神经网络实现对多变量的非线性问题进行模式识别.将前述试验所得数据划分为训练数据和测试数据,两类数据均包含一定比例的有火样本和无火样本.用训练数据对BP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可得到林火识别模型.用测试数据检验模型,结果表明,该BP神经网络对试验火的识别准确率为98.625%.  相似文献   

16.
对在役混凝土桥梁的耐久性研究是目前学术界的热点问题。使用科学的方法对其耐久性进行合理的评估,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考虑到在役混凝土桥梁耐久性评估中的不确定性,利用改进的三标度层次分析法及模糊可拓理论,建立了基于模糊可拓层次分析法的在役混凝土桥梁耐久性评估模型。首先,根据桥梁的结构及所处环境的特点,建立了在役混凝土桥梁耐久性评估指标体系。其次,运用改进的三标度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然后,使用模糊可拓理论确定耐久性等级。最后,通过具体的实例分析,证明了该评估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通过FDS模拟计算,考察烟气稳定性、烟气溢流厚度、烟气溢流量和机械排烟效率等参数研究排烟口高度的变化和排烟速率的变化对排烟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排烟效果随着排烟口位置的升高而逐渐变好,排烟口与蓄烟池下沿的垂直高度在0.8 m以上效果最好;排烟速率宜适中,过大容易导致烟气层紊乱,过小则控制烟气溢流效果不好并且排烟效率不高.  相似文献   

18.
采用DSC-TGA(差示扫描量热-热重分析)同步热分析仪对软质聚氨酯泡沫(聚氨酯软泡)在不同氧气体积分数(0、10%、30%、50%)和不同加热速率(10 K/min、20 K/min、50 K/min)下热解到800℃的过程及其对阴燃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氧气体积分数介于10% ~ 50%时,聚氨酯软泡热失重DTG曲线只有1个峰;当氧气体积分数降低到10%时,DTG曲线开始逐渐分离为2个峰;当氧气体积分数降为0(即氮气气氛)时,DTG曲线已经明显分为2个峰.这表明氧气体积分数对聚氨酯软泡热解特性具有重要作用.氧气体积分数和加热速率降低均对聚氨酯软泡的热解有抑制作用,均能减小阴燃传播速率和向明火转化的可能性.加热速率降低主要是延长了聚氨酯软泡的热解周期,从而减小了热解可燃气体积分数和放热速率.氧气体积分数降低对聚氨酯软泡热解的影响相对复杂的多:当氧气体积分数从10%降低到0时,主要提高了聚氨酯软泡的分解温度,而对热解速率影响不大;当氧气体积分数介于10%~50%时,氧气体积分数减小主要会降低聚氨酯软泡的热解速率、放热速率和放热量而对热解温度影响相对不大.氧气体积分数和加热速率降低抑制了多元醇的分解,而多元醇是聚氨酯软泡维持阴燃或向明火转化的主要物质及能量来源.  相似文献   

19.
包装是防止空运锂电池热失控后果扩大的关键,提出了一种基于试验的空运锂电池包装性能定量评价方法,利用自主设计的锂电池火灾试验平台对锂电池包装件开展热失控试验,结合试验结果分析选取初爆时间、初爆和燃爆时间间隔、热失控电池数量、峰值温度作为锂电池包装性能等级评价指标,引入物元可拓法构建包装性能熵权物元可拓模型,通过对不同包装形式和材料的锂电池包装件进行评价可知:现有瓦楞纸包装性能等级为Ⅲ(差),会严重威胁锂电池空运安全;采用玻璃纤维板包装,包装方式为玻璃纤维隔板加盖板时性能等级为I(优良),可显著提高空运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将SOR理论引入个体安全行为研究领域,探讨了情绪智力与具身认知对施工人员安全行为的影响机制和效应.分别从企业、组织及领导者3个层面选取安全氛围、非权变惩罚及道德领导作为外在刺激变量,以情绪智力及具身认知为中介变量,对来自建筑业施工人员的357份问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安全氛围和道德领导对施工人员情绪智力与具身认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非权变惩罚则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作用;施工人员情绪智力与具身认知对其安全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两者在SOR模型中发挥着完全中介作用.研究结果不仅证实了 SOR理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行为预测理论,还弥补了以往研究中忽视个体情绪与认知双重作用对施工人员安全行为影响的缺陷,进而为施工企业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人员安全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