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采伐林窗对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初期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解人为采伐活动形成的林窗对马尾松低效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以39 a生的马尾松人工林7 种不同大小林窗(G1:100 m2、G2:225 m2、G3:400 m2、G4:625 m2、G5:900m2、G6:1 225 m2、G7:1 600 m2)以及林下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林窗中央和林窗边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微生物生物量磷(MBP)的季节变化。结果显示:①林窗大小显著影响了林窗内各位置土壤MBC和MBP,对MBN影响不显著;MBN与MBC变化趋势相同,均随林窗增大呈先升后降的单峰型变化,但MBN变化幅度较小,MBP仅在林窗中央具有单峰型变化。MBC、MBN和MBP分别在面积为400~900 m2、225~625 m2和625~900 m2的林窗较高。总体来看,中型林窗更有利于微生物生物量的增值。②季节变化对土壤MBC、MBN、MBP均有极显著影响,MBC为夏高春低,MBN夏高冬低;MBP的变化较复杂,秋季相对较高。③林窗中央与边缘间MBC、MBN、MBP差异不显著,但MBC、MBN显著高于林下。说明较之马尾松纯林,林窗内土壤微生物活性有较大提高。④土壤温度对MBC、MBN有显著影响,土壤含水量对MBN、MBP有显著影响,土壤温度和水分是林窗形成后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重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2.
为了调整低山丘陵区低效林林分结构,探明马尾松人工林不同林窗下凋落物的全碳释放规律,论文以长江上游低山丘陵区人为采伐形成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7种不同大小林窗(G1:100 m2,G2:225 m2,G3:400 m2,G4:625 m2,G5:900 m2,G6:1 225 m2,G7: 1 600 m2)为研究对象,以林下为对照,研究了乡土阔叶树种红椿(Toona ciliata)凋落叶近1 a的全碳释放率和全碳释放速率(每30 a)。结果表明:1)相对小型(100~200 m2)和大型(1 225~ 1 600 m2)林窗以及林下,中型(400~625 m2)林窗更能促进凋落叶全碳的释放;2)全碳释放速率表现出先快后慢的变化趋势,在分解中后期(90~270 d),出现碳的富集现象;3)凋落物全碳的释放受林窗大小、位置、分解时间的交互作用,分解时间对红椿凋落叶的全碳释放率影响极显著(P < 0.01),林窗大小对全碳释放有显著影响(P < 0.05),而林窗内不同位置(中心和边缘)对凋落叶碳释放无显著影响;4)凋落物分解温度、含水率和全碳释放率、质量损失速率表现出极显著正相关(P < 0.01)。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微囊藻毒素(MC-LR)对咸淡水褶皱臂尾轮虫的急性毒性效应.采用克隆培养法,通过编制生命表计算内禀增长率(rm)、周限增长率(l)、净生殖率(R0)和世代时间(T),研究MC-LR的浓度在1~20mg/mL之间对轮虫种群增长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MC-LR的24h LC50为124.87mg/mL;各实验组轮虫的存活率和繁殖率及种群增长参数均低于对照组,其中以R0的改变最明显,对照组是实验组的2.4~3.8倍;实验组轮虫的雄体发生率是对照组的2倍以上.研究还显示了轮虫对MC-LR有较强的耐受能力;MC-LR能降低轮虫的生命周期、繁殖和种群增长率;MC-LR能诱导轮虫雄性个体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人为采摘松果对小兴安岭主要林型红松(Pinus koraiensis)土壤种子库和幼苗库的影响,选择阔叶红松林以及与阔叶红松林相邻的红松人工林、落叶松(Larix gmelini)人工林、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林和云冷杉林,各设置10 m×240 m的样带,调查了红松土壤种子库和幼苗库。主要结果如下:①主要林型间红松土壤种子库数量具有明显的差异,阔叶红松林最多,落叶松人工林次之,白桦林最少;②鼠类取食过或被破坏等动物侵害的种子占81.9%~90.4%,完好种子只有在阔叶红松林和落叶松人工林中发现,分别为4.3%和4.9%;③红松种子主要分布在0~10 cm层中(71.4%~91.3%);④红松幼苗库的密度云冷杉林最高(1 613株.hm-2),红松人工林最低(167株.hm-2),其中阔叶红松林(296株.hm-2)和白桦林(854株.hm-2)的幼苗密度分别为采摘前的1/68~1/9和1/9~1/4.5;⑤从龄级分布上看,松果采摘前阔叶红松林低龄级幼苗的数量较多,随着龄级的增大明显减少,呈倒J型分布;白桦林各龄级幼苗密度相差不大。人为采摘松果后,阔叶红松林各龄级间密度相差不大;白桦林呈倒J型分布。  相似文献   

5.
基于Logistic种群增长模型,研究了2,2’,4,4’—四溴联苯醚(BDE-47)的亚急性毒性胁迫对不同初始接种生物量比的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akashiwo)和米氏凯伦藻(Kareniamikimotoi)种间作用的影响.结果发现:不同的初始接种生物量比影响微藻间的竞争.加入0.05、0.25 mg/LBDE-47后,对于K. mikimotoi而言,不同初始生物量比的处理组表现出高浓度组的最大环境容纳量、种群瞬时增长率均大于低浓度组(P<0.05),而H. akashiwo高浓度组的最大环境容纳量、种群瞬时增长率均小于低浓度组(P<0.05).微藻之间的竞争表现出向着对K. mikimotoi有益方向发展的规律,因此一定浓度下的BDE-47干扰了两种微藻之间的竞争.  相似文献   

6.
该研究利用温室气体观测卫星上的傅里叶变换光谱仪反演的CH4产品,结合瓦里关地面站点观测的CH4浓度数据对遥感产品进行验证和校正,并基于校正后的数据分析了2010-2019年中国CH4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区域CH4柱浓度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2010和2019年CH4柱浓度年均值分别为5.43和5.71 mg/m3,10年间增长了0.28 mg/m3,年均增长率为0.51%。同时,CH4柱浓度呈现12个月的周期变化,且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月均最小和最大值分别出现在2月和9月,多年平均值分别约为(5.50±0.10)和(5.62±0.11) mg/m3,差值约为0.12 mg/m3,其中2019年2月和9月分别为5.64和5.78 mg/m3。多年平均CH4柱浓度值在5.47~5.68 mg/m3  相似文献   

7.
基于Bayes方法的渤海渔业资源动态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利用来自于黄渤海渔政局的内部统计资料,采用基于Bayes方法的Pella-Tomlinson模型对渤海渔业资源动态进行了科学评析,评析结果显示:渤海渔业资源的环境容纳量为3.5×106~5.5×106 t;渔业资源综合种群的内禀增长率r为0.9~1.6;1979年渔业资源年平均生物量为2 332 523 t,尔后持续上升到1985年的最高值4 251 292 t,1985年以后又持续下降到2002年的最低值2 250 709 t;渤海渔业资源的最大持续产量MSY约为140×104 t左右;支持MSY所需的捕捞努力量约为817 771 kW, 到1991年捕捞努力量增加到963 564 kW,此时已超过获得MSY时需要的捕捞努力量,即从1991年开始出现捕捞过度。  相似文献   

8.
小兴安岭谷地云冷杉林粗木质残体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论文以小兴安岭谷地云冷杉林大面积固定样地(9.12hm2)为对象,分析了粗木质残体(CWD)的物种组成、径级分布、存在形式、腐烂等级。主要结果如下:①CWD的密度为1097株/hm2,胸高断面积为18.49m2/hm2,材积为96.25m3/hm2。②所有CWD个体的径级分布呈典型的倒“J”型,其中红松(Pinus koraiensis)和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呈双峰型,其他主要组成树种呈典型的倒“J”型;从材积上看除了兴安落叶松呈随着径级的增加材积也增加的“J”型分布外,其余主要树种均呈近正态分布,总体上材积呈近正态分布。③云冷杉林主要以干基折断、拔根倒、枯立木、干中折断为主,随着径级的增加枯立木和树段的比例逐渐减少,而根桩和干中折断逐渐增加,拔根倒先增加后减少,干基折断变化不大。④腐烂等级呈近正态分布,且主要分布在Ⅲ、Ⅱ和Ⅳ等级。随着径级的增大,Ⅰ、Ⅱ和Ⅲ等级的比例减少,Ⅳ和Ⅴ等级的比例有增加的趋势。枯立木以Ⅱ、Ⅰ、Ⅲ等级为主,干中折断Ⅲ等级较多,拔根倒、干基折断、树段等相对于其他存在方式各腐烂等级的比例相对均匀,而根桩以Ⅴ等级为主。  相似文献   

9.
江西省2001-2005年森林植被碳储量及 区域分布特征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利用"十五"期间(2001-2005年)江西省森林资源二类清查资料,根据优势树种生物量扩展方程,估算江西省森林植被的碳储量和碳密度,并分析其地理分布特征。江西省森林植被的总碳储量为263.87 Tg C(1 Tg C=106 t),其中林分碳储量为214.70 Tg C。在11个地市中,赣州市的森林植被碳储量最大,为70.11 Tg C,其次是吉安市、上饶市和宜春市。江西省森林植被的平均碳密度为26.27 t/hm2,林分平均碳密度为27.20 t/hm2,各地市森林植被的平均碳密度景德镇市最大,为31.65 t/hm2,其次为宜春市、吉安市和鹰潭市。各森林类型中,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的碳储量最大,为73.77 Tg C,占江西省林分碳储量的34.36%;硬阔林的碳密度大于其他类型森林,为42.64 t/hm2,是江西省森林植被平均碳密度的1.5倍多。幼、中龄林的碳储量占全省林分碳储量的81.95%,碳密度随着龄级的增长而增加。  相似文献   

10.
以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为受试动物,研究了在不同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密度(1.0×106,2.0×106,4.0×106个/mL)下,不同浓度(2.0,4.0,6.0,8.0,10.0μg/mL)的利福平溶液对萼花臂尾轮虫实验种群增长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及助溶剂对照组相比,1.0×106个/mL藻密度下,各浓度的利福平显著提高了轮虫的后代混交率;2.0×106个/mL藻密度下,2.0,4.0,10.0μg/mL的利福平显著提高了轮虫的內禀增长率,各浓度的利福平均提高了轮虫的后代混交率;4.0×106个/mL藻密度下,各浓度的利福平均显著提高了轮虫的內禀增长率和后代混交率.藻密度为1.0×106个/mL时,利福平浓度与轮虫的生命期望、世代时间、平均寿命和后代混交率间具有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藻密度为2.0×106个/mL时,利福平浓度与轮虫的后代混交率间具有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藻密度为4.0×106个/mL时,利福平浓度与轮虫的世代时间、净生殖率、內禀增长率和后代混交率间有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河北省兴隆县雾灵山低山地区人工油松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植物群落样地调查法,对不同郁闭度的人工油松林样地灌木层和草本层群落的种类组成状况进行了观察和调查,并通过总优势度、Simpson指数、种间相遇概率等指标来探讨不同郁闭度下的油松林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特点,以分析油松林郁闭度对其林下群落结构和物种丰富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油松的郁闭作用下,林下灌木层植物密集,种类丰富,物种多样性高,而草本层植物稀疏,种类贫乏,物种多样性低;随着油松郁闭度的增加,灌木层物种多样性升高,草本层物种多样性有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文章将镇江市域内主要优势种树麻雀作为指示种,通过对种群数量、时空分布、不同生境分布、栖息地和森林植被等方面对树麻雀的生态影响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各生境中,分布密度以乡村与城镇最高,农田次之,森林、灌丛及水域最低;植被变化、城乡建设、以及农药、化肥的施用是引起某些鸟类数量变化的重要原因;以鸟类为代表的野生动物与环境关系密切,其分布区域和种群数量的变化以及群落参数变化反映和预示了环境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3.
This study addresses the adaptation of Nitraria sphaervcarpa to blown sand at the edge of a desert oasis with regard to the aspects of soil seed banks, seedlings, and population. Horizontally, the total number of seeds per unit area decreased from the shrub canopy center to intershrub areas, and most seeds were found under shrub canopies. Vertically, the highest proportion of seeds was found at depths of 5-10 cm. The emergence percentage, seedling mass, and seedling height, 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both burial depth and seed size, were highest at the optimal burial depth of 2 cm, and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burial depth in each seed size-class. Although seedling mass was usually greatest for large seeds and least for small seeds at each burial depth, little difference was observed in seedling height at shallow burial depths of 0-3 cm. The population shows a patchy and discontinuous distribution pattern. Population height increases with increasing sand depth. Also the density increases with increasing depth of sand in the desert; however, there is a steady decrease when the depth of sand is more than 100 cm. This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 depth of sand that is most suitable for the growth of Nitraria sphaervcarpa is 100 cm. The size of the population i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 sand depth, which increases with increasing depth in the desert.  相似文献   

14.
运用群体累计培养的方法研究了UV-B辐射增强对壶状臂尾轮虫(Brachionus urceus)种群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UV-B辐射增强对壶状臂尾轮虫的种群数量、雌体抱卵率和种群增殖率都有显著影响(P<0.05).实验表明,在本实验辐射强度(20μW/cm2)和剂量范围内(0.24、0.48、0.72、0.96和1.20kJ/m2),壶状臂尾轮虫的种群数量和种群增殖率均以对照组最高,各UV-B辐射处理组则随UV-B辐射剂量的增大而呈一致性减小,说明该种群的种群数量和种群增殖率随UV-B辐射的增强显示一致性的影响,两者都可以作为大气UV-B辐射强弱的生物指标.  相似文献   

15.
基于卫星观测和气象再分析数据提取2003~2018年间中国森林绿度异常现象(月尺度LAI长期趋势的累积偏差), 并分析干旱对森林绿度异常影响的时空动态变化, 探究不同森林类型的干旱敏感性.结果表明: ①干旱导致的绿度异常现象频率分布呈现出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 而高强度异常现象主要分布于中国的东北与西南地区.②2003~2018年间绿度异常严重程度呈现显著增加趋势(即绿度异常强度指数下降), 变化率为: -0.06/a(P<0.05), 而绿度异常面积比率下降, 变化率为-0.0049/a.③中国森林对干旱胁迫较为敏感的区域主要分布于云南北部与大兴安岭北部, 这是由区域的地质和气候特点以及植被类型共同作用导致的.④干旱主导区不同森林类型的干旱敏感性依次为: 阔叶林>针叶林>混交林, 绿度异常与SPEI回归斜率依次为1.8>1.3>1.2.⑤针叶林遭受的干旱强度最高, 2003~2018年间统计的SPEI中位数为-1.65, 绿度异常现象也最为严重, 多年绿度异常指数中位数为-1.81, 说明干旱强度而非敏感性主导了森林绿度异常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概述了“最小存活种群”和“种群生存力分析”概念、产生过程、研究内容及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步骤,并运用该理论,以敏感种豹为关键种,分析了黔北新建20万吨/年竹浆林一体化工程中原料林基地建设工程对拟建项目区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如原料林基地远离豹的栖息地,则栖息地面积尚可满足对豹短期保护(50代)的要求。因此,原料林基地的建设对绝大多数野生动物的影响不大,项目区的生物多样性是可以维持的。  相似文献   

17.
应用景观生态学基本理论、选用基本方法对大兴安岭(黑龙江省管辖范围内)森林植被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其结果由于林木采伐等人为活动对其干扰,使得森林景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导致原始林斑块数量增多,森林在景观中的面积减少,森林的斑块形状趋于不规则,森林内部生境的面积减少。而森林的斑块被隔离,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景观破碎程度逐期加大。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上游森林植被水文功能研究   总被引:51,自引:3,他引:51  
长江上游森林林冠截留量与林分郁闭度呈正相关,当亚高山冷杉林的林分郁闭度为0.7时(5~7月),平均截留率为24%,当郁闭度在0.3时(5~7月),平均截留率降为9.5%;从枯落物持水量来看,箭竹冷杉林最大(6.0mm),藓类冷杉林最小(2.8mm),主要因为前者有较多的落叶伴生树种和灌木。岷江冷杉原始林的土壤最大持水量、枯落物最大持水量、苔藓层最大持水量比皆伐后形成的其他森林类型要大2.3~17.2倍,从而具有更好的水源涵养功能。植被对径流的影响初步结论是,森林大流域的年径流量常常大于少林或无林流域的径流量;不同采伐强度径流量比较是皆伐迹地>择伐迹地>原始森林。与全国其他森林类型的蒸发散研究比较显示,长江上游森林的相对蒸散率较低,为30%~40%,这主要是由于海拔较高,降水量大所致。  相似文献   

19.
冠层结构对亚热带常绿林光能利用效率估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遥感方法可以使用光化学植被指数(PRI)在叶片尺度表征光能利用效率(LUE)的动态变化,但在冠层尺度上,森林植被冠层结构是影响LUE估算精度的关键因素之一。利用2014-2015年中国科学院广东省鼎湖山森林生态试验站自动多角度高光谱观测系统的光谱反射数据,分别计算常绿阔叶林PRI、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增强型植被指数(EVI)和优化比值植被指数(MSR)。基于通量观测计算的LUE,分析不同表征冠层结构的植被指数对于LUEPRI拟合精度的影响,并利用不同类型植被指数的组合,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冠层结构型植被指数与冠层尺度PRI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其中MSRPRI相关性较为显著(R2=0.40,P<0.01);(2)在植被冠层密度较大、LAI较高(即高NDVIMSR)时,PRI对于表征LUE的动态变化更具优势;(3)利用NDVIEVIMSRPRI所构建的估算LUE的多元回归模型,能将LUE估算精度提高18.14%,对于冠层结构变化活跃期(1-5月),能将LUE估算精度提高54%。研究认为利用冠层结构参数能够进一步改进PRILUE的估算精度,提升遥感精确评估亚热带常绿林生产力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环境激素氯氰菊酯对萼花臂尾轮虫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2 d种群增长率为指标研究了环境抗雄激素氯氰菊酯对萼花臂尾轮虫的急性毒性;以3 d种群动态参数(种群增长率、混交率、混交雌体受精率和携卵雌体/非携卵雌体)、7 d休眠卵产量和休眠卵孵化率为指标研究了低剂量氯氰菊酯(0.001~0.316 mg.L-1)对萼花臂尾轮虫繁殖的影响;以2 d种群参数分析了在氯氰菊酯中形成休眠卵孵化后的生长性能;以3 d种群参数为指标分析了母体暴露氯氰菊酯,对其后代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氯氰菊酯浓度对数与种群增长率呈直线负相关.氯氰菊酯半数效应浓度(EC50)、最低可观察效应浓度(LOEC)和无可观察效应浓度(NOEC)分别为14.22、10和3.16mg.L-1;0.0316 mg.L-1氯氰菊酯组7 d休眠卵产量较对照组下降了41.23%,休眠卵孵化率亦较对照组显著下降;氯氰菊酯试验组中形成的休眠卵孵化后的种群增长率和混交率显著下降;萼花臂尾轮虫母体暴露0.316 mg.L-1氯氰菊酯其后代种群增长率比对照下降了15.96%.试验表明,萼花臂尾轮虫2 d种群增长率对氯氰菊酯较不敏感;低剂量氯氰菊酯可降低休眠卵产量、休眠卵孵化率及孵化后种群增长率,从而减少萼花臂尾轮虫后代早期对种群增长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