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黄金段和纽带,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区位特殊,地位重要。以甘肃省地质灾害报告数据为基础,结合河西走廊地形地貌、水文、土壤和植被等情况,选取高程标准差、坡度、表层0~100 cm内的粘粒和砂粒含量、5-10月降雨量、河网密度和植被覆盖度等7个环境变量,利用Arc GIS技术建立了泥石流沟发育样点和环境变量空间分布图层,构建了河西走廊泥石流灾害危险性最大熵(Max Ent)分布模型,预测了河西走廊泥石流灾害危险性分布概率P,划分危险性等级,完成了河西走廊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价制图,并分析了各环境变量对P的贡献率和响应曲线。结果表明:P为0~0.95;其中,极高度危险区(0.5≤P≤0.95)面积约2.57万km~2,约占河西走廊总面积的9.92%;高度危险区(0.2≤P0.5)面积约4.11万km~2,约占河西走廊总面积的15.87%;中度危险区(0.09≤P0.2)约4.90万km~2,约占河西走廊总面积的18.92%;低度危险区(0≤P0.09)约14.32万km~2,约占河西走廊总面积的55.29%。  相似文献   

2.
山洪对山区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近年来的一系列山洪灾害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严重制约了山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重庆市巴南区跳石镇为研究范围,针对山区镇域山洪灾害的形成特点,构建了由微地貌类型、地形坡位、汇流累积量和植被覆盖度等组成的山区镇域山洪危险分区指标体系,并在Arc GIS平台支持下,通过相应方法获取研究区危险分区指标数据,利用建立的镇域山洪危险分区模型计算得到各评价网格单元山洪危险综合指数并据此进行了综合分区。研究结果表明:跳石镇山洪灾害以低危险和中危险等级为主,分别占总面积的40.12%和34.23%,而中危险区和高危险区共占总面积的47.37%;居民房屋位于中危险和高危险区范围内的面积达846427.9 m2,占房屋总面积的45.40%;在汛期,跳石镇防治山洪的任务较繁重。研究成果可为跳石镇的山洪灾害防灾减灾提供决策依据,同时也可为山区镇域山洪灾害危险分区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灾害学》2019,(3)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对城镇国土空间规划与防灾减灾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方法较多,但主要集中在对区域或单体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价研究,对城镇尺度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较少。该文以地质灾害高发的舟曲县城区为研究对象,以网格划分为评价单元,以1:10 000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数据为基础。根据斜坡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及侵蚀特征,利用无限边坡模型计算不同栅格单元的稳定性,并结合斜坡破坏概率及构建的斜坡滑动距离评价了城区斜坡危险性,在此基础上采用FLO-2D模型进行了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价,最后在arcgis平台下综合城区斜坡和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结果,完成了舟曲县城区50年一遇降雨条件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及区划。评价结果表明:舟曲县城区地质灾害高危险区面积6. 43 km2,共发育灾害点32处,威胁承灾体面积640. 29万m2;中危险区面积5. 15 km2,共发育灾害点7处,威胁承灾体面积509. 73万m2;低危险区及以下面积15. 80 km2,共发育灾害点3处,威胁承灾体面积1 527. 82万m2。该评价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城镇尺度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过程,并为舟曲县城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基于GIS的深圳市滑坡危险性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圳市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形成了大量人工边坡,这些边坡在强降雨及人为活动干扰下具有发生崩塌和滑坡的潜在危险性,给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较大威胁。基于深圳市斜坡调查结果,选择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形、植被、水文、人类活动5个因子37个变量,构建了深圳市滑坡危险性区划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信息量模型,利用GIS空间分析工具,完成了深圳市滑坡危险性区划工作,并利用野外调查第一手资料对危险性区划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深圳市滑坡危险区面积为12.7 km2,占评价总面积的0.67%;较危险区面积为676.9 km2,占评价总面积的35.8%;较稳定区面积为1 040.5 km2,占评价总面积的55%;稳定区面积为160.1 km2,占评价总面积的8.5%。  相似文献   

5.
山洪灾害危险区等级的定量划分是沿河村落山洪灾害分析与评估的重要内容,并能为山洪灾害的预警与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针对甘泉县洛河沿岸村落,根据不同设计频率下的暴雨特征值进行产汇流计算,给出了20%、5%、1%等3个频率下的设计洪水;利用HEC-RAS计算了不同设计洪峰流量下的水面线,通过对比分析沿河村落的居民宅基高程与3种频率洪峰水位,评价了其防洪能力,进而将危险区等级划分为极高危险区(5年一遇)、高危险区(5~20年一遇)、危险区(20~100年一遇)和不危险区(100年一遇)。结果显示,分析评价的56个沿河村落中,极高危险区、高危险区和危险区分别约占3.6%、16.1%和10.7%,且大多分布于干支流交汇口处,而防洪能力较高的不危险区主要位于支流的上游地区。山洪灾害的防治应着重治理干支流交汇口处的区域;根据防洪能力定量划分山洪灾害的危险等级,能够为沿河村落山洪灾害的风险评估及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数据包络分析模型(DEA)是投入-产出运行效率的评价模型,因其运算无须任何权重假设,避免了很多主观因素,在效益评估方面被广泛应用。由于山洪灾害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每一种因素又包含众多的表现形式,为避免和减少评价的主观因素,提升评价的客观性,以地形因子、水系因子、暴雨日指数、滑坡和泥石流密度、综合灾度作为海南岛山洪灾害危险性评指标,应用DEA模型,对海南岛山洪灾害的危险性大小进行排序,根据成灾效率进行了山洪灾害危险性的等级划分。通过与历史山洪灾害情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应用于山洪灾害危险性评价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大西安地区的滑坡、崩塌主要分布在关中盆地黄土台塬边缘及高阶地前缘地带,这些灾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了居民的生活或生产安全,开展滑坡、崩塌地质灾害易发性和危险性区划研究是城市发展的需要。根据大西安地区地质环境条件、自然地理条件、崩滑灾害的发育现状特征,结合降雨量及人类工程活动情况,选取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灾害的发育现状作为影响该区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建立了大西安地区地质灾害易发性和危险性区划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信息原理建立模糊信息综合评价模型,基于GIS系统对大西安地区的滑坡、崩塌地质灾害进行易发性和危险性进行了分区区划及其综合评定。评价结果表明,大西安地区滑坡和崩塌灾害高易发区面积为2 138.6 km2,占大西安地区总面积的13.85%;主要分布在大西安地区南部的周至县、户县、长安区,东南部的蓝田县和临潼区,以及蒲城县东部、北部,泾阳县的西南部。高危险区面积为258.2 km2,占全区总面积的1.7%;主要位于周至秦岭山前地带和蓝田白鹿塬边。该成果不仅可为大西安建设过程中的防灾减灾、规划设计、施工与运营提供依据,而且可充分挖掘大西安范围内高质量环境与土地资塬的开发潜力,避免和减少各类灾害的发生,最大限度地促进城市发展与环境协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选择芦山地震灾区为研究区,以滑坡灾害为研究对象,在GIS技术的支持下进行了芦山地震灾区滑坡灾害危险性、易损性和风险评价研究。首先,选择坡向、坡度、地层岩性、断裂带、河流冲刷作用、地震烈度和降水量7个影响因子建立了芦山地震灾区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同时提取研究区的人口密度、经济密度、林地覆盖率、建筑覆盖率、道路密度和滑坡灾害影响区6个指标因子建立了滑坡灾害易损性评价的指标体系。然后,分别应用信息量模型和贡献权重迭加模型,进行了芦山地震灾区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和易损性评价,进而开展了基于GIS的芦山地震灾区滑坡灾害风险评价,最后应用自然断点法进行了滑坡灾害风险度区划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高风险区和较高风险区面积分别为102.43 km2和3529.65 km2,占全区总面积的0.24%和8.25%,其灾害分布密度分别为20.50个/100 km2和2.38个/100 km2(均大于芦山地震灾区的平均值,尤其是高风险区)。高风险区和较高风险区的分布主要与人类工程活动密切相关,是人类经济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与实地调研结果对比发现,研究结果基本符合芦山地震灾区的实际情况,可以为芦山地震灾区恢复重建、聚落搬迁和人口分布再调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吉林省白山市长白朝鲜族自治县G331国道沿线崩塌灾害发育,破坏性大、处置困难。该文以研究区域崩塌灾害为研究对象,选取坡度、坡向、曲率、年平均降雨量、NDVI、岩性、距断层距离、距道路距离8个评价指标,通过信息量法揭示评价指标对崩塌灾害的贡献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其次,采用地理探测器分析崩塌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变异系数法获取权重系数,并利用ArcGIS平台对评价指标的信息量图层进行加权计算,生成危险性分区图。结果表明:距道路距离、NDVI、岩性是造成崩塌的主要影响因素。各危险区面积占比:中危险区>高危险区>极高危险区>低危险区。利用灾害点分布情况对危险性分区结果进行验证,得到8.82%的崩塌发生在高危险区,85.29%的崩塌发生在极高危险区,表明危险性分区结果符合实际,其评价结果对区域风险分析、防灾减灾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都江堰市地质灾害危险性及潜在影响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灾害学》2016,(2)
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其结果却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掌握地质灾害危险性空间分布情况,以及潜在的影响,对于地方政府的减灾防灾工作,具有指导意义。研究以都江堰市为例,选取坡度、岩性软硬程度、离构造线距离、植被覆盖度、年均降雨量5个危险性评估指标,综合应用层次分析法和信息量法,计算都江堰市地质灾害危险性,并以此将都江堰市划分为高、中、低、无危险区,统计危险区内土地利用和人口情况。结果表明:1都江堰市高、中危险区主要分布于成都平原向龙门山地过渡地带,呈北东方向,贯穿都江堰市的中部和西南部;2高、中、低危险区面积依次为172.28 km2、241.44 km2、104.40km2,分别占总面积的15.68%、21.97%、9.50%;3都江堰市内林地所受地质灾害潜在影响最为严重,高、中危险区内共有325.31 km2的林地受影响,危险区内总计有234 227人受地质灾害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11.
基于信息量模型的达曲库区滑坡危险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四川甘孜州达曲库区作为研究区域,根据库区内已有滑坡的形成原因,选择坡度、高程、地层、距水系距离和距断层距离等5个影响因素,利用基于G IS的信息量模型,实现了达曲库区滑坡灾害危险性区划。其中,高危险区面积4.02 km2,占0.90%;中危险区面积30.40 km2,占6.79%;低危险区面积126.46 km2,占28.23%;稳定区面积287.04 km2,占64.08%。经过与实际情况对比分析,区划结果可以作为达曲库区滑坡灾害治理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以地质灾害调查数据为基础,基于大量的野外考察、多源遥感影像解译,获取了899处次生地质灾害点。选取地形、地质、地震、气象水文和人类活动等5类共9项指标,利用GIS技术对地质灾害和各因子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基于K-prototypes聚类分析和最大似然分类法对灾区次生灾害的危险性进行分区和评价。结果表明:灾区地质灾害因类型而异,呈间断性集中分布;灾害危险性以中、高和极高危险为主,分别占总面积的35.10%、21.67%和24.38%,而极低和低危险区共占18.85%;灾害点的空间分布与灾害的危险性等级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直接验证了危险性分区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唐熠  谢晓燕  周秀华 《灾害学》2021,(4):101-106
利用广西壮族自治区91个台站1960-2020年上一年度12月至当年3月逐日气象数据,基于气象灾害危险性主要由气象危险因子活动强度和活动频次评估思路构建综合危险性指标,对广西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危险性进行评估和区划。结果表明:①广西低温雨雪冰冻的影响主要在桂东北和桂东区域,次低危险性区及低危险性区位于桂西、西南和桂南部沿海。灾害危险性主要来自低温。②危险区等级由东北向西南呈递减趋势,这种递减趋势低纬度要比高纬度明显,同时,随着纬度的增高,危险性区等级增大。在同一纬度上,又随着经度的偏东危险性区等级增大。③高危险区,占总面积的4.1%;次高危险性区占总面积的15.6%;中危险性占总面积的23.0%;次低危险性区及低危险性区分别占总面积的26.7%、30.6%。  相似文献   

14.
福建省茶叶气象灾害致灾危险性区划与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摸清福建复杂地形下茶叶单灾种及多灾种综合致灾风险,利用福建省1972—2014年气象数据和农业统计资料,构建致灾因子危险性区划指标体系,基于AHP-EWM方法和加权综合法量化计算各指标权重和灾害风险指数,开展茶叶单灾种及多灾种综合致灾危险性区划,评估福建省茶叶气象灾害致灾危险性。结果表明:福建茶树萌芽至展叶期寒冻害的致灾危险性最大,其次是越冬期冻害和采摘期连阴雨,而夏季高温和夏秋旱对茶树致灾的影响相对较小。福建大部茶区的气象灾害综合致灾危险性呈轻度至中度,轻度危险区主要分布在福建沿海地区及南部内陆县市的部分地带;中度危险区主要分布在除沿海地区和鹫峰山区、戴云山区、武夷山区、玳瑁山区和博平岭的高海拔地域以外的地域;重度以上危险区主要分布在鹫峰山区、戴云山区、武夷山区、玳瑁山区和博平岭山区的高海拔区域,其中1 000 m以上高海拔地区有严重气象灾害危险性。建议在轻度至中度气象灾害危险区增加茶叶种植面积,重度灾害危险区必须通过优化茶叶种植结构,种植耐寒的中小叶种及晚生的春茶品种,以避开气象灾害威胁,同时加强茶叶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和防御,通过"避"和"防"的措施减轻茶叶气象灾害风险;而对于高海拔地区(1 000 m以上)有严重气象灾害的危险性区域,种植风险高,不适宜种植茶叶。  相似文献   

15.
《灾害学》2020,(3)
山洪灾害威胁着山丘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山区土地类型和环境状况都在发生变化,也影响了山洪灾害风险。以粤西马贵河流域为例,基于HEC-HMS水文模型与Flo-2d水动力模型耦合的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危险性评估,以土地利用类型等级划分表示承灾体易损性,完成了历史灾害再现下流域内三个不同区块2009年和2019年下垫面情景的山洪灾害风险评估,探究不同垫面情景风险差异及其原因。结果表明:流域不同流段,灾害风险水平有明显差异;在经历特大山洪灾害十年后,马贵河流域总体风险水平仍然有增加趋势;城镇化进程中建设用地向山洪危险区扩张,是风险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针对我国山洪灾害空间分布特点,基于自然灾害风险理论,确定全国山洪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在大尺度山洪灾害危险评估比较研究的基础上,从可能引起山洪灾害发生的外界触发因子和可能遭受潜在损失的承灾体两个角度出发,选取山洪灾害风险评估指标构建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危险性指标主成分,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在GIS技术支持下,制作各因子指标分布图,开展全国山洪灾害危险性及易损性定量分析,完成全国山洪灾害风险定量评估并得到风险分区图。最后将风险评估结果与全国山洪灾害防治类型区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山洪灾害风险分区与防治类型区吻合较好,高风险区基本分布在我国的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未来山洪灾害防控重点可从影响山洪灾害风险程度的危险性因子和易损性因子入手。  相似文献   

17.
黄淮海地区夏玉米洪涝灾害风险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黄淮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安徽、山东)107个气象台站1970-2012年日降水量及地形、河流、植被等数据,采用信息扩散方法、层次分析法、加权综合评价法,结合GIS空间技术,运用灾害风险评估原理,对黄淮海地区的夏玉米洪涝灾害综合风险进行了区划。结果表明:黄淮海地区夏玉米洪涝危险性整体偏高,高危险区在各省均有分布,主要在黄淮海西北部、中部及南部小部分地区,占总面积的17.91%;敏感性较高,高敏感区分布在黄淮海西北部及中部部分地区,占总面积的12.11%;易损性整体较低,高易损区很少,主要分布在黄淮海西北部、中部及南部部分地区,占总面积的5.50%;洪涝综合风险较高,高综合风险与危险性、敏感性及易损性高的地区相吻合,占总面积的11.19%。还对区划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分析所得结果与实际吻合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18.
首先对基于成灾条件的滑坡危险性评价串并联模型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滑坡发生原理的分析,将滑坡成灾条件划分为触发因素系统(充分条件)和内部因素系统(必要条件)两类,滑坡只有在触发因素系统(充分条件)和内部因素系统(必要条件)共同作用下才会发生,建立了滑坡危险性评价的概念模型;通过分析电路三要素(电压、电阻与电流)与滑坡成灾条件的关系,首次建立了基于滑坡成灾条件的滑坡危险性评价串并联数学模型并定义了其算法。研究结果表明:模型能在结构和功能上表征滑坡的发生原理。然后,运用所建立的模型对研究区5·12汶川地震条件下滑坡危险性进行了评价。通过分析地震滑坡成灾条件,借助arcgis软件实现了对研究区地震条件下滑坡危险性的定量评价,并用遥感解译和实地调查的5·12汶川地震触发的滑坡数据对评价结果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73.56%地震滑坡位于极高危险区与高危险区,发生率也以极高度危险区与高度危险区较大,分别为0.319 4和0.185 0,滑坡发生率总体上随危险性等级的增加而增大,说明这种评价方法得出的危险等级与实际滑坡发生情况吻合。  相似文献   

19.
《灾害学》2020,(3)
提供了一种基于潜在风险指数(FFPI)的山洪灾害风险预警技术的研究方法,该方法首先基于坡度、土地类型、植被覆盖、土地利用等因子构建了全国1 km的山洪灾害潜在风险指数,通过山洪灾害事件的验证,FFPI高值区覆盖了大部分的山洪灾害事件发生区域,其对山洪灾害的空间预测有较好的精度和可参考性;其次,结合山洪潜在风险指数(FFPI)建立了全国5 km的格点化山洪致灾临界雨量,这为无资料区域山洪临界雨量的确定提供了新的思路;最后,以网格降水预报为前端驱动,实现了全国高精度的山洪灾害风险预报,并对近几年的山洪灾害事件实例进行了预报验证,具有较好的可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着重比选确定性模型(CF)和逻辑回归模型(LR)的组合评价模型(CFLR组合模型)与国际地质灾害减灾联合会的评价模型(ICG模型),应用于我国大尺度区域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价结果的合理性和准确性。评价指标均为7个:坡度、岩性、地质年代、距断层距离、月降雨量变差系数、年平均≥50 mm暴雨日数和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评价单元为1km×1km栅格。评价区域为中国和广东省。合理性检验结果表明,虽然ICG模型应用于中国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危险度评价基本合理,但CFLR组合模型对中国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危险度的评价结果更为合理。准确性检验结果表明,无论从中国范围还是广东省范围来看,CFLR组合模型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均高于ICG模型。由此可见,适用于欧洲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ICG模型,在中国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价应用中并没有优势。CFLR组合模型则可以较为准确地对中国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进行评价,可推荐为中国区域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价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