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针对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工程与农业生态经济社会协同性研究滞后的现实,在构建退耕还林工程与农业生态经济社会协同性表征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建立耦合度模型分析了二者的协同性及相关问题,将退耕还林工程与农业生态经济社会系统协同关系划分为4个阶段:(Ⅰ)协作推进与发展阶段,(Ⅱ)相悖阶段,(Ⅲ)无序失衡阶段,(Ⅳ)抑制发展阶段。其中阶段Ⅲ只是理论结果,在实际政策约束和农户行为的影响下一般不会出现;而阶段Ⅱ和阶段Ⅳ可能会短期出现。以安塞县为例,系统分析了不同阶段协同性演变过程:1995—2014年,安塞县先后经历了相悖阶段和协作推进与发展阶段,目前处于协作推进与发展阶段的下降时期。基于此,需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区域内资源的有效利用率,通过林种结构的合理布局,提高退耕林分质量,推进退耕还林工程与农业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2.
王继军  李慧  苏鑫  杜娜 《自然资源学报》2010,25(11):1887-1896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潜变量与潜变量、潜变量与可测变量及可测变量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结构方程模型的建立很好地描述了这一复杂关系。通过对吴起县、安塞县和宝塔区共建的中尺度生态农业建设试验示范区、米脂县等3个典型区域所代表的黄土丘陵区及其各个区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结构方程模型的建立与运算,结果表明: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等外力作用下,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运行模式基本揭示了农业产业与农业资源相互耦合这一本质规律,但现状耦合模式并未充分利用农业资源,系统耦合效果较低。农业产业与农业资源对系统耦合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54和0.16,农业产业和农业资源之间的相关系数只有0.28,即农业资源没有很好地支撑产业的发展,导致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效果不明显,存在着局部相悖的态势,潜伏了林草资源与其相关产业链网缺失现象。为此,需要强化农业产业与农业资源的互动过程,特别要发展林草及其相关产业,促进林草资源的有效利用,促使系统耦合效果的不断提高,增加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重大生态工程规划设计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生态问题已成为阻碍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屏障,解决生态问题的主要途径是实施生态治理工程。我国开展的诸多生态治理工程以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最为典型,由于相关理论研究长期滞后于生产实践需求导致该工程在推进过程中“边实施、边调整、边总结”。论文剖析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不同阶段出现的问题以及国家采取的相应对策。通过理论分析指出生态问题是经济社会系统内部矛盾的外在表现,生态治理工程既要解决生态退化及危害,又要解决诱发生态问题的经济社会内部矛盾;生态工程设计需要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支撑。重大生态工程设计之初需要考虑技术储备、工程成本、成果稳定性(经济社会系统内部矛盾解决程度)、推广性、综合效益、政策及法律法规搭配等问题以达到“内外兼治”的效果,避免因“边实施、边调整、边总结”带来的工程风险和浪费,最终保障工程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林琪 《环境》2022,(7):56-58
<正>“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协同推进减污降碳已成为我国新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必然选择。面对生态文明建设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生态环境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能源局联合印发《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5.
在农业发展实现全面绿色转型过程中生态产品潜力巨大,农业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是增强农业绿色发展内生动力的关键。本文从农业生态产品与社会福利之间的关联关系出发,认为增强农业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有助于农业节本增效与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当前阶段,农业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过程受到政策体制不健全、市场发育程度不高、农户可持续经营能力不足等因素的制约。为此,需要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分阶段、分区域、分主体、分渠道推进农业生态富民的基础能力建设,由点及面在全社会形成协同推进农业生态富民的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6.
黄河(清水河段)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存在形式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应用连续化学浸提技术对黄河水体中重金属在不同粒径沉积物上的分布特征以及存在的化学形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1 )沉积物的粒径越小 ,重金属的含量越高 ;(2 )黄河 (清水河段 ) 1 2 0目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的重金属分布为Pb:Ⅵ >Ⅳ >Ⅲ >Ⅴ >Ⅰ、Ⅱ ;Ni:Ⅵ >Ⅴ >Ⅳ >Ⅰ >Ⅲ >Ⅱ ;Cu:Ⅵ >Ⅳ >Ⅴ >Ⅲ >Ⅰ >Ⅱ ;Mn :Ⅵ >Ⅲ >Ⅳ >Ⅴ >Ⅰ、Ⅱ ;Fe:Ⅵ >Ⅳ >Ⅴ >Ⅲ >Ⅰ >Ⅱ ;Zn :Ⅴ >Ⅵ >Ⅳ >Ⅲ >Ⅰ、Ⅱ ;Co:Ⅵ >Ⅳ >Ⅴ >Ⅰ、Ⅱ、Ⅲ ;Cd :Ⅱ >Ⅲ >Ⅳ >Ⅰ、Ⅴ、Ⅵ (Ⅰ—水溶态 ,Ⅱ—可交换态 ,Ⅲ—碳酸盐结合态 ,Ⅳ—Fe Mn氧化物态 ,Ⅴ—有机态 ,Ⅵ—残渣态 ) :  相似文献   

7.
以鲫鱼为材料,研究了钙和铅相互作用对鲫鱼毒性效应的影响.试验分为5组,分别为空白对照Ⅰ组、单独染铅Ⅱ组(0.1 mg·L-1)及铅钙联合组(Ⅲ组:0.1 mg·L-1铅+2 mmol·L-1钙,Ⅳ组:0.1 mg·L-1铅+4 mmol·L-1钙,Ⅴ组:0.1 mg·L-1铅+6 mmol·L-1钙),处理35 d后,检测鲫鱼肌肉、鳃中铅含量,以及肝胰脏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表明,与Ⅰ组比较,Ⅱ、Ⅲ组鲫鱼肌肉、鳃中铅含量增高(p0.05),Ⅴ组鲫鱼肌肉中铅含量降低(p0.05),与Ⅱ组比较,Ⅳ、Ⅴ组鲫鱼肌肉、鳃中铅含量降低(p0.05);与Ⅰ组比较,Ⅱ组CAT活性降低(p0.05),Ⅲ、Ⅳ和Ⅴ组CAT活性升高(p0.05),与Ⅱ组比较,Ⅳ、Ⅴ组CAT活性升高(p0.05);与Ⅰ组比较,Ⅱ、Ⅲ和Ⅴ组T-AOC活性降低(p0.05),与Ⅱ组比较,Ⅲ、Ⅳ和Ⅴ组T-AOC活性增高(p0.05);与Ⅰ组比较,Ⅱ、Ⅲ、Ⅳ和Ⅴ组MDA含量升高(p0.05),与Ⅱ组比较,Ⅲ、Ⅳ和Ⅴ组MDA含量降低(p0.05).由此可见,钙可竞争鲫鱼对铅的吸收,降低铅在其肌肉、鳃中的蓄积,提高鲫鱼肝胰脏的抗氧化能力,表明钙能降低铅的毒性效应.  相似文献   

8.
本文系统回顾了中国环境战略与政策的发展进程,总结了中国环境战略与政策的特点及变化特征,并进一步提出新时期中国环境保护战略与政策的推进方向。中国环境战略与政策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主要分为探索起步阶段(1972—1983年)、初创建立阶段(1984—1991年)、框架完善阶段(1992—2002年)、提升发展阶段(2003—2012年)、改革突破阶段(2013年至今)五个阶段,而随着中国环境战略与政策的发展,环境战略理念与环境政策导向都发生了转变。文章指出,未来中国环境保护战略与政策要应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需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求,重视推动制度重构和绿色转型,推动走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强化制度政策的内生动力,加强政策统筹协同。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生态文明理念,分析了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耦合模式与演化过程,提出区域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对策,即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及战略型新兴产业;提高人口素质,提升城镇综合实力;发展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保护自然,推进区域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所处的阶段和时期做了分析,提出"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主线应该是"巩固、调整、充实、提高",原则是"分类推进、精准施策、协同治理、社会共治",并提出了"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方向:完善制度建设,夯实生态环境保护基础;健全管控手段,提高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推动绿色发展,促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化;强化科技支撑,建立有效的科研保障体系;实施重点工程,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11.
基于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利用中国2001-2015年生态与经济发展情况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生态一经济复合系统协同程度虽然逐步提升,但整体水平偏低,其主要原因是生态系统内部发展存在不协调。在此摇础上,提出推进经济系统持续发展、提高生态系统内部协调度和实现生态一经济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强调政策制定应当具备适应性和延续性,政策实施应当加强监察力度,以期为中国生态经济的协同发展提供科学方法与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2.
佟新华 《环境保护》2014,(12):46-47
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工作对生态功能区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生态功能区的城市化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滞后、产业结构水平低、科技力量薄弱、开发资金短缺等问题,导致区域可利用资源量不断减少,生态环境日益脆弱,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大。为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生态功能区应基于本地特色建立区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系统,提高环境保护力度,推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形成,从而加强技术创新,构建区域生态文明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3.
环境生物学     
~18环图X一49 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退耕还林(草),再造山川秀美的历史机遇面前,针对塔里木河干流区尤其是下游绿色走廊生态环境恶化的现实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具体原因,阐明在合理开发、利用和配置水资源的前提下,退耕还林(草)是改善生态环境的有力措施以及实施退耕还林(草)对改善该区域生态环境的作用和意义,论述退耕还林(草)应掌握和处理好改善生态与经济发展、改善生态与农业结构调整、现代技术应用与传统方式的关系,探讨退耕还林(草)中合理的林草比例及科学的林草结合方式。参2X171 .4·2(X) 102579太湖生态修复治理工程/陈…  相似文献   

14.
在产业与生态环境矛盾日益剧增背景下,生态化产业发展是有效促进产业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本文通过阐述农业、工业、旅游业产业发展生态发展的重要性,从政策、科技等角度阐述如何更好进行产业生态化发展,从而推动旅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推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5.
金钊 《地球环境学报》2022,13(2):121-131
黄土高原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20余年,区域生态环境发生巨大变化,过度植被恢复产生的负效应也逐步显现,有关黄土高原高强度植被恢复的可持续性问题引起讨论。当前,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已进入一个节点性时期,但植被重建的终极目标并不十分明确。未来50—100 a,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环境效应与可持续性如何,目前缺乏前瞻性的科学认识。鉴于这一问题,本文对黄土高原近20 a大规模植被恢复和重建产生的生态、水文、侵蚀和气候效应进行了回顾,并对在甘肃庆阳南小河沟长期退耕还林和还草小流域持续开展近10 a的观测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分析,探讨长期自然和人为植被恢复背景下小流域的生态水文效应,最后从小流域视角对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的可持续性进行了探讨。针对当前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挑战,提出了退耕还林还草的两阶段论。第一阶段为退耕还林还草实施至今20 a,主要目标是增绿、控蚀、减泥沙,目前这一目标已基本实现;第二阶段为未来20—30 a,目标是稳绿、增水、促发展,当前工作的重点是需要针对第二阶段的目标开展规划和研究工作,提高黄土高原生态质量的持久性和区域人地关系的协调。  相似文献   

16.
在退耕还林工程背景下,以退耕还林实施后生态效果较显著的延安市为研究对象,基于解译的三期影像数据,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在2 km×2 km的格网尺度下测算延安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服务价值(ESV),并结合空间探索性数据分析,探讨ESV的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的时间变化特征及空间转移的关联性和异质性。延安市的实证分析显示:(1)1990-2015年间,ESV的增减主要发生在耕地、林地和草地之间,林地和草地ESV合计转入21.29亿元,且转入量主要发生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之后;(2)生态服务功能主要由林地和草地提供,ESV的时间变化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的过程,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促进ESV的增长,2001-2015年间增长了5.34%;(3)空间探索性分析显示,ESV在格网尺度下呈现出显著的"南高北低"分布格局,并在空间上表现出正向的集聚性和依存性,ESV的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效果比较明显,并且高高集聚区与林地、草地的空间分布相吻合,低低集聚区与耕地、城乡建设用地的空间分布相吻合。整体而言,延安市土地利用类型转移和ESV的增减变化与推行退耕还林工程在时间上呼应、在空间上匹配,政府主导的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环境恢复与保护起到显著的积极作用。因此,对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服务功能,以耕地为主的北部地区应在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基础上,注重农业生产与生态效益平衡,而林草资源丰富的南部地区则继续发挥生态屏障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7.
湖泊、海岸沉积物中的氮(N)、磷(P)等营养物质可以通过静态扩散或沉积物再悬浮向水体中释放。沉积物再悬浮过程中N、P的释放量可能大于静态扩散的释放量,特别是沉积物液化时再悬浮过程会对水体中N、P浓度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利用波浪水槽试验,研究了沉积层中的N、P在静置固结阶段(I)、加波未液化阶段(Ⅱ)、加波液化阶段(Ⅲ)中的释放规律。试验结果表明:阶段I水中的总磷(TP)、溶解性总磷(TDP)、总氮(TN)、溶解性总氮(TDN)浓度最低。阶段Ⅱ水中TP比阶段I提高了数倍,阶段Ⅱ水中TDP浓度比阶段I平均仅提高了0.2倍;阶段Ⅲ水中TP和TDP比阶段I分别提高可达59倍和25倍。阶段Ⅱ和Ⅲ水中TN、TDN均比阶段I提高了数倍。  相似文献   

18.
我国经历了"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三个重要的历史发展阶段,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和战略也分别经历了"启蒙阶段""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文章提出环境保护联防联控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理论基础是协同理论,实践基础是环境空气质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新时代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与环境保护联防联控两者协同性存在的问题以及下一步工作建议:推动形成与重点经济区域、重点城市群对应的环境保护联防联控一体化机制;积极鼓励开展跨行政区的生态环保合作;加快体制改革和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建立跨学科、跨行业、跨部门的区域科研合作机制,共享科研数据;进一步强化联防联控责任主体等。  相似文献   

19.
宁夏沿黄地区生态功能重要,但自然生态系统较为脆弱;环境质量总体为全国平均水平,但局部局地环境污染问题突出;部分自然资源具有一定优势,但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偏低。近年来,沿黄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扎实推进,但受本地自然本底特征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影响,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任务仍然艰巨。我国相关部门应围绕生态建设与修复、环境保护与治理、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三大领域,统筹谋划、系统治理、协同推进,推动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相似文献   

20.
人为活动对冈曲河大型底栖动物空间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监测人为活动对高海拔山区河流的影响,以香格里拉冈曲河为例,应用多维统计分析与排序分析,探讨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对人为活动的响应. 研究表明,冈曲河受到低浓度重金属污染,农业活动和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相对较轻,总体水质状况符合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Ⅰ,Ⅱ类水质标准. 聚类分析显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可分为4组:组Ⅰ(北支翁水河)与组Ⅱ(南支格咱河)采样点受人为活动的影响最轻;组Ⅲ采样点主要受开矿和农业活动影响;组Ⅳ采样点受重金属污染相对较重. 4组采样点在无度量多维标定法(NMS)排序轴上的分布差异明显,组Ⅰ与组Ⅱ采样点体现出空间分布差异,而人为活动主要影响组Ⅲ与组Ⅳ采样点. 随河级增加,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除受到水深、河宽、水温、浊度和海拔高度等环境因子的影响外,组Ⅲ与组Ⅳ采样点影响底栖动物群落退化的主要因素为Cu,Pb和NO-3-N. 石蛭科和毛缘蛾蚋为组Ⅰ采样点的指示种;叉襀和倍叉襀等敏感类群为组Ⅱ采样点的主要指示种;组Ⅲ的指示种为中耐污种短石蛾和蜉蝣,以及强耐污种寡毛类;涡虫为组Ⅳ采样点的指示种,表明涡虫具有较高的重金属污染耐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