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挂膜生长的白腐真菌处理草浆造纸黑液废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比较了几株白腐真菌在造纸黑液废水中的挂膜生长状况及其对黑液废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在pH6.0的废水中添加葡萄糖1.0g/L,酒石酸铵0.2g/L及适量无机盐时,黄孢原毛平革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和侧耳菌(Pleurotus ostieatus)以及本实验室自选的白腐真菌S22的挂膜状况和对黑液废水的处理效果最好.废水中添加的葡萄糖和酒石酸铵的浓度分别为1.0g/L和0.2g/L时,侧耳菌的挂膜和对黑液废水的处理效果最佳.S22菌在pH10.0时其木质素降解率和COD去除率最高,分别可达84%和69%.黄孢原毛平革菌、侧耳菌和S22菌能够在碱性较强的废水中生长挂膜并显著降解木质素,表现出对废水很强的适应能力.生物膜对黑液废水的半连续化处理结果表明了生物膜法的优越性.图8表1参14  相似文献   

2.
UV-Fenton法促进白腐菌处理草浆造纸蒸煮黑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UV—Fenton法能够产生羟基自由基氧化草浆造纸蒸煮黑液中的有机质,白腐菌能够降解草浆造纸蒸煮黑液中的木质素,降低黑液COD,但是分别采用两种方法处理草浆造纸蒸煮黑液,效果都不明显.本研究初步探索了UV—Fenton法作为预处理对白腐菌处理草浆造纸蒸煮黑液体系的影响.与仅采用白腐菌处理黑液的效应相比,UV—Fenton法氧化黑液体系中易氧化的物质,改变了体系中难降解物的特性,降低了可溶性糖的含量,结果能提高白腐菌木质素降解酶系的分泌及酶的活性,增强白腐菌降解木质素及去除黑液COD的能力.图5表1参10  相似文献   

3.
异养硝化微生物菌剂及其好氧颗粒污泥的脱氮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3个相同的反应器(No.1、No.2、No.3)中,向活性污泥中投加异养硝化微生物菌剂,以批次试验和SBR试验的方式,研究了异养硝化微牛物菌剂对模拟废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该菌剂可以大幅度提高活性污泥对氨氮和COD的去除率.批次运行试验中,反应器No.1运行3 d,氨氮去除率大于98.11%,COD去除率大于99%.该投加菌剂的活性污泥每克干污泥的脱氮能力为15.77 mg d-1.以SBR方式运行16 d的试验中,可能是由于功能菌株的流失导致3个反应器的脱氮效果有逐步降低的趋势.采用该异养硝化脱氮微生物菌剂培育出的异养硝化好氧颗粒污泥对模拟废水进行了脱氮试验.在较低运行温度(11~13℃)下以SBR方式运行10 d,反应器处理效果稳定,氨氮去除率70.75%~76.42%,COD去除率在90%以上.该异养硝化好氧颗粒污泥每克干颗粒的脱氮能力为372.00 mg d-1.以上试验都没有发现硝酸氮和亚硝酸氮的积累.图5表1参19  相似文献   

4.
光伏产业清洗剂废水冬季生物处理难稳定达标.操作参数调控与工艺的优化组合对微生物活性的提高及清洗剂废水稳定达标处理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实验室摇瓶试验以COD(Chemical Oxygen Demand)去除率、COD去除速率等为表征指标探究不同温度以及低温下p H、C/N(COD/NH_4~+-N)及处理工艺等对该废水生物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10℃下清洗剂废水生物处理效果受到明显抑制,21.5 h时COD去除率仅为49.7%,较30℃下降31.0%;偏碱性条件更利于该废水的处理.p H 8条件下COD去除率较p H为5.5时提高57.2%;初始C/N在8:1到32:1之间更利于该废水的处理.清洗剂废水在生物处理后期均出现降解停滞现象.进一步比较不同工艺下清洗剂废水的低温(15℃)处理效果,在15℃、p H 7-8和C/N 16:1条件下,相比活性污泥法,接触氧化法可将COD去除率提高7.5%左右;而两段式接触氧化法可将第二段处理中的COD去除率提高16.6%左右,最终出水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中的一级标准.本研究通过两段式接触氧化实现了清洗剂废水的有效处理,但是该废水的降解动力学及两段式接触氧化体系中的微生物低温降解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图4表3参19)  相似文献   

5.
分别研究了SBR法,水解酸化预处理及工艺组合对餐饮油脂废水的处理效果,确定了最佳处理工艺.同时,实验考察了曝气时间、污泥沉降比、溶解氧等因素与处理效果的关系,从而确定最佳的反应条件.结果表明,在曝气时间为2 h、SV为30%、DO为3 mg.L-1的条件下,SBR工艺处理餐饮油脂废水中COD、动植物油脂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91.2%、82.5%;经水解酸化预处理,出水COD、动植物油脂平均浓度分别为1062.90 mg.L-1、50.66 mg.L-1,去除率均值分别为36.9%、83.5%;经水解酸化+SBR组合工艺处理后,废水出水COD平均浓度为93.66 mg.L-1,去除率高达94.8%,出水动植物油脂浓度为4.9 mg.L-1,去除率为98.25%.  相似文献   

6.
流化床三维电极电催化氧化深度处理焦化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以焦粒为粒子电极的流化床三维电极反应器对二级生化处理后的焦化废水进行深度处理。结果表明:采用以焦粒为粒子电极的流化床三维电极反应器能有效降解废水中的有机物,COD去除率依赖于粒子投加量、电流密度、电导率、pH值、曝气量等操作参数的影响。在电导率(以S计)为7.1 m.cm-1,曝气量为160 L.h-1,电流密度(以A计)为48 m.cm-2,pH值为5.0,投加量30 g.L-1时,电解30 min,COD的去除率超过60%,表明流化床三维电极反应器在焦化废水深度处理中有很好工程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内电解-混凝组合技术对合成制药废水的预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亮  王灿  季民  王郭城 《环境化学》2011,30(7):1311-1315
采用多级内电解反应器与混凝沉淀组合技术预处理典型合成制药废水.研究结果表明,组合技术对制药废水的COD去除率高于单一混凝技术和单一内电解技术;以PAM作为混凝剂的处理效果优于Ca(OH)2,在PAM投加浓度为10 m.gL-1,pH值为8的条件下,内电解与混凝沉淀组合技术对制药废水COD的去除率可达到30%.同时,组合...  相似文献   

8.
采用新型厌氧好氧一体化生物反应器对发酵废水进行了中试处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系统总有机负荷最高可达到8.88kg(COD)m-3d-1,系统去除率稳定在88.10%~96.88%,说明反应器处理效率高,抗冲击能力强.反应器结构合理,利于保持丰富、高活性的微生物,反应器厌氧区颗粒污泥TS高达83.9gL-1,VS/TS为56.9%~57.4%,比产甲烷活性为280~350mL(CH4)gvss-1d-1;好氧区固定化微生物TS高达64.03gL-1载体,VS/TS为94.02%~94.30%.反应器各功能区对废水的降解过程分析,说明反应器厌氧区和好氧区一体化结构合理,可将废水逐级降解,从而保证整个系统的处理效果.图8表4参11  相似文献   

9.
以垃圾渗滤液污染地下水为研究对象,选择沸石、无烟煤、陶粒、活性炭、炉渣、粉煤灰、零价铁、石英砂作为填充材料,设计7种地下可渗透反应格栅(PRB),分别为反应器1、2、3、4、5、6和7。通过连续实验模拟,对PRB技术治理污染地下水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研究,监测反应器处理效果,分别7种反应器内流速、EC、Cl-的变化及对污染物去除效果及其影响进行分析,探索污染物去除机理。结果显示,反应器水渗流速度在80-150 cm.d-1情况下,对COD去除率为82.22%-88.88%,对Cl-去除率为-0.20%-1.68%,对色度去除率为36.38%-71.86%,表明利用新型PRB技术防控渗滤液污染地下水是可行的,但仍有些技术问题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藻菌共培养体系对养殖废水的处理效果,优选最佳的共培养方式和处理时间,研究普通小球藻(UTEX2714)和活性污泥在5种共培养体系中对污染物的去除效率[游离小球藻和游离活性污泥(Sc+Sa),游离小球藻和固定化活性污泥(Sc+Ia),游离活性污泥和固定化小球藻(Sa+Ic),固定化小球藻和固定化活性污泥(Ic+Ia),藻菌共固定[I(c+a)](藻菌:小球藻和活性污泥),考察体系的稳定性和胶球的可重复利用性.结果显示:游离活性污泥和固定化小球藻共培养体系在48 h对养殖废水的处理效果最佳,对氨氮(NH4+-N)、总氮(TN)、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的去除率分别为93.89%、91.95%、97.53%、93.41%;细胞比增长速率0.214/h,均大于其他4组共培养体系.稳定性试验中胶球在使用一个周期(48 h)后用CaCl2再次加固可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可稳定运行8个周期,NH4+-N、TP的去除率分别在81.59%-93.69%、84.23%-98.74%.本研究表明Sa+Ic共培养体系运行48 h能有效处理养殖废水;稳定性试验中,加固方法能有效保证系统稳定运行;结果可为藻菌共培养体系处理水产养殖废水的实际应用提供基础数据.(图6表3参38附图2附表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