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许峰 《安全》2001,22(1):18-19
在工矿企业,特别是化工企业的检修中,罐内作业是较为频繁的。罐内作业是指凡进入塔、釜、槽、罐或其它闭塞器皿内进行的作业,其作业危险性大,如果安全技术措施落实不好,极易造成人身伤亡事故,所以加强罐内作业安全技术措施是企业检修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
某年 12月 14日 ,某钢铁公司化工厂检修车间接到补焊四回收车间五号粗苯贮罐任务。他们先对罐内进行水洗汽蒸处理 ,经取样分析 ,罐内碳化合物、一氧化碳等爆炸物为零 ,但罐内底部有部分残渣没有清理干净 ,安全科提出将罐内残渣处理干净再动火补焊。四回收车间负责人说 ,人下不去 ,不好清理 ,提出改用水封 ,安全科同意。 16日 ,检修车间办了动火证后 ,检修班长带领全班人员开始补焊 ,在动火期间未发生意外。 2 8日下午 ,四回收车间技术人员征得检修车间领导同意后进行验收 ,先组织用蒸汽打压试验 ,发现 7处泄漏 ,需要继续补焊。下午 1时许 ,…  相似文献   

3.
高炉检修作业多数是在高炉内、管道内、除尘器或料仓内检修,应特别注意防范煤气中毒窒息事故,检修人员必须佩戴防毒面具。在检修之前,必须用一氧化碳报警仪检测煤气浓度,浓度在安全范围之内,方可从事检修作业。在检修过程中,罐外均应有专人监护。检修作业必须严格执行设备操作牌制度,应派专人核查进出人数。当发现出入人数不符时,应立即查找、核实。  相似文献   

4.
(1)严格按照安全规程操作。在使用或接触有毒有害气体时,应按照规定佩戴好劳动防护用品,如防毒面具、防护镜等。(2)开通作业场所的通风排毒设备,保证空气流通。(3)进入密闭容器内维修时,应对容器内的有毒气体和氧浓度进行检测,确认安全后方可进入。(4)进入容器罐内作业时,进罐人员必须穿戴好工作服、工作鞋、手套、空气呼吸器和防毒面具,还要带上信号绳和保  相似文献   

5.
地上常压储罐内的易燃蒸汽爆炸后.会使罐壁与罐底间的焊缝或侧缝开裂,严重时可导致罐体撕裂.有时爆炸产生的冲击波甚至会将储罐炸飞。如果储罐设计良好且维护适当.当罐内易燃蒸汽发生爆炸时.会使储罐顺着罐壁到灌顶间的焊缝开裂.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只会在受损的罐内发生着火.罐内物质一般也不会泄漏。为了防止储罐发生爆炸事故.首先要了解易发事故的储罐类型.并且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这些储罐的维护。  相似文献   

6.
2007年8月2日9时50分,浦城正大生化有限公司浦潭厂区发酵Ⅴ车间,按照检修作业计划,办理完T402#糖罐<进罐作业许可证>(NO0001059#)及相关工作后,由维修工黄××、鲍××配戴好安全防护用品,从罐顶人孔进入80M2罐内例行检修,由陈××在罐口负责监护.  相似文献   

7.
液化石油气储存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会在罐底积一些粉末状黑色残渣,吸附大量的液化石油气残液。残渣易与氧气反应,产生自燃现象,可能引起火灾与爆炸。为了确保液化石油气储存设备安全,在检验时,设备内部的残渣必须得到清理,并可进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8.
液烃燃料罐泄漏酿成事故时,向罐内强制连续注水,使水占据罐内下部空间,使泄漏物低害或无害化,以得到紧急处理事故的时间,创造抢险的条件。本措施易于进行,可用于现场管道和设施的接口实施,亦可供罐区安全设计时参考。  相似文献   

9.
液烃燃料罐泄漏酿成事故时向罐内强制连续注水,使水占据罐内下部空间,使泄漏物低害或无害化,以得到紧急处理事故的时间,创造抢险的条件,本措施易于进行,可有于现场管理和设施的接口实施,亦可供罐区安全设计时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钻井废弃泥浆及岩屑不落地处理工作中,废弃泥浆通过各个均质罐进行密度调节和破胶脱稳处理。由于废弃泥浆本身含砂量较大,加之搅拌器搅拌效果不佳,极易造成底部四周泥砂堆积,影响破胶脱稳效果。必要时需要人员进入罐内进行清理,这是典型的有限空间作业。  相似文献   

11.
事故过程2006年7月7日早8时,某氧化铝厂蒸发车间清理班检修人员正在更换老蒸发Ⅰ组蒸发器管道考克闸门。8时40分,操作工人将老蒸发Ⅰ组蒸发器停下后进行水洗。9时30分,检修作业负责人石某带领检修人员霍某到现场查看需要清理和更换的考克闸门,到现场后两人对考克闸门进行了初步清理,但考克闸门没有清理到位。9时45分,工段长郑某得知老蒸发Ⅰ组蒸发器水洗快结束了,便安排车间工作票签发人签发《设备检修、清理作业  相似文献   

12.
正凡进入炉、塔、釜、罐、槽车、管道、下水道、沟、坑、井、池等封闭、半封闭设备及场所作业统称为受限空间作业。炼化生产装置检修过程中进入受限空间作业非常频繁,这些受限空间内可能残存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危险物质,在生产检修中易发生着火、爆炸、中  相似文献   

13.
氧化铝生产企业大型设备以炉、窑、槽、罐、池、坑、井等非标设备为主,在清理检修过程中,多涉及有限空间作业。氧化铝生产工艺的特点是生产流程长、大型设备多、物料腐蚀性强(多含有酸或碱),如果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及控制,容易发生安全事故。中铝中州铝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州铝业”)从氧化铝生产企业的特点出发,不断强化对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管理经验对同类企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1990年8月25日,内江市白马酒厂酒母罐内发生了一起奇怪的“引火烧身”事故。 当天,几个检修工加班检修酒母罐,进行焊接。由于罐口小,又无抽烟散热设施,焊工进罐施焊仅十多分钟,罐内就烟雾弥漫,热浪灼人,无法继续工作。一位名叫吴安全的检修工,提出向罐内吹氧气驱烟降温。对吴安全的提议,周围几名检修工均未提出异议。于是,吴亲自动手取下焊枪,将氧气管插入罐内吹氧。连续吹氧几分钟后,吴安全率先进入罐内,他感到好受多了。当他刚打开焊枪准备施焊时,罐内发生了剧烈燃烧。吴好不容易从罐内爬出时,全身已烧成一团火球。人们赶紧替他扑灭身上的…  相似文献   

15.
化工生产工艺流程比较复杂,化工设备塔、釜、槽、罐、锅炉、压容器和管道多数为特种设备,而这些化工设备运行时所接触的介质,多数是有毒、有害、易燃、易爆、强碱强酸性物质,在化工工艺运行过程中又处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因此,化工设备内有限空间的检修作业过程中,存在许多不安全因素。设备与设备之间、设备内外之间相互隔断,导致作业空间通风不畅,照明不良;活动空间较小,工作场地狭窄,导致作业人员出入困难,相互之间联系不便,不利于作业监护;有限作业空间内,一般温度和热度较高,导致作业人员体能消耗较大、易疲劳;易出汗,易发生触电事故…  相似文献   

16.
王立群  高成凤  姚丹丹 《安全》2011,32(3):32+34
1事故概况2010年6月29日16时40分左右,辽阳某公司原油输送站1个30000m3原油罐在清罐作业过程中,发生可燃气体闪爆事故,致使罐内作业人员3人死亡,7人受伤。2010年6月,该公司原油输送站对1个30000m3原油罐进行清罐作业,该罐顶部设有3个通风口,下部设有2个人孔、1个排渣口。25日上午9时厂方采用0.3MPa压力的蒸汽进行蒸罐,持续时间77h,28日下午2点停止供应蒸汽,然后打开各罐孔进行自然冷却。  相似文献   

17.
一、事故回放去年7月下旬的某日中午.某小型香醋酿造厂在清洗成品醋塑料储罐时发生一起缺氧性窒息事故.造成3人死亡。事故当日(厂休日)9:30分左右.清罐丁和负责生产和安全的副经理2人进入厂区清罐作业(按惯例.应该是由清罐工下罐清洗作业.负责生产和安全的副经理在罐顶将清理的醋渣用塑料桶吊出罐外)。  相似文献   

18.
<正>2010年6月10日,法国一医药工厂的废弃液处理罐内,发生蒸气云爆炸事故,共造成1名员工死亡,4名员工受伤,财产损失约260万欧元。根据塞韦索二号指令,该事故被定为"重大事故"。事故简介2010年6月10日,法国布林迪西省所属一医药工厂内,员工对废物处理罐的进料管进行动火作业时,引发蒸气云爆炸,爆炸导致罐底炸飞,碎片四散。动火作业的目的是为该处理罐安装第二条进料管。  相似文献   

19.
内浮顶罐浮盘上气体空间的油气扩散运移规律对其安全隐患控制及损耗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单相扩散传质模型和RNGκ-ε湍流模型,采用UDF建立油气扩散模型,考察分析了通气孔分别位于罐壁和罐顶时罐内的油气扩散机理。结果表明:小型内浮顶罐的试验数据与模拟结果吻合良好;通气孔在不同位置时,气流对罐内油气的扰动规律不同,罐壁通气孔的开设使内浮顶油罐存在更大的安全隐患;外界风速引起的罐内泄漏点油品的有效扩散系数远大于无风时油品的分子扩散传质系数,建议API油气损耗评估公式考虑风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有的工厂企业在入罐作业中;屡屡发生缺氧窒息伤亡事故。从我市的情况来说,就有一些这样的典型事例。 去年12月13日,我市某纺织厂一名勤杂工,进入浴室的预热水箱装修水漂,因箱内蒸气量大,形成缺氧,该工人在工作中窒息昏倒,加上当时无监护人,结果该工人死在水箱内。今年4月15日,我市某酱油厂在味液倒罐作业中,为排除故障,有4名职工由罐顶人孔处进入罐内,结果都先后窒息,造成死亡3人的恶果。对事故的调查确认,该罐内不存在化学有毒气体。造成事故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在味液搅拌过程中,产生的大量蒸气和部分惰性气体逐渐将罐内空间空气排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