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因面临“资源诅咒”问题,传统资源型城市如何通过绿色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一直是困扰学界和政界的重大难题。该研究以中央政府节能减排目标考核政策为切入点,探讨绿色考核对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发展的作用机制和经济后果。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综合指数法计算绿色考核政策的强度,并使用方向距离函数模型对资源型城市绿色经济增长指标进行了测算,进而基于2006—2020年的城市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工具变量模型实证检验了绿色考核政策和资源城市绿色经济增长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地方政府绿色考核能够显著促进资源型城市绿色经济增长、破解“资源诅咒”,该结论在改变自变量测度、排除竞争性解释等多重情景下依然稳健。(2)绿色考核主要通过区域绿色技术创新、工业结构清洁化、资源配置优化三条作用途径,实现对绿色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3)异质性分析表明,在地方官员晋升激励强、地方国企依赖程度低的地区,绿色考核政策促进资源型城市绿色经济增长的效果更加明显;此外,在成长阶段为成熟型和衰退型、以煤炭和金属类为主要禀赋的资源型城市,绿色考核政策效果更好。区别于以往研究大多围绕资源管理提出的破解策略,该研究揭示了良...  相似文献   

2.
自然资源禀赋对经济增长来说究竟是“财富”还是“诅咒”是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我国资源富集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呈现了对自然资源的高度依赖,自然资源禀赋与经济增长总体上呈现负相关关系,但资源禀赋通过何种渠道影响经济增长尚缺乏理论和实证检验.本文以“条件收敛”假说为基础,构建了资源禀赋对人均收入影响的理论模型,并将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所产生的影响区分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在此基础上,以我国煤炭、石油、天然气和铁矿石地域分布与储量前十名的18个省(区)19年的自然资源储量以及经济社会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在分析了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所产生直接、间接和总效应大小的同时,对我国资源富集地区资源禀赋影响经济增长的渠道和机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自然资源禀赋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既存在正面的直接效应,也存在负面的间接效应,且间接效应大于直接效应;自然资源禀赋主要是通过影响投资、受教育水平、开放度、R&D等社会经济变量,降低了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区域经济与资源丰度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省域面板数据为基础.选取水、耕地、森林、能源、矿产等五种资源.验证了1978—2004年中国不同种类资源丰度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问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①资源诅咒原理在中国内部区域之间仍然成立,除水资源外.耕地、能源、矿产和森林等四种资源的丰度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都呈现负相关关系.其程度由裔到低依次是:耕地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森林资源;②遭遇“资源诅咒”的省处于“资源丰度一经济发展”坐标系第Ⅳ象限。并绝大多数都位于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③各省人均GDP与综合资源丰度的对数成反比.我国资源丰裕度与经济发展水平成相反的变化趋势;④自然资源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往往是通过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资源诅咒的传导机制主要包括“荷兰病”效应、制度效应、“挤出”效应以及区位和交通因素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自然资源的库兹涅茨曲线:来自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1978-2011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我国省级层面资源丰裕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我国省级层面资源丰裕度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单一线性的,而是一种非线性的动态演变关系.当使用其他资源丰裕度和经济增长的指标进行稳健性检验,这种强烈的非线性关系仍然存在.更进一步,对自然资源作用经济增长的机制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长期中丰裕的自然资源会通过降低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投资对经济结构产生“诅咒”;恶化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阻碍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中介组织的发育和法律的完善等,从而对政治制度产生“诅咒”.  相似文献   

5.
中国自然资源消耗与国家资源安全变化趋势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在大量消耗自然资源与付出一定环境代价的基础上 ,中国经济得以高速增长 ,未来我国将处于世界发展格局的工业文明边缘极 ,注定将消耗更多的自然资源 ,整个社会经济体系对自然资源和环境问题更为敏感 ,我国对国际自然资源的依存度越来越强 ,其它国家的“中国威胁感”增强。鉴于上述基本趋势 ,中国未来资源安全以不出现重大资源危机为目标相对合理 ,在争取资源安全策略方面应采取的方式为 :①逐渐调整我国社会经济结构 ,使之适应自然资源短缺的现实 ,使整个经济体系资源利用效率化 ;②科学地养护我国现有自然资源基础 ,提高自然资源供给能力 ,使其免遭不可恢复的破坏 ;③全面增强各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积极建造有利于我国充分利用外国资源的国际秩序。  相似文献   

6.
遥感与GIS在长江三角洲地区资源与环境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之一,但随着人口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资源紧缺和环境问题日趋严重。江苏,浙江和上海两省一市科技人员充分发挥RS、GIS、计算机制图技术及网络技术等学科前沿的优势,研制了“长江三角洲地区遥感卫星动态决策咨询系统”。  相似文献   

7.
现代资源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向: 一、全球性资源科学研究从个体、局部走向一般和整体,日趋国际化和全球化。现代资源科学研究的“全球性”趋向,可以说是资源科学固有的综合性和整体性特点在空间尺度上的充分体现,是资源科学研究日益国际化和全球意识增强的必然趋向。1984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成立,1955年更名为“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资源科学研究开始走向国际化。继60年代IBP计划后,70  相似文献   

8.
从清洁生产到循环经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引人注目的两项实践。正确认识、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对于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与发展模式、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将资源环境要素纳入经济系统内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资源环境和经济结合一体化发展模式的概念意义下,本文从宏观历史层面阐述了我国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必然趋势及其长期曲折、交错推进的过程特征。分析了以废物循环作为循环经济的认识和实践误区,提出了以清洁生产为基础推进产业生态化,结合强化末端管制,以及围绕建立“绿色”市场进行制度创新为基本内容的发展我国循环经济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我国对外贸易的资源环境逆差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及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贸易快速发展并取得了巨大成就。并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兰大引擎之一。但是。长期以来粗放型贸易增长方式在拉动经济贸易增长的同时。也对我国资源与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和严峻挑战。研究表明。我国贸易价值量顺差但资源环境却在产生“逆差”。因此,应高度关注我国贸易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以环保手段绿化贸易增长,运用贸易手段缓解资源环境压力。为此.建议我国在进出口环境关税、市场准入与准出、投资等贸易环节增加环保“阀门”。具体政策建议:①扩大出口关税征收范围.加征高污染产品出口环境关税;②设计和实施以环境保护为目的的市场准入和准出制度;③提高外商直接投资环境准入门槛。引导我国企业的海外投资活动;④健全进口废物贸易政策,有效防范废物贸易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10.
发展资源再生产业是中国资源战略的一场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已经成为资源消耗大国,实施再生型资源战略,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的必然选择。资源再生产业与“循环经济”取代“线性经济”、经济全球化形成“国际大分工”和“国际大循环”的发展趋势同步,是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资源再生产业是一座“富矿”,没有“资源再生”就没有中国的“环境保护”。中国资源再生产业的发展为什么步履艰难?它和进口渠道不畅。国民对资源短缺认识不足、传统的“线性思维方式”的影响,来自国内外“利益集团”的阻力,以及政策不刭位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提出中国发展资源再生产业的对策和建议:①在经济相对滞后、交通便利的地区建立“资源再生加工区”;②建立畅通的全球物质回收“绿色通道”;③建立“国际再生资源交易市场”;④成立“国际资源再生促进会”;⑤改变“线性经济”背景下的传统观念。  相似文献   

11.
Abstract

The exploitation of mineral resource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Mining is an essential component of China’s industrial economy. Using grey correlation method to analyze the correlative effect of mineral resources exploitation to relevant industries, using national income method to calculate the pulling effect of mineral resources exploitation to economic growth and using graphs as well as tables to analyze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effect, the article obtains active economic effect of mineral resources development in Bijie, Guizhou. Moreover, from the view of resources-cored effect, the article analyzes negative effects such as single industrial structure brought by mineral resource development. Through analysis, we find that mineral resources exploitation to some extent brings active effects including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rowth, local financial revenue growth and relevant industries development; however, its negative effects should not be ignored. The negative effect can be lightened by diversify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prolonging industrial chain.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历史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具有与人口增长基本同步的三个发展时期。在此过程中,人口增长因素,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区域发展起着各具特色的作用。南北朝以来,人口增长过快而产生一系列人口、资源、环境失衡问题,其中某些如水域环境变化等,对当今区域经济的发展,仍然起着深刻的作用与影响。当今随着经济的纵深发展,在历史问题基础上,深化产生了许多新问题,使人口、资源、环境关系更为复杂。对此必须抓住人口增长这个主要方面,挖掘资源潜力,统一规划,加强管理,使自然-社会-经济系统的各个方面处于最佳协调状态,控制熵增,以求区域环境的久治长安、区域经济的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3.
使用1996—2014年我国民族8省区的面板数据,构建产业资源相对承载力模型及产业发展库兹涅茨曲线模型,对区域产业发展、经济增长、产业资源相对承载能力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民族地区三次产业综合资源相对承载力约为32 784.7万人,状态均小于0,呈富裕状态,平均富裕人口约13 817.53万人,平均富裕率高达72.82%。其中第一产业资源相对承载力对区域综合产业资源相对承载力平均贡献率为46.18%,第二产业资源相对承载力平均贡献率为44.38%,第三产业资源相对承载力平均贡献率为9.43%;第三产业资源相对承载力增长速度最快,增长率高达32.68%。产业发展初期,第一产业经济拉动效果最为显著。从产业持续发展与经济增长动态关系来看,第一产业发展呈"倒U型"库兹涅茨曲线关系;第二产业发展呈二次曲线正相关上升部分关系;第三产业发展呈"U型"曲线的关系。基于产业资源相对承载力视角,民族地区产业发展应当遵循如下发展路径:第一产业应当在保证粮食等必要初级产品供给安全的前提下,调整结构,以特色资源为引导,进一步扩大产业特色资源的规模效益;第二产业必须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要任务,走集约发展路线,以产业资源承载能力及生态承载力为红线,保持产业适度规模;第三产业发展应当以扩大规模,提高质量,提升产业资源承载能力为主要任务,充分释放产业资源的资本化能力,推动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4.
Two opposing intellectual traditions and their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s regarding the relations among population, available resources, and quality of life as reflected in economic growth are reviewed. What is at issue is whether population growth is detrimental to or beneficial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Neither of the extreme views gives a complete picture of the interplay among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quality of life. Following previous literature on the topic, this paper establishes a more balanced approach that considers the function linking popula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not constant but variable and regards the limitedness of resources as not absolute but relative to regions and societies. The proposed approach is more flexible in better explain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China is examined as a case in point to shed light on the interaction of population growth,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available resources, and its recent post-economic reform experiences showcase the appropriateness of the synthetic approach.  相似文献   

15.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演变与调控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作为特殊的经济区,资源型城市的衰落与振兴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本文从分析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入手,论述了资源型城市发展能力的成长阶段及演变特征,提出了资源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调控的模式和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50,自引:0,他引:50  
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非常突出,贫困与生态恶化的双重压力严重制约区域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为西南喀斯特地区的持续发展和反贫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喀斯特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是更新观念,以生态环境重建为切入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把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7.
略论长江开发的战略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长江开发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自然资源利用不合理所造成的资源严重浪费和生态环境恶化,其直接威胁到长江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长江流域既是我国自然资源的富集区,又是国民经济的核心主干区,其开发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前途。因此,在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双重转型的过程中,长江的开发如何实现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的相互协调,成为了我们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长江是我国重要的黄金水道,其岸线资源有着丰富的开发利用价值。近年来,苏中地区长江岸线资源利用发展迅速。因此,选取苏中扬州、泰州、南通3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02年和2008年的长江岸线利用状况数据,对比分析了3市岸线发展变化的规律。研究表明:2002年以来,苏中3市的岸线利用率大幅提高;新增岸线中工业岸线占比最大,港口岸线和生活服务岸线次之;工业岸线和生活服务岸线的增幅最为显著;各类型岸线的增加主要来源于未利用岸线,已有岸线类型的转换主要流向工业岸线和未利用岸线。港口建设需求、沿江基础工业化进程加快、港产城融合发展、规划和政策引导等是岸线利用变化的重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9.
稀缺资源的转换与经济学边界的拓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人造资源是支撑经济系统的三大资源.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和人类经济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三类资源的相对稀缺程度逐渐发生了变化。从自然资源丰富、人造资源稀缺转变为人造资源相对丰富而自然资源相对甚至绝对稀缺的状态。这种转变对经济学研究的影响就是曾经作为经济系统外生变量的人口、自然资源逐步纳入经济分析框架成为经济系统的内生变量。经济学的边界随之拓展。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文献[3]的基础上,提出了广义资源配置的目标就是兼顾经济增长与持续发展。为了使经济理论内核中包括持续发展问题,认为系统经济学应以资源空间、商品空间和价格空间作为出发点,进而提出了系统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运用非线性理讨论了资源配置的模式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