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通过水旱作物轮换种植,探索与利用作物-昆虫(害虫和益虫)-杂草三大群落的消长与变迁规律,去发展生产,保持农田生态平衡,优化农业生态环境,最大限度地提高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华北山前平原褐土中铜、锌对土壤—植物系统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铜、锌虽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但超过一定浓度,就会对作物产生毒害,抑制作物生长,降低产量,并在植物体内造成累积,同时还会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综合考虑食品卫生、经济效益、土壤微生物系统的功能等因素,初步确定该土壤中铜的临界浓度为200mg/kg,锌的临界浓度为350mg/kg。  相似文献   

3.
腐殖酸—镉络合物的稳定常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离子交换平衡法测定12种不同来源的腐殖酸与镉的络合物的稳定常数,logK值在4.9—7.8之间;配位数在1.2—1.7之间,腐殖酸—镉络合物的稳定常数与腐殖酸的芳构化程度、分子大小和分子的总酸性功能团、未解离的羧基和酚羟基数有关;未解离的羧基和酚羟基可能是其主要络合位,这些结果表明,不仅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会影响土壤中镉的形态和含量,而且有机质的性质不同也有不同的影响,就减轻污染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对作物的危害而言,施用泥炭等芳构化程度较高的有机物质,可较芳构化程度低的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阴山北麓作为内蒙古的粮食主产区,普遍存在农田残膜污染的问题。应用全生物降解地膜是解决农田残膜污染的重要途径,研究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乳酸(PBAT/PLA)全生物降解地膜增温保墒性能、降解性能及其产量经济效益对于解决农田残膜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马铃薯田开展了3种PBAT/PLA全生物降解地膜、1种普通PE地膜和裸地处理(分别标记为F1、F2、F3、CK和OF)的覆膜栽培试验和降解地膜填埋试验。结果表明,各覆膜处理5—6月土壤温度逐渐升高,7—8月中旬达到作物生育期峰值,随后降低至较低水平。与普通PE地膜相比,3种全生物降解地膜在马铃薯发芽、幼苗期(5—6月)平均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未形成显著差异(P0.05),能够满足马铃薯生育前期的生长需求。F1和F2处理在作物覆膜后42—56 d进入诱导期,当季作物收获前均能进入破碎期,降解率为34.21%—42.74%,填埋365 d后基本降解完全;F3处理覆膜后68—84 d进入诱导期,作物收获前降解率为15.47%—28.04%,填埋365—540 d基本降解完全。3种全生物降解地膜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分别为49.64—58.53 t·hm~(-2)和1.6×10~4—2.4×10~4 yuan·hm~(-2),未与普通PE地膜形成显著差异(P0.05)。F1和F2处理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显著高于裸地(P0.05),其中作物产量分别提高36.85%和38.27%,经济效益分别增加1.43×10~4 yuan·hm~(-2)和1.5×10~4 yuan·hm~(-2);与普通PE地膜相比,作物产量分别增加4.1%和5.18%。根据降解性能和作物产量综合评价,在内蒙古阴山北麓马铃薯种植条件下,F1和F2处理具有较好的降解性能,且在提高作物产量、保护耕地生态环境方面具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省气候生产潜力时空演变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气候生产潜力的时空变化规律不仅反映各气象因子与气候生产潜力之间的配合协调程度,还能对粮食生产决策起到决定性的指导意义。基于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估算了黑龙江省1986—2015年作物生育期内的气候生产潜力,分析了气候生产潜力与平均温度和降水量之间的关系。采用Morlet小波分析方法,对黑龙江省作物生育期内的气候生产潜力进行了多时间尺度特征分析和预测,并通过GIS软件拟合分析了黑龙江省作物生育期内气候生产潜力的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86—2015年作物生育期内黑龙江省气候生产潜力呈缓慢的降低趋势,变化趋势不显著,在7 012.143~11 680.771 kg·hm~(-2)·a~(-1)之间变化,平均值为9 390.362 kg·hm~(-2)·a~(-1);1986—2015年生育期内黑龙江省气候生产潜力具有显著的多时间尺度特征,存在7 a和10 a的主周期以及16 a的变化周期;拟合可知2016—2018年的气候生产潜力逐年递减,但均高于年平均值;黑龙江省生育期内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分布差异显著,以巴彦县为中心,气候生产潜力向四周逐渐递减,体现出较为明显的经度地带性,大部分地区热量条件相对充足,降水量是影响黑龙江省作物气候生产潜力的主要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广东使用化肥88年(1905—1992)的历史及现状、肥效演变和存在问题等作了简要的回顾,并提出了有关建议。我省各种作物产量的不断增长与化肥用量的不断增加及其合理施用密切相关。如何利用好化肥仍是农业科技工作者今后的一种职责。  相似文献   

7.
主要以土地利用型作物为对象,从栽培学的角度,就耕地生态系统的持结化与作物生产率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8.
吉林省农田景观动态与农业自然灾害相互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别从作物生境、作物形态和作物种类角度分析吉林省近50a的农田景观动态变化情况,结合农业旱灾、水灾、风雹灾、霜冻灾害和作物病虫害成灾面积动态变化和各种农业自然灾害的成灾面积与受灾面积比的变化趋势,探讨农田景观动态与农业自然灾害的相互关系,指出农田景观生态多样性的降低是农业自然灾害频繁和灾损增加的一个主要原因。为了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农业生产布局多样化是今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作物生产力是在“环境—作物”系统内形成的。本文根据作物环境资源(光、热、水分和养分)建立了农业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分析模型: Y=F(Q)·f(T)·f(W)·f(M) 并分析了各环境因子影响作物生产潜力发挥的程度。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在紫外线(UV-B)辐射增强条件下与自然光下生长的玉米种子的发芽和幼苗生长特性以及对UV—B反应的变化。结果表明:与自然光下生长的玉米种子相比,UV—B辐射增强条件下生长的玉米种子的发芽率和幼苗生长指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在连续两年UV—B强度增加条件下,其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指标受高强度UV—B影响的程度显著下降。在连续两年UV—B辐射增强条件下生长的玉米种子萌发的幼苗叶片类黄酮含量显著高于在自然光下生长的玉米种子萌发的幼苗,这可能是在UV—B辐射增强条件下生长的玉米对UV—B辐射增强产生适应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张锐波  张丽萍 《生态环境》2004,13(2):204-206,224
以杭州市区为研究区,利用近卜年的土地利用系列统计资料和遥感解译数据,采用统计分析和区位原理,经过数值计算,分析了杭州市区扩建过程中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点,重点讨论了耕地和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时空动态过程。通过区位商数和分离指数的计算分析,揭示了未来土地利用方式的时空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居民工矿用地和耕地面积的变化最为明显;农作物播种面积的递减速率高于耕地面积的递减速率;蔬菜播种面积的区域不平衡性最大,集中程度高。萧山区是未来主要的菜篮子工程发展区。  相似文献   

12.
采用根管土柱栽培的方法,比较了在相同根管土柱体积上种植不同株数谷子时谷子根系的主要特征,如根系数量,根系入土最大深度,根系SOD、POD活性,总根长,根系MDA含量及根系总吸收面积与活性吸收面积等对群体密度变化的可塑性.结果表明,不同群体下,谷子单株根数前期差异小,中后期差异大;而单位土体中的根量前期差异大,后期差异小.群体大(密度高),谷子根量、总根长及根系总吸收面积与活性吸收面积达到高峰的时间早,但衰亡时期也早,且入土深度较浅.群体小根量高峰出现得迟但维持的时间较长,根系在土体中的延伸深度也较大,有利于后期营养的获取和产量的提高.群体在作物生长中起着量的决定作用,而个体生长发育由于群体不同而引起质的差异.在生产上要想获得理想的产量,既要有足够量的保证,又要求达到一定质的标准,以使群体与个体协调发展.表4图2参18  相似文献   

13.
覆盖旱作水稻的生物效应及吸氮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田间条件下旱作水稻半腐解秸秆覆盖、蚕豆秆覆盖、地膜覆盖、纸膜覆盖、生稻草覆盖 5种覆盖方式的吸氮特征 ;水稻水作与旱作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水稻水作与旱作条件下灌溉水的利用效率。结果表明 ,旱作条件下水稻各部位的含氮量均大于水作 ;旱作水稻的氮素吸收、累积主要在拔节期以后 ,而水作水稻从移栽后就大量吸收氮素 ,灌浆期后很少吸收氮素 ;旱作水稻的产量以半腐解覆盖处理的最高 ,为 8415kg/hm2 ;旱作水稻耗水量只占水作耗水量的 7 14% ,旱作水稻的水分利用效率是水作的 12倍以上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村作物秸秆资源化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全国秸杆资源化现状和存在问题,探讨秸秆的利用途径和开发价值,对合理开发利用全国的秸秆资源提出了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15.
Fluvalinate was applied on chickpea crop at (i) 0.056, (ii) 0.112 and (iii) 0.56 kg a.i. ha‐1 to evaluate its rate of dissipation. Two major degradation products of fluvalinate formed on the crop were identified and characterised as phenoxybenzoic acid and 2‐[2‐chloro‐4‐(trifluoromethyl)anilino]‐3‐methylbutanoic acid. They were estimated in day‐5 and day‐10 samples of chickpea crop as their methyl esters by gas liquid chromatography.  相似文献   

16.
以超级杂交稻"Y两优1号"为供试材料,保持总施氮量不变(180 kg.hm-2)条件下,研究不同比例有机无机肥配施对超级杂交稻产量构成及植株重金属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由施肥量-产量模型进行模拟,得到有机肥与尿素施入量分别为606.75和288.18 kg.hm-2时,水稻产量最高(10 084.37 kg.hm-2);有机肥和尿素施用量分别为202.32和353.17 kg.hm-2时,经济效益最佳(产量为9 968.42 kg.hm-2)。不同比例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植株镉含量无显著影响。在6个梯度处理中,有机肥和尿素施肥量分别为600和289.27 kg.hm-2处理产量最高,且植株铬含量最低。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地方性砷中毒高发区作物中砷含量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威胁,在内蒙古自治区河套平原4个自然村采集了72个谷物蔬菜水果、81份人体尿样和8个自来水样品。用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HPLC-ICP-MS)分析测定采集的样品中各形态砷及其含量;用ICP-MS分析测定消解后的作物样品中砷总量。结果表明,自来水中总砷含量均小于1.0μg·L-1。尿液样品中总砷含量为4.50~319μg·L-1(平均值为56.9μg·L-1),二甲基砷(DMA)是尿砷的主要形态(>70%)。作物中砷的主要形态有无机三价砷As(III)、无机五价砷As(V)和DMA。谷物和蔬菜水果中总砷含量的最大值分别为102和335μg·kg-1。成人和儿童最大日摄入砷量分别为232和205μg。通过分析采样地人体尿砷、作物砷和地方性砷中毒发病率的相关性得出,作物中砷的含量虽未明显超过国家标准,但对人体健康有明显的潜在威胁。政府改水后(饮用水由井水变为达标的自来水),人体的健康风险主要来自作物中的砷,而不是饮用水中的砷。  相似文献   

18.
分别从作物生境、作物形态和作物种类角度分析吉林省近50a的农田景观动态变化情况,结合农业旱灾、水灾、风雹灾、霜冻灾害和作物病虫害成灾面积动态变化和各种农业自然灾害的成灾面积与受灾面积比的变化趋势,探讨农田景观动态与农业自然灾害的相互关系,指出农田景观生态多样性的降低是农业自然灾害频繁和灾损增加的一个主要原因。为了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农业生产布局多样化是今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Agricultural practices can lead to copper accumulation in soils and at high concentration it can become toxic for plants. One common toxic effect of copper on plants is a decrease of crop yield. Here, we studied 1) the crop yield of maize grown on plots of a soil intentionally enriched with copper sulphate and 2) the possi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pper concentration in chemical soil fractions and the maize crop yield. Anthropogenic copper is mainly bound to manganese oxides, to iron oxides and to the organic matter. Maize (Zea maize L.) was grown on outdoor experimental plots. The crop yield was evaluated for three development stages: the 6–10 leaf stage, the female flowering stage and the maturity stage, 2, 4 and 6 years after the soil copper enrichment. Strong crop yield reductions, proving a toxic effect of copper on maize growth were noted 2 years after the copper input at the maturity stage and 4 years after the copper input at the 6–10 leaf stage. Variations in maize crop yield are described with linear multiple regression equations including the variable copper content in soil, and other variables when needed such as soil pH, soil organic carbon level and the climatic variables, the precipitation rate and the ambient temperature. The crop yield study at the 6–10 leaf stage and at the female flowering stage does not provide significant regression equations, while the crop yield study at the maturity stage does. Request variables for the models are the total copper content or the copper bound to the organic matter and the meteorological data. Electronic Publication  相似文献   

20.
利用盆栽试验,研究在砖红壤上添加不同浓度的铅对花生作物的生长和残留的影响,从农产品卫生质量和作物效应两方面出发,提出花生作物的铅参考临界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