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必要条件。环境无私地赐于人类巨大的财富,是人类的朋友。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人类是大自然的产儿。大自然决定了人类社会的产生,也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存在。人类与环境和谐相处,则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社会进步,人民安居乐业。如果人类与大自然不能和平共处,环境则会翻脸不认人,从朋友变为敌人。再进一步说,如果环境发生重大突变,恶化到不允许任何生物存在的程度,环境也将决定人类社会的灭亡。 过去由于人类对环境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环境伦理学与可持续发展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瑛  张金蓉 《福建环境》2002,19(6):47-48
由人类与环境组成的对一统一体 ,我们称之为“人类—环境”系统 ,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生态系统。由于人类所处地位的特殊性 ,在“人类—环境”系统中 ,人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具有共轭性并呈正相关。人类对环境的作用和环境反馈的作用相互依赖 ,互为因果 ,构成一个共轭体。人类对环境的作用越强烈 ,环境的反馈作用也越显著。人类作用呈正效应时(有利于环境质量的恢复和改善 ) ,环境的反馈作用也呈正效应 (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 ;反之 ,人类将受到环境的报复 (负效应 )。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被破坏。发生在 …  相似文献   

3.
生态足迹     
《环境》2000,(12)
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人类社会就必须生存于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内。从生态经济学的角度而言,就是人类社会要取得发展的可持续性,人类必须维持自己的自然资产存量。由于任何人都要消费自然资产,因此对地球生态系统构成了影响。只要人类对自然系统的压  相似文献   

4.
进一步正确认识生态文明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在人类漫长的进化史上,人类和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一个从被动适应到主动适应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气候推动人类进化 人类的发展与气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科学家的研究已经探明剧烈的气候变化与人类进化的规律性:从6500万年前灵长类哺乳动物的出现,到人类祖先两腿直立行走。人类大脑不可思议地增大,地球剧烈的气候变化几乎极其精确地与人类进化中最重要的转折点相耦合。  相似文献   

6.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受到了污染,危及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依法时时防治污染,处处保护环境是整个人类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7.
环境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类与环境共存共荣,环境不仅提供人类赖以生存的各种自然资源,并对人类经济活动中产生的废物和废能量进行消纳和同化,还给予人类舒适性环境的精神享受。然而由于人类传统的生产、消费方式而对资源过度索取与大量地排放废物,使得环境的自净能力与再生速度无法及时跟上步伐。当今全球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加剧,环境恶化阻碍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威胁着人类自身生存。人们日益认识到不能以牺牲环境来获取当前利益,只有保护环境、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使整个人类继续生存和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8.
生态需要     
《环境》2000,(1)
生态需要是人类自身发展过程中,对生态平衡关系的确立和生态平衡条件的创建的一个需要。生态需要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需要。人类本身是环境发展的产物,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时刻离不开环境的作用。从人类产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气候文明:生态文明的助推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 科学家的研究已经探明剧烈的气候变化与人类进化的规律性:从6500万年前灵长类哺乳动物的出现,到人类祖先两腿直立行走,人类大脑不可思议的增大……地球剧烈的气候变化,几乎都极其精确地与人类进化中最重要的转折点相耦合,剧烈的气候变化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几乎每一个转折点上都起到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10.
人类社会即将迈入21世纪,在人类社会的发展长河中,人类用自己的聪明和智慧,在与大自然的改造中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人类在享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大自然同样给予了人类无情的回报:人口爆炸、森林减少、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水污染……人类在发展的同时,面临着生存的挑战.环境问题,严重地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环境问题,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中产生,也必须在人类生存和发展中解决,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明智选择,也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是我国的中心工作,然而,环境问题也不容忽视,我国的环境问题同样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加强环境保护,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改善和保护环境,公众的环境意识是关键.  相似文献   

11.
人类住区     
《环境》1996,(1)
人类住区不仅仅是指住房,一个城市、小镇或乡村的形体,它所指的是人类活动过程,包括居住、工作、教育、卫生、文化、娱乐等,以及力维护这些活动而进行的实体结构的有机结合。简言之,人类住区是人类从事有组织的活动地方,并作为全球、地区、国家的一个系统,甚至是以人类生境的最基础单位的一个系统而运行。人类住区为世界上几乎每一个人提供生活、工作环境。人类住区系  相似文献   

12.
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天地一体化监管与评价技术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遥感监测与实地核查相结合的技术,构建了集目标、内容、指标、流程为一体的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天地一体化监管与评价的技术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影响评价方法和模型.最后,为了验证方法体系的可靠性,以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进行了示范研究,结果表明:该自然保护区有工矿用地、旅游用地、采石场、农业用地、居民点、其他人工设施和道路7种人类活动类型,人类活动总面积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6.60%,以农业用地为主,占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总面积的89.41%.人类活动主要分布在实验区,实验区人类活动总面积5554.9hm2、总数量231处,分别占人类活动总面积和总数量的68.65%和58.93%.该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影响指数为0.000697,人类活动影响较明显,不利于物种和生态系统的保护.  相似文献   

13.
一、环境科学的任务环境科学主要是研究人类生存的环境及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十分密切,而各环境因素之间又是互相联系的,所以环境科学是研究人类生态系统的科学。在人类生存的空间内有各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也就是环境因素。植物、动物、微生物等是生物  相似文献   

14.
清洁生产是人类二十一世纪的选择.它是对工业化近二百年来人类生产方式的扬弃。 进入新世纪.人类的自然哲学观实现了一个大飞跃,终于摆正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不是自然的主宰。自然不是人类的奴婢:人类是自然的产物.人类不能在自然面前为所欲为.人类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都是有限的.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是不可持续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可持续发展与人地关系调控 人类的发展已使人类自身明确感受到了地球的有限性和无法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威胁,近年来表现得越来越严重的人类社会危机,包括人均空间、资源的急剧减少;地球环境的日趋恶化及生态系统的更加失衡等,制约了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环境变化对滦河流域径流影响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环境变化)对地表径流的定量影响程度,应用有序聚类分析法等确定了滦河流域径流变化的基准期和人类活动影响期,采用HBV模型还原了人类活动影响期间滦河流域天然径流量,识别了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对滦河流域人类活动影响期间径流的定量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1979年之前是滦河流域径流序列的基准期,基准期内HBV水文模型对滦河流域天然径流过程具有良好的模拟效果.1980年以后人类活动对滦河流域地表径流影响加剧,天然径流与实测径流产生分离,人类活动影响期(1980-2007年)相对于基准期(1960-1979年)的变化而言,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影响因素对地表径流的影响分别占径流减少总量的55%和45%,人类活动在不同水平年对地表径流量的影响不同.随着人类活动影响的加剧,气候变化对滦河流域径流的影响在逐渐减弱,人类活动对该流域的影响在增强.  相似文献   

17.
浅谈中国环境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环境文化的产生及基础 所谓环境文化,是人类适应环境、改善环境、解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手段,是实施这些手段过程中所形成的环境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和习俗的综合体。 我们知道,环境保护是对人类开发利用资源的活动进行补充和限定,是人类的一种活动,因此,环境文化也在人类环境保护实际活动的基础上产生,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具有它存在的社会  相似文献   

18.
很长一段时间内,人类认为自己在大自然万物中,处在主宰和支配的地位。随着环保和生态平衡等方面知识的不断增长,人类意识到野生动物的不断减少,某些物种的灭绝,最终将影响到人类自身。因此,近几十年来,人类采取各种措施保护野生动物,人类还设法将野生动物请进大城市小城镇,或自已走出城镇  相似文献   

19.
生态保护红线作为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底线,开展其人类干扰风险及其驱动因素研究可为生态保护红线监管与优化调整提供科学依据。以泰州市生态保护红线为研究区,构建了基于贝叶斯网络的人类干扰风险评价方法。通过人类干扰危险性(风险源)、生态保护红线敏感性(风险受体)、人类干扰易达性(作用途径)和人类干扰风险(风险评价结果)进行风险表达,对比分析了2018年和2020年2个时期不同人类干扰风险源(建筑开发、交通建设和矿产开采等)对生态保护红线区的人类活动干扰风险变化趋势。采用Netica软件中Sensitivity to Findings工具,探究了人类活动干扰风险时空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相较于2018年,泰州市2020年的人类干扰风险有所下降;2)2018年和2020年,泰州市高港区的人类干扰风险最高,应重点监管与防控;3)生态保护红线风险的主要驱动因素为人类活动面积占比和人口密度指标。研究结果可为生态保护红线优化调整、人类活动干扰风险预警与防控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0.
纵观人类漫长而艰辛的奋斗历史,我们发现人类的奋斗史可以概括为人类与自然的斗争史.人类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交流中不断的发展.但人类贪婪的本性打破了原有的和谐.无休无止的掠夺之后.大自然终于忍无可忍,开始了它的复仇计划,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能源枯竭就是最好的例子,为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刻不容缓,这也是我们人类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