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9 毫秒
1.
保护红树林     
赖金泉 《环境》1995,(7):13-14
保护森林,大家较为熟悉,保护森林中的红树林可说是鲜为人知了。红树林在我们这个星球上分布并不广泛,它属热带、亚热带被子植物。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面积约四万公顷,约占世界森林总面积的十万分之一。我国的广东、海南、广西以及香港的沿海一带有不同大小的群落分布。其中广东省深圳市《福田红树林鸟类自然保护区》(下称福田红树林保护区)和香港新界《米埔红树林珍奇雀鸟自然保护区》(下称米博红树林保扩  相似文献   

2.
深圳福田红树林鸟类自然保护区是国家级保护区,是东半球鸟类南北迁徒的歇脚地和栖息地。据调查,这一地区曾有鸟类180多种,其中被国际国内列为重点保护鸟类的有20多种。红树林植物也是全球的珍稀濒危植物,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有关专家介绍,红树林湿地的水、土、植物和生物之间,构成了一个严谨完整的生态系统,一个环节出了问题,会殃及整个生态系统的安全。然而,近年来深圳福田红树林保护区内供鸟类  相似文献   

3.
土地利用及生态环境效应是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深圳市福田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为例,基于多源遥感影像进行土地利用变化分析,进而评估边缘区的生态敏感性,然后采用数学模拟的方法研究边缘区对交通噪声衰减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在1983—2010年间土地利用变化以基围鱼塘向建设和交通用地转化为主,交通用地给保护区带来严重的噪声污染;声屏障和陆地绿地建成后,保护区噪声影响的鸟类生存适宜区23.86%增加到54.32%,降噪效应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4.
根据2013年3月深圳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测定数据,分析了重金属的污染水平及其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单因子污染指数显示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程度依次为ZnPbCuHgAsCd,仅Cd属低污染,Zn属较高污染,其余为中污染。综合污染指数平均为12.1,达"较高污染"等级,最高的是靠近凤塘河口的D站位,其次是靠近深圳河口的E站位。另,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沉积物重金属Cu、Pb、Zn等全部超过《海洋沉积物质量》(GB 18668-2002)中I类标准。各重金属元素对区域内的潜在生态风险危害大小顺序为HgCdPbCuAsZn。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显示,D、E两个站位的重金属污染达中等潜在生态风险(主要来自Hg污染)。  相似文献   

5.
为解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红树林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基于PSR (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城市红树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对大湾区的香港米埔、深圳福田、广州南沙和珠海淇澳岛4个典型城市红树林进行生态系统健康评价,识别健康问题并提出管理对策.结果表明:红树林生态系统健康指数(EHI)为淇澳岛(3.05,健康)>米埔(3.03,健康)>南沙(2.54,亚健康)>福田(2.13,亚健康).就压力指标而言,米埔和福田红树林的自然压力源为病虫害和生物入侵,人为压力源为人口、经济相关指标及城镇生活污水排放,福田还受到工业废水排放的压力.就状态指标而言,红树林受海水营养盐污染严重,南沙和淇澳岛红树林存在严重的有机污染和重金属污染;红树植物多样性(除南沙红树林外)和大型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偏低,但鸟类生物多样性处于较高水平.就响应指标而言,福田和南沙红树林由于面积小而生态服务功能偏低,南沙红树林的管理水平不足.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红树林存在的主要健康问题包括生态失衡导致的病虫害与生物入侵、受纳外源污染导致的环境污染、栖息地破坏导致的生物多样性下降的共性问题及自身特征与管护水平差异导致的其它个性问题.针对上述健康问题,建议:以缓解生态失衡为目标高效监测并推广基于自然法则的生态恢复,以源头控制为根本整体改善环境质量,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为重点提高红树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城市红树林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6.
深圳福田红树林生态系统生态恢复对策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红树林是具有独特结构与功能的生态系统 ,对退化红树林生态系统进行恢复与重建是提高红树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途径。分析了深圳福田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退化状况 ,提出生态恢复的目标 ,并从水污染控制、红树植物引种驯化、丰富食物链和景观规划的角度提出生态恢复的措施 ,最后讨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作为特大城市的上海,不仅工商业发达,由于还有独特的自然条件,也有建立和发展自然保护区的良好环境.本文对建设金山三岛海洋生态保护区和崇明东滩鸟类保护区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就今后建设和发展自然保护区问题,提出了理顺管理体制、健全管理法规和筹措管理经费等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湿地变化对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服务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GIS和遥感技术分析了1988~2012年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和湿地的动态变化,并运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单位面积价值的平均值分析了该保护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情况,并对湿地变化与生态服务功能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88~2012年,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有天然湿地类型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面积比例由93.83%减少至77.25%,芦苇湿地和典型滩涂、滩地面积减少最多;1988~2012年,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服务功能总体上呈减少趋势,共减少了18.25%.就类型而言,耕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增加了4617元,水域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减少了2012元,湿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减少了115133元;该保护区湿地对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贡献率最高,且远远超过其他地物类型的生态服务功能贡献率,但贡献率从1988年的75.07%下降至2012年的68.86%.由于该保护区开发建设活动频繁,不断侵占天然湿地,导致该自然保护区生态服务功能总体上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9.
溢油对鸟类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斌 《交通环保》1996,17(3):7-9
论述了溢油对鸟类尤其是海洋鸟类的综合影响,结合深圳福田红树林鸟类保护区态一生态实例,阐述了保护鸟类不受溢油污染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避免和减少溢油对鸟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红树林湿地鸟类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深圳湾福田红树林湿地为例评价了粤港澳大湾区红树林湿地鸟类生态健康.结果表明:红树林湿地鸟类生态健康评价功能层指标的权重为:栖息地适宜性指数(0.443) > 栖息地重要性指数 (0.283) > 栖息地环境风险指数(0.181) > 鸟类群落健康指数(0.094);9个鸟类生态健康指标的权重和赋值分别为鸟类多样性(0.094,4)、栖息地重要性(0.283,3)、土地退化(0.147,3)、噪声(0.074,1)、光污染(0.074,4)、建筑物影响(0.148,2)、重金属污染(0.089,5)、有机污染暴露(0.056,2)和生物入侵(0.035,4);深圳湾福田红树林湿地鸟类生态健康综合指数为3,处于“亚健康”状态,即当前栖息地适宜性下降,存在一定的环境风险.结合深圳湾的生态现状,建议建立鸟类动态监测网络,促进科学高效的鸟类保护决策的形成,加强城市噪音管制,降低人为活动的直接影响,提升红树林湿地鸟类生境适宜性;同时,加强环境监测力度,严控污染物排放,降低环境风险,整体提升红树林湿地鸟类生态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1.
鸦来公路鹤峰县城关至宣恩县当阳坪段改建工程受走廊带限制经过湖北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文章在未修改自然保护区功能区的前提下,对原有公路自然保护区段进行植被恢复缓解自然保护区新建公路的影响,并对上述影响进行比较、分析,得出总体效果呈现正影响,在保护区内实施生态影响"以新带老"建设工程可行,建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修编时考虑增加对有利于保护区的工程允许建设的有关规定。  相似文献   

12.
传统影像分类方法多利用影像端元光谱进行地物分类,影像的空间结构信息被忽视,本研究结合面向对象分类方法思想以提高红树林遥感分类精度。本研究提出了一种结合端元类型选择、像元提纯等混合像元分解手段及分水岭图像分割算法的改进光谱角影像分类方法,并以山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利用GF-1号遥感影像数据,在光谱特征分析和地面调查的基础上,对红树林生态系统进行分类,并对分类精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改进的光谱角分类方法对GF-1影像分类效果较好,既兼顾地类光谱组成较复杂时的特殊性,又有效避免结果的破碎化现象,且总体精度达到95%(KAPPA系数0.944),证明了其在红树林遥感影像分类及信息提取方面的应用潜力,为红树林生态系统业务化遥感监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为了增强自然保护区内和保护区间的生态系统质量评估结果的可比性,基于“理想参照系和关键指标”的理念,提出量化关键指标阈值和生态系统质量的算法,并以额尔古纳、辉河和锡林郭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开展具体的评估工作。研究发现:(1)额尔古纳保护区生态系统质量指数(84.59)显著高于辉河(69.26)和锡林郭勒保护区(63.41)。(2)三个保护区不同功能区间的生态系统质量指数无显著差异。(3)2000—2018年,额尔古纳和锡林郭勒保护区的生态系统质量指数均呈显著上升趋势,但辉河保护区无明显变化。本文提出的评估方法能科学、快速地评估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质量现状及变化,可量化其恢复潜力,并能实现评估结果间的比较,为保护区建设和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近一年来我国涉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的统计分析,探析了多个建设项目对单个自然保护区累积生态影响的具体内容,并以内蒙古西鄂尔多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探讨了累积生态影响的评价方法。最后为严格控制建设项目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累加生态影响,提出了4条有针对性的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15.
深圳福田红树林系统藻类生态及系统净化功能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红树林系统被认为具有次级污水处理功能。藻类是污水中的主要有机体。红树林系统如何能有效地包陷将会流入沿岸水体中的污水中的组分,是本项研究的重点,试验在深圳福田红树林系统中进行。扁圆囊裸藻(Trach-elomomascurta)、裸藻(Euglenaspp.)、线性棒条藻(Rhabdodermalineara)是污水中典型的污染指示种类,藻类密度高达5×109个/L,生物量达11.54μg/L。污水排放进入红树林,并未对实验地(SiteA)藻类生物量产生显著影响;但对近海水体中藻类生物量的提高有一定促进作用;污水中的污染指示种类极少被冲出进入近岸水域。因此,红树林系统具有较大的潜力来包陷(Trap)污水中的有机体,处理污水具有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研究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动态状况,对于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以三期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为数据源,运用GIS技术和景观指数定量分析方法,分析了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1963年以来聚落(人类活动的中心场所)空间格局演变的梯度效应。结果表明:①在自然保护区自核心区到外围区,聚落规模、等级、形态等格局信息及其动态演变的梯度效应明显;②根据不同梯度区聚落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对土地覆盖的影响特点,今后茂兰保护区规划管理应该考虑将洞多聚落迁出,使其不对核心区自然环境造成影响。同时,要加大对实验区聚落用地的管理力度,尽量减少人类活动对原生生态系统的不良影响;③设立保护区后,自核心区到外围区,景观多样性降低,土地利用综合程度指数变化进一步接近200,景观基质(森林)斑块增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④应加强保护区缓冲区距聚落200~800 m内的土地利用方式管理与生态建设。  相似文献   

17.
福建省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公共管理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1,他引:1  
陈传明 《自然资源学报》2013,28(10):1674-1684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如何有效管理自然保护区是当前自然保护区决策者、社区和研究者共同关注的问题。利用问卷调查法、专家咨询法和利益相关者分析法等,对福建省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分析,从公共管理框架设计和模式选择等方面探讨福建省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公共管理。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的利益相关者分为核心层、紧密层和外围层,其中核心层的利益相关者为政府、当地社区、非政府组织、企业与旅游公司,对福建省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具有重要作用;政府具有高影响力、低利益/高公益,追求生态效益;当地社区为高影响力、高利益,追求经济效益;非政府组织具有低影响力、高公益,追求社会效益;企业与旅游公司具有低影响力、高利益,追求经济效益。基于利益相关者分析,围绕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进行福建省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公共管理的框架设计和模式选择。福建省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效益的管理采取政府主导型,社会效益的管理采取政府指导下的非政府组织管理型,经济效益的管理采取政府指导下的企业与旅游公司管理型以及社区共同管理型。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Landsat5、Landsat7、Landsat8多时相卫星遥感影像为基础,使用支持向量机与专家解译相结合的方法提取红树林信息,统计分析了2010-2020年红树林的面积和形态变化情况,并使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景观格局指数对马登红树林进行评价。结果显示:2010-2020年,马登红树林的面积呈有增有减的曲折变化...  相似文献   

19.
中国红树林湿地资源及其保护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7  
红树林是我国海岸湿地类型之一,自然分布于海南、广西、广东、福建、台湾等省区。现有面积约1.5万hm^2,包括26种真红树,11种半红树。中国红树林湿地直接经济价值不高,而防浪护岩、维持海岸生物多样性和渔业资源、净化水质、美化环境等生态环境功能显,属于特别容易被价值低估的海岩生态关键区。1960年代以来的毁林转海造田或盐田,毁林围塘养殖,毁林围海搞城市建设等人类不合理开发活动,使红树林面积剧减,环境恶化,红树林湿地资源濒危,急需加强管理和保护。现已建成各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18个,还需要吸收科学家积极参与,加强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以尽快扭转退化趋势,实现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