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光照、温度、盐度对羊栖菜(Sargassum fusiforme)N、P吸收速率、生长速率和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单因子实验结果显示:羊栖菜适宜的N吸收条件为光照强度150~300μE/(m2.s)、温度20~25℃、盐度18~28;适宜的P吸收条件为光照强度150~300μE/(m2.s)、温度15~25℃、盐度18~23;适宜的生长条件为光照强度150~300μE/(m2.s)、温度15~25℃、盐度18~28。光照、温度、盐度三因子综合实验结果显示:羊栖菜最佳N吸收条件为光照强度200μE/(m2.s)、温度20℃、盐度18;适宜的P吸收条件为光照强度150μE/(m2.s)、温度15℃、盐度23至光照强度300μE/(m2.s)、温度25℃、盐度13范围内;适宜的生长条件为光照强度150μE/(m2.s)、温度15℃、盐度23至光照强度200μE/(m2.s)、温度20℃、盐度18范围内。  相似文献   

2.
前期研究分离得到一种隐藻门微藻—红胞藻(Rhodomonas sp. JZB-2),能够快速生物降解海水中的PX.为了判断该微藻用于PX污染海域生物修复所需的适宜条件,依次研究4种环境因子(海水pH值、温度、盐度和光强)对该微藻生长及其降解PX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因子均对红胞藻JZB-2生长及其降解PX产生较大影响.pH 7.0~8.5时微藻生长最快,但是最有利于PX降解的pH值为7.0.微藻生长适宜盐度为14~35,而PX降解速率最大值出现在盐度35时.温度20~30℃时最有利于微藻生长,而PX降解的最适温度为30℃.光强的影响比较特别,在光照条件下,微藻在200~400μmol/(m2·s)时生长较快,但是PX降解速率在800μmol/(m2·s)时最大;黑暗条件下微藻无法生长却仍能快速降解PX,这有利于泄漏事故海域生物修复在阴雨天气和夜间正常进行.研究结果将为红胞藻JZB-2在污染海域的合理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温度对聚磷菌活性及基质竞争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张玲  彭党聪  常蝶 《环境科学》2017,38(6):2429-2434
本研究以30℃高温条件下稳定运行的强化生物除磷(EBPR)反应器的污泥为对象,探讨温度对高温聚磷菌(PAOHT)活性及基质竞争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5~30℃温度范围内,PAOHT的活性以及对基质的竞争能力随温度升高不断增强,当温度为30℃时,PAOHT的厌氧释磷(以P/VSS计)、好氧吸磷(以P/VSS计)以及乙酸吸收速率(以HAc/VSS计)分别为239.46、79.90、357.47 mg·(g·h)~(-1),对应的ΔP/ΔHAc为0.628,均高于常温PAO.利用简化的阿伦尼乌斯公式对不同温度下试验污泥的厌氧释磷、好氧吸磷和乙酸吸收速率进行拟合,得出其温度系数分别为1.08、1.07和1.05.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在不同温度、盐度、饵料种类、pH值和光照条件下滤水率(F)和摄食率(G)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温度对褶皱臂尾轮虫的摄食有显著影响(P0.05)。褶皱臂尾轮虫摄食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5~30℃,最适摄食温度为25℃;(2)盐度对褶皱臂尾轮虫的摄食也有显著影响(P0.05)。褶皱臂尾轮虫适宜的摄食盐度范围为20~30,最适摄食盐度为30;(3)褶皱臂尾轮虫对5种不同藻类食物滤水率F的顺序为: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muelleri Lermumerman)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tum)金藻8701(Isochrysis galbanaPark 8701)小球藻(Chlorellasp.)扁藻(Tetraselmis chuii);摄食率G的顺序为:小球藻金藻8701牟氏角毛藻小新月菱形藻扁藻;(4)褶皱臂尾轮虫适宜的摄食pH值范围为8.0~9.0,最适摄食pH值为9.0;(5)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宜的光照有利于褶皱臂尾轮虫的摄食。  相似文献   

5.
经~(60)Co-γ射线核辐射诱变、高盐度定向筛选和高浓度CO_2梯度驯化,获得了可耐受15%CO_2(体积分数)和海水盐度的核诱变小球藻固碳藻株。利用实际电厂循环冷却海水培养核诱变藻株固定模拟燃煤烟气15%CO_2,结果表明:核诱变藻株在加入了氮、磷营养盐的冷却海水中比生长速率可达1. 42/d,生物生产力可达0. 72 g/(L·d),与f/2海水培养基培养的核诱变藻株相比,分别提高了10%和28%。微藻固碳效率受盐度影响,核诱变藻株在电厂循环冷却海水中的固碳速率可达0. 68 g/(L·d),为同期f/2海水培养基条件下固碳速率的1. 9倍。PCA分析表明,15%CO_2条件下循环冷却海水各组分对微藻生长贡献基本相当。利用循环冷却海水培养微藻可有效固定煤电行业烟气中15%CO_2,为燃煤电厂废水废气资源化综合利用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在利用沉水植被对湖泊进行生态修复过程中,当营养盐有所降低,水体透明度增加有利于沉水植物生长时,丝状绿藻——刚毛藻会大量生长,从而影响生态修复效果.为了研究光照强度和磷浓度对寡枝刚毛藻(Cladophora oligoclona)生长的影响,本实验用含有不同磷浓度(0.005,0.02,0.1,0.6mg/L)的BBM培养基,在不同光照强度[10,30,50μmol/(m2·s)]下培养寡枝刚毛藻16d.结果发现,在光照强度为10μmol/(m2·s),初始P浓度0.1mg/L以上时,刚毛藻鲜重增加(约0.05g),其余处理条件下,刚毛藻鲜重均减少,其中光强为50μmol/(m2·s),初始磷浓度为0.005mg/L时,刚毛藻鲜重减少量最大(约0.49g).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值的变化表现为光强越大,Fv/Fm的值越低.在光强为10μmol/(m2·s)时,Fv/Fm值在0.75左右.光强为50μmol/(m2·s)时,Fv/Fm值仅为0.3.在相同光强下,不同磷浓度对Fv/Fm值变化无显著影响.相对于磷浓度对刚毛藻生长的影响,光强对刚毛藻的生长影响更大,且高光强不利于刚毛藻的生长.  相似文献   

7.
新型SBR工艺是由SBR反应器和生物选择器构成,显著特点是通过污泥转移实现除磷优势菌种的筛选,强化除磷效果。以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研究了转移量、温度、pH以及DO对吸磷的影响。试验研究表明:比吸磷速率与污泥转移量关系为y=e(1.49+4.95x-7.3x2),中值误差为1.93%,系统在34%的转移量下其最大比吸磷速率可达10.27 mg/(g·h);进水温度分别为5~15℃、15~25℃、25~35℃工况培养的污泥在(24±2)℃时的比吸磷速率为11.86,10.39,9.35 mg/(g·h);pH=6.5、7、7.5、8条件下比吸磷速率分别为8.8、9.9、10.39、10.58 mg/(g·h);DO分别为1~2,2~3,3~4,4~5 mg/L时比吸磷速率分别为8.8,9.96,10.39,10.44 mg/(g·h)。确定该工艺的最佳吸磷条件为污泥转移量为34%,进水温度为5~15℃,pH=7.5~8,ρ(DO)为3~4 mg/L。  相似文献   

8.
pH值和光照对镧改性膨润土吸附水中氮和磷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不同的pH值和光照条件下考察了镧改性膨润土对模拟农田区河水中氮、磷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当pH值为4~8时,膨润土对氮和磷的去除效果较好,总氮去除率约82%,最高达93%;在pH值为4~6时,3d后对磷的去除率保持在95%以上,最高达99%.在光照强度为10,20μmol/(m2·s)时,镧改性膨润土的氮、磷吸附效果较好,总氮去除率在第14d前保持在72%以上,光照强度为20μmol/(m2·s),第7d时最大去除率达93%;总磷去除率保持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9.
以PHAs为固体碳源的城镇二级出水深度脱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从连续运行的缓释碳源滤料滤池中取出的聚羟基脂肪酸酯(PHAs)颗粒,研究了微生物和硝酸盐对其的总有机碳(TOC)释放速率的影响,并研究了温度、pH值、硝态氮浓度对其反硝化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原有的和附着有微生物的PHAs颗粒在去离子水中TOC释放速率分别为0.030,0.053mg/(g·d),远低于水中有硝酸盐时的TOC释放速率[进水NO3--N为30mg/L时,TOC释放速率为0.533mg/(g·d)].温度和pH值对反硝化速率影响较大, pH值为7.5时,在15~35℃范围内, 30℃下的反硝化速率最大,为0.067mg/(g·h);温度为30℃时,pH值在6.0~9.0范围内,pH值为7.8时的反硝化速率最大,达到0.061mg/(g·h).反硝化速率与NO3--N浓度之间的关系符合Monod方程,最大反应速率和半饱和常数分别为4.74mgNO3--N/(gSS·h)和56.6mg/L.  相似文献   

10.
以PHAs为固体碳源的城镇二级出水深度脱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从连续运行的缓释碳源滤料滤池中取出的聚羟基脂肪酸酯(PHAs)颗粒,研究了微生物和硝酸盐对其的总有机碳(TOC)释放速率的影响,并研究了温度、pH值、硝态氮浓度对其反硝化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原有的和附着有微生物的PHAs颗粒在去离子水中TOC释放速率分别为0.030,0.053mg/(g·d),远低于水中有硝酸盐时的TOC释放速率[进水NO3--N为30mg/L时,TOC释放速率为0.533mg/(g·d)].温度和pH值对反硝化速率影响较大,pH值为7.5时,在15~35℃范围内,30℃下的反硝化速率最大,为0.067mg/(g·h);温度为30℃时,pH值在6.0~9.0范围内,pH值为7.8时的反硝化速率最大,达到0.061mg/(g·h).反硝化速率与NO3--N浓度之间的关系符合Monod方程,最大反应速率和半饱和常数分别为4.74mgNO3--N/(gSS·h)和56.6mg/L.  相似文献   

11.
叶志林  曹洁茹  吴霓  江天久 《海洋环境科学》2018,37(3):321-325, 348
为探究温度、光照和盐度对产麻痹性贝类毒素(PSP)藻类生长及产毒的影响,本文选取了4株产麻痹性贝毒的藻种(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香港株(ATHK)、微小亚历山大藻(A.minimum)台湾株(AMSY)、链状亚历山大藻(A.catenella)南海株(ACSY)和链状裸甲藻(Gymnodinium catenatum)防城巷株(GCFC))在不同光照(60、120和200 μmol/(m2·s))、温度(16、22和28℃)和盐度(25、30和35)条件下生长及产毒的变化。结果显示,22℃最适宜4株藻的生长。低温可促进PSP的产生,除GCFC外,其余3株藻的单位细胞产毒量均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ATHK和AMSY的生长与光照正相关。AMSY和GCFC的单位藻细胞产毒量与光照强度正相关,光照为120 μmol/(m2·s)时ATHK和ACSY产毒量最高,弱光均不利于4种藻产毒。盐度30条件下ATHK,AMSY和GCFC长势较好,高盐度(盐度35)促进ACSY的生长。ATHK的单位细胞产毒量均随盐度的升高而增加,AMSY和ACSY在高盐和低盐条件下产毒量均较大,GCFC则在盐度为30条件下产毒量最高。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究温度、光照、和营养盐对鱼毒性藻类产毒的影响,本文分析了6种我国沿海典型具溶血活性的鱼毒性藻类在不同温度(15℃,25℃,30℃)、光照强度(20 mol/m2/s,60 mol/m2/s,100 mol/m2/s)、氮磷限制(1:1;1:16;1:128)条件下的生长和溶血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鱼毒性藻类的溶血活性在不同生长期差异明显。海洋卡盾藻(香港株)(Chattonella marina)、卵圆卡盾藻(C.ovata)、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在对数期溶血活性较高,衰亡期溶血活性较低,而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与小定鞭藻(Prymnesium parvum)在稳定期溶血活性最高,对数期溶血活性最低。藻类的培养环境和营养条件对鱼毒性藻类溶血毒素的合成有明显的影响,在光照强度、温度和氮磷限制条件下,藻类单个细胞的溶血活性会发生明显变化,6种藻类的溶血活性均随光照强度的升高而增强,在培养温度15~30℃范围内,除球形棕囊藻外,其他5种藻类的单个藻细胞溶血活性随温度的上升而增加,氮磷限制可促进溶血毒素的合成。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水稻成熟衰老期叶际及根际NOGs(nitrogen oxides gases, 氮氧化物)排放的光控机制,在同步测定条件下,采用密闭箱法,研究了不同光质(黄、绿、白、红、蓝光)、光强〔0.00、(50.00±2.35)(75.00±2.32)(100.00±3.89) μmol/(m2·s)〕对水稻成熟衰老期叶际及根际NOGs排放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相同氮源〔NH4NO3-N,ρ(N)为90 mg/L〕下,日间光强为(75.00±2.32) μmol/(m2·s)时,水稻成熟衰老期叶际N2O和NO的平均排放速率分别为18.09、0.39 μg/(pot·h),二者排放量分别占各自总排放量的28.88%、30.78%;在(100.00±3.89)μmol/(m2·s)光强条件下,叶际N2O和NO的平均排放速率则分别为23.27、0.50 μg/(pot·h),二者排放量分别占各自总排放量的36.74%、27.92%. 在0.00~(100.00±3.89)μmol/(m2·s)日间光强下,水稻叶际及根际N2O和NO排放随随光强增加而增强,但不同光照条件下水稻叶际及根际均无明显的NO2净排放作用. 在光强一致〔(20.00±0.48)μmol/(m2·s)〕条件下,同期黄、绿、白、红、蓝光处理的水稻叶际N2O平均排放速率分别为24.90、15.46、13.85、16.40和19.77 μg/(pot·h),红、蓝光在抑制水稻叶际N2O及根际NO排放的同时,也促进了水稻根际N2O的排放. 研究显示,水稻成熟衰老期叶际及根际NOGs排放均以N2O为主,叶际N2O的排放可以反映根际N2O的排放情况. 光照越强,NOGs排放就越明显. 适度控制日间光强并增加红、蓝光比例,可抑制N2O和NO排放.   相似文献   

14.
温度、光照和磷酸盐脉冲输入对三角褐指藻的交互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光照和温度联合作用下磷酸盐脉冲输入对三角褐指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磷酸盐脉冲输入频率对三角褐指藻生长的影响趋于显著,连续添加磷酸盐和低频脉冲更有利于三角褐指藻快速增长,但较高的光照强度[125μmol/(m2×s)]和较高的温度(18℃、25℃)同时作用将抑制三角褐指藻的磷酸盐吸收能力.研究证实了温度、光照和脉冲对三角褐指藻的生长存在交互影响.  相似文献   

15.
长江口海域夏季沉积物反硝化细菌数量及反硝化作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择长江口邻近海域8个站位,采用乙炔抑制法进行现场模拟培养,研究了夏季表层沉积物中反硝化细菌数量及反硝化作用.结果表明,该海域反硝化细菌数量为3.9′105~110.0′105个/g,盐度、溶解氧是反硝化细菌数量的主要影响因子;反硝化速率为101.3~731.9μmol/(m2·h),与反硝化细菌数量的相关系数为0.950.反硝化速率,同时受环境中盐度、溶解氧和氨氮含量的显著影响;研究海区内反硝化作用产生的氮通量约为8.19′105kg/d,约为相应海区初级生产消耗无机氮量的1/3.  相似文献   

16.
水生态环境中硝酸盐异化还原过程反硝化、厌氧氨氧化和硝酸盐异化还原成铵(DNRA),对氮循环起着重要作用.采用泥浆培养实验,并结合15N同位素示踪技术对长江口青草沙水库沉积物硝酸盐异化还原过程的温度敏感性及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原位温度10℃时沉积物中反硝化、厌氧氨氧化和DNRA速率分别是0.18~6.86、0.26~3.16和0.09~0.25μmol N/(kg·h).当培养温度升高到20℃和30℃时,反硝化速率分别是0.43~6.22和0.68~6.56μmol N/(kg·h),平均比10℃时升高了15.7%和21.6%;厌氧氨氧化速率分别是0.61~3.2和0.77~3.54μmol N/(kg·h),平均比10℃时升高了27.8%和42.6%;DNRA速率分别是0.09~0.23和0.1~0.18μmol N/(kg·h),均比10℃时降低了4.2%.沉积物厌氧氨氧化对温度最为敏感,其次是反硝化,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而DNRA最不敏感,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有机碳、氨氮、二价铁和硫化物是影响硝酸盐异化还原的主要环境因子.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硝酸盐还原的贡献分别是34%~71%和28%~49%,而DNRA为2%~17%.青草沙水库沉积物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过程每年可去除活性氮大约为3.25×103t和1.68×103t,约占库区输入氮的54.17%.  相似文献   

17.
白塔堡河上覆水与沉积物间隙水N、P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河流沉积物与间隙水间营养盐的迁移规律,采集白塔堡河干流平水期上覆水和沉积物间隙水样品,分析N、P分布特征,计算沉积物-水界面N、P扩散通量,并对上覆水与间隙水中营养盐含量进行回归分析. 结果表明:上覆水和间隙水中ρ(TN)、ρ(NH3-N)和ρ(TP)均为农村带河段最低,城镇带和城市带河段较高. N、P的主要来源,农村带河段为农村灰水和面源污染,城镇带河段为生活污水和工业园排水,城市带河段为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 间隙水中各营养盐质量浓度基本上都高于上覆水,空间分布趋势相似. NH3-N、NO2--N、NO3--N和PO43--P在沉积物-水界面的平均扩散通量分别为0.429、0.134、0.080和0.143μmol/(m2·d),表明沉积物是上覆水重要的N、P源. 表层沉积物间隙水与上覆水中的ρ(NH3-N)(R2=0.874,P=0.0002)和ρ(PO43--P)(R2=0.704,P=0.0005)均呈极显著相关,ρ(NO2--N)呈显著相关(R2=0.501,P=0.0020),ρ(NO3--N)的相关性(R2=0.353,P=0.0150)不显著,说明白塔堡河沉积物间隙水中的N主要以NH3-N形态向上覆水中扩散;而间隙水中的P主要以PO43--P形态向上覆水中扩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