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亡羊补牢,犹未为晚",是讲虽然羊丢了,但及时地把羊圈的窟窿补起来,防止以后再丢羊,也不失为聪明之举.但"补牢"毕竟是以丢羊为代价的,决非上策.如能在未丢羊掉羊之前先把牢补好,岂不更为聪明之举.  相似文献   

2.
安全小故事     
《安防科技》2013,(5):35-36
亡羊补牢从前有一个牧民,养了几十只羊,白天放牧,晚上赶进一个用柴草和木桩等物围起来的羊圈内。一天早晨,这个牧民去放羊,发现羊少了一只。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间有狼从窟窿里钻了进来,把一只羊叼走了。邻居劝告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他说:"羊已经丢了,还去修羊圈干什么呢?"没有接受邻居的好心劝告。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又少了一只羊。原来狼又从窟窿里钻进羊圈,又叼走了一只羊。这位牧民很后悔没有认真接受邻居的劝告,去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于是,他赶紧堵上那个窟窿,又整体进行加固,把羊圈修得牢牢实实的。从此,这个牧民的羊就再也没有被狼叼走过。小故事折射出大道理:犯了错误,遭到挫折,这是常见的现象。只要能认真吸取教训,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就可以避免继续犯错误,遭受更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3.
一起事故的遗患,特别是人身伤害事故,不仅给受害者及亲属带来莫大的痛苦与不幸,还会使单位职工的思想、心理与行为相继产生一系列不稳定的连锁反应,不但影响一个时期的正常生产,甚至事故的"冲击波"还会使安全工作产生恶性循环.因此,探讨一下事故发生的"亡羊补牢"工作,对于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事故的再发生显得十分重要.本文试就从"五变"、"五为"入手,对事故后"亡羊补牢"工作做一粗浅的阐述.  相似文献   

4.
“亡羊补牢,犹未为晚”的典故,是讲虽然羊跑了,但及时地把羊圈的洞补起来,防止以后再跑羊,也不失为聪明之举。在一些企业基层发生安全事故后,有人就常用这则典故来进行自我安慰,结果事故仍不断发生,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相似文献   

5.
成语“亡羊补牢”,是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免得再受损失。可对生产安全事故,我们却不能总等着亡了羊再去补牢,而应在羊尚未丢时就经常查看羊圈是否完好,缺损处及时补上,这叫防患于未然。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有一些管理者对安全设备不那么重视,他们常在这上面精打细算,为图省几个钱,该添置的设备也不投资。暂时的省钱,往往是给事故埋下了导火索。这是我看了第5期《劳动保护》杂志“安全画廊”栏目中的一幅漫画《——羊又没少,慌啥?》得到的启示。这幅漫画画的是一个破损的羊圈,管理人员向上级申请安全设备经费,以便把羊圈修补好,而得到…  相似文献   

6.
“亡羊补牢,犹未为晚”,是讲虽然羊丢了,但及时地把羊圈的窟窿补起来,防止以后再丢羊,也不失为聪明之举。但“补牢”毕竞是以丢羊为代价的,决非上策。如能在未丢羊掉羊之前先把牢补好,岂不更为聪明之举。 如何看待“亡羊”问题,看来应该对这个典故提出一种  相似文献   

7.
<正>亡羊补牢这一则出自《战国策》的典故,妇孺皆知,寓意深刻。我们也常常在一些报刊中看到,一些企业在发生事故后,加大力度查找或整改事故隐患,采取了各种补救措施。安全上的"亡羊补牢"应当如此。但是在探索建立安全管理长效机制中,我们更应该"补牢不亡  相似文献   

8.
<安全生产法>第三条规定,安全生产管理实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所谓"预防为主"是指"事故后处理"与"事故预防"之间的关系:安全生产管理应该把主要心思和精力用在落实预防措施上,未雨绸缪比"亡羊补牢"更重要,正如江总书记说的"防范胜于救灾".  相似文献   

9.
安技界同仁 ,常借成语“亡羊补牢”比喻发生事故后如能及时采取措施补救 ,其后果和损失还能挽回。对此 ,笔者曾笃信并奉为信条。近来 ,回味时下耳闻目睹的重大事故 ,忽地对借用上述成语以解释“安全个例”生出某些疑惑。远的不说 ,仅以20世纪最后一年里国内发生的多起重大事故而言 ,一起事故 ,死亡人数少则几人、十几人 ,多则上百人 ;涉及领域 ,工业、农业、运输、建筑、航空、文化娱乐各行各业无所不及 ;经济损失 ,动辄百千万元 ,而上亿元也时有所闻 ;社会效应更无须妄论。凡此 ,焉能一语“亡羊补牢”能解释和冲销?于是乎 ,笔者对“亡羊…  相似文献   

10.
安全,是各行各业生产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单位和管理部门往往忽视了平时的安全工作,待事故发生后才制定落实和整改防范措施。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亡羊补牢”的思维定式,把“亡羊补牢”当成有效的补救方法。那么,把“亡羊补牢”当成补救措施,到底对安全生产有利还是有害呢?客观地讲:“亡羊补牢”不失为一个很好的补救办法,对今后的安全工作也可以起到作用,事故单位痛定思痛,下大力气进行整改,从而避免类似的事情发生。然而,“亡羊补牢”只是一种有限的补救方法,并不是挽回事态的有效途径。毕竟事故已经发生,已经造成了无可…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形成了这样一种模式:每当发生大的事故后,往往开展全面安全生产大检查,之前是层层通知,检查搞的轰轰烈烈,真有"亡羊补牢"之决心,大抓安全生产之态势,这对强化全员的安全意识,及时发现物的不安全状态和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防范同类事故的重复发生,无疑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一些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并应采取措施加以整改.  相似文献   

12.
汉·桓潭<新说·上见证>记载了一则"曲突徙薪"的小故事:一天,淳于髡来到邻居家,见其厨房灶口突出,柴禾紧贴灶口堆放,便警告说这将引起火灾,并就如何改灶,如何堆放柴禾提出建议.但这位邻居却将此忠言当做了耳旁风.不久,果然导致了一场大火,多亏众邻里相助才将大火扑灭.然而,在感谢众救火者的宴席上,唯独没有请淳于髡.这位邻居的逻辑似乎是,事发后帮忙的人才是恩人,而事前发出警告的人算不上恩人.在预防事故的问题上,许多人至今还是这种"亡羊补牢"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安全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永恒主题,确保安全生产是各级管理者的首要责任。想让企业安全方舟承载起员工"高高兴兴上班,平平安安回家"的使命,需要依靠"心"来护航。工作布置要"精心"。"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未雨绸缪胜过亡羊补牢。每次工作前的安全提示不能是书本式的教条,而应是实实在在的嘱托。"精心",要求管理者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古代汉语里有两句成语“亡羊补牢”和“曲突徙薪”。“亡羊补牢”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而“曲突徙薪”被使用的频率却没有那么高。“曲突徙薪”的字面意义是改用弯烟囱,远挪柴草,意思是为了预防失火及早采取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一起事故的遗患,特别是人身伤害事故,不仅给受害者及亲属带来莫大的痛苦与不幸,还会使单位职工的思想、心理与行为相继产生一系列不稳定的连锁反应,不但影响一个时期的正常生产,甚至事故的“冲击波”还会使安全工作产生恶性循环。因此,探讨一下事故发生的“亡羊补牢”工作,对于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事故的再发生显得十分  相似文献   

16.
谚语     
亡羊补牢虽不晚,何如防患于未然。水流千里走河床,生产万事有规章; 水漫河堤要泛滥,违章蛮干定遭殃最大的浪费是事故,最大的节约是安全;最大的隐患是麻痹,最大的祸根是失职。谚语@陈福林  相似文献   

17.
亡羊补牢这一则出自《战国策》的典故,妇孺皆知,寓意深刻。我们也常常在一些报刊中看到,一些企业在发生事故后,加大力度查找或整改事故隐患,采取了各种补救措施。安全上的“亡羊补牢”应当如此。但是在探索建立安全管理长效机制中,我们更应该“补牢不亡羊”,在安全管理上突出超前性,在终端细节上关注超前行为,体现责任意识和预防原则,做到有备无患,化险为夷。  相似文献   

18.
刘林 《安防科技》2008,(11):50-51
老谭,是广州长寿西路英雄玉器珠宝店的老板,钱还未挣多少,玉器珠宝店却被偷了3次,失窃的珠宝玉器价值达100万元左右,案子至今未破.亡羊补牢,为了安全起见,老谭只得晚上安排人员住店值夜,门锁也选用了市面上口碑不错的品牌.可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珠宝店还是经常被盗贼光顾.   老谭对此颇为烦恼,可生意还得做.为了防盗,今年4月,无奈之下的老谭来到天河赛格电子城,买了一套**牌的传统型防盗报警产品,其主要功能为电话报警.产品配备了2个遥控器,1个红外探测器、1个报警主机.没想到,烦恼开始了.……  相似文献   

19.
煤矿又出事了。面对悲剧又一次重演,我们的疑问是:“补牢”何以还“亡羊”?要想不“亡羊”,就应真正“补”好“牢”。我们不妨借鉴外国人“亡羊补牢”的经验。穿越阿尔卑斯山连接意法两国的勃朗峰公路隧道,1999年3月24日发生特大火灾,死亡41人。  相似文献   

20.
“马后炮”乍一听似乎带有贬义,但在安全管理工作中,如果能够在事后查找原因、发现问题、制订措施,做好亡羊补牢的工作,还是很有现实意义和积极意义的。在新形势下的安全管理工作中,首先是要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集思广益,多听群众意见,尽最大努力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但彻底消灭事故的愿望不等于现实,就今天而言,人类对事物的认识还没有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对事故规律的把握还没有进入自由王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