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面对全球经济危机、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确定性重大事件等影响,我国入境旅游市场如何实现内生性增长,是新的发展阶段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通过对旅游供给方和需求方的编码分析,探究影响入境游客来华和我国入境旅游内生性增长因素。研究发现,签证因素、退税因素和产品价格等7个主范畴对入境旅游内生性增长存在显著影响。将旅游需求方的推—拉理论与有利于旅游供给方制定有效营销策略和管理政策的内生增长理论进行对接与融合,为我国入境旅游内生性增长提供一个整合分析的框架与思路,对政府制定有效管理政策和入境旅游企业优化营销策略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突发事件对西藏入境旅游影响评估与响应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突发事件对入境旅游的影响成已为旅游业界和学术界重点关注。通过构建BP神经网络模型,利用西藏2005—2010年月入境旅游人次统计数据,评估了2008年拉萨"3.14"突发事件对西藏入境旅游的影响。根据突发事件发展经历爆发期、持续期、扩展期和消退期四个阶段,构建突发事件响应机制,为西藏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3.
我国入境旅游产业结构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运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关联度分析方法,对我国近10年入境旅游产业系统的各部门因素与旅游外汇收入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分析,得到结论如下:在我国入境旅游产业各部门中,对旅游外汇收入影响由大到小的因素依次为:长途交通、商品销售、邮电通讯、市内交通、住宿、游览、娱乐、其它服务、餐饮,并据此指出今后我国入境旅游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和发展的重心.  相似文献   

4.
从经济增长收敛的视角分析我国入境旅游的均衡发展问题,选取1990—2009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入境旅游人次数据,采用σ收敛方法检验我国入境旅游的收敛情况,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入境旅游不存在全域性收敛,东部地区存在俱乐部收敛,中部和西部地区呈发散趋势。旅游资源开发是入境旅游收敛的主要原因,突发事件对经济落后地区的短期入境旅游收敛有很大影响,旅游固定资产、人均可支配收入、旅游人力资源供给都不是入境旅游收敛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以统计数据为依托,运用重心理论计算了山东省入境客流量及旅游外汇收入、国内客流量及国内旅游收入的重心,分析了该省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重心演变的趋势并将两者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构建回归方程,定量分析了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重心演变的驱动机制。结果发现:(1)山东省入境旅游重心演变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在"东拉—中跳—西扯"过程中向西移动;(2)国内旅游重心演变趋势相对一致,除特殊年份外"一路向西";(3)入境旅游重心较国内旅游重心位置偏东且更为敏感;(4)高品位旅游资源禀赋、航空可达性、对外开放程度决定了入境旅游重心的演变;旅游资源禀赋是国内旅游重心演变的关键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6.
入境旅游至少涉及客源地与目的地两个国家,其季节性波动的影响因素相对国内旅游表现得更加多元和复杂。这些影响因素从时空两个维度上并不等同,两者既有共同部分,又有各自相对独立的影响因素。即使是两者共同的影响因素,时空维度的影响方式、传导机制、影响力大小也不尽相同,不做辨别将两者同时纳入模型,显然并不合适。此外,2008年奥运会、2010年世博会以及金融危机等"事件"对上海市入境旅游季节性的影响也是高度显著的。利用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对上海市入境旅游各影响因素进行显著性识别,构建并测度上海市入境旅游在不同月份的反季开发潜力指数,以期为上海市入境旅游的反季开发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7.
通过建立1999—2014年中国居民出境旅游影响因素的随机森林模型,选取并定量分析了经济因素、市场因素和社会因素对中国居民出境旅游的影响程度与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因素的影响最强,市场因素次之,社会因素影响最弱;人民币大幅度升值、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经济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城市化快速推进是近年来居民出境旅游出现高速发展的最重要影响因素;国内旅游市场和入境旅游市场对出境旅游有较明显的影响;居民对国内商品质量或服务的投诉不是居民出境旅游的主要原因;出境旅游仍然是高收入群体的消费行为,出境旅游的发展还没有达到大众普及的阶段。  相似文献   

8.
基于气候舒适度的我国旅游季节性分析与潜力提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节性是旅游地与旅游产业的显著特征之一,而气候环境是形成旅游季节性的直接性原因。基于2002—2013年我国城市入境旅游与气候环境相关数据,运用温湿指数、风效指数和着衣指数构建了旅游气候综合舒适度评价模型,将我国大陆31个省会城市旅游气候划分为春秋舒适型、夏季舒适型、冬季舒适型和常年舒适型四类。运用旅游淡旺季判定指数和季节性强度指数,分析了22个热点旅游城市的入境旅游季节性特征,并将其分为春秋集中型、夏冬集中型、夏季集中型和冬季集中型四类,在判定部分城市入境旅游季节性潜力的基础上,从理念转变、产品开发、多元调控等视角提出我国旅游季节性潜力的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9.
基于新疆2001-2010年旅游外汇收入指标,对新疆入境旅游发展的空间差异和演变趋势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近10年来新疆入境旅游发展的空间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且存在明显的区域极化现象;新疆旅游外汇收入的“省域差异”、“地带内差异”和“北疆差异”变化趋势高度一致;自然条件的显著差异,旅游资源的空间集聚分布以及区位和交通条件的空间差异,是新疆入境旅游空间差异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当前,山地旅游越来越受到业界和学界的关注,已成为旅游发展的热点之一。通过对新世纪以来我国山地旅游研究文献的梳理和分析发现,我国山地旅游研究经历了萌芽阶段和波动探索阶段,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理论研究范式尚未形成,定量研究较少;基于游客视角及山地旅游的动力机制、旅游效应等深层次研究不多;研究地域相对集中,对太行山、大别山等集中连片山区的旅游研究等关注不足。今后应关注和重视理论范式构建,加强多学科融合开展综合研究,拓展研究地域,在山地旅游扶贫、山地文化旅游、气候变化对山地旅游的影响等方面拓宽和加深研究。  相似文献   

11.
当前,山地旅游越来越受到业界和学界的关注,已成为旅游发展的热点之一。通过对新世纪以来我国山地旅游研究文献的梳理和分析发现,我国山地旅游研究经历了萌芽阶段和波动探索阶段,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理论研究范式尚未形成,定量研究较少;基于游客视角及山地旅游的动力机制、旅游效应等深层次研究不多;研究地域相对集中,对太行山、大别山等集中连片山区的旅游研究等关注不足。今后应关注和重视理论范式构建,加强多学科融合开展综合研究,拓展研究地域,在山地旅游扶贫、山地文化旅游、气候变化对山地旅游的影响等方面拓宽和加深研究。  相似文献   

12.
国内关于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以及发展政策、旅游资源、消费趋势、旅游产品等方面的因素而不断发展.从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的角度,着重对我国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研究的理论框架、动力机制类型、区域旅游发展动力机制以及相关的案例进行述评,并结合当前我国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研究的趋势和重点,对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3.
借鉴国内外旅游流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中国旅游六大典型城市的统计数据,利用因子分析与系统动力学分析方法探讨了客源地驱动力、入境旅游流状态与目的地城市响应的模型。研究发现:1所构建的客源地驱动力、旅游流状态与目的地响应指标体系由3个目标层、13个准则层、43个指标构成。2构建了"驱动力—状态—响应"概念模型,具有很强的理论吻合性。3将入境旅游流与客源地驱动力系统、经济社会子系统、资源区位子系统、服务设施子系统和信息技术子系统逐一对应,构建整体动力系统因果回路图,研究体量匹配并对旅游与城市建设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入境旅游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入境旅游目的地由于资源、市场等禀赋不同,造成了时空地域格局的差异。借助区位商、市场占有两个指标构建研究模型,选取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2014年、2015年6个典型年份的历史数据,对我国入境旅游目的地空间地域格局分布差异进行分析。根据研究模型将我国入境旅游目的地划分为核心区、强势区、潜力增长区、转型区4类区域,入境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产业地位和市场竞争力两极分化较严重,有13个省区呈现动态发展变化,主要有正向演化、负向演化、不规则抛物线型演化和波动演化4种类型。  相似文献   

15.
基于入境旅游市场的属性结构视角,提出入境旅游自然性、竞争性和混合性市场及这三种增长的概念。根据2001—2015年我国入境外国旅游者总人次与目的结构数据,采用增量占比法对2002—2015年我国入境旅游市场自然性增长的历时性与结构演变进行分析,最终得出近14年我国入境旅游市场的增长主要得益于自然性增长,增量占比年均为50.33%,大国优势是促成这一增长特征的主要原因,且未来很长时间内这一格局不会发生明显改变。从目的结构来看,自然性增长主要源自其他、会议/商务、服务员工旅游群体的增长;从目的与空间交叉分析来看,自然性增长多来自亚洲主要客源国但国别间呈现出明显差异,我国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和"主、客"双边关系差异是导致这一特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基于入境旅游市场的属性结构视角,提出入境旅游自然性、竞争性和混合性市场及这三种增长的概念。根据2001—2015年我国入境外国旅游者总人次与目的结构数据,采用增量占比法对2002—2015年我国入境旅游市场自然性增长的历时性与结构演变进行分析,最终得出近14年我国入境旅游市场的增长主要得益于自然性增长,增量占比年均为50.33%,大国优势是促成这一增长特征的主要原因,且未来很长时间内这一格局不会发生明显改变。从目的结构来看,自然性增长主要源自其他、会议/商务、服务员工旅游群体的增长;从目的与空间交叉分析来看,自然性增长多来自亚洲主要客源国但国别间呈现出明显差异,我国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和"主、客"双边关系差异是导致这一特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以西安为案例地,构建了关于入境旅游供给评价的6个一级指标、47个二级指标问卷,对入境游客、社区居民、旅游从业人员和政府管理人员等主客群体进行了调研,并运用SPSS19.0软件对获取的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主客群体对西安入境旅游供给的评价按李克特7级量表计算,整体趋近于5,还有很多指标低于5,说明西安的旅游供给水平介于基本满足和一般满足之间。西安的旅游吸引物、食宿购娱服务与设施和旅游交通能较好地满足入境旅游的需求,而在城市旅游环境、旅游信息服务方面与入境旅游的需求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8.
依据我国经济新常态的主要内涵和特征,分析了新常态下我国西部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以明确其工业转型重点突破口,即产业结构优化、发展动力转化和环境保护强化。通过构建新常态下六盘水市RMIF分析框架,对资源型城市转型涉及的资源产业、国家经济体制转型、工业化与城市功能演化等各阶段多维度进行了研究与评价,以明晰六盘水市工业产业转型升级的中心、基础、条件与方向,借鉴并整合传统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模式,提出六盘水市工业转型升级总体思路,并对该思路下"内生增长+内生发展+外生发展"的三大转型升级路径进行详细分析。以六盘水市为例,对新常态下西部资源型城市工业转型升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9.
以我国中部六省为研究区域,利用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区位商、相对发展率等方法,基于中部地区整体、省域、市域三种尺度分析了2000—2017年中部六省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的经济差异,并运用GM(1,1)预测模型对中部六省未来的经济差异趋势做出预测。结果显示:①中部六省国内旅游相对差异与发展水平总体呈下降趋势,入境旅游相对差异与发展水平呈现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的态势。②中部六省的国内旅游经济水平和发展速度整体较高,省会城市呈现独霸性发展特征,晋湘两省省内发展水平明显提高,空间分布呈圈层结构。中部六省入境旅游经济水平及发展速度整体较低,在皖赣两省交界存在集聚现象。国内旅游收入增长速度整体上大于旅游创汇收入的增长速度。③中部六省国内旅游发展差异在未来呈现递减趋势,而入境旅游的发展差异呈现不断递增趋势。  相似文献   

20.
依据1988—2008年统计数据,建立了美国北美自由贸易区内主要国家双边旅游本底趋势线,定量分析了贸易区内主要国家双边旅游发展趋势及境内外危机事件对客流量的影响。结果发现,美加双边旅游流呈现反对称,加拿大游客入境美国客流量处于第二个生命周期的成长阶段,而美国居民出境加拿大却处于衰退甚至停滞阶段;美墨双边旅游流呈现双向增长,美国居民出境墨西哥甚至出现指数增长趋势。此外,以本底趋势线为参照系,定量测定了危机事件期间各客源市场入境客流量的损失量。相对于入境旅游,危机事件对出境旅游影响较弱;相对于各类危机事件,金融危机类事件对旅游业影响持续的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