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升民众生活幸福感的重要基础和手段。本文利用2010—2020年河北省11地市面板数据,从“三生空间”视角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权TOPSIS法对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进行测算,并综合运用标准差椭圆分析、变异系数和障碍因子诊断模型探讨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时空演变特征并诊断其障碍因子。结果发现:(1)研究时段内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各地市间差距逐渐缩小,呈现以石家庄、唐山和廊坊3市为主的高质量核心区域,以沧州、邯郸、保定、张家口、承德和秦皇岛6市为主的过渡区域,以邢台,衡水3市为主的低质量边缘区域。(2)在空间上呈“核心集聚,局部连片”的分布格局,整体表现为冀中>冀北>冀南的空间格局。(3)各地市间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差距不断缩小,其中高水平区域内部差异明显缩小,中等区域内部差异呈现波动上升变化,而低水平区域内部差异则基本保持稳定。(4)影响河北省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主要障碍因子为人均GDP、GDP年增长率、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PM2.5浓度、污水处理率。  相似文献   

2.
基于新疆14个地州市的面板数据,运用SBM模型,结合GML生产率指数测算了2001—2018年新疆地区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分析了贸易开放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线性影响和科技创新门槛效应。结果表明:①新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不明显,受绿色技术变化退步影响。②贸易开放显著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口和出口贸易均能发挥绿色技术溢出作用,对北疆地区的影响作用较大。③贸易开放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倒U型”的科技创新门槛效应,进口贸易的科技创新门槛效应更显著,跨越科技创新门槛的地州市较少。  相似文献   

3.
利用我国2004—2015年249个地级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分别测算了城市的金融集聚指数和绿色经济效率水平,采用空间杜宾模型研究了金融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作用与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从全国层面看,金融集聚不仅显著提升了本地区的绿色经济效率,还对周边地区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特大城市、大城市金融集聚能提升本地区及周边地区的绿色经济效率,而中小城市金融集聚对本地区及周边地区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不显著;在五大城市群中,金融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均不显著,仅有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金融集聚能显著提升本地区的绿色经济效率。  相似文献   

4.
当前,绿色生态殡葬方式逐渐得到公众认可,城市墓园作为现代城市功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生态环境保护、文化传承、休闲教育等绿地功能开始受到重视。针对传统墓园殡葬形式落后、土地利用率低、空间浪费严重、缺少现代城市功能等问题,将传统墓园与绿色殡葬方式、绿地功能等有机结合,探讨了生态园林墓园的概念内涵,并从地形合理利用、城市功能融入、内部空间划分、植物景观营造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生态园林化设计策略,赋予墓园更多的新功能与新价值,对美丽中国生态文明时代背景下的城市人居生态环境建设具有较好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靳美娟  屈康庆 《四川环境》2011,30(6):112-115
在探讨城市人居环境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构建了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宝鸡市区2004~2008年的人居环境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评价。分析结果表明,2004年以来宝鸡市区的人居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尤其是居住条件改善速度较快,但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生态环境质量改善速度缓慢。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优化宝鸡市区人居环境的具体...  相似文献   

6.
以流动人口聚居区为研究对象,构建流动人口聚居区人居环境市民化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北京市典型流动人口聚居区的人居环境市民化程度,分析流动人口聚居区人居环境市民化的类型分异特征,并在研究基础上提出不同空间类型流动人口聚居区人居环境市民化的提升路径。结果表明:流动人口聚居区人居环境市民化进程呈“由近及远”的圈层式空间推移过程,并高度依赖于土地城市化水平;流动人口聚居区人居环境市民化存在显著的类型分异。据此,提出近郊城中村型、近郊城市住宅型和远郊城中村型3类流动人口聚居区应分别采取重建提升模式、优化提升模式和存续提升模式,以高效、有针对性地提升流动人口聚居区人居环境,缩小流动人口与本地户籍人口的人居环境差距,实现流动人口市民化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7.
针对城市快速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问题,对陕西省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进行了相关研究。根据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的内涵及数据的可获得性,从活力、组织力、恢复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人类健康状况方面构建了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健康评价标准。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进而对该省2013-2017年省域层面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动态评价。研究表明,活力与组织结构两要素对生态系统健康有较大贡献,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随着时间推移在不断提高,自然结构和垃圾处理能力是当前胁迫生态系统健康的主要因素。总体而言陕西省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未来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8.
绿色发展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环境规制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保障。本文采用2004—2019年30个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实证研究了环境总体规制、工业废气规制、工业废水规制、工业固体废物规制和光污染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溢出影响。研究发现,环境总体规制对本地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呈U形,工业废气规制、工业废水规制和工业固体废物规制的研究结果存在同一规律,而光污染规制起抑制作用。总体规制对邻地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呈倒U形,具体规制的影响各不相同,工业废气规制与总体规制的结果类似,而工业废水规制的空间溢出效应表现为负,工业固体废物规制和光污染规制的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本文从实证角度验证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兼容性,环境规制和效率提升并不矛盾。在制定环境政策时,需考虑区域间的相互协调和实际产业情况。  相似文献   

9.
本文结合国家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从生态文明的视角探讨"多规合一"的空间优化布局体系。在分析生态文明与"多规合一"关系、姜堰区城乡空间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发展与保护协调、布局与功能配套、集约与生态并重等方面指出生态文明对"多规"空间布局的要求,进而提出生态导向的"多规合一"空间布局的总体思路,从资源环境承载力、社会经济发展评价、发展趋势与区域协调等方面分析空间发展条件,进而确定空间管控分区和要素布局体系,以及其他规划与"多规合一"空间的衔接。以姜堰区为例,探索可持续的城乡空间格局构建、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生态底线控制等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0.
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人居环境的相关概念进行了阐述和探讨,并就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提出从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水平和城市人居环境居民满意度两个方面建立主客观相结合的评价模型,对于科学研究和评价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乡村生态人居环境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推动乡村生态人居环境建设,需要准确把握乡村当前生态人居环境建设的质量水平,并依据质量水平和存在的问题或不足提出针对性的优化建议。本文结合川西北地区乡村区域特色和实际情况,运用理论分析和专家咨询相结合的方法,构建由自然环境、社会生态、经济支撑3个子系统16个具体指标组成的乡村生态人居环境指标体系,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对典型乡村生态人居环境进行评价,根据重点生态功能限制区特点和生态人居环境安全确定乡村生态人居环境建设的关键。在分析川西北地区乡村人居环境生态安全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乡村生态人居环境保护、保护乡村生物多样性、乡村产业生态化发展等针对性的优化建议,认为政府的主体作用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保障川西北地区乡村生态人居环境健康发展的关键,而实现川西北地区乡村生态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需要切实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2.
根据城市环境的可意象性和可识别性,借助认知地图法、图片再认对衡阳市城市意象框架及元素进行提炼。结合问卷调查,以衡阳市39个典型意象元素为研究对象,解析了人居环境的类型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衡阳市的城市识别度较高,解放大道和湘江沿岸意象要素居多;人口集聚、商业服务场所可意象性较高,人居环境满意度低,而休闲娱乐与文体场所人居环境满意度高,但可意象性低;城市意象元素的人居环境空间分异特征明显,从主城区至边缘区依次形成了四个圈层,每个圈层均具备"同质满意度"、"同质感知"强度两种空间特征。  相似文献   

13.
梳理了沁阳市市域大型生态要素,明确了构建市域大型海绵体的主要因素。对市域地形、水和生物敏感性因子进行了评价,并在单因子评价的基础上,综合评价了市域生态系统的总体敏感性。对沁北滞洪区的存在必要性进行了分析论证。提出了市域海绵城市自然生态空间格局,即"一屏、一区、两廊、五脉、多节点"。明确了市域层面海绵城市分区建设技术策略,为沁阳市开展城乡全覆盖的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系统评估沿线国家环境社会系统的发展状态,识别典型地区的脆弱性特征,对于绿色"一带一路"建设至关重要。本文集成了脆弱性与恢复力的概念内涵,构建了综合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TOPSIS法和障碍度模型对哈萨克斯坦各州的综合脆弱性进行系统评价,分析其空间分异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哈萨克斯坦综合脆弱性总体上处于中度水平,空间上呈现西高东低的特点,西部各要素脆弱性均处于中高位,东部整体脆弱性相对较低,中部则呈现多样性特征;(2)要素间关系复杂,脆弱性降低的瓶颈因素主要集中在资源使用和保障、社会系统保障等方面;(3)系统提升哈萨克斯坦环境社会系统的韧性,需要强化产业结构转型、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在这些方面中国可以提供强有力的合作条件与经验。  相似文献   

15.
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出发,构建自然-社会系统指标体系,对2000年、2005年、2007年和2010年长三角25座中心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并对人-地关系协调度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①自然系统得分差异相对较小,社会系统得分差异相对较大;②自然系统的稳定态减轻了社会系统的差异特征,使综合得分差异相对缩小,但仍然较大;③大部分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处于一般协调,人-地协调度呈“橄榄状”分布;④人居环境质量得分呈现等级性特征,上海、杭州、南京等城市的人居环境质量较高,而宿迁、淮安等城市的人居环境质量排名靠后.  相似文献   

16.
区域尺度减排增汇目标实现亟需城市协同治理和空间多要素统筹。本研究将城市尺度的减排增汇潜力评价与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优化进行有效衔接,以南京都市圈为例,建立“城市尺度减排增汇潜力评价——栅格尺度生态安全格局重要性评价——区域国土空间生态源地识别与廊道判定”的多尺度融合分析方法。结果表明:(1)宣城、淮安、马鞍山、镇江减排增汇潜力较大,在区域分工中需承担更多减排增汇责任。(2)以减排增汇潜力评价结果作为空间修正依据进而识别出南京都市圈重要生态基底,主要分布于南部大片林地和大型湖泊、北部林草混合片区和大型湖泊,以及横穿都市圈中部的长江。(3)在都市圈内识别生态源地和廊道,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生态保护和修复空间载体。  相似文献   

17.
构建邻接空间权重、距离空间权重和经济距离空间权重,利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及其偏微分分解方法分析黄河流域土地市场化、供应结构对建设用地绿色利用效率的空间效应。结果表明:(1)2010—2018年,黄河流域城市建设用地绿色利用效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态势,且中游>上游>下游。(2)建设用地绿色利用效率存在空间正相关性,且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在上游,低—低集聚区主要分布在下游。(3)土地市场化与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服务用地结构虽然对本地城市建设用地绿色利用效率产生抑制作用,但是对周围城市具有促进作用,且直接效应与溢出效应均不显著;工矿用地和商服用地结构在距离权重模型和经济距离权重模型下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且抑制了周边城市建设用地绿色利用效率提升。(4)产业结构优化对建设用地绿色利用效率产生促进作用,其直接效应与溢出效应均显著,而城镇化与建设用地绿色利用效率存在“倒U型”关系。  相似文献   

18.
从民营经济发展规模、结构、活力、贡献4个方面构建了民营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2005—2019年东北三省民营经济发展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东北三省民营经济发展水平整体持续提升,但在规模扩张和质量提升方面尚未实现统筹协调,仅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营口等少数城市民营经济发展形成了持续稳定的竞争力。(2)民营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分异有所加剧,呈现出核心—边缘和东南沿海—北部沿边的空间分异特点。(3)民营经济的发展格局演化受到地区间软、硬发展环境差异的综合影响,其中基础设施水平、政府干预程度和金融服务能力持续影响民营经济的空间分异,创新活力和发展要素条件也有阶段性的影响。未来,东北三省民营经济发展应进一步强化民营经济强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探索资源型城市及边境偏远地区民营经济发展路径和模式。  相似文献   

19.
欠发达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体系构建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参阅国内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基础上,选择安徽省六安市为样区,提出了欠发达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的原则、指标构成以及评价模式和方法。其中,指标体系共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分类层和指标层4个层次,从居住建设、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三大系统构建了39个单项指标,依据六安市2005年的调查统计资料,对其人居环境的建设水平和满意度两方面进行了对比评价,验证结果科学可行,可为同类地区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棕地再利用和绿色空间供给是城市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探索为我国棕地利用提供了宝贵经验。对国际上棕地到绿色空间的转型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恢复、景观设计、效益研究、可持续性评价等方面。我国对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还局限在技术层面的生态修复和景观设计方面。通过评述国外关于棕地再开发为绿色空间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目前我国研究的薄弱环节,总结未来研究应该关注的问题,以期为我国棕地再利用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