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5 毫秒
1.
利用我国2004—2015年249个地级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分别测算了城市的金融集聚指数和绿色经济效率水平,采用空间杜宾模型研究了金融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作用与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从全国层面看,金融集聚不仅显著提升了本地区的绿色经济效率,还对周边地区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特大城市、大城市金融集聚能提升本地区及周边地区的绿色经济效率,而中小城市金融集聚对本地区及周边地区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不显著;在五大城市群中,金融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均不显著,仅有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金融集聚能显著提升本地区的绿色经济效率。  相似文献   

2.
借助面板门槛模型,通过在不同地区、不同类型条件下分别分析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与多样化集聚对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从全国看,专业化与多样化集聚对技术创新效率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其中,前者呈正的"N"型关系,后者呈促进但递减的关系,两种集聚基于FDI、OFDI门槛下呈现"U"型关系。(2)从分地区看,东部地区专业化集聚抑制了技术创新效率而多样化集聚促进了技术创新效率,中西部地区两种集聚均提升了技术创新效率。(3)从产业层面看,低端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集聚、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多样化集聚更能促进技术创新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基于区域高技术产业发展与协同创新现状,利用成渝城市群16个城市2010—2019年时空面板数据,从空间溢出效应视角构建面板空间计量模型,检验高技术产业专业化、多样化、竞争集聚3类集聚形式对协同创新的影响。结果发现:①成都、重庆、德阳、绵阳是成渝高技术产业集聚的核心区域,也是城市群的创新高地;成都、重庆以高技术全产业链多样化集聚模式为主,其他各市以专业化集聚模式为主。②成渝高技术产业专业化集聚、多样化集聚不但有利于本城市创新,而且能够通过正向空间溢出推动城市群协同创新。③高技术产业竞争集聚有利于本城市创新,但会对城市群整体协同创新产生负向抑制的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4.
生产性服务业是我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其集聚能促进三次产业加速融合、协同发展,对城市等级体系重构和城市内部空间塑造具有重要影响。基于兰州市三次经济普查数据,运用区位商、空间基尼系数、赫芬达尔指数、EG指数等方法,对兰州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兰州市生产性服务业具有集聚特性,但仍处于集聚的初级阶段,空间上呈单中心集聚结构;区域集聚程度与行业间集聚程度存在差异,各研究单元发展程度层次不齐;区位因素、集聚效益、政策导向和工业发展需求是影响兰州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布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服务业是带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生产性服务业使城市经济更繁荣,生活性服务业使城市生活更宜居。以南京市服务业14个行业的POI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多种空间分析方法,探索服务业及其分行业的空间分布与集聚特征。研究发现:服务业总体呈"一主三副"多中心空间结构,各行业呈"中心—外围"圈层结构;生产性服务业在城市内部空间处于向心化的空间集聚阶段,生活性服务业则空间集聚与扩散并存;服务业集聚具有空间异质和行业分异特征。研究建议提升生产性服务业总量规模,丰富服务业产业内容,构建以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占主导的服务业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6.
通过区位商相对差异指数、数据包络分析和面板Tobit回归分析,研究了2009—2019年我国30个省份高技术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特征,分析其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及其异质性,并与一般制造业进行对比。结果表明:①高技术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水平低于一般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水平,但这一差距在研究期内呈现出逐渐缩小的趋势;高技术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水平在我国区域之间存在差异,在细分行业构成的产业对之间存在行业分异。②高技术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水平的提高可以促进区域创新效率的提升,这一促进作用相比一般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效应更加显著和积极。③高技术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和行业异质性。  相似文献   

7.
物流产业集聚对提高物流效率、发挥溢出效应具有重要作用,提高物流产业集聚水平是提升区域内竞争力的关键。基于2006—2015年长江经济带省际面板数据,研究了长江经济带物流集聚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下游地区物流集聚水平呈下滑趋势,上游地区呈上升趋势,中游地区则具有空间锁定和路径依赖性,物流集聚水平相对平稳;(2)研究期间,长江经济带物流产业集聚的层次异质性得到弱化,但局域异质性凸显出来;(3)所选因素均对本地物流集聚产生了促进作用,其中工业增加值和社会消费水平对物流集聚的推动作用最大,而各因素对周边地区物流集聚主要起到负溢出效应,总体上"回流效应"大于"扩散效应"。  相似文献   

8.
高速铁路的迅猛发展带来的时空压缩对于生产要素的空间溢出效应产生了重大影响。以浙江省66个县(市)为研究个体,选取2003—2014年的面板数据,首先检验空间相关性,再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分析高速铁路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空间溢出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县(市)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高速铁路影响下,邻近城市间的空间溢出效应有所增强;固定资产投资由早期的负效应转变为正效应;人力资本、出口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通过显著性检验,对本地区的经济增长产生正效应;劳动力水平和政府规模对经济增长的正效应有所减弱;地方化经济和波特外部性能较好地反映了本地区的产业集聚性、多样性和创新性,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有所增强。针对高速铁路发展带来的空间效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并据此提出未来高铁建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基于我国285个城市2006—2015年的面板数据,在STIRPAT模型基础上,引入内生时空权重矩阵,建立空间STIRPAT模型,考查城市规模对能源消耗的空间溢出效应,探讨空间溢出效应的时间传导效应。结果显示:城市能源消耗东西差异大于南北差异,并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城市规模对能源消耗的空间溢出效应存在距离阈值,阈值为350km。进一步采用分组研究发现,城市规模对能源消耗的空间溢出效应为异质性,验证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存在。依据上述结果,提出促进城市节能减排的针对性措施,为我国现代化城市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考虑以低碳转型推动区域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高质量发展,对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充分现实意义。本文以三批低碳城市试点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4—2019年中国272个城市的平衡面板数据,运用合成控制法、双重差分法和空间杜宾模型,探究低碳试点政策影响城市大气环境的作用机制及空间效应。研究发现:(1)低碳试点城市的大气环境质量较非试点城市得到提升,经稳健性检验后这一结论依然成立。(2)通过异质性分析发现,低碳试点政策对地级市和非资源城市大气环境的改善效应更为显著;相较于特大城市和小城市,大中城市更有利于放大低碳试点的政策效应。(3)机制分析发现,低碳试点政策通过减排溢出效应、绿色创新效应和外资限流效应促进试点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提升。(4)低碳试点城市的大气环境改善效应存在正向空间溢出,试点邻近城市的大气环境因此得到治理。  相似文献   

11.
构建邻接空间权重、距离空间权重和经济距离空间权重,利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及其偏微分分解方法分析黄河流域土地市场化、供应结构对建设用地绿色利用效率的空间效应。结果表明:(1)2010—2018年,黄河流域城市建设用地绿色利用效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态势,且中游>上游>下游。(2)建设用地绿色利用效率存在空间正相关性,且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在上游,低—低集聚区主要分布在下游。(3)土地市场化与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服务用地结构虽然对本地城市建设用地绿色利用效率产生抑制作用,但是对周围城市具有促进作用,且直接效应与溢出效应均不显著;工矿用地和商服用地结构在距离权重模型和经济距离权重模型下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且抑制了周边城市建设用地绿色利用效率提升。(4)产业结构优化对建设用地绿色利用效率产生促进作用,其直接效应与溢出效应均显著,而城镇化与建设用地绿色利用效率存在“倒U型”关系。  相似文献   

12.
利用2004—2015年列车实际运营数据,构建广义加权旅行时间模型,探究我国东北地区城市群可达性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高铁开通后,东北地区城市群的可达性水平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地级市较为明显;空间上,提高较为明显的区域集中在铁路沿线以及辽中南城市群的部分城市。②高铁对东北地区第三产业集聚现象并不明显。③城市可达性水平的提高可以促进东北地区城市群经济增长,高铁的开通对于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05—2019年我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构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人口老龄化对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其空间效应。结果表明:(1)2005—2019年,我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整体水平不断提升,区域差异不断缩小,但“东部—中部—西部”逐渐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一直存在。(2)人口老龄化能够显著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但在影响程度上存在区域异质性。(3)人口老龄化在促进本地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会对周边地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产生正向影响,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4)人口老龄化为我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14.
依据投入—产出技术,综合考虑研究区域实际情况,定量分析新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并结合Arc GIS技术,利用增加值研究和分析了新疆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产业空间关联。结果显示:新疆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间关联呈现"稳定性"特征,生产性服务业对新疆经济的贡献在逐步增强,但由于产业层次较低,对制造业的支撑略显不足。制造业对新疆经济的拉动和支撑作用虽然显著,但是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带动作用仍然不足,两者依赖性较弱。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建议:深化改革制造业企业,形成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企业集群,合理规划与布局城市,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共同发展;重点发展制约新疆经济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部门,扶持与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等相关产业的发展,降低金融业对新疆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依托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有效利用新疆向西开放优势,引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企业入驻,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同国际市场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5.
长三角城市群是中国经济活动最为频繁的区域之一,然而雾霾污染问题也较为严重。以长三角41个城市2005—2018年PM2.5浓度为基础数据,借助LMDI指数分解法从强度效应、结构效应、增长效应和规模效应4个层面研究影响PM2.5浓度的驱动机制及贡献率,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探究了雾霾污染集聚效应与空间演化。研究结果表明:各驱动因素具有正负效应和异质性。强度效应表现为负效应且是PM2.5浓度减少的关键因素;增长效应与规模效应为正效应,其中增长效应是促进PM2.5浓度增加的主要因素;而结构效应在以2013年为分界点的两个时间段产生正负相反的效应。雾霾污染空间分布具有正相关性特征,近年来,高—高集聚城市有所下降,而低—低集聚呈现增长趋势。探讨长三角雾霾污染的驱动效应及空间演化,对长三角雾霾污染防治以及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基于核密度分析、Ripley's K函数等空间分析方法,研究长春市城市办公业的发展过程、空间特征及其机理。结果表明,长春市城市办公业的发展经历了萌芽、起步及快速发展三个阶段;办公业的圈层分异特征明显,政务办公业倾向于集中在城市中心区,而商务办公业的离心化趋势较强;办公活动的空间分布显著集聚,并形成多个主次热点集聚区,且政务办公业在较大的空间范围内表现出集聚特性,其区位选择的尺度范围较大。研究认为,长春市城市办公业的空间布局是在历史影响、政策激励、规划引导、行业特性选择、信息革新与交通技术进步等因素协同作用下的综合表现。  相似文献   

17.
《绿叶》2016,(8)
当前,服务业发展已成为城市综合实力和现代化程度的综合反映,也是城市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从理论上讲,城市服务业不断发展可以促进绿色发展,而城市绿色发展也能够为服务业加快发展提供更多机遇,两者存在紧密的联系。近年来,在城市发展方式转变和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的背景下,我国城市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明显升级、新兴服务行业和业态层出不穷、服务外包增势强劲,但也存在着有效供给能力和水平不高、内部结构失衡较为突出、服务创新还未充分发挥引领作用等问题,迫切需要加快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加强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强化人力资本投资,从而促进城市服务业与绿色发展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01—2014年城市旅游业投入—产出数据,结合DEA、GIS及典型相关分析方法,以辽宁省所辖14个地级市为例,对城市旅游业效率的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辽宁省城市旅游业效率水平差异明显,但整体差异性呈显著减弱趋势,效率水平长期增长呈显著提升态势。2辽宁省城市旅游业效率空间集聚效应较弱,随时间演进区域整体生产率水平提升显著,城市旅游业效率增长率差异呈减弱趋势;各城市技术进步水平、生产率水平和纯效率水平发展较好,但空间资源管理水平低下,导致城市规模越大、城市规模效率水平越低,沈阳和大连两大中心城市规模效率水平一直处于倒"U"型曲线左下方。3存在相关社会经济指标驱动城市旅游业效率提升,应注重相应社会经济指标的均衡发展,促进我国城市旅游业高效率与可持续发展。希望研究结果能为我国城市旅游业"优质"建设及高效率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基于集聚“规模—能力—效益”与环境“压力—状态—响应”的研究框架,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考察了2008—2019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集聚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时空格局,继而采用空间杜宾模型探究了二者协调发展的空间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集聚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呈稳步上升态势。(2)各城市耦合协调度空间差异明显,且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以及“H—H”集聚和“L—L”集聚的空间俱乐部分布特征。(3)经济发展、外商直接投资、科技创新、工业要素禀赋结构、产业结构对本地产业集聚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存在直接积极影响,而政府干预的直接推动作用有限;外商直接投资、工业要素禀赋结构、政府干预具有明显的正向溢出效应,产业结构则存在较强的空间负外部性。  相似文献   

20.
选取2013—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11市大气主要污染物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SNA)对粤港澳大湾区大气污染的空间关联性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①大湾区城际大气主要污染物的空间关联均呈现出较典型的网络结构特征。②城际大气污染存在明显的空间关联和空间溢出,各城市空间联系越来越密切。③大湾区大气污染空间网络具有稳定性特征,PM2.5和SO2的空间溢出得到有效控制,而PM10和NO2的空间溢出具有长期稳定性。④珠海、佛山、惠州、中山在大湾区城际大气污染空间关联网络中处于中心地位。⑤各城市在大气污染空间网络中存在明显的非均衡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