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加强学校生态文明教育,助力推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让学生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将成为新时代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加强学校生态文明教育,助力推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才能为未来培养具有生态文明价值观和实践能力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生态文明建设也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让学生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将成为新时代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2.
在环境治理的问题上,20世纪人类社会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对契约、技术与制度的崇尚,反映了近代以来社会治理中的价值中立与道德祛魅精神。然而,随着环境危机事件的频发,特别是在环境以及生态问题构成了风险社会的一个重要维度的情况下,依靠契约、制度、技术的环境治理方案陷入低效甚至失灵的境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开拓了环境治理的新思路,让我们看到构建人与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环境合作治理模式建立的希望。环境合作治理是一种可以将所有力量整合到合作行动体系中的治理模式,能够有效应对日趋恶化的环境问题,并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建立在环境友好的基础上。只有当环境治理采用了合作模式,才能在环境的维度上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3.
吴平 《绿叶》2018,(Z1)
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提出,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把"美丽中国"从单纯对自然环境的关注,提升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高度。与此同时,随着经济体量的不断扩大,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历史背景与时代背景的双重召唤下,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在中央及各地方迅速启动,随着机构改革方案的出台,由上而下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大幕拉开,各地方改革试点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之中。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现在进行时,其困难重重,亦任重道远,是一场需要大力投入的攻坚战,更是一场需要久久为功的持久战。打好生态文明之战,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变,关键在于建立好制度框架、落实好自然资源资产核算、生态补偿、空间管控、监测预警、绩效考核等一系列转化路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我国新时期的重要探索,亦是继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之后更为宽广领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诉求。  相似文献   

4.
正由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和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CEPF)共同策划的"路边的自然"环境教育公益项目2017年进入北京市15所学校,播撒绿色种子,培养环保意识,践行绿色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特别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相似文献   

5.
李义天 《绿叶》2008,(6):29-43
生态破坏的症结在于人类社会政治结构本身——阶层制。谁为当代经济增长、工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政策付费,而又是谁从中受益,这是环境正义运动的核心问题。地区共同体——让民众和社群有权决定自己的生态命运和社会命运,也让民众有权探寻一种对环境和社会负责任的生活方式——这一生态政治学的典型处方,难以克服生态系统连贯性与人类政治结构分割性的矛盾。生态社会主义倡导消除资本主义,消除由逐利而来的排他性紧张关系,提供了一种全球主义的生态拯救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6.
<正>6月5日,全球瞩目杭州。2019年世界环境日全球主场活动在这里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表示中国愿同各方一道,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共筑生态文明之基,为建设美丽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发表主旨讲话时指出,浙江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起源地和率先实践地。在这里举办主场活动,对提高各国人民的环境  相似文献   

7.
曾威 《绿叶》2022,(10):60-65
<正>无论是动物、植物抑或是病毒等,它们都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曾参与到人类的历史中。书写“非人类”的历史,不仅有着学术上的考量,更蕴含着现实的关怀——当今世界并非一座孤岛,不仅人与人之间是命运共同体,人与动物之间、人与环境之间更是息息相关的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8.
王勇 《绿叶》2013,(8):52-57
当下的草原上,尽管"栏内青草栏外沙"的情形随处可见,但这并不足以证明草场承包制度下的铁丝围栏草场建设必然造成了对草原生态的破坏。实际上,在草场承包之前,甚至在早期的历史上,草原上亦有着"栏内青草栏外荒"的情形。与以前受成本制约的、简易围栏时代的"围小放大"相比,作为"栏外沙"的"牧道"这一"公地",其绝对面积要比过去作为"栏外荒"的"公地"要小得多,"公地悲剧"的程度因而也愈小,从而也就意味着愈有利于草原生态的恢复和保护。也即,草场承包即铁丝围栏草场建设本身对草原生态的影向其实并不显著,有些证据甚至印证了围栏草场之于草原生态的正效应。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治理和国际秩序加速变革等大变局背景下,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和秩序正在经历深刻变化。全球气候问题需要全球气候治理的主体去认知与改造,主体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中有着关键性影响。当前全球气候治理主体的内涵和外延在持续变化,最值得关注的变化就是全球气候治理主体走向共同体化,并且正在形成一种规范。全球气候治理主体间在利益、责任与命运关系的演化,对更大范围的、更深程度的主体关系提出了新要求。本文基于近年来全球气候治理实践,分析了全球气候治理主体共同体及其关系的发展情况与趋势,同时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如何引导全球气候治理主体共同体及其关系,以更好聚焦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首要因素,开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  相似文献   

10.
“一带一路”战略的环境风险分析与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带一路"战略的目的在于促进亚洲、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往来联系,加强区域之间的经济合作与人文交流,从而达到各国共赢的可持续发展。"一带一路"战略目标是要建立一个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然而,由于东道国资源环境和生态环境等环境因素的不同以及限制性,在为企业带来一定的投资机遇的同时,使得企业在对外投资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日益增多。针对企业"走出去"时可能面临的环境风险,本研究建立了影响企业对外投资的环境影响因素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战略沿线国家的环境风险状况。根据研究分析,得出"一带一路"战略沿线国家环境风险指数,相关的资源限制和生态限制因素。最后,结合环境风险状况及以往的合作内容,总结了适宜沿线国家发展的投资类型,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本研究通过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环境风险评估,为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规避环境和投资风险提供依据,推动绿色化"一带一路"建设,与沿线国家分享可持续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11.
钱易 《中国环境管理》2016,8(2):131-132
<正>一、改变发展模式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工业革命彻底地改变了人类的衣食住行,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但是,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人类的生存环境也出现了诸多问题: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森林锐减、资源短缺、耕地减少、生物多样性丧失、臭氧层耗损、全球气候变化、持久性有机物污染等各种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及其子孙的生存和地球的命运。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形势,人类开始进行严肃的思考。回顾历史,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三本书、三次会议。"三本书"是美国学者蕾切尔·卡逊著作的《寂静的春天》、罗马俱乐部发表的《增长的极限》、世界  相似文献   

12.
雷毅 《绿叶》2014,(10)
新环境保护主义运动的"先知"利奥波德,从人与自然关系的维度提出了"大地伦理"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大地不仅包括土壤、水、空气,而且包括在其上生长的动物、植物;大地是一个共同体,人不是大自然的征服者,而是这个共同体的一名普通成员或公民;人类对共同体中的其他成员和共同体本身负有道德义务。因此,一个人的行为,当有助于维持生命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时,就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3.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公共课程的教学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的人类社会,物质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在人类经济水平提高、物质生活丰富的同时.一系列环境问题诸如环境恶化、资源匮乏等等也伴随而来,它不仅威胁了当今的健康与生存,也危及到子孙后代的前途与命运。  相似文献   

14.
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谋划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长远性、开创性工作,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和全局性变化,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进入认识最深、力度最大、举措最实、推进最快,也是成效最好的时期。概括来说,是五个"前所未有"。  相似文献   

15.
《绿叶》2004,(3)
2004年"6.5世界环境日"即将到来,今年"世界环境日"的庆祝活动将于6月5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市举行,主题是"海洋兴亡,匹夫有责"。海洋不但为人类提供了无尽的鱼类和其他生物资源,而且还吸收和稀释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污染物。然而,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和人类对海洋生物的过度捕捞,海洋资源正在不断枯竭,因此保护海洋,人人有责。(下图为美国保护海洋宣传画,李元供图)  相似文献   

16.
在世界人口、资源和环境矛盾日益尖锐的今天,如何寻求资源开发利用和人口增长之间的合理关系,使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已成为人类面临的紧迫问题.特别是土地资源既是人类的生存基础。也是人类的劳动对象.其到底能承载多少人口,如何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和保护政策,协调人口增长与土地资源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198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的协助下,对发展中国家的土地潜在人口支持能力进行  相似文献   

17.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我国在资源利用与保护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和利用效率不断提高,资源保护法制化步伐明显加快.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占有资源量不足和后备资源缺乏,重要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逐步加大,资源问题成为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瓶颈".  相似文献   

18.
云南纳板河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的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国内许多自然保护区都把生态旅游作为发展规划的重点,通过社区参与生态旅游,不仅使村民直接从中获得经济效益,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形成了"政府、企业和当地社区村民的利益共同体",使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形成"自愿机制",有效地促进了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效用最大化。针对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的现状,研究借鉴国内外社区参与生态旅游模式的经验,以纳板河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基于对遗产廊道型资源的概念阐释和特性分析,从国际和区际旅游合作开发的视角,初步研究了遗产廊道型资源旅游合作开发的战略,并试图构建一个遗产廊道型资源的旅游合作开发体系,以实现遗产廊道型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请世界遗产为例,探讨了"丝绸之路"的旅游合作开发模式等问题.指出"丝绸之路"的旅游开发必须重视其特殊的文化内涵,尊重其历史价值,全方位加强区域互动无障碍合作,切实推动"丝绸之路"走向国际化,构建"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区经济利益共同体,打造世界一流的遗产廊道型旅游精品.该研究以期为遗产廊道型资源的旅游合作开发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环境教育》2004,(5):55-55
鸟类是农业、林业、年龄特征牧业的卫士,也是人类的朋友。潘宏耕作为一个普通人,三十年来为保护鸟类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他的事迹值得我们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