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峡库区耕地转型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三峡库区重庆段2000年和2015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借助Arc GIS平台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在乡镇尺度上分析了三峡库区重庆段2000—2015年的耕地转型空间特征,并从自然、社会经济、区位等方面剖析了三峡库区重庆段耕地转型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15年三峡库区重庆段的耕地数量分布呈现明显的"南增北减"的地域差异特征,土地转型以耕地和林地互相转换为主。(2)地理加权回归结果表明,同一影响因素在不同区域对耕地转型的作用方向与作用强度不同,发生相同耕地转型的不同区域,影响因素也各不相同。因此,各级地方政府在开展耕地相关工作时,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耕地资源。  相似文献   

2.
运用秸秆草谷比测算2011—2020年黑龙江省玉米秸秆资源量,探析黑龙江省玉米秸秆资源量时间变化趋势,进一步运用ArcGIS软件和九宫矩阵图,直观反映玉米秸秆空间分布区域特征和单产层级。结果表明:(1)2011—2020年黑龙江省玉米播种面积、玉米产量整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2)黑龙江省玉米秸秆资源量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的哈尔滨、绥化、齐齐哈尔3市,单产区域分布呈现出“西南—东北”带状分布特征。(3)通过九宫矩阵图可将黑龙江省玉米秸秆生产划分为丰裕、一般、贫乏三大类型区,各地区应结合当地资源状况合理布局秸秆资源化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3.
以泛长三角2001—2015年3A级以上旅游景区的面板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数理统计和GIS空间分析方法,从时空维度对其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时间维度上,景区发展总体经历了2001—2004年的"低速增长期"和2005—2015年的"快速增长期",景区内部发展存在明显层级差异,15年间三省一市的3A级以上景区增幅差异显著;空间维度上,3A级以上景区总体呈集中分布态势,集聚的空间尺度范围逐年缩小,景区整体表现出核心—边缘扩散的空间格局演变特征且分布重心具有由南向北、由东向西迁移的态势。  相似文献   

4.
以泛长三角2001—2015年3A级以上旅游景区的面板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数理统计和GIS空间分析方法,从时空维度对其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时间维度上,景区发展总体经历了2001—2004年的"低速增长期"和2005—2015年的"快速增长期",景区内部发展存在明显层级差异,15年间三省一市的3A级以上景区增幅差异显著;空间维度上,3A级以上景区总体呈集中分布态势,集聚的空间尺度范围逐年缩小,景区整体表现出核心—边缘扩散的空间格局演变特征且分布重心具有由南向北、由东向西迁移的态势。  相似文献   

5.
提出生态文明综合指标体系,以熵值法对2000—2012年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生态文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使用重心法对2000年、2004年、2008年和2012年四个时点的广东生态文明重心转移特征进行测算,再使用面板回归模型对生态文明重心转移特征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广东生态文明重心转移特征,2000—2004年呈经度增加、纬度减小,向东南方向移动;2004—2008年正好与2000—2004年相反,呈经度减小、纬度增大,向西北方移动;2008—2012年呈经度和纬度增加的态势,向东北方向移动。2广东生态文明重心转移的影响因素与人均GDP、常住人口数、第三产业增加值相关,与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和居民最终消费增加值无关。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2010—2017年的统计数据,首先采用超效率DEA模型对三峡库区26个区县的生态效率进行测算,然后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三峡库区生态效率的演化格局进行了实证分析,探索三峡库区生态效率的时空动态演变特征。研究表明:2010—2017年三峡库区生态效率平均水平处于0.5601~1.1920,整体呈现波动性变化趋势,生态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善,但是整体水平仍然较低;从区域层面看,各个区县间生态效率水平不平衡,空间分布上呈现"西高东低"的非均衡性特征。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三峡库区2010—2017年集聚性呈逐渐减弱态势,空间异质性逐渐增加,整体的生态效率差异变大。最后依据实证研究分析结果,本文对如何提升三峡库区生态效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选取2006—2015年"一带一路"入境旅游经济数据作为衡量"一带一路"(中国段)入境旅游空间结构演化的重要指标,运用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地位、首位度指数、EG指数、Zipf指数、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从整体—局部(子区域)—个体(省域)的角度研究了"一带一路"(中国段)入境旅游空间差异性与协调性特征。结果表明:①"一带一路"非均衡状态与协调倾向并存,总体非均衡与局部协调并存;②区域入境旅游发展成熟度与区域空间结构合理性呈正相关,即入境旅游发展越成熟的区域,省域间入境旅游发展越协调;③高高型区域、高低波动型区域、低低型区域三大区域入境旅游空间集聚类型差异明显;④区域入境旅游发展成熟度与区域空间显著相关的省域数量呈负相关,即低低型区域空间显著相关的省域数量多于高低波动型区域和高高型区域。  相似文献   

8.
利用1995年、2005年和2015年三个时期遥感影像,对研究区耕地景观生态安全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了移民安置区耕地景观生态安全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移民安置区的耕地景观生态安全呈下降趋势。安置区耕地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也在变化,1995—2005年Ⅱ级区有向Ⅲ级区转化,2005—2015年Ⅰ级区和Ⅲ级区都向Ⅱ级区转化。土地利用政策、生态移民及人口增长是耕地景观生态安全变化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9.
甘肃省农业水土资源时空匹配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甘肃省市域为评价单元,将其分为河西、陇东陇中、陇南和甘南四区,通过构建水土资源匹配测算模型,对该省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农业水土资源空间分布和匹配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水土资源现状为"耕地资源较丰富,水资源短缺,水土资源错位分布";2000—2015年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系数逐渐上升,2015年水土资源匹配系数为0.254万m~3/hm~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空间匹配程度形成"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特点,有一定的集聚态势,总体格局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0.
基于修正熵权法,以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徐州市为例,分析了2000—2017年徐州市工业高质量发展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徐州市工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上呈提高态势,但阶段性明显。(2)徐州市工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是结构优化、发展效益、环境效率、创新能力等多种要素共同作用的综合表征,但各要素贡献程度呈发展效益创新能力结构优化环境效率的特点。(3)徐州市工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优化路径在于优化工业结构、提升发展效益、改善环境效率、增强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1.
借助耦合协调模型、GM(1,1)模型和障碍度模型,探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段美丽中国建设和区域旅游化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未来发展趋势和障碍因素。结果表明:①2005年以来,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段两大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总体呈缓慢上升趋势,局部地区有下降态势,整体表现为"西低东高—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②2021年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段将会形成四川、陕西初级协调,云南、广西、重庆勉强协调,新疆濒临协调,青海、宁夏和甘肃失调的格局。③不同指标制约美丽中国建设和区域旅游化协调发展的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前五位指标分别为自然保护区面积占辖区面积比重、旅游外汇收入、入境旅游人数、艺术表演馆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相似文献   

12.
建立生态文明、产业技术与经济发展指标评价体系,运用Bayes-AHP法确定指标权重,使用耦合协调模型测算2006—2016年华中地区的耦合协调度,结合相对发展矩阵测算。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耦合协调度呈高速增长态势,2006—2015年处于失调与磨合状态,2016年河南、湖北和湖南达到协调状态,但多省的产业技术发展程度相对滞后。(2)研究期内华中地区不同省份的耦合协调度不存在同一发展趋势,不同省份差异日趋明显。(3)华中地区整体上生态文明相对发展度逐年下降,且耦合发展进程中山西出现异常波动,应着力进行制度化、系统性的生态恢复工程,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稳步向前。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借助RS和Arc GIS技术,采用直接碳排放测算模型和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农用地变化与碳排放的互动关系,并运用灰色GM(1,1)预测模型对2020—2040年农地利用碳排放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2000—2015年黄土高原地区农地利用总面积呈现下降趋势,15年间农地利用总面积减少了79.11万hm2。(2)黄土高原地区农地利用碳排放总量呈现下降趋势,碳源主要产区为陕西省和甘肃省,碳汇主要产区为青海省。(3)黄土高原农地利用类型变化与农地利用碳排放灰色关联序为耕地草地未利用地水域林地。(4)2020—2040年的农地利用碳排放预测结果分别为312.857万t、308.82万t、304.835万t、300.902万t、297.019万t。  相似文献   

14.
基于"百度指数"大数据平台,运用数理建模和ArcGIS空间分析方法探究了长沙市居民游憩活动行为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居民对不同景区的游憩选择偏好分异特征鲜明,各景区游憩市场需求引力具有明显的时间演替性。(2)居民游憩选择偏好集中程度不断减弱,游憩活动行为需求和空间指向趋于多元分散化。(3)游憩偏好指数等值线分布呈由中心城区向周边区域逐级递减的"圈层状"结构,游憩活动行为选择"空间极化"态势逐步弱化。(4)游憩活动行为重心位于中心城区,表现为先向"东北",再向"东南"方向迁移,标准差椭圆呈"东北—西南"偏转方向。  相似文献   

15.
运用转移—份额分析法(SSM)对2000-2009年黑龙江省入境旅游外国客源市场结构演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2000-2005年黑龙江省竞争力和增长率均较小,2005-2009年竞争力有所增强,但结构优势有所下降.②全省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结构在不断变化,将13个主要客源国分为兴旺市场、崛起市场、成熟市场和停滞市场,并提出相应的市场营销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Markov模型的南京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江苏2000年、2008年遥感数据,采用ArcGIS和Excel测算出南京市辖区8年土地利用的Matkov转移矩阵,从数量、空间和结构角度分析2000-2008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状况,预测2016年的各类用地面积.结果表明,2000-2008年研究区的城镇和工矿交通用地扩张较快,农村居民点用地略有减少,呈集中态势;耕地、草地、林地、水域减少,未利用地减幅最大.在空间上,研究区的建设用地扩张由"同心圆状"变为"纺锤状",土地利用集中度和强度都增大.2016年预测显示,城镇用地比重达44.76%,耕地减少23.47%,其余用地基本保持前8年的变化趋势,但动态度有所减小,仅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幅增大.  相似文献   

17.
采用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测度了2005—2016年我国环渤海地区44个城市的城市发展效率,并结合标准差椭圆方法刻画了环渤海地区城市发展效率空间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环渤海城市发展效率整体水平较高且波动幅度大,呈波动上升态势。(2)环渤海城市发展效率空间格局演化特征明显,标准差椭圆主要向南偏西移动,且空间分布范围先扩大再缩小,最终呈扩大趋势;沿海地区的城市发展效率在环渤海地区占主体地位,近年标准差椭圆内部城市对环渤海地区城市发展效率的拉动作用大于标准差椭圆外部城市。(3)环渤海地区城市发展效率重心主要位于渤海上,城市发展效率的方位角呈波动下降的趋势,整体呈东北—西南格局分布。  相似文献   

18.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是认知区域人地关系状况的有效途径之一。基于1985年、2000年、2015年3个时相的遥感数据,利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及空间分析方法定量刻画长春市土地利用及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演变,并探讨两者间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①长春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显著,其中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耕地面积减少;土地转移变化中耕地与建设用地、耕地与林地间的转移分别居于主要地位和次要地位。②长春市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中未利用地动态变化最显著,耕地变化较缓慢。③长春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下降趋势,林地、耕地与水域三种类型构成了长春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主体;生态服务价值空间聚集趋势日益显著,冷热点格局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15—2021年营口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分析了营口市臭氧污染变化特征及与其他污染物、气象要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营口市臭氧浓度于2015—2016年下降,2017—2018年上升且于2018年达到峰值,2019—2021年持续稳定下降;月变化呈单峰特征,1月起快速上升,5月达到峰值,6—10月缓慢下降,11—12月快速下降;日变化亦呈单峰变化特征,09:00起开始上升,16:00达到峰值,随后下降,08:00达到最低值。臭氧与其他污染物之间呈负相关,与气象要素之间呈正相关,其与二氧化氮、氮氧化物、一氧化氮、温度相关性较强。  相似文献   

20.
运用DEA-BCC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对2000—2015年我国30个省份的创新发展效率进行静态和动态评价,再利用Tobit模型分析找出关键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我国创新发展静态效率的整体水平不高,普遍存在无效率状态,规模效率是主要的制约因素;(2)各省份创新发展静态效率的空间差异明显且时期波动较大,但整体呈上升趋势;(3)研究时期内全国创新发展动态效率保持较高增长,技术进步是其提升的关键性因素;(4)我国四大经济区在不同年份的创新发展动态效率差异各有不同,整体上升态势较明显,并呈现出"东部—东北—中部—西部"逐渐衰减的分布格局;(5)人力资本投入在所有时期内对省域创新发展综合效率的影响显著,其他变量在不同时期内也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