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借鉴物理学耦合理论,分析旅游产业与信息产业协调发展的作用机理。以四川省为例,建构旅游产业与信息产业耦合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对2002—2011年四川省旅游产业与信息产业耦合协调发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旅游产业与信息产业综合发展水平呈现上升趋势,旅游产业与信息产业存在良性互动且协调发展正耦合关系。耦合协调度模型可很好地分析两者之间耦合关系与协调发展状态,是分析旅游信息化发展程度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2.
以2006—2014年的数据为研究基础,运用耦合模型构建了长山群岛旅游产业系统与城镇化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深刻剖析旅游产业与城镇化的互动作用机制。研究表明:1长山群岛旅游产业与城镇化系统存在明显的耦合互动关系,通过系统内部的演化机制,系统内部要素互相作用,实现协同发展;2旅游产业与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提升明显,旅游产业综合评价指数由0.169上升到0.789,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数由0.239上升到0.808,城镇化综合评价水平高于旅游产业综合评价水平,城镇化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3旅游产业与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由失调阶段步入协调阶段,最大值仅为0.633,协调度较低。  相似文献   

3.
中国旅游产业与信息产业耦合协调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信息产业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依据耦合协调度等级及阶段划分标准,将中国旅游与信息两大产业耦合协调度划分为失调衰退、过渡、协调上升三个阶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两者综合发展水平的时序演变特征,探索了影响信息产业驱动下的旅游产业响应机制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旅游产业与信息产业存在着显著的耦合互动关系;(2)旅游产业与信息产业耦合发展水平大幅提升,2009年后信息产业优先类型居多;(3)旅游产业与信息产业两系统间的耦合协调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从2013年实现了从失调阶段向协调阶段的转变;(4)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信息产业规模、旅游收入、信息产业技术基础、旅游产业知识支撑是影响两者耦合协调度最主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大鲵产业是张家界市重要的新兴农业产业,而旅游产业是其支柱产业,当前张家界面临着培育发展大鲵产业等新兴产业和升级旅游产业的双重任务,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是实现产业升级的可行之路。依据大鲵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机理,选取大鲵产业综合产值、养殖规模、农村居民纯收入、旅游总收入、接待国内旅游人次等14项指标构建张家界大鲵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的评价模型,并基于张家界市2012—2017年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张家界市大鲵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趋势愈加明显,但两者的耦合协调度整体偏低,2013—2015年属于旅游产业滞后型,2012年、2016—2017年属于大鲵产业滞后型。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大鲵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乡村旅游与乡村人居环境的耦合协调研究,有利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助推乡村振兴。以重庆市37个区县为研究单元,构建了乡村旅游发展水平系统和乡村人居环境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11—2017年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与乡村人居环境的耦合度、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①重庆市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与乡村人居环境的耦合度呈现出由低水平耦合阶段向磨合阶段发展的趋势,处于磨合阶段的区县空间分布特征呈现出由点状集聚到带状集聚再到面状分散分布的特征。②耦合协调度整体水平较低,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整体分异但局部趋同的趋势,高值区域的分布特征与耦合度相似,但略有滞后。  相似文献   

6.
云南省旅游产业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协调度时空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云南省16个市州为研究单元,综合运用熵值赋权法、功效评价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等定量研究方法,结合ArcGIS10.2软件,对云南省各市州旅游产业与生态文明两大系统协调发展情况与时空差异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2006—2015年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的区域极化效应显著,综合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旅游产业发展滞后型市州数量较多;(2)生态文明建设空间格局由"单极"向"面状"转变,分布不均衡;(3)旅游产业与生态文明耦合协调度总体呈勉强协调型,发展协同效应较弱,耦合协调度在空间集聚方面的"趋同俱乐部"现象明显;(4)旅游产业与生态文明耦合协调度与经济发展之间呈明显正相关关系,耦合协调度越高的区域对经济、科技、资金、人才等要素"流"的集聚效应越强。  相似文献   

7.
促进旅游经济发展与农村民生改善耦合互馈是推进西部地区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基于2011—2019年省际面板数据,综合运用修正后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和Tobit模型探索西部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与农村民生改善的耦合协调时空演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西部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民生改善程度均呈现稳步提升态势,但两者均表现出显著的空间非均衡性。(2)旅游经济发展与农村民生改善的平均耦合协调度处于稳步增长状态,空间上大致呈现“西南高、西北低”的分布特征;研究期末,绝大部分省份已超越勉强协调等级,但亚类别仍以农村民生改善优于旅游经济发展为主。(3)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投资力度、产业结构优化和政策支持对旅游经济发展与农村民生改善的耦合协调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城镇化水平和碳排放强度呈现显著的负向影响,而投资力度的负向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建立生态文明、产业技术与经济发展指标评价体系,运用Bayes-AHP法确定指标权重,使用耦合协调模型测算2006—2016年华中地区的耦合协调度,结合相对发展矩阵测算。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耦合协调度呈高速增长态势,2006—2015年处于失调与磨合状态,2016年河南、湖北和湖南达到协调状态,但多省的产业技术发展程度相对滞后。(2)研究期内华中地区不同省份的耦合协调度不存在同一发展趋势,不同省份差异日趋明显。(3)华中地区整体上生态文明相对发展度逐年下降,且耦合发展进程中山西出现异常波动,应着力进行制度化、系统性的生态恢复工程,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稳步向前。  相似文献   

9.
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途径。以山东省邹平市为研究对象,选择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剪刀差方法,分别对邹平市2011—2020年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耦合协调状态和发展速度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间,邹平市社会经济系统综合评价指数整体呈波动上升而后逐步下降的变化趋势,自然生态系统综合评价指数呈波动上升的变化趋势,前者发展速度总体上快于后者;耦合协调度指数由0.323 6增长至0.596 6,反映了该区域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的关系不断改善,较好地实现了二者的协调发展;剪刀差呈平缓波动上升趋势,说明二者发展趋势之间的差异逐渐增大。研究结果为当地制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政策体系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0.
旅游城镇化是旅游研究和实践的热点问题之一。运用物理学中的耦合理论与方法,对1993—2014年山西省旅游产业与城镇化之间的耦合特征及时空分异规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山西省旅游产业与城镇化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总体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旅游产业滞后类型居多;(2)山西省旅游产业与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协调水平逐年提升,实现了由失调阶段向协调阶段的转变;(3)山西省耦合协调度的地区总体差异在逐渐缩小,地区间和地区内省际差异的贡献不均衡,其中地区内差异绝大部分的贡献来自于晋中地区;(4)山西省地区内差异主要受旅游资源禀赋、旅游交通设施、区位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12.
对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内涵、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利用系统论分析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机理和耦合过程,并从空间效应、人口效应、生态效应和服务效应等角度分析了两大系统的耦合效应,提出了城市旅游化模式、旅游小镇模式、旅游社区模式和旅游综合体模式等四种不同的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3.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在回顾产业融合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产业边界做出界定,并构建了两大产业的互动融合机制;然后从价值链的角度分析了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过程,并从技术、产品、企业、市场4个层面对两大产业的融合过程进行了解释;最后提出了通过体制观念整合引导市场整合,进而促进资源整合的产业融合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4.
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构筑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和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机理,构建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赋值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对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2011—2020年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行测度评价。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水平稳步上升,区域发展差异显著,呈现出大湾区东岸>大湾区北岸>大湾区西岸的空间分异特征;产业耦合协调发展类型2011—2015年以体育产业滞后为主,2016—2020年以旅游产业滞后为主;体育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增长趋势明显,但总体耦合协调度等级不高,基本上处于中轻度失调阶段和过渡阶段;城市群内部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不均衡,呈现出以香港、广州、深圳、澳门为核心,由内到外圈层逐渐递减的时空演化特征。基于上述研究,从区域政策协同、空间布局协同、产业分工协同、交流平台协同等方面提出系列建议,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体育旅游产业的高度融合和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5.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贫困与环境恶化形势不断加剧。基于社会经济子系统和生态环境子系统,选取16项指标构建了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熵值组合赋权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截取2001年、2006年、2011年三个时间断面,对北方农牧交错带26个地级市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①北方农牧交错带社会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度略有增加,但整体水平较低;②大部分低度协调类地区逐步向中度协调类地区转变,高度协调类地区数量增幅小,区域差异逐步缩小。  相似文献   

16.
通过构建技术创新与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借助熵值法、耦合度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数学模型,对安徽省16个省辖市2010—2017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研究期内,安徽省技术创新与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均逐年提升;但其空间分布严重不均衡,地区间存在明显差异,其中皖江地区耦合协调发展程度最优,皖南地区次之,皖北地区耦合协调发展程度最不协调。  相似文献   

17.
对环渤海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的协调关系进行定量评价,发现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的协调发展度差异明显,总体协调发展水平不高;环渤海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相对发展以滞后发展居多;城市旅游协调水平空间分布存在高值分散、低值集聚的现象,空间集聚格局稳定.可见,环渤海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关系不和谐,总体协调水平亟待提高.  相似文献   

18.
长沙市作为旅游热门城市,近年来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经济发展迅速,而生态环境是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石,只有旅游产业、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三者协调发展,才能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利用长沙市2007—2018年的数据,构建3个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分析了三者的耦合协调度,发现三者的发展状况和耦合协调度总体呈现逐年递增状态...  相似文献   

19.
在城市群一体化过程中,要特别关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协调处理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以黄河流域7个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将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划分为经济、社会、生态环境3个子系统,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分析了2005—2019年黄河流域城市群在一体化进程中各系统的协调水平,并运用GM(1,1)灰色模型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2005—2019年,黄河流域7个城市群在城市群一体化过程中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各系统发展水平均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水平最高,社会次之,经济发展最后。(2)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度处于较高水平,系统间交互作用逐渐增强,耦合协调关系不断趋于优化。7个城市群的协调发展类别呈现出“过渡发展类—协调发展类”的改变,制约各城市群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有经济滞后型和社会滞后型两大类。(3)2020—2025年,各城市群协调度将稳步提升,但仍不会达到优质协调,实现高水平的互相促进、协调发展仍需较长时间。  相似文献   

20.
皖南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综述旅游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进展以及对旅游产业集群概念进行探讨的基础上分析指出,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条件包括空间高度集聚、产业紧密联系和创新特质明显等三个方面;旅游集群产业的构成包括旅游资源产业、旅游要素产业和旅游辅助产业三个层次.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皖南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势和制约因素,提出了相关对策,以明确皖南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向,为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