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对泸定县1994年TM影像和2002年ETM+影像进行了数字图像处理和解译,得到两个时期的土地利用景观类型图,通过计算相关景观格局指数,定量研究了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纵向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994-2002年间,研究区以林地的变动为主要特征,8年间林地面积增加7590.395hm^2,而草地、耕地和其它土地面积减少,主要是转化为林地,其主要推动力是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加,多样性和异质性提高,说明整个景观中斑块的分布趋于均匀化。  相似文献   

2.
基于达里雅博依绿洲1993年、2006年、2011年及2016年4期遥感影像,选用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度、转移矩阵及景观指数的方法,揭示研究区土地利用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993—2016年,土地利用类型中水域、林地、草灌丛面积呈波动下降趋势,沙丘面积逐年消减,其他用地面积呈波动上升趋势;整体上各类型的土地单一动...  相似文献   

3.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是全球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热点问题。文章选取了青海省玛多县2005年、2009年和2013年Landsat卫星影像数据,利用GIS技术和景观格局分析软件相结合的方法,对玛多县近九年来该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景观结构与格局进行分析,并结合Markov模型,预测玛多县未来十几年间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草地是玛多县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2005~2013年,玛多县草地和人工用地面积增加,人工用地动态度最大;土地利用/覆盖类型总变化面积为12 983.87km2。2005~2009年玛多县景观异质性不断减小,空间连接性增加,景观团聚程度高,各类型斑块分布较集中;2009~2013年玛多县景观异质性增强,景观破碎化程度高、团聚程度低;景观趋于多样化和丰富化。  相似文献   

4.
水西景区景观格局及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景观格局与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密切相关.运用景观多样性、优势度、均匀度和破碎度等景观生态学指标,对水西景区景观格局及其用地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水西用地类型多样性较高,以林地占优势,林地破碎度低,森林景观较完整,但空闲地和建筑用地受人类活动干扰大,破碎度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水西的景观格局.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生态景观理论为基础,地理信息与遥感技术为支撑,对岷江流域三江交汇区三期遥感数据,1990年TM、2002年TM、2014年ETM+数据进行图像分类、景观指数提取、空间分析,同时采用面积转移矩阵统计各景观面积的转移情况,分析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1990—2014年三江交汇区景观类型面积排序为:农田林地草地水域居民地裸地。优势景观为耕地,所占比例由72.83%下降到63.32%,面积减少了3480hm2。草地所占比例呈现波动变化,总体增加了2.81%。林地比例由15.98%上升到18.79%,增加了700hm2。居民地所占比例升高了4.1%;(2)1990年研究区内草地景观易受到外部干扰,其分布形状复杂。林地景观整体聚合度较高同时具有较低的异质性,分布通透性好、规模连续。农田分布较为分散且斑块较小。2002年农田斑块分布复杂化,同时具有聚集度高的特点。2014年研究区内农田优势地位下降。此时农田分布比较破碎并且呈现集中的态势。草地分布规模性较好、分布较为完整,但是内部存在一定的破碎性;(3)三江交汇区景观类型相互转化的主要原因:一是,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实施,海拔超过500m的丘陵山地区域,建立生态保护区。二是,成绵乐铁路和高速路网的完善,使得三江交汇区的土地类型向建设用地转化加快,主要集中在乐山市中区和周围城镇。  相似文献   

6.
白泽龙  程艳 《新疆环境保护》2013,35(2):29-34,44
基于RS和GIS的技术方法,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对赛里木湖流域近25a来的景观格局变化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986-2010年,赛里木湖流域疏林地、灌木林地和中覆盖度草地面积增加,有林地、高覆盖度草地面积减小。整体上,景观斑块总数增加,景观破碎化指数、景观类型形状指数和景观多样性指数升高,均匀度指数有所减少。由此可以看出,该区域内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干扰所导致的景观斑块类型逐渐变得复杂,景观遭到破坏,土地利用向着多样化和非均匀化的方向发展,景观斑块分布变得很不均匀。  相似文献   

7.
以仪陇马鞍镇南海村土地整理项目区为例,以土地整理前后1:2000实地调绘结果数据为基本数据源,采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其景观格局变化,探讨土地整理对景观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坡(地)改梯(田)后耕地中田块斑块数量和斑块密度增加,平均斑块面积和最大斑块指数减小,景观破碎度增加;耕地类中的旱地、农村宅基地及林地斑块数量和斑块密度降低,平均斑块面积和最大斑块指数增大,景观破碎度降低,景观形状较整理前变得规则;景观多样性指数和景观丰度指数降低,景观类型有所减少.  相似文献   

8.
伊犁河谷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景观生态学是宏观生态研究的一个新的领域.景观动态变化研究,是目前景观生态学中的一个研究热点.基于伊犁河谷2000年、2005年夏季有效时相Landsat TM/ETM 遥感影像资料,综合运用遥感与GIS技术,通过采用分维数,多样性指数,破碎度指数和边界密度等指数,分析了伊犁河谷景观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①草地、水域和林地面积大幅度减少,耕地和城乡居民工矿交通用地猛增,城市化进程加快;②伊犁河谷斑块数目增多,景观边缘密度增加,景观破碎度增大,伊犁河谷景观异质性和景观形状的复杂性程度略微提升;③景观基质依然为草地,草地破碎度稍增,草地的多样性和异质性下降;④耕地的斑块数减少而斑块面积增大,破碎化程度降低,耕地的稳定性加强.  相似文献   

9.
不同生态区域油气田开发对土地覆盖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RS-GIS技术,分析了四川合兴场气田周围1988年和2000年TM影像和新疆艾桑油气田周围1992年和2000年TM影像土地变化情况。分析结果表明:生态发达的四川合兴场气田周围在油田田开发前后主要为耕地,而建设用地在1988年占区域面积的12.6%,到2000年增加到17.8%。位于生态脆弱区的艾桑油气田,兴建前后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均为戈壁荒漠、盐碱地,建设用地面积则明显增加,从1992年占总面积的0.02%增加到2000年的0.24%。由此可见,大面积分布式的油气田开发改变了油气田周围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景观格局分析指数表明,四川合兴场周围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均呈增加趋势,而艾桑油气田周围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均呈现下降趋势。四川合兴场气田周围空间景观呈多样化发展,而新疆艾桑油气田周围空间景观多样性下降,荒漠土地呈扩大化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是认知区域人地关系状况的有效途径之一。基于1985年、2000年、2015年3个时相的遥感数据,利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及空间分析方法定量刻画长春市土地利用及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演变,并探讨两者间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①长春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显著,其中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耕地面积减少;土地转移变化中耕地与建设用地、耕地与林地间的转移分别居于主要地位和次要地位。②长春市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中未利用地动态变化最显著,耕地变化较缓慢。③长春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下降趋势,林地、耕地与水域三种类型构成了长春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主体;生态服务价值空间聚集趋势日益显著,冷热点格局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1.
在3S技术的支持下,以1990年和2005年的TM图像解译数据为基础,采用谢高地的评价方法分析了乌苏-奎屯-独山子地区景观类型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变化特征,为研究该地区水土开发与生态环境演变提供了依据。结果表明,1990-2005年,乌苏-奎屯-独山子地区农田、灌木林地、城镇及工业用地、盐碱地、水域和未利用地面积增加,其他乔木林地、草地、冰川和沼泽面积均减少;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从1990年的9 182.84×106元减少到2005年的8 627.96×106元,减少量为554.87×106元,减少率为6.04%。保护区域生态环境,恢复和提高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该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2.
科学准确地获取青海湖流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LUCC)年际变化情况,对分析该流域生态环境演化规律及其成、因具有现实意义。文章选取2009年~2011年3期TM遥感影像数据,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研究分析方法,对青海湖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年际变化特征及其空间分布规律信息进行提取。研究结果表明:①2009年~2011年青海湖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存在县域差异,海晏县、共和县、刚察县和天峻县4县各土地变化幅度较大的为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总量;②流域内林地和耕地主要分布在刚察、共和两县,沙地面积占流域未利用土地总面积的15.57%,主要分布于青海湖湖东地区;③年际问耕地面积总量呈减少趋势,取而代之的是草地、林地面积的增加;④研究流域全部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呈现年际波动特征,但较为缓慢。  相似文献   

13.
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借助GIS技术,选取景观指数对豫西黄河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林地和以旱地为主的农业景观是豫西黄河流域的主体景观类型;各景观类型间斑块密度值差距较大,斑块形状指数差异较明显,总体上较简单;研究区域景观异质性和多样性较高,各景观类型所占比例差异较大,农田和林地占有较大优势。该区域景观破碎化程度较小,特别是西部地区地形起伏较大,人类干扰活动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4.
长白山区生态用地破碎化演变及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土地资源破碎化现象逐步加深,严重威胁着区域生态安全、土地利用格局和人类生存环境。通过构建景观破碎度评价模型,研究了我国东北典型山区长白山区1995—2015年的生态用地破碎化程度及其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长白山区20年间生态用地破碎化程度降低,破碎化区域缩小,生态景观格局趋于安全。②各用地类型之间转换频繁,林地主要向草地转化。③20年来生态用地面积逐年缩小,内部类型变化幅度大于生态用地本身。④除了人类活动,城市扩张、耕地复垦等土地利用政策也是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外在因素。  相似文献   

15.
从类型水平、景观水平两个维度选取8个景观指数定量分析了江苏省丰县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特征,探讨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耕地作为丰县景观基底,其景观结合度水平较高;耕地和园地景观的聚集度高、破碎度低、连接度高,而其他农用地和林地则相反;距离交通线路越近,斑块密度、景观多样性、均匀度等景观指数越大;经济较发达镇的斑块密度较大,景观分散度和分离度指数较高,聚集度指数较低;距县城越远,景观类型分布越集中且较单一.  相似文献   

16.
基于RS与GIS的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景观类型与破碎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Landsat--7遥感数据和GIS技术对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类型、面积和分布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对滨海湿地景观特征及景观破碎化程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景观类型以盐田、滩涂和养殖池为主,人工湿地面积占整个湿地面积的78.22%.该区主要受人为干扰活动影响,区域景观斑块破碎化程度较高,对研究区湿地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合理调控人类干扰活动是改善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环境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7.
基于CA-Markov模型的新疆克州土地利用动态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3S"技术及IDRISI软件中的CA-Markov模型,以2005年为起始时刻,对新疆克州2015年土地利用格局进行模拟预测.研究认为:研究区土地利用覆盖结构呈现"两大、四小"的特点,即:草地及未利用土地面积大,而耕地、林地、水域及城乡居民工矿建设用地面积较小;与2005年相比,模拟的2015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不大,仍然是以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为主,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也不大,其中,耕地、林地和城乡建设用地面积将略有增加,而草地、水域面积将有所减少,未利用地面积也有一定的增加,总体上,研究区内生态环境将可能进一步呈恶化趋势.  相似文献   

18.
硫磺沟矿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疆硫磺沟矿区1986年和2015年遥感影像数据解译结果为基础,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在对其景观变化分析的基础上,评价了煤矿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1986-2015年硫磺沟矿区草地面积逐步下降,由98.56%下降到90.99%;工矿地面积逐渐增加,由0 hm~2增加到689 hm~2。1986-2015年矿产资源开发导致硫磺沟矿区景观生态风险升高,草地的生态风险指数最大,工矿用地、未利用地、农田、林地的生态风险均有增加。生态脆弱区矿产资源开发所带来的生态影响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全世界林地面积是40.3亿公顷,占陆地面积的30%左右。联合国粮农组织每五年公布一次世界森林资源数字。最近这次清查采用了一个新名词——“郁闭林”,指郁闭度在0.2以上的森林;郁闭度不足0.2的林地叫做“疏林”和“灌木”。根据这种划分,上述世界林地总面积中,郁闭林面积为27.95亿公顷,覆盖率为22%;其余12.35亿公顷为疏林和灌  相似文献   

20.
在对福建省三明市96户林农调查的基础上,选取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林改前后影响林农林业收入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林改前影响林农林业收入的主要因素有林地离公路距离、林地投入、经营类型和施肥次数,林改后影响林农林业收入的主要因素为户主受教育程度、林地面积、林地投入和投工数.通过比较分析,找出影响因素,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