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我国城郊农民正处于信息传递快、来源复杂、变化较快的创业情境中,但拥有相似的创业环境、个人经历与资源禀赋的城郊农民个体在创业行为方面却存在着很大差异。在复杂的认知情境中,城郊农民的创业认同和风险容忍度在他们的创业行为形成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研究证实:情境认知与城郊农民创业者的创业行为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创业认同度在情境认知与城郊农民创业行为倾向的关系中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农民个体的风险容忍度对上述中介效应起到调节作用。基于以上结论,提出并分析了农民创业者的情境认知与创业行为倾向的作用路径与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2.
以2010—2019年我国能源行业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利用内容分析法探讨了环境信息披露质量对能源企业价值的影响。结果发现:①能源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质量与企业价值呈正相关关系。②非货币性环境信息披露质量对企业价值的正向影响更加显著。③市场化程度对环境信息披露质量与企业价值的正相关关系具有增强作用。④市场化程度对非货币性环境信息披露质量与企业价值之间关系的正向调节作用更强。⑤环境信息披露质量能够降低权益资本成本,提高预期现金流量,形成影响企业价值的传导机制。  相似文献   

3.
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有效的环境保护成为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2011—2017年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了双重环境规制、开放广度、开放深度与企业创新投入之间的作用关系。研究发现:政府环境规制对企业创新投入具有显著正向作用,有利于企业响应政府规制加大创新投入力度;公众环境规制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不显著,企业倾向采用公关方式应对公众规制需求;开放广度越大,政府与公众环境规制对企业创新投入的正向影响越强;开放深度不会改变环境规制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本研究为企业有效整合内外部资源开发节能减排技术,响应对政府和公众双重环境规制的要求提供了一定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4.
基于2012—2016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重污染企业数据,从政府支持视角研究了政府环保补助对企业环保支出与绿色技术创新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政府严格的环境监管下,企业增加环保支出能促进其绿色技术创新;但由于政治资源的诅咒效应,政府在严格环境监管的同时进行环保补助反而会抑制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政府环保补助在企业环保支出与绿色技术创新中起负向调节作用,且在国有企业中这种负效应更加明显。因此,政府环保补助并非越多越好,需要提高环保补助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完善审核批准机制,推出除资金支持外的创新鼓励政策,提高企业对环保补助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而充分发挥政府环保补助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5.
以2014—2020年中国知识产权密集型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探究内部控制对企业创新的作用渠道与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内部控制与企业创新投入、产出和效率均存在正U型关系,投融资期限错配存在部分中介效应,内部控制通过抑制投融资期限错配行为进而促进企业创新。(2)引入管理层短视主义作为中介效应的调节变量,发现管理层短视主义会抑制内部控制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减缓内部控制对投融资期限错配的抑制作用,同时加强投融资期限错配对企业创新的抑制作用。(3)资源松弛和数字化转型均正向调节内部控制与企业创新的正U型关系。  相似文献   

6.
张宏  蔡淑琳 《中国环境管理》2022,14(2):112-119,88
“双碳”愿景下微观企业层面的环境责任受到更多关注。本文运用Python获取2014—2019年中国A股上市工业企业数据,分析了异质性企业环境责任对碳绩效的影响,探讨了媒体关注和环境规制在其中的联合调节效应。研究表明:履行前瞻型环境责任和反应型环境责任均对企业碳绩效有显著的增进作用;媒体关注可以正向调节前瞻型企业环境责任和碳绩效的关系,但在反应型企业环境责任与碳绩效间的调节作用不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环境规制与媒体关注在反应型企业环境责任和碳绩效间产生正向联合调节作用,而在前瞻型环境责任与碳绩效间的联合调节作用不显著。研究结果支持了政府和媒体对企业环境责任的正式和非正式治理效果,进而提高了企业碳绩效的作用逻辑,拓展了对企业碳绩效影响因素以及异质性企业环境责任的理论研究,将环境治理他治和自治相结合,为多元环境治理主体协同联动推进“双碳”目标顺利实现提供新思路和参考证据。  相似文献   

7.
生物炭对农田土壤中酶活性和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环境》2021,40(4)
利用核桃壳、玉米轴和玉米秸秆分别在250℃、400℃和600℃制备生物炭,以1%(w/w)的施加量添加到农田土壤中,以考察不同生物炭对农田土壤酶活性和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生物炭通常降低了蔗糖酶和中性磷酸酶活性,对过氧化氢酶影响较小,但是却提高了脲酶活性。对于细菌群落结构而言,生物炭通常降低了土壤中细菌的丰度,而对细菌多样性影响较小。与对照组相比,生物炭(除了玉米轴生物炭)使放线菌丰度降低了5%~15%,伴随着放线菌的减少,变形杆菌、酸杆菌和芽单胞菌的丰度略有增加,表明生物炭改变了土壤中的细菌群落结构。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生物炭中的灰分与芽单胞菌门、硝化螺旋菌门、酸杆菌门和浮霉菌门之间均具有正相关关系,而与放线菌门和厚壁菌门均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变形菌门与土壤中的总氮和可利用氮具有正相关关系,表明变形菌门与土壤中氮循环有关。拟杆菌门与生物炭的(O+N)/C和H/C原子比具有正相关性。生物炭比表面积与绿弯菌门丰度具有正相关关系。因此,在生物炭应用于农田土壤时,应充分考虑生物炭对土壤生态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通过建立基于创新价值链的效率评价模型对产业的创新效率进行分析,运用网络DEA方法对整个创新网络以及各个创新环节的创新效率进行测度。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整体创新效率较低;从创新价值链内部看,知识创新、产品创新、绩效创新的效率呈明显递增趋势;产业创新价值链体现了"木桶原理"的特性,并且资源投入不尽合理,在研发经费和人员的投入上存在明显冗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相关改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企业资源管理问题是关系到提升企业核心价值和保持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问题,企业资源管理的拓展是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共同需要。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从企业广义资源环境划分、企业资源管理范畴拓展、企业资源形式和属性等几个不同角度,对企业资源管理拓展问题进行了讨论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利用耦合协调理论构建城市化发展—土地资源效应的协调度模型,分析城市化与土地资源利用之间的耦合关系,并以辽宁沿海经济带为研究案例开展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化与土地资源利用之间存在明显的耦合关系,且不同类型城市所体现的特点不同。通过改造协调度模型,求解出城市化与土地资源利用的最大协调度以及最优的土地资源效应。通过基本的条件假设,求解最大协调度和最优土地资源效应,提出适用于不同城市化与土地利用关系的优化配置模型,分别为高能模式、高效模式和提升模式,用以指导区域土地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人们提到的资源一般是指自然资源。从当前世界发展趋势看,自然资源虽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十分重要,甚至起到某种决定性作用,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往往取决于社会经济资源对自然资源的作用效率。在现代社会中,资源的概念迅速扩展,人们对复杂问题的理解和思维方式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特别是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资源环境和生态全球化趋势,考虑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资源、人口、经济、环境、生态、社会等越来越明显地交织在一起。"垃圾"作为一种资源类型,愈来愈受到世界各国决策界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通过我国经济增长和城市垃圾增长的正相关关系,分析了城市垃圾资源循环利用的操作原则和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2.
运用DEA评价模型,基于2015年林业人均产值将湖南、福建、重庆、湖北、山东分为第一组,陕西、贵州、新疆、山西分为第二组,进行林产工业企业RD效率比较研究。结果表明:9省份效率均值均未达到有效。第一组纯技术效率偏低,投入冗余率偏高;第二组规模效率偏低,规模报酬的提升空间大。湖南、重庆、湖北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出现"效率悖论"问题,RD人员与资金投入的冗余率均较高;陕西资金冗余率高达92.23%。建议企业摆脱依靠高投入刺激高产出的观念,着重关注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效利用和适当规模化,加强科研资金运营管控,为RD活动创造良好的组织环境。  相似文献   

13.
通过构建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本文动态模拟2022—2031年乡村绿色发展路径对总体经济、农业部门与农户的直接影响效应,对工业服务业、城市居民与资源环境(碳排放水平)的多元外溢效应以及补偿机制对各部门、各主体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1)从直接影响来看,乡村绿色发展对总体经济、农业部门的碳排放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呈正相关关系。(2)从外溢效应来看,乡村绿色发展整体上对工业和服务业的碳排放与对经济增长的外溢效应同样显现为正相关关系,而农业绿色创新对工业部门的碳排放与对经济增长的外溢效应为负相关。(3)从外溢补偿机制的影响效应来看,对农户绿色消费行为实施消费侧外溢补偿机制较为有效,能够全面提升各产业部门的经济增长和减少其碳排放;对农业绿色创新实施外溢补偿机制将引致创新资源的市场扭曲;而绿色能源供给侧引入外溢补偿机制则能进一步提升其结构性减排效应,但不利于总体经济和工业部门的增长。  相似文献   

14.
通过构建四川省制造业动态面板数据模型,采用两阶段系统GMM估计方法实证检验了四川省制造业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以及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环境等变量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四川省制造业集聚能显著促进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外商直接投资在其中发挥着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制度环境呈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产业性质的调节作用依赖于制造业的要素密集程度,其中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呈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技术和资源密集型制造业呈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绿色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受外部环境变量和随机因素的影响。为了消除这一影响,以测定绿色科技资源配置自身运行情况,运用三阶段SBM-DEA模型,对2004—201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14个地级城市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第三产业比重对广西各城市的绿色科技创新效率有反向影响,万人高等院校在校生对广西各城市的绿色科技创新效率有正向影响,进出口占GDP的比重对广西各城市的绿色科技创新效率的影响具有多重性。对绿色科技资源的测算结果显示,桂林市的绿色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呈波动上升趋势。通过对桂林市的投入—产出冗余分析,影响桂林市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主要因素是科技资源投入不足,缺乏与科技创新成果相匹配的核心产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产学研结合不紧密。因此,桂林市可通过增加教育和科技投入、发展核心竞争力产业和加强人才培养等方式来提高绿色科技资源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16.
绿色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受外部环境变量和随机因素的影响。为了消除这一影响,以测定绿色科技资源配置自身运行情况,运用三阶段SBM-DEA模型,对2004—201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14个地级城市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第三产业比重对广西各城市的绿色科技创新效率有反向影响,万人高等院校在校生对广西各城市的绿色科技创新效率有正向影响,进出口占GDP的比重对广西各城市的绿色科技创新效率的影响具有多重性。对绿色科技资源的测算结果显示,桂林市的绿色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呈波动上升趋势。通过对桂林市的投入—产出冗余分析,影响桂林市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主要因素是科技资源投入不足,缺乏与科技创新成果相匹配的核心产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产学研结合不紧密。因此,桂林市可通过增加教育和科技投入、发展核心竞争力产业和加强人才培养等方式来提高绿色科技资源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17.
刘丹  鲁永恒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29(2):192-195,198
从探究产业演化的动力机制出发,对国内外有关资源型城市中技术、制度与产业演化的关系研究进行了梳理。结果表明,大多数资源型城市问题源于对技术和制度的抑制,以及产业结构的锁定,突破现状的根本动力是促进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建议针对资源型城市全生命周期特征进行三者间正反馈效应等协同演化机制及相关研究,以期为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的理论、实践和决策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14—2020年我国有色金属上市公司的数据,通过构建基准模型、调节效应模型、门槛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企业环保投资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环保投资对企业竞争力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引入环境规制变量后,发现其对环保投资与企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正向调节作用。②相比于我国非国有企业和西部地区,环境规制对有色金属企业环保投资与企业竞争力之间的正向调节效应在国有企业和中、东部地区企业中更加明显。③以环境规制为门槛变量进行深入分析,发现环境规制存在双重门槛效应,当环境规制大于或等于2.203这一门槛值时,环保投资对企业竞争力的促进作用才会显著。  相似文献   

19.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通过分析蓄电池企业超威集团313份有效员工问卷数据,检验员工的环境知识、环境知识共享、绿色行为意愿对绿色行为的影响机理,分析时在环境知识共享与绿色行为意愿之间引入了组织绿色支持感知调节变量。结果表明:①环境知识对环境知识共享、绿色行为意愿表现出正向影响,并通过绿色行为意愿间接对绿色行为产生正向影响。②环境知识共享对绿色行为意愿和绿色行为均表现出正向影响,同时环境知识共享在主观环境知识和绿色行为意愿之间起中介作用,在客观环境知识和绿色行为意愿之间不起中介作用。③组织绿色支持感知在环境知识共享和绿色行为意愿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0.
利用我国1990—2012年的宏观样本数据建立向量误差修正(VEC)模型,对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资源投入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农业科技创新人力投入与农业现代化之间存在长期正向均衡关系和短期动态调整机制;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和人力投入均是农业现代化的单向格兰杰原因;与农业科技创新人力投入相比,农业现代化对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冲击的正向响应更为明显,而且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对农业现代化变动的贡献率也更高。因此,要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首先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在此基础上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